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15:14 新浪智库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在峰会现场讲话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在峰会现场讲话

  尊敬的现场来宾,以及,观看网络直播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2015新浪新媒体峰会的参与和关注。

  昨天是双11,我看在座不少朋友有点疲惫。希望一场“双十一守岁”之后,一会儿演讲嘉宾的众多干货,能让各位补充能量,满血复活。

  今年的峰会我们有两点变化:

  一是,压缩了主办方致辞环节,为使会议节奏更紧凑,大家可以尽兴,公司领导临时要求压缩了自己的主办方致辞环节。

  第二个变化是,我们应用了视频直播互动技术,尝试使用公开课的形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这4所高校,同步设立,直播分会场,谢谢高校年轻人的参与,期待一会儿你们在远程在线提问里问出刁钻的问题。

  未来媒体的“我是谁

  上周我听到了吴晓波、魏武挥、徐达内的一场闭门讨论。如大家所知,三位都是中国顶级新媒体先锋探索者,他们争论得很热烈,从操作层面到学术层面。对于自媒体,他们给出了一个关于“我是谁”的开放式讨论。大家也许觉得有意思,他们这么牛,他们几乎在自媒体这个新媒体垂直领域,趟出很多玩法新路向,但他们还不断去内观新媒体的“我是谁”。我想,这条未来媒体探索之路应该是从不断的自我定义与自我颠覆开始。走出这个“我是谁”。

  今日变象,未来媒体所源

  这是gopro最新16摄影头组成的360度全景相机,这是深圳大疆的云台手持摄影机,这是全球手机的最新出货量,这是新浪秒拍的最新发布量。

  我们看到,在过去一年中,工具变化、介质变化、传播链变化。让人不明觉厉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媒体的所生、所处、所长,都在变化。所生、所处、所长变化中的媒体,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媒体“气化”,边界正在消融

  液体气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化学常识。我们在过去一年中,看到在媒体环境中,一场气化仿佛正在发生。边界正在消融,彼此正在形成新的合成物。3年前,别人邀请新浪新闻做报道,我们的名字一般都出现在网络媒体中,而在这一年,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互联网化。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媒体”将会成为历史词汇。

  人人即媒介,媒介即信息,信息即媒体

  这是手机出货量,这是中国移动联通推出的流量使用规则变化。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移动端使用上,层出不穷的促销低价外,开始出现使用规则的变化,进而影响使用方式的变化。更多手机,随时联网,随时上传,随时链接。

  各种图片美化工具、文字编写工具、语音记录工具、视频编辑工具,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当然,还都基本免费。这些为记录后的内容,提供更好的组织、美化功能。

  如果说,原来非媒体从业者参与媒体的门槛还比较高,写不好文字、拍不好图、组织不好内容,无法被更多人看到。但现在,更新的硬件提供了设备、简单的工具提供了编辑器、流量提供了高速公路,于是,我们看到更多人试图在提供他们更关注的称得上信息的东西,试图在用信息表达某种观点。

  试图让这种观点成为一个有“品牌感”的媒体标签。随时随地的媒体式报道,让人和媒体的边界也在消融。比如今天在现场的“徐达内”到底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一个名字,还是一个媒体的名字?我想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座各位,从媒体角度看,似乎也是一个个活动智慧信息站,源源不断为世界创造内容,用思想去改变什么。

  非媒体公司的媒体化

  这一年大家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发布会层出不穷。而且对于一个公司,发布会在单位时间内的频次也越来越高。做科技公司的、卖无公害食品的、甚至是卖快餐的,没有一点单口相声或者评书的功底,还真不行。

  以前非媒体公司专注做产品,产品出来喜欢给渠道,做点品牌营销也是通过媒体公司去创造自身的溢价与美誉度积累。现在的玩法是,商业公司自己直接创造内容,因为工具丰富的时代,谁都知道内容为王、内容就是影响力所在、影响力就是变现所在。

  还有更直接的媒体化做法,gopro从一家硬件公司开始转向媒体内容提供公司。

  商品、公司本身、商业模式,提供信息能力越来越强,创造关注能力越来越强。

  巨网里的链接与传播

  媒体从业者,越来越像媒体公司的商业公司,把自己货品放在自己编辑的潮流播报里的淘宝店家,尝试不断优化自己组织内容获得影响力的个人,甚至可以不断传播生活新信息的快餐店,在这幅万物互联的巨幅生活场景里,人、商业产品、生活物品、智慧产品在自由链接。

  电流、信息流、人流

  电流、信息流、人流,成为三个基本点,在三个基本点之间,媒体被重构、媒体也在自我重构。

  未来媒体,从趋势里看秘密

  在这种不断重构的背景下,从混乱里看趋势,从趋势里看破秘密,是我们组织这场大会的初衷,一会儿来自哈佛和清华的两位嘉宾会破题未来媒体趋势之秘。我这里把故事留给他们讲。

  世界媒体巨头做了点什么有意思新媒体的事

  对于专业媒体从业者,我想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关注全球媒体所做的探索。在6月,我们看到纽约时报推出了VR虚拟技术体验产品、FACEBOOK对媒体开放视频直播功能,每日电讯在尝试短视频。新浪新闻也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开始尝试众包新闻。

  未来媒体基点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未来媒体有三个重要基点。

  生产模式、分发模式、商业模式

  逐渐浮出水面:生产模式、分发模式、商业模式。如果从这个三个基点看,“两微一端”中的一端,未来性似乎有待加强。大家一定很熟悉。一端,是新闻客户端。但新闻客户端是否是新媒体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模式、分发模式,包括商业模式都和门户模式,包括我们传统定义的纸媒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媒介平台不同而已。

  未来媒体生产模式,应用与技术的互生

  随着习总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近耶鲁大学学者提出,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明确的道路,而是一个个交易市场形成的一条走廊。在这个走廊上,最重要的商品是什么?大家可以猜猜。是纸张和新技术。

  “进入新闻”发生

  我们知道,在工业时代,蒸汽机推进了整个欧洲的进化进程。那么当我们讨论未来媒体,我们应该看到,技术创造媒介,技术升级媒介。估值在30亿美金左右的Oculus还没做出什么大消费级量产产品,但是他们被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将颠覆信息、娱乐、建筑等等所有行业。媒体当然也在其中。当”观看新闻“变成“进入新闻”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我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NASA火星发现液态水的那一刻,或者我们在火场近距离感受与观看,我们的视野和心灵将被怎么震撼?

  未来 媒体公司一定是科技公司

  科技将决定媒介是什么,将决定媒体形态是什么。它依旧可以是一张类似报纸的东西,但未来这样的报纸将不再需要印刷、将可以实现互动,实现真正的可视化,就像电影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面的报纸一样。给媒体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仅仅是移动化,如果将视角延伸,决定媒体未来的还包括硬件带来的变革,是新技术和相关硬件在重新定义媒体。

  十维媒体体验

  内容生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本身也在被重新定义,现在我们说什么是内容,往往指的是文章、图片,视频,节目等等。但当技术决定媒体后,媒体将决定什么是内容。

  相信前几天大家都在看一家叫做magicleap公司的大鲸鱼在不断刷新你的眼前。未来媒体的报道手段、报道内容、内容载体、分发途径可能都会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资讯将会是全息的,将会是立体的,将会是体验式的。

  畅销科幻小说《三体》里有个说法挺有意思:在宇宙中不同文明之间如果发生战争,可能进行的是降维打击,我们认为,未来决定媒体成败的是升维竞争。谁能重新定义资讯内容形态,谁将占领制高点。

  新浪新闻:超编辑的全息产品经理

  在媒体生产者里,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创造内容而言,咱们在座的这一千多人,都有点像记者或者编辑。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在被重新定义的编辑。比如,在新浪新闻,我们一直在讲一个概念叫:超越编辑产品运营。以往门户编辑的工作模式就是快速发现内容,然后发布到网上。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在新浪新闻部门,我们把每一个要处理的资讯都看成是一个内容产品。也就是要从产品的思路去看内容。我们每天所处理的每一篇稿件、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报道,其实都是在做产品。所谓产品的思路就是要把媒体的专业性和创造体验结合。换句话说,很多个媒体人的角色应该是媒体人+产品经理。或者说一个报道的组织者需要考虑的因素必须是多维度的了。需要考虑内容+不同终端的呈现形式+传播,还有它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

  未来媒体,不卖情怀卖素养

  最后,我想说,人为什么要看新闻?

  因为人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人需要从这种认知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满足与提升。也获取对生存和生活有利的判断和讯息。

  因此对于媒体而言,提供资讯的价值在于让受众去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媒体需要了解用户,但不能完全迎合用户,媒体应该打开用户的视角而不只是顺从用户的视角。我很同意吴晓波先生的一个观点:我们不应该去迎合,而应该提供向上的社会价值。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新的媒介形态如何变化,未来媒体将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视角。有选择的媒体在被人选择。被选择的媒体在选择人。媒体与用户的交融,是未来媒体的力量所在。

  在座500位参与者,感谢你们为未来而来。希望更多人通过今天对于未来媒体的交流与分享,度过美好而具有未来感的一天。

编辑:lulu12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大学里党委与行政的二元权力

虽为二元领导,但“二元”的权力并不均等。高校中的大量“人事”故事,都和这种二元格局有关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则领导者不负责,二则以党干政。

科学界如何面对"我们恨化学"

科学是求真的学问,自有其力量,不应惧怕批评、质疑甚至谩骂,就像历史不曾惧怕宗教、政治和传统的霸权一样。科学共同体对待公众对科学的批评,不能走当年宗教裁判、剥夺科学自由发声的老路。科学共同体面对公众批评的容忍度,不妨更大一点。

美国该为“圣战主义”负责吗

美国人一面高喊“反恐战争”,另一面却使“圣战主义”愈演愈烈,两者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表面上的矛盾感到困惑。

有一种恶俗叫中国式闹洞房

国人办喜事历来好面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面对如此恶俗的做法时,应该要三思而后行,物极必反,与喜事欢庆的意义实在大相径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的要抛弃,优秀的要传承。

  • 卢麒元:土耳其之凶狠非同寻常
  • 中小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反讽了谁
  • 周作人研究为什么曾经是研究禁区?
  • 村上春树的成长爱情小说是怎么写的?
  • 谭飞:心中年度最佳《火星救援》
  • 山佳崔:亲吻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 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