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督阵东北经济”释放啥信号

2015年04月13日11:29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李克强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 李克强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

  “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

  2015年4月10日,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面对三省的主要负责人,表达了对东北经济形势的“揪心”。

  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GDP增速全部位于全国倒数后五位。官方对此的评价是,东北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滑出经济合理区间”。

  这是在2004年提出“东北振兴”规划10年之后,东北经济少见的骤然下滑。

  官方媒体,将此次东北经济形势座谈会,定义为“总理现场督阵东北经济”。

  李克强对东北经济数据不满意,或许与他对东北的“特别关心”有关。

  2014年7月3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会议上,他专门为东北经济开出药方: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加强民生保障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三是紧扣转方式、调结构,做强实体经济。

  在那次会议上,李克强还说了一句话:“我们要负责任、讲良心”。

  如今,8个月过去,总理去年给东北开出的药方,显然还没在东北明显见效。三省经济增速的骤然下跌,显然对不起总理对东北的“特别关照”。

  所以,在今年4月10日的这次会议的最后,李克强撂下了“狠话”:“今年年底,我们要回过头‘算总账’,东北三省必须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东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东北长期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但中原王朝历史走向的改写,很多次从东北这片土地揭开序幕。

  东北对于中原历史走向的影响,仅次于蒙古。古代,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那里的少数民族,向温暖的南方进击,近代农耕文明普及东北之后,这里肥沃的土地,又吸引了大量内地汉人迁徙居住。

  近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侵华日军率先将东北这片苦寒之地,经营成了富饶之地。实际上,资源富饶,是东北固有的禀赋。这些禀赋,在工业化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伪满时期的东北,成为中国版图上工业化最为先进的地方。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化发展,为东北再一次改写中国历史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丰富资源和较早的工业化的东北作为“军事基地”,日本就难以将国民政府打得节节败退……

  如果不是东北沦丧,华北和华东的沦丧可能就不会那么迅速……

  如果不是苏联帮助之下“解放军”迅速拿下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北,解放战争可能就不会那么迅速……

  如果不是解放前东北留下了工业化基础,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起步可能将会艰难很多……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钢产量约60%来自辽宁一个省。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

  当年集全国之力进行的“国家主义工业化”,当年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发展起来的“国家主义工业化”,为东北留下了“剪刀差”下辉煌的历史。

  市场经济最终要让这些辉煌逐渐暗淡。最近20年来,东北带给全国人民的,更多是以赵本山们制造的欢乐。东北人的幽默与欢乐之下,是大片的暮气沉沉的工业基地,是大庆油田、一汽汽车感冒整个东北便打喷嚏的经济特征。

  2004年8月,温家宝总理,温家宝在长春市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最高规格的会议,“东北振兴”战略启动。

  2006年3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CCTV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说: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可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官方振兴东北的举措与表态说明,曾经是中国经济火车头的东北,已经早于全国很多地方,进入了“新常态”。

  很多人理解的经济的新常态,就是经济告别高速增长,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可以容忍或接受经济增速适当回落。

  可是,目前,中央政府能够接受和容忍增速回落到多少呢?东北给出了答案——2014年辽吉黑GDP增速分别是5.8%、6.5%、5.6%,已经让总理“揪心”了。

  4月10日,总理在座谈会上对东北各省主要负责人说:“如果我们的经济没有一定的速度保证,靠什么保障就业?靠什么改善民生?千万不要忘了,经济增速、质量和效益是相互挂钩的。没有当前,哪来未来?”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战争,是从东北开始打响的。新常态下的保增长,已经在东北打响了。

  【文/王海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李克强 东北经济 工业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