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3年“解禁年”。
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经开始上调。未来几个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比如说从今年4月起到7月,河北省赵云庙景区、赵州桥、隆兴寺、江西省井冈山核心景区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都要上涨20%以上,山东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由每张100元涨到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到60%。同时,还有一批景区也正在酝酿门票提价。山东泰山、蓬莱阁等景区已经向价格管理部门申请调高门票价格。
景区涨价存在着一下三个特点:
一是“三年必涨”怪圈现象。今年恰逢全国景区的第二个“解禁年”。国家发改委规定景区票价3年的调整期,本是抑制票价过快增长。而现在“3年解禁”似乎成了景区涨价的借口,造成了景区票价“3年必涨”的怪圈。每到“解禁年”,各旅游景区都在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
二是多地景区门票价格呈“报复性”上涨趋势。从相关媒体报道来看,一些景区门票调价幅度惊人。如山东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绝大多数酝酿或已上调的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幅度在20%以上。
三是“偷梁换柱”等门票涨价花样层出不穷。一些游客反映,有一些知名景区在不触动涨价红线情况下,通过剥离门票中交通费或提高索道交通费提升景区收入。安徽省九华山今年门票价格表面上继续实行旺季190元淡季140元,但实质已变相涨价:2月1日开始,原先30元交通费被剥离出门票,需游客另付。[详细]
尽管“禁令”不断,但多数景区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点涨价理由不外乎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债务、控制流量等。但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脚。
一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黄山市物价部门提供的听证会材料显示,黄山风景区2006年至2008年门票累计收入11.2亿元。3年间,黄山风景区累计投入遗产保护、环境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达18.54亿元,景区不堪保护成本之重。
实际上,景区真正用于资源保护的开支有限。从表面看,各大景点动辄一年数亿元的门票收入,但这笔巨款却要遭受“雁过拔毛”:旅游集团公司留一部分,上缴利税一部分,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区资源保护刀刃上的经费寥寥无几:黄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
对于景区的维护,地方政府不但不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反而将地方财政依赖于景区收入,着实成了地方财政的“摇钱树”。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二是景区债台高筑问题。拿石林为例,现在欠银行7.2亿,石林在前两年建出的八平方公里人造景观就花了将近3亿块钱,但如果这个费用让普通游客通过门票来偿还,就有一点没有道理。再比如丽江,在2007年收取了1.65亿的古城维护费,却只拿出2000多万用来做古旧建筑的日常维护,其他的都用在了别的去处。
恢复景区原貌投入是必要的,但如果其中的相当部分成本是景区错位开发导致面目改变的,就不能让游客来埋单。有的风景区申遗成功后继续私搭乱建,甚至变相出卖土地,一些行业部门、地方有关单位纷纷入驻风景区“割地开店”,有的风景区多达七八十个楼堂馆所。
三是景区涨价可以控制人流。
当然,这个理由就更是荒唐。祖国的名山大川资源属于每个人,通过经济手段限制人流量并不合理。特别是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几乎不可能因为景区票价太高而放弃进入景区。门票价格持续上涨,或许能够控制景区人流,但这样就剥夺了低收入者旅游的权力,旅游可能要变成有钱人的专利。在外国,很多著名的景区都采取了电话预约排号的方式,同样也可以很好地控制景区游客人数。[详细]
诚然,国内很多景区都有经营任务,有的景区甚至成立旅游公司进行经营,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在经营景区,都无法抹去景区肩负的公益属性。不管是人文遗址,还是大好河山,其实都是公共财产,这些景区的经营者不过是代替国人在经营,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光想着挣钱,还得兼顾公众享受其公益属性的权利。
也就是说,如果景区真想涨价,应该开听证会,还要向社会公布收支明细,这样是否应该涨价,一目了然。既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也让涨价名正言顺,景区也能排除涨价只为谋利的质疑。令人遗憾的是,景区完全遗失了其应有的公益属性,俨然景区就是某地方或者某企业的私家庄园,他们想涨多少就涨多少,只考虑自己感受,而不在乎他人想法,这种独断之下的涨价行为,纵然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也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
如果旅游景区在抬高票价的同时能够做好服务跟进,这样不仅对提高自身名誉多少有些帮助,而且也能吸引到更多地游客前来光顾,形成良好地“滚雪球”效应。让一些游客颇为恼火的是,很多景区门票上涨了,但服务设施却总是跟不上。不少游客反映,虽然门票连连看涨,一些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比如景区游客休息座椅不足、设备折旧现象普遍,有的地方甚至连找个地方上厕所都不方便。此外,一些景点内的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相关服务却难令人满意,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旅游不光是一张门票,还包括吃穿住行等其他项目,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对旅游景区实行免费开放,然而取得的总的旅游收入却比之前大大增加。只有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在旅游业日益成为地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际,有些地方不求服务上升,却削减脑袋设法升格为5A级景区,目的只是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他配套设施一直未能跟上。这样的情形之下,甚至发生少林寺5A景区即将面临摘牌的危机。
试想,如果不从整体服务上下功夫,而是单靠增加门票来迎接游客,这样的一锤子买卖不仅可能会产生欺诈游客等行为,还可能会对今后该景区的持续发展产生损害。因此,在涨价的同时,不仅要一手捂紧钱袋子,另一双手也应该着手提高景区的软硬件设施,这样即使涨价合理,游客也援引光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