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坍塌

身处北京城的吴士礼中校用日记记录了这个惊人的场景:“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这场以毁灭“世界第八大奇迹”为手段的复仇初衷何在?激怒主谋、英国公使额尔金的导火索无疑是9月17日的“人质事件”...当英法联军士兵于1860年10月7日下午冲进圆明园这所皇家禁苑时,劫掠者在一处皇家库房里发现了当年英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委托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并婉转地提醒英国先进军事技术和工业潜力的礼品:两门制造于伍尔维奇皇家军事学院的榴弹炮和附带的炮架、牵引车以及炮弹。[详细]

圆明园独家影像集

2010年8月2日将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影像,首次以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摄于1873年的12张玻璃底片原版洗印。圆明园被大火焚毁后,这是目前所知的距西洋楼建筑群原貌最近的影像记录。
  如果没有12张记录圆明园废墟的照片,这样经历的奥尔末,也就是19世纪里许多跑来中国寻发达的西方冒险者中的一个,未必能留名于史。但在北京期间,曾为摄影师的本能让他拍下了圆明园西洋楼废墟并妥为保存底片,在浑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后世发现的最早拍摄圆明园的人。[详细]

一个世纪的圆明园

自然的乡村景致

圆明园的整体构思连贯完整,不同的建筑群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同时把庙宇、戏台、藏书阁等功能建筑划分开来。如果鸟瞰,所有建筑都处在小岛或半岛上,被假山、台榭所包围…[详细]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正北面、前湖的北岸就是“九州清晏”建筑群,连同东西两面的建筑群,相当于宫廷区的内寝,也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组景之一。后湖九岛象征着“禹贡九州”。[详细]

移天缩地在君怀

洋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是海晏堂,里面装有一个提水机械,也就是精通数学和水力学的欧洲人蒋友仁为喷泉设计的机械装置。蒋友仁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将出了故障的抽水机械修好。[详细]

仙宫乐国

园内所有的宫殿并不距离很远,宫殿背后有绵亘着的小山冈,和天色遥遥相接。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详细]

1860:帝国的阵痛与嬗变

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下午,中国民众目送英国公使额尔金乘坐的轿子前往《北京条约》的正式签字仪式。[详细]

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下谕,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署理所在地为东堂子胡同49号。[详细]

恭亲王

恭亲王深刻了解,中国蹒跚起步的近代化外交只不过是繁复而浩大的“自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详细]

华尔的洋枪队

华尔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绰号“海军上将”的美国冒险家高夫麾下的轮船“孔子号”上任水手。[详细]

银元、棉纱与茶叶

与如同雪崩一般通过口岸进入中国内地的舶来商品相伴随的,是中国本地生产迅速被纳入全球性经济体系中。[详细]

“活厘”与地方主义

繁复的厘金抽税,无疑从根本上损害了帝国商品经济整体的流动性和竞争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