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资投入建设赝品古城

古城,一般就是指历史文化名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古城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确可以适度开发,借以发展旅游,借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借以提升市民品味。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各地都“盯紧”了古城开 发这根“救命稻草”,大兴土木,重建古城。古城复兴工程遍地开花,似乎要让个个古城瞬间“回到最辉煌的朝代”。古城再造之风近几年是愈刮愈烈,有着不回古代誓不罢休的劲头。

湖南凤凰拟投55亿复制古城 以解决游客过多问题

今年内,湖南凤凰古城拟投资55亿元,动工建设一座完全模仿凤凰古城,名为“烟雨凤凰”的新镇。据悉,凤凰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650万人次,建新城是为了 解决日益增多的游客与凤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详细]

河南开封拟举债重造北宋“汴京”

河南开封拟将该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重现北宋“汴京”盛景,同时建设一座工业化新城。要实施该工程,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需1000亿元,而开封市的财政收入不到50亿元。据称,开封市将举债实施相关计划。[详细]

山西投百亿再造大同古城

2008年2月,以热衷城建闻名的耿彦波上任大同市长。在调研仅十天后,耿彦波就拿出自己的城市改造规划,强力推行耗资上百亿元的“古城恢复性保护工程”,其中城墙修复工程耗资10亿元,将在5年内全面完成四面城墙及瓮城的修复。一时间,古城复兴工程遍地开花,似乎要让大同瞬间“回到明朝”。[详细]

政府主导大搞旅游政绩

值得注意的是,传出再造古城、古都雄伟规划的,不少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解决民生难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方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何在仿古复古运动的投入上豪气冲天?

不可否认,这些意图“大发展”的城市决策者们希冀通过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改当地旅游业需求不振的现状,其殷切之情、紧迫之意不可不体察和宽宥,也应该予以最大限度地谅解,但动辄数十亿、上百亿,花费的可是真金白银。

以凤凰古城为例,市场运作固然也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政府热情过头,很可能产生各种弊端。例如,有的地方为上马项目而大肆进行土地拆迁,引发拆迁纠纷;有的政府部门为企业穿针引线找银行贷款,结果被企业套牢,发生虚假投资或借贷纠纷;还有的企业投资经营失败,留下烂尾楼、烂账由政府部门擦屁股,也不乏案例。城市再造的巨大投资往往需要地方举债进行,一旦超出承受范围后果难以估量。诸多问题无解,浩大的工程却已开工,只能说缘于个别官员的“政绩冲动”作祟,更通俗点说,系“GDP崇拜”后遗症所致。

时下,城市复古建设中有两种风气值得警惕,一种是自己有古建筑却不珍惜、不保护,任其风吹雨打衰败去,甚至有的城市因为商业利益一推了之;另一种是明明没有,偏要挖空心思、人为制造出古建筑群,藉此吸引游客眼球。

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载体和先祖的创造印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再高级的“复古”也难以完整地还原历史原貌,只能是以廉价的“历史资本”为商业开发提供赚钱的机会,这不是在保护历史文化,更像是一种“瞎折腾”。明白了这些,城市决策者们大可不必非得通过“复古”拉动当地经济,反不如把现有的历史保护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好,这才是最现实、最熨帖的保护。[详细]

忽略文化保护,失去了古城的意义

近年来,关于古城改造,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闻屡见不鲜。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可谓突飞猛进,有些地方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大兴土木,翻修文物建筑屡屡成为新闻头条。只是,这种类似于“大干快上”的工作方法是否适用于文化产业?或者换个角度,即使适合,在文化产业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文物保护,各地各有关部门是否做好了足够准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如今的凤凰城更像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品的露天超市,入夜后沿江酒店迪斯科的打击乐声震得山响。如果那位新西兰作家艾黎再来,还能称它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吗?不说历史人文风情,至少,古城是光阴流过的证物,历史镌刻的印记,没有百十年历史,谈什么古城?而花巨资用先进科技与钢筋水泥再造出来的建筑,叫“新城”还差不多,哪怕弄得古色古香,古趣十足,顶多也就是“仿古城”、“伪古城”,何来“古城”?

作为一种经济学中所强调的准公共物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既需要市场化经营管理,而且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监管。特别是对待文化遗产方面,更应该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旅游开发主导者,不能仅仅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过度依赖于文化的重复建设,一旦这样的文化遗产被无端复制,不仅会影响到新城的开发利用,而且也势必会折损固有遗产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模仿复原,它所凝结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所赋予的智慧,更代表了千百年了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复原遗产并不能完全把这些外在因素涵盖起来。因此,失去文化意义上的简单复制,最终只能像一个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那样,留给人们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模型的幻影。

比起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那些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和包涵的文化想必对于游客才更具有吸引力。与其投巨资仿制赝品,不如踏踏实实保护好那些真正的“无价之宝”。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19期:感冒药实名制也有副作用

在中国当前的监管体系以及企业诚信下,感冒药实名制很难发挥相应的效果。缺少法律保障,一个地方行政通知的限制对于抑制制毒更是杯水车薪。

第118期:“第一高楼热”何时“退烧”?

“高度竞赛”最大动力恐怕是来自地方官员的政绩需求。

第117期:邵阳纵火案烧出“职业世袭”

根治“职业世袭化”要贯彻公开招聘制度,更要用法律规范就业秩序,优化就业环境。

第116期:书记“失踪”,凤城应以北大为鉴

面对舆论,凤城应以“北大处理邹恒甫微博”事件为鉴,公开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公信力才能得到维系。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