据专业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再加上往年剩下没就业的,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退伍复员的军人,估计至少需要1300万以上的新增岗位才能基本满足需求。但目前每年新增的岗位距离这样的需求还很远。 [详细]
与之相悖的是,一份关于“用工荒”的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指数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9.4%民营企业家认为引进人才比较容易,超过一半(51.9%)受访企业预计在未来1-2年会遭遇“用工荒”。[详细]
“用工荒”单位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的是廉价劳动力,大学生“低不就”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主体都是农村劳动力,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数量逐年下降,经济规模和企业数量却在不断增大,因此,企业缺工实际上最缺乏的是廉价劳动力。这些工人大多为流水作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与之相对应的薪金待遇也不高。但就算企业再招不到人,也不会招大学生去做一线操作工,因为企业知道他们根本留不住人,也开不出与大学生学历相对应的工资。
也许,叫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跑到工厂当一线工人并不现实,但至少说明,假如大学毕业生愿意,找一份工作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就业是否顺利,关键在于能否将就业期望值适度调低。
技术性人才缺乏,折射出大学课程与社会不接口
据报告显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的专业有:动画、法学、生物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红牌专业中,有一些是前几年的热门专业。而相对的,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些前几年比较冷僻的专业现在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以法学为例,全国至少有400多所高校设立了法学专业。可想而知,每年将有多少法律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但是人才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企业求贤难,大学生求职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一味地低头培养研究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只能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追求铁饭碗,折射出对社会保障的焦虑
10月中旬,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同样,2013年“国考”报名再次出现“井喷”,报名人数接近200万人。
很多大学生追求“铁饭碗”,是将福利和保障作为一个标准。大学生在挑选工作时,追求稳定的心理是普遍的。比如垄断单位、公务员、外企、大型民企等,这种就业排序反映的是社会现实格局:资源以某种方式向垄断国企、公务员或外企集中。现在,大学生对“铁饭碗”趋之若鹜,主要看重的是规范的劳动关系及诱人的养老、医疗保障。倘若一个大学生民营企业就业,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社会保障,都会有天壤之别。前段时间,关于“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调查,其实正好反映了包括都市白领在内的普通工薪阶层生存焦虑和“惶恐情绪”的表达。面对众多的岗位,不少大学生正是抱着追求“铁饭碗”的心理和对生存的“惶恐情绪”,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优秀职位往往存在不正当竞争
近年来,中国各地不断出现“萝卜招聘”的现象。工作很难找,好工作更难找。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存在,让进入本来就稀缺的优秀职位难上加难。“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是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机会的不均等让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淤积和固化。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社会成员失去了公正、公平竞争的机会,那样的社会注定会丧失活力,更糟糕的是那样的社会也注定会没有梦想、没有希望。
根本是靠发展经济,扩大内需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规模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国家要通过制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消费增长,扩大国内需求,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小额贷款,支持小微企业,支持自主创业,刺激促进经济发展。
学校提高人才培养,大学生摆正位置
一方面,学校要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升学业缓就业,变就业为创业。要善于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确立比较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不可好高骛远。
健全社会保障,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就长远而言,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这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如果能确立这一政策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大学生,而是所有的劳动者。
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最根本的是要改进社会保障制度,打破资源向垄断企业、公务员集中的倾向,做到兼顾公平。尽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不仅是实现劳动者自由流动并有利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政策取向,也是扩大覆盖面和降低费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建立健全的社保体制事实上是一箭多雕的。它是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不仅给国民以安全感,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本来应由专业人士承担的幼教工作成为业余选手的职场,原因何在?
霸王条款为何能大行其道?难道就没有限制的法子吗?
当村民为了房屋将婚姻作为筹码,将家庭分和视为儿戏的时候,反映的是个人观念的扭曲,也是体制的漏洞。
法律规定抢救48小时之后就不算工伤,而非工死亡赔偿要少得多。
“带薪休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带薪假能否落实,关键是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