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名硕士争当事业编环卫工

今年9月哈尔滨市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57名事业单位编制环卫工,其中汽车驾驶员岗位307人、汽车维修员岗位30人、清扫员岗位120人。本岗位工作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将优先转为本单位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新进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在最终报名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29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报名者引人注目。

不可否认,尽管戴着“马路天使”的光环,但在世人眼中,当前环卫工人这个职业代表着脏累苦与地位差。从媒体报道中看,有贵妇骂环卫工人“我的狗比你命值钱”,有银行对前来讨水喝的环卫工人粗暴驱逐,每年夏天都有环卫工人中暑死亡……

正当有识之士频频呼吁社会尊重环卫工人时,从天而降的编制让这个职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为魅力四射的抢手货。哈尔滨的招聘中,不但本科生蜂拥而至,连慕名前来的硕士都达到了29名。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体制的魅力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连根深蒂固的职业歧视都能瞬间秒杀。[详细]

为何都愿当环卫工:不光为稳定,还为高升

在当今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的高难度应聘下,参加相对宽松的事业单位招聘也不失为是条好的出路,在工资福利、退休养老、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综合因素上,除了“公务员”这无人可敌的金字招牌,事业单位可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说事业单位竞争比率上较公务员差很多,但门槛可不低,大多事业编制最低线都会卡在统招本科,一些较好的岗位则直接只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而此次招聘的条件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下”,这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事业编制的门槛,为“高材生”拿到事业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但有人又会质疑,难道研究生就是为了稳定的事业编制而竞聘环卫工吗?难道他们肯抛开18年的寒窗苦读?难道他们甘心放下书本拿起扫帚扫大街吗?对于此类疑问,我们大可不必纠结,能让近30名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丰厚学识的研究生们做出甘当环卫工这种抉择,其原因远远不像我们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如果仔细阅读招聘信息中有关“招聘待遇”这一段,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描述:“对新进人员均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在本岗位工作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新进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转为本单位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对新进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从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此为事业编制,二是3年后可以得到晋升,三是可以解决哈市户口。

试想如果一位研究生竞聘环卫工岗位,作为竞争对手的专科生门能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应聘上岗后可以顺便解决户口问题,3年之后,能有哪位领导忍心让研究生一直“扫大街”,岗位晋升那是必然的结果。并且在晋升的同时,还带有3年的基层经验,属于踏踏实实从底层干上来的有为青年,这对于那些一开始就竞聘到办公室的同事们就有着相当大的优势,日后晋升的机会更是少不了,可以说是前途光明。[详细]

争入体制内暴露出的问题

研究生不能学以致用是人材浪费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一个出发点,但是现在某些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因为谋求学位点、经费而上,没有认真考察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大量不对口的人才,最终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做个环卫工尽管素质高是个好事,但用研究生做环卫工,多少也有点大材小用。

大学生就业已经降低了筹码,倾向务实。随着大学扩招,硕士研究生的含金量已经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本科生,本科已经基本普及,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而现实中,寻求一个稳定收入的“金饭碗”,相对更加重要。在求高不成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只要有编制,做环卫工也成了“不错”的选择。

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权力部门

其实,硕士城管、硕士殡葬工乃至博士讲解员都早不稀奇,学历正沦为通向体制内的“门票”。他们的选择都指向了体制内的优越,学士、硕士、博士拼命“抢编制”,为的就是进入体制,分享体制内的优势资源,尤其在编制日益稀缺的语境下,有编制的工作岗位自然会大受追捧。

进入体制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这金灿灿的诱惑,让高学历人才趋之若鹜。体制内的人不仅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也被认为是“最幸福的群体”,《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某媒体对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高校各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样本,发现近九成的学生都报考了“国考”。

青年学子们倾向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比例逐年攀升,向体制内“回流”的趋势明显。这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学子往往是凭借学历优势挤进体制内。在教育工具化的现实下,毕业后能够拿到编制,进入体制内,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种成功。

趁着年轻,到体制内与体制一起慢慢变老,是众多年轻人的终极梦想。针对年轻人争相进入体制,有评论指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下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权力部门,导致大多数人只能依附于权力的周边求生存。”由于太多资源集中在体制内,让其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资源被挤占,体制外弥漫惶恐情绪

前段时间,关于“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调查,其实正好反映了包括都市白领在内的普通工薪阶层生存焦虑和“惶恐情绪”的表达。面对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机制还不健全的社会现实,在近乎残酷就业竞争压力下,如何才能拥有“不惶恐”的生活?在很多人眼中,易碎的“泥饭碗”靠不住。所以,在一份有保障并具备持续上升空间的“铁饭碗”面前,职业身份的考量已经显得无关紧要。

问题的本质源于一系列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面临改革的遗留问题,比如编制内的“正式工”与编制外的“合同工”之间生存状态的差异,已经造成“体制”内外存在着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均衡。

回到“29名硕士竞聘环卫工岗位”事件,真正吸引这些硕士竞聘热情的,大概不是环卫工工作本身,而是这个岗位包含的事业单位编制、哈尔滨市城区户口待遇,以及“转为本单位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职业期待。“29名硕士竞聘环卫工岗位”和当年大学生掏粪工“掏的不是粪,而是编制”一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千方百计地寻求“体制内”的避风港湾。

引用一句网友的评论,“事业诚可贵,收入价更高。若是有编制,两者皆可抛。”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的悲哀。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60期:“不差钱”的公证处何谈公正?

若连公证法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都抛弃了,这样的公证处也就没什么公信了。

第159期:国人为何追捧“特供”

假“特供”商品能大行其道,反映出国人对特权的追捧。

第158期:14岁,为何能成为实习生

地方政府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强迫童工入厂,已经涉嫌违法。

第157期:奖罚倒挂能让车主更文明吗

这样一个缺少可执行力的制度,能遏制住“车窗抛物”的陋习?

第156期:莫言不应“被公共资源”

这种过度消费是真能发掘莫言的价值还是会异化成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