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有为政府”让晋江经济大有作为
“有为政府”让晋江经济大有作为

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一道大题。这道题答得怎么样,直接考验一个政府的理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晋江经验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这是晋江市政府在服务经济过程中找准的定位,由此,晋江才有了全面的发展。[详情]

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19日  05:37

最新新闻

“晋江经验”影像志
“晋江经验”影像志

  原标题:“晋江经验”影像志 编者按: 改革开放之初,爱拼敢闯的晋江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开作坊、办工厂起步,实现了从“高产穷县”到“福建第一”“全国十强”的惊人跨越,闯出一条以加工制造为特色优势的发展路子。 “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七下晋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晋江的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一个缩影,写下了精彩纷呈的时代篇章。我们在此借影像的力量,再现这一恢宏澎湃的变迁历程。 如今的磁灶镇一改往日的旧模样,节能减排及新能源的运用,让这里的人居环境有了质的变化。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晋江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镇区。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7年,晋江市科级干部培训班到深圳前海科创公司参观学习。福建日报通讯员姚煜娟摄 上世纪90年代初,晋江市青阳镇举办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培训班,老师在评析学员试卷。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CBA2016-2017联赛在福建队主场晋江祖昌体育馆揭幕。如今,体育产业成为晋江的烫金名片。福建日报通讯员赖进财摄 上世纪80年代,晋江乡镇举办篮球邀请赛。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7特步晋江国际马拉松赛迎来多国健儿参赛。福建日报通讯员赖进财摄 2016年,晋江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一位技术人员正在看管近百台日本进口的津田驹智能喷水织机,在一期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1000多台设备仅有几十个工人在现场操作。作为国内领先的锦纶织造企业,龙峰纺织“嫁接”国际顶尖的智能制造技术,通过屋顶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中水回用系统实现绿色制造理念,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上世纪80年代晋江的鞋服加工厂,以作坊加工模式为主。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位于晋江青阳街道的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崭露出新的容颜。本报记者林熙摄 晋江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镇区。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摄 2015年成立的力豪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承包1600多亩土地,在居住密集的镇区附近的有限土地上建设现代化控温大棚,摸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模式。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发展浅海滩涂养殖业,养殖挂耗、石耗3000多亩,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晋江育婴院每年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每到周末很多市民开着车来到这里,带来孩子们日常所需的物品,陪着孩子们学习、游戏。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2000年初,晋江内坑村高位截瘫、特等因公伤残军人王天庭,在乡村和晋江市补助款的帮助下搬入新建的三层新居。村干部在新居看望王天庭。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现在的晋江不但商业发达,而且展会丰富。2017年,逛展会的人们通过智能引导机器人寻找相关信息。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晋江青阳镇的服装小商品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王江,42岁,四川达州人,来晋江20年,是晋江盛达机器公司第五类专业技师。2013年,王江成为公司第一个有资格申请晋江市人才保障房的员工。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90年代,晋江为引进的教师人才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6年底,晋江新塘街道杏坂社区为村里的30多户外地菜农建起了小木屋,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晋江的外地菜农,曾经就住在田地边的窝棚里,条件简陋。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晋江的传统文化一直受到保护和发扬,2016年,布袋木偶老艺人正在向年轻演员面授技巧。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高甲戏老艺人在表情的细节上为青年演员做示范。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来源:福建日报[详情]

人民网 | 2018年07月20日 15:44
“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新华网 | 2018年07月16日 15:05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聚焦]“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福建晋江,这首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唱出了晋江人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晋江经验”提出以来的16年里,晋江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实践充分证明,“晋江经验”是创造“晋江奇迹”的金钥匙,是晋江人拼搏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城市的发展,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晋江。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创业创新的故事。 郭卓君来晋江有12年了,12年的创业路上,她把晋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她的眼里,晋江是一片创业热土。 青年创业者 郭卓君 “我觉得一个创业者需要一个环境,就是你周边的创业者是什么样的,可能我们也会跟着整个氛围一起朝好的方向去走。晋江人身上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吸引了我,所以我才选择了晋江这个地方。” “晋江和晋江人都是开放和包容的,他们也不会把我当作外地人,更多的是你这个产业和我这个产业怎么去结合。我们秉承晋江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保持着创新、突破自我的精神,继续发扬好晋江精神。” 在晋江创业的博士范伟,也被晋江的人才政策所吸引。 青年创业者 范伟 “听朋友说晋江对博士创业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有很多资金的扶持,把我们博士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我就希望可以把我手头上的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政府把我们这些创业者聚集到一起,随时有新的人才政策和创业比赛都会第一时间主动通知我们,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我也希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能够把产品产业化,为晋江的高新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身”。 正如这句推广语,作为一座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一半的城市,晋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宜居。近年来,晋江从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多个领域着手,加大投入力度,逐渐让“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的倡议惠及每一个在晋江的奋斗者。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7月16日 10:52
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原标题:[晋江经验进行时]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福建省福州市往南约200公里,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南安市英都镇,这里自古农业发达,被称为当地的“粮仓”。来到英都,不得不提到各式各样的糕点,最出名的,莫过于流传几百年的英都麻糍。 对老英都人来说,麻糍是每家每户重要的待客、祭祀之物。麻糍滑韧剔透,芳香软糯,代表着世世代代“舌尖上的南安味道”。1984年出生的洪炳焕,子承父业,成为了麻糍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看来,“以前做麻糍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则多是品尝文化、感受家乡味道。” 做麻糍的洪炳焕最近在忙着一件与生意不相关,但在他看来十分紧迫的事情——收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英都镇变迁的老照片。一个月时间,200多户人家,40年间的记忆,几百张老照片,洪炳焕在不断奔走找寻,有时是连续好几宿不能合眼的忙。“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可以唤醒大家对这个城市的记忆,也是一种故土文化的回归。” 在洪炳焕搜集的老照片中,有人文、有人物、有环境、有证件,有30多年前凭着一架老式缝纫机起家的裁缝洪朱欣,有一家三代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育世家”洪本训……40年前的一声号角,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6年前晋江经验的提出,为福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从年轻到年老,从贫穷到富有,他们是一代英都人的缩影,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孕育未来,他们是时代的“马赛克”,拉开一点距离,可以看出伟大时代下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奋斗、城市的变迁。 麻糍很小,小到可以用一个纸盒就能装下,但它浓缩了英都人的身份记忆。英都镇也很小,但洪炳焕为英都骄傲,她是这个时代众多加速奔跑的小城镇的缩影。如今,洪炳焕有两个小目标:一是用“40年英都镇老照片”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家乡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这里保留下更多的历史印记;二是用小小的麻糍让在外拼搏创业的福建人时时体味来自家乡的温暖记忆。[详情]

北京时间 | 2018年07月13日 12:33
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原标题: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历史,总不乏书写传奇的土壤,正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总有一些地方扮演着让人心潮澎湃的角色,小岗村、蛇口、浦东……这一串串名字如音符般流淌在历史的谱线上,犹如接力似的演绎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正如16年前,“晋江经验”的提出,让一座东南小城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晋江,这座只有649平方公里的福建县级市,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时号称“东方第一大港”。但这里资源贫瘠、人口众多,爱拼敢赢刻进了每个世居于此人们的骨子里,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信仰。 改革开放赋予了晋江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0年来,晋江市生产总值翻了1366倍,从小作坊、代工厂到822家超亿元企业,众多晋江品牌走进国际视野,竞逐历史潮头。沿着时代潮流奔涌的方向,一张张“面孔”让人难忘: 为了责任,年已古稀的戴景水放弃国有企业领导的优厚待遇,承包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制鞋厂。数次面临险境,他始终相信,以党建引领企业,员工就能凝聚,企业就会搞好,他带领职工克服困难,最终顺利渡过了难关。 为了约定,在“千里扶贫”的路上,总能看见“明星村”带头人李振生的身影。他让蓉中村的能人走出去,将致富经验化作潺潺春雨广为播撒,给更多的贫困地区带去希望。 为了信念,无论前路多少坎坷与荆棘,70后创业者陈东升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二十多年来这句话陪伴着他走向星辰大海。同样的,还有做拉链的中科院博士杨永泰,他带领着年轻的科研团队,追赶者世界领先的脚步,他坚信,“在晋江,做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 为了珍惜,英都麻糍技艺传承人洪炳焕在四处奔走。200多户人家,几百张老照片,记录着几代英都人从年轻到年老,从贫穷到富有。他希望用老照片唤醒故土文化的回归,为拼搏创业的晋江人保留一份历史印记。 为了梦想,从不服输的丁婉玉年过40决定从头开始学英语,因为她深知,随着来晋江做生意的外商越来越多,外语交流成了必不可少的技能。平素精明强干的她,在这个还不擅长的领域感到了无助。一遍遍发音,一次次请教,在她看来,有梦不觉路远,她有着角逐国际市场的雄心。 六个人,最大的70岁,最小的33岁,他们是几代人的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年,他们从贫困到富裕,一路走来,在时代中搏击风浪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晋江经验”提出十六年,他们抓住历史机遇,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闯出了属于晋江的传奇。他们汇聚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孕育未来。在路上,永远做一个拼搏向前的行者,是他们对时代最美好的注脚。[详情]

北京时间 | 2018年07月13日 12:33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 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 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原标题:励志!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解码中国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里程碑上 赫然镌刻着一则以城市命名的发展经验 ——“晋江经验” 这期解码中国 英国小哥方丹(Greg Fountain) 来到这个因改革开放而焕发生机活力的 闽南县城——晋江 探秘中国县域经济腾飞的奇迹 1978年之前,“穷”是晋江的底色 晋江的地区生产总值仅1.45亿元 人均GDP仅154元 穷怕了的晋江农民“洗脚上岸” 干起做鞋、制衣的草根作坊 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又怎样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 晋江用福建省1/200的土地 创造了全省1/16的经济总量 2017年 他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 让生产总值翻了1366倍 参天之木 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 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晋江? 小哥方丹发现了这些秘密↓↓ 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 从“一把钉锤、一张桌子” 到现代化流水线 数年来 草根企业家一步一个脚印 将他们热爱的故土打造成 “全球的鞋业制造中心” “世界茄克之都 “中国伞都” “中国食品工业强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 市场决定导向 技术创新解决发展痛点 不做中国的耐克 要做世界的安踏 晋江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 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爱(ai)拼(bia)才(jia)会(ei)赢(ya) 《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 在晋江家喻户晓 它代表了晋江人 爱拼敢赢的创业基因 晋江企业总是灯火通明 企业家们常被称为“睡不着的晋江人” 诚信乃营商之本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 这里的人们开始意识到 要有个响亮的名字 于是先后诞生了 恒安、安踏、特步、利郎、 柒牌、盼盼食品等知名品牌 晋江也逐渐成长为 “中国品牌之都” 制图:中国日报 如何让这些名字唱响世界? 历经波折的晋江商人在奋斗的路上 收获了另一种宝贵精神 诚信!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拥抱世界”的国际路化路线 晋江有近1300年的历史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结合自身优势 “国际化”成为晋江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国际人才、技术引进来↓↓ 晋江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快速向全产业链发展 企业、产品走出去↓↓ 安踏收购FILA中国 361度公司收购ONE WAY SPORT中国地区品牌所有权 恒安集团设立海外营销中心…… 良性的“政企互动” 在做好“引路人”的同时 政府也努力当好“推车手” 新加坡留学归国的许清池博士 有一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了七八项国家发明专利 采访中他坦言 这才是铁心留在晋江的原因↓↓ 晋江政府对我们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资金的扶持,免费的办公场所以及生活的便利,我们老一辈的晋江的企业家呢,在传统行业上已经做了非常大的成就,相信我们新一代的创客也会越做越好。 如果你了解晋江 你会发现 小哥说的这六个小秘密 其实就是晋江发展的“传家宝” ——“晋江经验” “晋江奇迹”的背后 离不开“晋江经验”的指引 1996年至2002年 先后担任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 七下晋江调研 于2002年撰文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 提出以 “六个始终坚持” “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 制图:中国日报 张若朴(实习) 在“晋江经验”提出后的16年里 晋江县域经济实力 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 晋江的高速发展 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晋江传承“晋江经验” 用“世界的墨水”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详情]

中国青年网 | 2018年07月13日 11:40
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原标题: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晋江,福建泉州下辖的县级市,一座因西晋年间中原士族避战乱南迁,据江居住而得名的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晋江从一个农业穷县,跃升至全国县域十强,走出了具有特色县域发展的道路。 晋江如何锻造奇迹?答案在此: 1996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6年7次深入晋江。2002年,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完整总结“晋江经验”,并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该理论成为指引晋江乃至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思想纲领与行动指南。 用“晋江经验”打造的实体经济快车到底有多牛?16年过去,晋江又有哪些新变化? 一、晋江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晋江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辖13个镇、6个街道,395个行政村(社区)。改革开放之初,晋江因境内多地产丘陵红土和海滨盐碱沙地无法发展农业,必须把工业引进农村,实施乡镇企业发展战略。自此,晋江城市建设进入轨道。 长期以来,晋江坚持全市649平方公里作为一座城市来统筹规划建设,真正实现全市一座城、城乡一体化。晋江任何地方15分钟内上高速、市区20分钟内到达任何一个镇、各镇之间30分钟内通达。晋江也逐步从一个“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大镇”蝶变成为一座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二、晋江去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981.5亿 截至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81.5亿元,较上年增长8.2%,是1978年的1366倍、2002年的7.2倍、2012年的1.6倍。 三、晋江GDP连续24年领跑福建各县 晋江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2017年度福建省经济实力前五县(市)依次为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闽侯县、南安市。此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7届位居全国5-7位。 四、晋江财政总收入跨越式上升 1989年,晋江市财政收入超一亿元;2000年,超过十亿;2010年,晋江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0.23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百亿县级市。到2017年,晋江市财政总收入212.23亿元。 五、晋江坚守实体经济,做最核心、最擅长的事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在晋江的经济格局中,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据晋江市经信局数据,全市GDP总量中,来自实体经济贡献占比达60%以上,由实体经济创造出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95%以上。 近年来,晋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晋江市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29亿元、1196.11亿元、764.1亿元,分别下降1.5%、增长6.6%、增长11.1%。 六、晋江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 在晋江的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截止到2017年底,晋江全市企业5.11万家,民营企业达到4.84万家。 七、民营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在民营实体经济支撑带动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地区工业总产值以24%的年均增幅,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1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4810亿元。 八、晋江超亿元企业822家 截至2017年,晋江建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千亿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超亿元企业达822家。 1992年, 晋江首次出现2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1998年,超亿元企业突破10家;2003年,超亿元企业达到100家;2014年,超亿元企业超600家,2017年,超亿元企业达到822家。 九、晋江上市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各县 截至2017年,晋江市拥有上市企业46家,上市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各县。1998年,恒安集团在香港上市。 特别鸣谢:晋江市统计局、晋江市委宣传部[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07月13日 07:49
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原标题: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在这里时间越久,你越能体会,晋江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故事。” 文化个性造就经济个性。回首“晋江经验”带来的16年传奇,会发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始终贯穿晋江经济发展脉络之中。它既是源泉也是动力,支撑着晋江一路走来创造奇迹,继续推动新时代的晋江爬坡过坎、砥砺前行。 爱拼敢赢歌不绝 “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破千亿元市值难还是走戈壁难?新十年的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这个夏天,安踏集团的“戈壁远征军”走进甘肃。在踏上112公里的徒步荒漠之旅前,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抛出了三连问。 这是一次体力与心理的极限挑战,让许多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不放弃”。之所以开展这一活动,是安踏在从当初的小作坊成长为今天中国第一大体育用品公司后,重新审视自己,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放弃的背后,是“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顽强拼搏精神,也是支撑晋江数以万计的企业和晋江人奋勇向前的初心与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人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很小的传统产业领域摸爬滚打、逆势而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78年的1366倍。惊人的数字,是一代又一代被称为“睡不着的晋江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这种精神,源于这片海滨之地,深深融入晋江人血脉。晋江地处丘陵地带,除了沿海地势较为平坦外,大部分为起伏不平的山丘,土地贫瘠。“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海洋求财富,于一次次生死冒险中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形成敢为天下先、不服输的决心与勇气;海洋的宽广辽阔,成就了晋江人兼收并蓄、兼济包容的品格;而长期的抱团取暖、抵抗风险意识,逐渐演化为团结互助、互相提携的文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分析。 爱拼才会赢,如今在更大平台传唱: 从传统业态唱向新业态—— 从压力测试到动态跟踪,从耐磨耐折试验到防水防滑创新……在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内,近200台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研发设备,在安踏研发人员的操纵下有序运作。晋江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跟进新技术,在普通产品上增加新的功能、功效,提高附加值。全市企业每年投入近1000亿元升级生产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凸显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 从经济事业唱进公益事业—— “不拼排场拼公益”。随着经济发展,有着乐善好施传统的晋江人开始更多地选择将节省下来的礼俗资金捐给慈善事业或乡村建设。这里有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市慈善总会。十几年来,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达30.01亿元,为全国县域之最。“我们晋江人,将‘拼’劲一并带入了慈善事业。”晋江市慈善总会会长龚子猛说,这种多行善事的行为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创一代唱到创二代—— “接过你的手,走出我的路。”作为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的次子,许清水总说自己是“负二代”,“是负责任的负。我必须负起责任,用国际化视野传承企业,更要把老一辈晋江企业家精神好好传承下去。”创二代们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将爱拼敢赢的精神延伸到爱拼懂赢的自信,将传统产业的坚守与新兴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晋江持续发展的蓬勃动力。 留住乡土向心力 28岁的蔡梦思有两个身份。 第一个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讲解员。早晨8点半,伴着戏台上的南音,蔡梦思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行至蔡氏家庙,当游客为闽南建筑艺术惊叹不已时,蔡梦思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身份:蔡氏后人。 于她而言,五店市不仅是她从小读书生活的闽南老街区,这里更有她作为蔡家人最引以为傲的蔡氏家庙。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青阳核心区。2010年3月,晋江市委、市政府划定典型风貌建筑最多的126亩区域为保护区,并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为保护区做整体规划。这个自唐代发展起来、走过1300多年时光的集市,自此焕发新生。 五店市传统街区建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清靖明白,这里的100多处历史建筑之所以极具保留价值,是因为它们以自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了晋江的文脉与闽南人的根脉。 闽南人对“根”的情愫超乎寻常。五店市传统街区保留着老青阳的集体记忆,牵动着海内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情结。品茶听南音、看看精美木雕、摸摸青条石,是许多归国华侨必做的事情之一。 一抹闽南红,留住了乡土向心力,延续着文化根脉,而这正是晋江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店市并不是个例。在晋江,包括梧林社区古村落在内的一批保护发展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柯国林说,城市化进程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品质和内涵更要同步提升。晋江一手抓固态保护,一手抓活态传承,一批“乡愁文化”品牌接踵而至—— 掌中木偶作为地方传统戏剧,与闽南人血肉相连,是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来,蔡美娜用手指灵活掌控木偶进行表演,她与木偶既是亲密的伙伴,也是坚实的战友。 “木偶本身没有表情,喜怒哀乐都需要演员用手部把控和唱腔变化来体现,有时候左手是‘旦’、右手是‘丑’,必须一心两用。”蔡美娜说。 在晋江申办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掌中木偶被蔡美娜带到了意大利,在那里,许多海外友人为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所折服。作为南派掌中木偶第6代继承人,她每年参加多个重大表演活动,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创新剧目,还在许多高校的木偶班进行授课。日程很满,她深感重任在肩。 为推动掌中木偶、柯派高甲戏、闽台东石灯俗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晋江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全市布点30所中小学作为非遗项目传习点。在经济的反哺中,晋江文化之根越来越强壮。 有“文气”聚“才气” “我们运用具有水溶纱技术的运动材料来做商务休闲裤,舒适度一样,重量却只有普通休闲裤的1/5,在跨境电商中可以大幅降低运费。”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场特殊的活动正在进行。30个年轻的创业者围坐在一起,讨论新技术和新材料如何开发应用,交流企业如何创新经营思路,分享企业经营案例和感受。 这是晋江“领航计划”班的一场复盘会。致力于培养“未来晋江创新企业家”的“领航计划”,自2016年开始,已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130多场,培训企业家5000余人次。 “课程中知识点密度大、含金量高,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学员洪艺菡感触颇深。 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郭浪滔作为班级观察员,也在尽己所能发挥“园丁”的角色:课堂中、课程外、微信上……无时无刻不在解答这群年轻人的种种疑惑。他们表示,小生态往往蕴含大能量,希望通过领航班小生态的精准模式探索和经验凝练,构建起晋江企业家社群的新商业文明,撬动晋江城市人才大生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找到了这里,而是这里主动找到了我。”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内,来自甘肃的创客范伟这样说。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华侨大学任教,因为在科研项目中一直需要购买国外仪器,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听说晋江对博士创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他就来“看了看”。这一“看”,便创立了福建第一家微纳驱动企业,他也成功入选晋江市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获得3年100万元的投资,附加免租金的场地。 在创意创业创新园,700多位创客与范伟一同在这种“被找到”的感觉中,将手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向前的动力。 晋江现有各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97%以上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集聚着一大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成为晋江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利用其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繁荣高涨的人气,塑造一个宜居、时尚的“文化晋江”,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是新时期晋江正在着力解答的问题。 自2011年以“城市·文化·人才”为主题的首期企业文化沙龙,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闽南古大厝开场以来,这个平台上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既是产业对接平台、政企互动平台、政策宣传平台,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除了主题演讲人,参与者都可围绕沙龙主题讲感受、谈看法,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交流。来自不同企业的高管提出了在晋江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也为晋江发展提出诸多宝贵意见。 “只有整体优化城市环境、创业环境、人文环境,晋江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创业。”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 (本报晋江7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刘梦 高建进 胡其峰 刘坤)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7月12日 04:08
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原标题: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地处福建沿海的泉州晋江市,因为土地贫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17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名。从今天开始,“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将和您一起来解读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密码”。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总结了“晋江经验”,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 这两天,晋江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围头村着手一项改革试点工作,准备将村里闲置了20多年的三块宅基地,变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引进个星级酒店。这件事儿一旦办成,将是晋江第一宗成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相当于从前两年审批才能完成的土地变更,今天在围头一个月就办成了。这让小小围头村主动承担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落地了。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晋江还是一个连庄稼都种不出来的贫困农业县,正是凭借爱拼敢赢的性格,从一双鞋开始,闯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非凡之路。 1994年,随着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迅速发展,晋江开始领跑福建县域经济。2001年,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02年8月和10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总结了晋江经验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六个启示,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晋江经验”的提出,来自于1996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下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在实地调研中总结提出。 1996年8月2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走进了以鞋材制造为主要产业的陈埭镇四境村。当时,四境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村”,村里正打算建立福建第一个专业鞋材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提出了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更高要求。1998年6月28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晋江,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转型创新的企业。当时,英林镇的一家服装厂刚刚投资700万美元,购买了欧洲最先进的西服生产线。这样的大手笔的创新投入在当时还十分少见。 在晋江,改革从未止步。自2002年以来,晋江先后承担了3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经济体制、行政审批、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丰富“晋江经验”,成为目前中国改革试点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 据统计,2017年,晋江用仅占全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福建十六分之一的GDP,达到了1981.5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366倍,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县域首位。[详情]

央视新闻 | 2018年07月11日 19:54
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原标题: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晋江,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城市,习主席在福建任职期间,6年7次来此调研,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晋江全揽。(中宣部供图) 16年来,“晋江经验”不断发展传承,焕发勃勃生机。2017年,晋江连续24年居福建省县域经济总量第一位,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福建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我临东海情同深”“爱我人民爱我军”,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晋江情怀”清晰可感、暖意融融。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晋江情怀 ——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余金虎中国国防报记者杜怡琼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芒种后不久,记者刚抵达晋江,就感受到这座民营经济大市的火热氛围与国防情怀:华灯初上,马路上车流如织,林立的民企广告牌中,不时能看到“关心国防就是关心我们的家园”等宣传牌;街区传出的闽南语歌曲,与军营的呼号声遥相呼应。 晋江,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城市,习主席在福建任职期间,6年7次来此调研,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16年来,“晋江经验”不断发展传承,焕发勃勃生机。2017年,晋江连续24年居福建省县域经济总量第一位,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福建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我临东海情同深”“爱我人民爱我军”,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晋江情怀”清晰可感、暖意融融。 俯瞰晋江。(中宣部供图) 站  位 “支持国防建设就是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个问号,记者一路探访晋江市党政部门和驻军部队。 晋江市支前办主任周先进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带着记者拾阶而上,穿越一片密林,来到一座“一个人的哨所”。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驻守在这里的日子。”已完成任务交接、准备返营的某部四级军士长戴磊见记者来访,讲述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曾经,戴磊驻守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深山点位,最大的难题是用水——平时想着法子节省拉上山的战备用水,到了夏天甚至不敢洗澡。 2013年初,来慰问的晋江市领导得知此事后,当即拍板:为这位守护晋江的哨兵解决用水难题。2013年4月,一条专线管道开始施工建设,为一个兵驻守哨所投入500多万元的饮水工程正式动工。 很快,工程竣工,戴磊不用再下山运水,哨所内的淋浴、洗衣设施也配备到位。政府还投资架设路灯,把上山路照得亮堂堂。 “这条路,被官兵称为‘军民同心路’。”同行的晋江市人武部政委刘文成介绍。 为何如此舍得投入?“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不是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认识站位的问题。” 从哨所来到晋江市城市展览馆,退休干部辜雅文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晋江党政机关的许多领导干部都对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一句话很熟悉:“支持国防建设就是支持经济发展。”这句话,正是2000年11月27日《中国国防报》报道这位时任福建某预备役高炮师第一政委事迹的文章标题。 习主席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国国防报》还曾援引习近平任省长时的话:“做好新形势下的拥军工作,是关系到强我国防、固我长城的大事。一流的经济要有一流的国防作后盾。经济和国防,也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防建设。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发展传承‘晋江经验’,要积极发扬福建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好传统,特别是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思路,形成军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格局。”一位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安踏集团参观。杜怡琼 摄 作  为 “致富不忘国防,发展不忘拥军” 在晋江,“军民同心路”不只一条。 为方便官兵到体系医院就医,晋江女企业家施丽蓉出资200万元购买10多辆客车,开通两条“拥军专线”,驻军部队军人军属可免费乘坐。目前,专线客车已增至25辆,服务范围延伸至泉州高铁站。 搭乘“拥军专线”客车,一路棕榈婆娑、海风习习,记者感受着晋江社会化拥军带来的福利。 “致富不忘国防,发展不忘拥军。”这些年,每年坚持到部队过“军事日”、给部队送慰问品的晋江青年商会会长李子兴告诉记者,晋江人民对部队建设的支持不遗余力。 “沟通面对面、服务心贴心、支持实打实”,记者在晋江市双拥办看到的服务宗旨格外醒目。支前办主任科员余春华向记者介绍了另一条“拥军专线”——科技拥军。近年来,晋江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部队培养人才、奖励部队练兵备战先进单位和个人,先后为部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400余名,支持驻军科技强军项目44个,有11个单位、103名个人获得科技练兵专项基金奖励。 在驻晋江空军某部营区,前不久刚在千里之外参加完演练任务的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翁朝平告诉记者,得益于晋江市出台的《进一步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他的女儿可以享受就读全市任何一所公办小学的优待政策。 “后路”连着官兵的“心路”。近年来,晋江多次召开“完善军人优待政策,切实增强军人荣誉感”工作推进会,先后推出开通军人优先绿色通道、建立军人家庭必访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等10项拥军举措;2014年设立晋江拥军优属慈善基金,开创全省先例。 晋江城市展馆惠民相关政策展区。杜怡琼 摄 守  护 “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 记者到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探访时,发现营区门口有一条平整宽阔的专用“救援路”。 “演练抗台抗洪紧急出动,这是必经之路。”该旅一营教导员王俊告诉记者,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部队开展这样的演练早已常态化。 演练是为了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侵袭闽南地区,不少地方出现泥石流、决堤等险情。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从驻训场直接赶赴晋江受灾地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 危急时刻显真情。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去年,陆航某旅与晋江市所属公安、医疗、消防等机构签订军地联合救援协议,明确搜救、协调后送和开通救护绿色通道等事宜,为晋江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空中安全之路”。 这段时间,晋江市人武部干部邓炎斌非常忙碌。人武部全员出动,发动民兵开展“一兵带一户、一连带一村”“富户带穷户、先富带后富”活动。记者在人武部了解到,近年来,驻晋江部队持续开展“骄子护蕾”活动,帮扶成绩优异的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坚持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出动车辆1000多台次,派出兵力6000多人次,助力打造“美丽晋江”。 融  合 “开辟军民融合新境界” 记者驱车前往晋江深沪国家中心渔港,一路绿灯,通畅快捷,像极了这个军民融合发展案例的促成经过。 平时民用,战时军用。前两年,晋江市和驻军部队达成共识:深沪国家中心渔港与军用码头合用,在渔港码头基础上,再扩建两个军用泊位。 “方案上报后,一路绿灯,很快落实。”刘文成告诉记者。 晋江籍青年柯仕伦没有想到,从部队退役返乡,竟受到如此优待—— 走下火车,军地领导和群众敲锣打鼓把他接回家。不久后,他应邀参加市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现场5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销售、教育等类别的就业岗位600多个…… 柯仕伦受到的优待,是晋江军地融合发展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晋江企业加入“民参军”队伍。去年晋江市首次将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列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在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新增军民融合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军品招标,服务企业办理“军工四证”,支持企业购买或委托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吸引军工项目在本地落户等等。如今,晋江一大批资金雄厚、人才聚集、技术先进、自主性强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了部分军工产品的研发任务。 今年5月,晋江军民融合发展再添助力:福州大学军民融合创新(晋江)研究院落地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 “晋江人民始终与驻晋江官兵心连心,晋江军地将着眼军民融合发展大计,努力实现互惠共赢,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科技拥军、双拥创模,开辟军民融合新境界。”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告诉记者。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8年7月11日01版)[详情]

文汇报 | 2018年07月11日 17:36
“晋江经验”影像志
“晋江经验”影像志

  原标题:“晋江经验”影像志 编者按: 改革开放之初,爱拼敢闯的晋江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开作坊、办工厂起步,实现了从“高产穷县”到“福建第一”“全国十强”的惊人跨越,闯出一条以加工制造为特色优势的发展路子。 “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七下晋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晋江的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一个缩影,写下了精彩纷呈的时代篇章。我们在此借影像的力量,再现这一恢宏澎湃的变迁历程。 如今的磁灶镇一改往日的旧模样,节能减排及新能源的运用,让这里的人居环境有了质的变化。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晋江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镇区。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7年,晋江市科级干部培训班到深圳前海科创公司参观学习。福建日报通讯员姚煜娟摄 上世纪90年代初,晋江市青阳镇举办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培训班,老师在评析学员试卷。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CBA2016-2017联赛在福建队主场晋江祖昌体育馆揭幕。如今,体育产业成为晋江的烫金名片。福建日报通讯员赖进财摄 上世纪80年代,晋江乡镇举办篮球邀请赛。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7特步晋江国际马拉松赛迎来多国健儿参赛。福建日报通讯员赖进财摄 2016年,晋江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一位技术人员正在看管近百台日本进口的津田驹智能喷水织机,在一期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1000多台设备仅有几十个工人在现场操作。作为国内领先的锦纶织造企业,龙峰纺织“嫁接”国际顶尖的智能制造技术,通过屋顶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和中水回用系统实现绿色制造理念,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上世纪80年代晋江的鞋服加工厂,以作坊加工模式为主。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位于晋江青阳街道的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崭露出新的容颜。本报记者林熙摄 晋江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镇区。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摄 2015年成立的力豪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承包1600多亩土地,在居住密集的镇区附近的有限土地上建设现代化控温大棚,摸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模式。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发展浅海滩涂养殖业,养殖挂耗、石耗3000多亩,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晋江育婴院每年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每到周末很多市民开着车来到这里,带来孩子们日常所需的物品,陪着孩子们学习、游戏。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2000年初,晋江内坑村高位截瘫、特等因公伤残军人王天庭,在乡村和晋江市补助款的帮助下搬入新建的三层新居。村干部在新居看望王天庭。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现在的晋江不但商业发达,而且展会丰富。2017年,逛展会的人们通过智能引导机器人寻找相关信息。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晋江青阳镇的服装小商品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王江,42岁,四川达州人,来晋江20年,是晋江盛达机器公司第五类专业技师。2013年,王江成为公司第一个有资格申请晋江市人才保障房的员工。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上世纪90年代,晋江为引进的教师人才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2016年底,晋江新塘街道杏坂社区为村里的30多户外地菜农建起了小木屋,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晋江的外地菜农,曾经就住在田地边的窝棚里,条件简陋。福建日报记者林辉龙摄 晋江的传统文化一直受到保护和发扬,2016年,布袋木偶老艺人正在向年轻演员面授技巧。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传承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高甲戏老艺人在表情的细节上为青年演员做示范。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龙 摄 来源:福建日报[详情]

“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原标题:“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核心要点: ■ “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经验,也是福建省、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公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 ■ “六个始终坚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规律的经验总结,“处理好五大关系”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洞察与前瞻,其内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契合。 ■ 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对这一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和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晋江调研,从改革开放事业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格局的高度,系统完整总结并提出了“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晋江经验”。“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经验,也是福建省、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公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 一、“晋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7次深入晋江一线,密切关注和思考晋江的改革发展事业。2002年6月,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晋江深入调研,系统完整总结并首次提出“晋江经验”,集中体现在“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 “六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 “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取向、动力、支撑、保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贯穿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不仅指引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进程,更将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晋江经验”时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晋江经验”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标杆,成为包括晋江在内福建全省新世纪以来加快改革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行动指南。晋江在“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指引下,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晋江经验”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承发展“晋江经验”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到,“六个始终坚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规律的经验总结,“处理好五大关系”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洞察与前瞻,其内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契合。 从发展保障看,“晋江经验”就是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晋江的发展历程中,党委始终统揽全局,及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方向、确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初期,陈埭镇群众开始联户集资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晋江县委及时推广他们的经验,在晋江大地上掀起一股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针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假药案”“星期鞋”等问题,晋江县委以坚定的态度,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及时转产,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乡镇企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更大发展。进入新世纪,企业发展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晋江市委及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倡导“质量立市”,为打造“品牌之都”奠定基础。“晋江经验”的成功实践说明,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 从发展动力看,“晋江经验”就是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晋江人多地少,在严酷的生存斗争中,晋江塑造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重商传统,孕育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率先探索乡村工业化道路,推进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奠定了民营经济优势。这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先后承担3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有益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试点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县级城市之一。“晋江经验”的成功实践说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发展模式看,“晋江经验”就是要坚持立足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发展,勇于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晋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县域实情,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晋江克服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等不利条件,从利用“三闲”(闲钱、闲人、闲房)起步,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到利用侨资、嫁接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创造了“晋江模式”。随着市场化不断推进,晋江又充分依托民资发达、侨资充裕、理念活跃、机制灵活等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开创了一条以本土企业为主体、利用外部资源发展产业的特色之路。“晋江经验”的成功实践说明,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我们必须坚持立足本地优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子,决不能照搬照抄,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从发展导向看,“晋江经验”就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就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改革开放初期,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晋江的干部群众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晋江坚持做强民营经济这一晋江县域经济的主体,目前民营经济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全市的95%以上。同时,晋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优势,把“国际化”作为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晋江经验”的成功实践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创新等,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从发展支撑看,“晋江经验”就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晋江始终扭住产业发展不放松,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鲜明提出“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的新实体经济发展思路,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动能改造,新兴产业加快龙头带动集聚,现代服务业加快消费升级和服务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晋江提出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展现出强大指引力。“晋江经验”的成功实践说明,经济发展唯有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大力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对这一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和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实体经济,做强做优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是经济之本。“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晋江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政府引导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结合起来,使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实力。这一经验表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驱动,创造兴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晋江民营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展到质量提升再到品牌运作、资本运作的战略转变,靠的是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形成一大批规模大、辐射广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走出一条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民营经济发展路子。这一经验表明,在转型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政务诚信和营商环境建设,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使经济总量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同步推进。 资源集约,可持续发展。晋江资源匮乏,通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推广“节约发展”“零地增产”等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这一经验表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在满足当代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着力为后代人的发展打基础、留空间。 统筹城乡,一体推进。晋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全市统筹、全市一城”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一谋划,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经验表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执笔:陈 清) 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详情]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聚焦]“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新晋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福建晋江,这首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唱出了晋江人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晋江经验”提出以来的16年里,晋江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实践充分证明,“晋江经验”是创造“晋江奇迹”的金钥匙,是晋江人拼搏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城市的发展,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晋江。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创业创新的故事。 郭卓君来晋江有12年了,12年的创业路上,她把晋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她的眼里,晋江是一片创业热土。 青年创业者 郭卓君 “我觉得一个创业者需要一个环境,就是你周边的创业者是什么样的,可能我们也会跟着整个氛围一起朝好的方向去走。晋江人身上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吸引了我,所以我才选择了晋江这个地方。” “晋江和晋江人都是开放和包容的,他们也不会把我当作外地人,更多的是你这个产业和我这个产业怎么去结合。我们秉承晋江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保持着创新、突破自我的精神,继续发扬好晋江精神。” 在晋江创业的博士范伟,也被晋江的人才政策所吸引。 青年创业者 范伟 “听朋友说晋江对博士创业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有很多资金的扶持,把我们博士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我就希望可以把我手头上的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政府把我们这些创业者聚集到一起,随时有新的人才政策和创业比赛都会第一时间主动通知我们,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我也希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能够把产品产业化,为晋江的高新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身”。 正如这句推广语,作为一座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一半的城市,晋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宜居。近年来,晋江从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多个领域着手,加大投入力度,逐渐让“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的倡议惠及每一个在晋江的奋斗者。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原标题:[晋江经验进行时]小麻糍和英都四十年巨变 福建省福州市往南约200公里,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南安市英都镇,这里自古农业发达,被称为当地的“粮仓”。来到英都,不得不提到各式各样的糕点,最出名的,莫过于流传几百年的英都麻糍。 对老英都人来说,麻糍是每家每户重要的待客、祭祀之物。麻糍滑韧剔透,芳香软糯,代表着世世代代“舌尖上的南安味道”。1984年出生的洪炳焕,子承父业,成为了麻糍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看来,“以前做麻糍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则多是品尝文化、感受家乡味道。” 做麻糍的洪炳焕最近在忙着一件与生意不相关,但在他看来十分紧迫的事情——收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英都镇变迁的老照片。一个月时间,200多户人家,40年间的记忆,几百张老照片,洪炳焕在不断奔走找寻,有时是连续好几宿不能合眼的忙。“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可以唤醒大家对这个城市的记忆,也是一种故土文化的回归。” 在洪炳焕搜集的老照片中,有人文、有人物、有环境、有证件,有30多年前凭着一架老式缝纫机起家的裁缝洪朱欣,有一家三代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育世家”洪本训……40年前的一声号角,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6年前晋江经验的提出,为福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从年轻到年老,从贫穷到富有,他们是一代英都人的缩影,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孕育未来,他们是时代的“马赛克”,拉开一点距离,可以看出伟大时代下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奋斗、城市的变迁。 麻糍很小,小到可以用一个纸盒就能装下,但它浓缩了英都人的身份记忆。英都镇也很小,但洪炳焕为英都骄傲,她是这个时代众多加速奔跑的小城镇的缩影。如今,洪炳焕有两个小目标:一是用“40年英都镇老照片”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家乡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这里保留下更多的历史印记;二是用小小的麻糍让在外拼搏创业的福建人时时体味来自家乡的温暖记忆。[详情]

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原标题:晋江经验和他们的故事 历史,总不乏书写传奇的土壤,正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总有一些地方扮演着让人心潮澎湃的角色,小岗村、蛇口、浦东……这一串串名字如音符般流淌在历史的谱线上,犹如接力似的演绎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正如16年前,“晋江经验”的提出,让一座东南小城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晋江,这座只有649平方公里的福建县级市,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时号称“东方第一大港”。但这里资源贫瘠、人口众多,爱拼敢赢刻进了每个世居于此人们的骨子里,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信仰。 改革开放赋予了晋江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0年来,晋江市生产总值翻了1366倍,从小作坊、代工厂到822家超亿元企业,众多晋江品牌走进国际视野,竞逐历史潮头。沿着时代潮流奔涌的方向,一张张“面孔”让人难忘: 为了责任,年已古稀的戴景水放弃国有企业领导的优厚待遇,承包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制鞋厂。数次面临险境,他始终相信,以党建引领企业,员工就能凝聚,企业就会搞好,他带领职工克服困难,最终顺利渡过了难关。 为了约定,在“千里扶贫”的路上,总能看见“明星村”带头人李振生的身影。他让蓉中村的能人走出去,将致富经验化作潺潺春雨广为播撒,给更多的贫困地区带去希望。 为了信念,无论前路多少坎坷与荆棘,70后创业者陈东升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二十多年来这句话陪伴着他走向星辰大海。同样的,还有做拉链的中科院博士杨永泰,他带领着年轻的科研团队,追赶者世界领先的脚步,他坚信,“在晋江,做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 为了珍惜,英都麻糍技艺传承人洪炳焕在四处奔走。200多户人家,几百张老照片,记录着几代英都人从年轻到年老,从贫穷到富有。他希望用老照片唤醒故土文化的回归,为拼搏创业的晋江人保留一份历史印记。 为了梦想,从不服输的丁婉玉年过40决定从头开始学英语,因为她深知,随着来晋江做生意的外商越来越多,外语交流成了必不可少的技能。平素精明强干的她,在这个还不擅长的领域感到了无助。一遍遍发音,一次次请教,在她看来,有梦不觉路远,她有着角逐国际市场的雄心。 六个人,最大的70岁,最小的33岁,他们是几代人的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年,他们从贫困到富裕,一路走来,在时代中搏击风浪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晋江经验”提出十六年,他们抓住历史机遇,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闯出了属于晋江的传奇。他们汇聚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孕育未来。在路上,永远做一个拼搏向前的行者,是他们对时代最美好的注脚。[详情]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 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 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原标题:励志!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用40年书写了“晋江奇迹”!| 解码中国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里程碑上 赫然镌刻着一则以城市命名的发展经验 ——“晋江经验” 这期解码中国 英国小哥方丹(Greg Fountain) 来到这个因改革开放而焕发生机活力的 闽南县城——晋江 探秘中国县域经济腾飞的奇迹 1978年之前,“穷”是晋江的底色 晋江的地区生产总值仅1.45亿元 人均GDP仅154元 穷怕了的晋江农民“洗脚上岸” 干起做鞋、制衣的草根作坊 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又怎样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 晋江用福建省1/200的土地 创造了全省1/16的经济总量 2017年 他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 让生产总值翻了1366倍 参天之木 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 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晋江? 小哥方丹发现了这些秘密↓↓ 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 从“一把钉锤、一张桌子” 到现代化流水线 数年来 草根企业家一步一个脚印 将他们热爱的故土打造成 “全球的鞋业制造中心” “世界茄克之都 “中国伞都” “中国食品工业强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 市场决定导向 技术创新解决发展痛点 不做中国的耐克 要做世界的安踏 晋江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 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爱(ai)拼(bia)才(jia)会(ei)赢(ya) 《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 在晋江家喻户晓 它代表了晋江人 爱拼敢赢的创业基因 晋江企业总是灯火通明 企业家们常被称为“睡不着的晋江人” 诚信乃营商之本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 这里的人们开始意识到 要有个响亮的名字 于是先后诞生了 恒安、安踏、特步、利郎、 柒牌、盼盼食品等知名品牌 晋江也逐渐成长为 “中国品牌之都” 制图:中国日报 如何让这些名字唱响世界? 历经波折的晋江商人在奋斗的路上 收获了另一种宝贵精神 诚信!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拥抱世界”的国际路化路线 晋江有近1300年的历史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结合自身优势 “国际化”成为晋江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国际人才、技术引进来↓↓ 晋江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快速向全产业链发展 企业、产品走出去↓↓ 安踏收购FILA中国 361度公司收购ONE WAY SPORT中国地区品牌所有权 恒安集团设立海外营销中心…… 良性的“政企互动” 在做好“引路人”的同时 政府也努力当好“推车手” 新加坡留学归国的许清池博士 有一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了七八项国家发明专利 采访中他坦言 这才是铁心留在晋江的原因↓↓ 晋江政府对我们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资金的扶持,免费的办公场所以及生活的便利,我们老一辈的晋江的企业家呢,在传统行业上已经做了非常大的成就,相信我们新一代的创客也会越做越好。 如果你了解晋江 你会发现 小哥说的这六个小秘密 其实就是晋江发展的“传家宝” ——“晋江经验” “晋江奇迹”的背后 离不开“晋江经验”的指引 1996年至2002年 先后担任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 七下晋江调研 于2002年撰文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 提出以 “六个始终坚持” “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 制图:中国日报 张若朴(实习) 在“晋江经验”提出后的16年里 晋江县域经济实力 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 晋江的高速发展 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晋江传承“晋江经验” 用“世界的墨水”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详情]

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原标题:数说晋江|九组数据读懂“晋江经验” 晋江,福建泉州下辖的县级市,一座因西晋年间中原士族避战乱南迁,据江居住而得名的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晋江从一个农业穷县,跃升至全国县域十强,走出了具有特色县域发展的道路。 晋江如何锻造奇迹?答案在此: 1996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6年7次深入晋江。2002年,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完整总结“晋江经验”,并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该理论成为指引晋江乃至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思想纲领与行动指南。 用“晋江经验”打造的实体经济快车到底有多牛?16年过去,晋江又有哪些新变化? 一、晋江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晋江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辖13个镇、6个街道,395个行政村(社区)。改革开放之初,晋江因境内多地产丘陵红土和海滨盐碱沙地无法发展农业,必须把工业引进农村,实施乡镇企业发展战略。自此,晋江城市建设进入轨道。 长期以来,晋江坚持全市649平方公里作为一座城市来统筹规划建设,真正实现全市一座城、城乡一体化。晋江任何地方15分钟内上高速、市区20分钟内到达任何一个镇、各镇之间30分钟内通达。晋江也逐步从一个“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大镇”蝶变成为一座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二、晋江去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981.5亿 截至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81.5亿元,较上年增长8.2%,是1978年的1366倍、2002年的7.2倍、2012年的1.6倍。 三、晋江GDP连续24年领跑福建各县 晋江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2017年度福建省经济实力前五县(市)依次为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闽侯县、南安市。此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7届位居全国5-7位。 四、晋江财政总收入跨越式上升 1989年,晋江市财政收入超一亿元;2000年,超过十亿;2010年,晋江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0.23亿元,成为福建省首个百亿县级市。到2017年,晋江市财政总收入212.23亿元。 五、晋江坚守实体经济,做最核心、最擅长的事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在晋江的经济格局中,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据晋江市经信局数据,全市GDP总量中,来自实体经济贡献占比达60%以上,由实体经济创造出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95%以上。 近年来,晋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晋江市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29亿元、1196.11亿元、764.1亿元,分别下降1.5%、增长6.6%、增长11.1%。 六、晋江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 在晋江的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截止到2017年底,晋江全市企业5.11万家,民营企业达到4.84万家。 七、民营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在民营实体经济支撑带动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地区工业总产值以24%的年均增幅,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1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4810亿元。 八、晋江超亿元企业822家 截至2017年,晋江建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千亿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超亿元企业达822家。 1992年, 晋江首次出现2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1998年,超亿元企业突破10家;2003年,超亿元企业达到100家;2014年,超亿元企业超600家,2017年,超亿元企业达到822家。 九、晋江上市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各县 截至2017年,晋江市拥有上市企业46家,上市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各县。1998年,恒安集团在香港上市。 特别鸣谢:晋江市统计局、晋江市委宣传部[详情]

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原标题: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在这里时间越久,你越能体会,晋江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故事。” 文化个性造就经济个性。回首“晋江经验”带来的16年传奇,会发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始终贯穿晋江经济发展脉络之中。它既是源泉也是动力,支撑着晋江一路走来创造奇迹,继续推动新时代的晋江爬坡过坎、砥砺前行。 爱拼敢赢歌不绝 “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破千亿元市值难还是走戈壁难?新十年的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这个夏天,安踏集团的“戈壁远征军”走进甘肃。在踏上112公里的徒步荒漠之旅前,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抛出了三连问。 这是一次体力与心理的极限挑战,让许多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不放弃”。之所以开展这一活动,是安踏在从当初的小作坊成长为今天中国第一大体育用品公司后,重新审视自己,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放弃的背后,是“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顽强拼搏精神,也是支撑晋江数以万计的企业和晋江人奋勇向前的初心与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人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很小的传统产业领域摸爬滚打、逆势而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78年的1366倍。惊人的数字,是一代又一代被称为“睡不着的晋江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这种精神,源于这片海滨之地,深深融入晋江人血脉。晋江地处丘陵地带,除了沿海地势较为平坦外,大部分为起伏不平的山丘,土地贫瘠。“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海洋求财富,于一次次生死冒险中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形成敢为天下先、不服输的决心与勇气;海洋的宽广辽阔,成就了晋江人兼收并蓄、兼济包容的品格;而长期的抱团取暖、抵抗风险意识,逐渐演化为团结互助、互相提携的文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分析。 爱拼才会赢,如今在更大平台传唱: 从传统业态唱向新业态—— 从压力测试到动态跟踪,从耐磨耐折试验到防水防滑创新……在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内,近200台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研发设备,在安踏研发人员的操纵下有序运作。晋江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跟进新技术,在普通产品上增加新的功能、功效,提高附加值。全市企业每年投入近1000亿元升级生产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凸显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 从经济事业唱进公益事业—— “不拼排场拼公益”。随着经济发展,有着乐善好施传统的晋江人开始更多地选择将节省下来的礼俗资金捐给慈善事业或乡村建设。这里有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市慈善总会。十几年来,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达30.01亿元,为全国县域之最。“我们晋江人,将‘拼’劲一并带入了慈善事业。”晋江市慈善总会会长龚子猛说,这种多行善事的行为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创一代唱到创二代—— “接过你的手,走出我的路。”作为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的次子,许清水总说自己是“负二代”,“是负责任的负。我必须负起责任,用国际化视野传承企业,更要把老一辈晋江企业家精神好好传承下去。”创二代们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将爱拼敢赢的精神延伸到爱拼懂赢的自信,将传统产业的坚守与新兴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晋江持续发展的蓬勃动力。 留住乡土向心力 28岁的蔡梦思有两个身份。 第一个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讲解员。早晨8点半,伴着戏台上的南音,蔡梦思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行至蔡氏家庙,当游客为闽南建筑艺术惊叹不已时,蔡梦思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身份:蔡氏后人。 于她而言,五店市不仅是她从小读书生活的闽南老街区,这里更有她作为蔡家人最引以为傲的蔡氏家庙。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青阳核心区。2010年3月,晋江市委、市政府划定典型风貌建筑最多的126亩区域为保护区,并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为保护区做整体规划。这个自唐代发展起来、走过1300多年时光的集市,自此焕发新生。 五店市传统街区建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清靖明白,这里的100多处历史建筑之所以极具保留价值,是因为它们以自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了晋江的文脉与闽南人的根脉。 闽南人对“根”的情愫超乎寻常。五店市传统街区保留着老青阳的集体记忆,牵动着海内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情结。品茶听南音、看看精美木雕、摸摸青条石,是许多归国华侨必做的事情之一。 一抹闽南红,留住了乡土向心力,延续着文化根脉,而这正是晋江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店市并不是个例。在晋江,包括梧林社区古村落在内的一批保护发展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柯国林说,城市化进程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品质和内涵更要同步提升。晋江一手抓固态保护,一手抓活态传承,一批“乡愁文化”品牌接踵而至—— 掌中木偶作为地方传统戏剧,与闽南人血肉相连,是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来,蔡美娜用手指灵活掌控木偶进行表演,她与木偶既是亲密的伙伴,也是坚实的战友。 “木偶本身没有表情,喜怒哀乐都需要演员用手部把控和唱腔变化来体现,有时候左手是‘旦’、右手是‘丑’,必须一心两用。”蔡美娜说。 在晋江申办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掌中木偶被蔡美娜带到了意大利,在那里,许多海外友人为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所折服。作为南派掌中木偶第6代继承人,她每年参加多个重大表演活动,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创新剧目,还在许多高校的木偶班进行授课。日程很满,她深感重任在肩。 为推动掌中木偶、柯派高甲戏、闽台东石灯俗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晋江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全市布点30所中小学作为非遗项目传习点。在经济的反哺中,晋江文化之根越来越强壮。 有“文气”聚“才气” “我们运用具有水溶纱技术的运动材料来做商务休闲裤,舒适度一样,重量却只有普通休闲裤的1/5,在跨境电商中可以大幅降低运费。”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场特殊的活动正在进行。30个年轻的创业者围坐在一起,讨论新技术和新材料如何开发应用,交流企业如何创新经营思路,分享企业经营案例和感受。 这是晋江“领航计划”班的一场复盘会。致力于培养“未来晋江创新企业家”的“领航计划”,自2016年开始,已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130多场,培训企业家5000余人次。 “课程中知识点密度大、含金量高,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学员洪艺菡感触颇深。 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郭浪滔作为班级观察员,也在尽己所能发挥“园丁”的角色:课堂中、课程外、微信上……无时无刻不在解答这群年轻人的种种疑惑。他们表示,小生态往往蕴含大能量,希望通过领航班小生态的精准模式探索和经验凝练,构建起晋江企业家社群的新商业文明,撬动晋江城市人才大生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找到了这里,而是这里主动找到了我。”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内,来自甘肃的创客范伟这样说。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华侨大学任教,因为在科研项目中一直需要购买国外仪器,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听说晋江对博士创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他就来“看了看”。这一“看”,便创立了福建第一家微纳驱动企业,他也成功入选晋江市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获得3年100万元的投资,附加免租金的场地。 在创意创业创新园,700多位创客与范伟一同在这种“被找到”的感觉中,将手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向前的动力。 晋江现有各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97%以上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集聚着一大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成为晋江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利用其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繁荣高涨的人气,塑造一个宜居、时尚的“文化晋江”,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是新时期晋江正在着力解答的问题。 自2011年以“城市·文化·人才”为主题的首期企业文化沙龙,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闽南古大厝开场以来,这个平台上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既是产业对接平台、政企互动平台、政策宣传平台,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除了主题演讲人,参与者都可围绕沙龙主题讲感受、谈看法,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交流。来自不同企业的高管提出了在晋江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也为晋江发展提出诸多宝贵意见。 “只有整体优化城市环境、创业环境、人文环境,晋江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创业。”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 (本报晋江7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刘梦 高建进 胡其峰 刘坤)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原标题: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地处福建沿海的泉州晋江市,因为土地贫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17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名。从今天开始,“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将和您一起来解读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密码”。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总结了“晋江经验”,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 这两天,晋江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围头村着手一项改革试点工作,准备将村里闲置了20多年的三块宅基地,变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引进个星级酒店。这件事儿一旦办成,将是晋江第一宗成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相当于从前两年审批才能完成的土地变更,今天在围头一个月就办成了。这让小小围头村主动承担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落地了。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晋江还是一个连庄稼都种不出来的贫困农业县,正是凭借爱拼敢赢的性格,从一双鞋开始,闯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非凡之路。 1994年,随着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迅速发展,晋江开始领跑福建县域经济。2001年,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02年8月和10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总结了晋江经验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六个启示,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晋江经验”的提出,来自于1996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下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在实地调研中总结提出。 1996年8月2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走进了以鞋材制造为主要产业的陈埭镇四境村。当时,四境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村”,村里正打算建立福建第一个专业鞋材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提出了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更高要求。1998年6月28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晋江,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转型创新的企业。当时,英林镇的一家服装厂刚刚投资700万美元,购买了欧洲最先进的西服生产线。这样的大手笔的创新投入在当时还十分少见。 在晋江,改革从未止步。自2002年以来,晋江先后承担了3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经济体制、行政审批、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丰富“晋江经验”,成为目前中国改革试点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 据统计,2017年,晋江用仅占全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福建十六分之一的GDP,达到了1981.5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366倍,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县域首位。[详情]

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原标题:军民同心|“晋江经验”走出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 晋江,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城市,习主席在福建任职期间,6年7次来此调研,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晋江全揽。(中宣部供图) 16年来,“晋江经验”不断发展传承,焕发勃勃生机。2017年,晋江连续24年居福建省县域经济总量第一位,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福建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我临东海情同深”“爱我人民爱我军”,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晋江情怀”清晰可感、暖意融融。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晋江情怀 ——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余金虎中国国防报记者杜怡琼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芒种后不久,记者刚抵达晋江,就感受到这座民营经济大市的火热氛围与国防情怀:华灯初上,马路上车流如织,林立的民企广告牌中,不时能看到“关心国防就是关心我们的家园”等宣传牌;街区传出的闽南语歌曲,与军营的呼号声遥相呼应。 晋江,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城市,习主席在福建任职期间,6年7次来此调研,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16年来,“晋江经验”不断发展传承,焕发勃勃生机。2017年,晋江连续24年居福建省县域经济总量第一位,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福建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我临东海情同深”“爱我人民爱我军”,探寻晋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晋江情怀”清晰可感、暖意融融。 俯瞰晋江。(中宣部供图) 站  位 “支持国防建设就是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个问号,记者一路探访晋江市党政部门和驻军部队。 晋江市支前办主任周先进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带着记者拾阶而上,穿越一片密林,来到一座“一个人的哨所”。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驻守在这里的日子。”已完成任务交接、准备返营的某部四级军士长戴磊见记者来访,讲述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曾经,戴磊驻守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深山点位,最大的难题是用水——平时想着法子节省拉上山的战备用水,到了夏天甚至不敢洗澡。 2013年初,来慰问的晋江市领导得知此事后,当即拍板:为这位守护晋江的哨兵解决用水难题。2013年4月,一条专线管道开始施工建设,为一个兵驻守哨所投入500多万元的饮水工程正式动工。 很快,工程竣工,戴磊不用再下山运水,哨所内的淋浴、洗衣设施也配备到位。政府还投资架设路灯,把上山路照得亮堂堂。 “这条路,被官兵称为‘军民同心路’。”同行的晋江市人武部政委刘文成介绍。 为何如此舍得投入?“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不是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认识站位的问题。” 从哨所来到晋江市城市展览馆,退休干部辜雅文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晋江党政机关的许多领导干部都对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一句话很熟悉:“支持国防建设就是支持经济发展。”这句话,正是2000年11月27日《中国国防报》报道这位时任福建某预备役高炮师第一政委事迹的文章标题。 习主席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国国防报》还曾援引习近平任省长时的话:“做好新形势下的拥军工作,是关系到强我国防、固我长城的大事。一流的经济要有一流的国防作后盾。经济和国防,也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防建设。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发展传承‘晋江经验’,要积极发扬福建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好传统,特别是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思路,形成军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格局。”一位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安踏集团参观。杜怡琼 摄 作  为 “致富不忘国防,发展不忘拥军” 在晋江,“军民同心路”不只一条。 为方便官兵到体系医院就医,晋江女企业家施丽蓉出资200万元购买10多辆客车,开通两条“拥军专线”,驻军部队军人军属可免费乘坐。目前,专线客车已增至25辆,服务范围延伸至泉州高铁站。 搭乘“拥军专线”客车,一路棕榈婆娑、海风习习,记者感受着晋江社会化拥军带来的福利。 “致富不忘国防,发展不忘拥军。”这些年,每年坚持到部队过“军事日”、给部队送慰问品的晋江青年商会会长李子兴告诉记者,晋江人民对部队建设的支持不遗余力。 “沟通面对面、服务心贴心、支持实打实”,记者在晋江市双拥办看到的服务宗旨格外醒目。支前办主任科员余春华向记者介绍了另一条“拥军专线”——科技拥军。近年来,晋江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部队培养人才、奖励部队练兵备战先进单位和个人,先后为部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400余名,支持驻军科技强军项目44个,有11个单位、103名个人获得科技练兵专项基金奖励。 在驻晋江空军某部营区,前不久刚在千里之外参加完演练任务的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翁朝平告诉记者,得益于晋江市出台的《进一步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他的女儿可以享受就读全市任何一所公办小学的优待政策。 “后路”连着官兵的“心路”。近年来,晋江多次召开“完善军人优待政策,切实增强军人荣誉感”工作推进会,先后推出开通军人优先绿色通道、建立军人家庭必访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等10项拥军举措;2014年设立晋江拥军优属慈善基金,开创全省先例。 晋江城市展馆惠民相关政策展区。杜怡琼 摄 守  护 “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 记者到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探访时,发现营区门口有一条平整宽阔的专用“救援路”。 “演练抗台抗洪紧急出动,这是必经之路。”该旅一营教导员王俊告诉记者,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部队开展这样的演练早已常态化。 演练是为了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侵袭闽南地区,不少地方出现泥石流、决堤等险情。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从驻训场直接赶赴晋江受灾地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 危急时刻显真情。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去年,陆航某旅与晋江市所属公安、医疗、消防等机构签订军地联合救援协议,明确搜救、协调后送和开通救护绿色通道等事宜,为晋江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空中安全之路”。 这段时间,晋江市人武部干部邓炎斌非常忙碌。人武部全员出动,发动民兵开展“一兵带一户、一连带一村”“富户带穷户、先富带后富”活动。记者在人武部了解到,近年来,驻晋江部队持续开展“骄子护蕾”活动,帮扶成绩优异的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坚持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出动车辆1000多台次,派出兵力6000多人次,助力打造“美丽晋江”。 融  合 “开辟军民融合新境界” 记者驱车前往晋江深沪国家中心渔港,一路绿灯,通畅快捷,像极了这个军民融合发展案例的促成经过。 平时民用,战时军用。前两年,晋江市和驻军部队达成共识:深沪国家中心渔港与军用码头合用,在渔港码头基础上,再扩建两个军用泊位。 “方案上报后,一路绿灯,很快落实。”刘文成告诉记者。 晋江籍青年柯仕伦没有想到,从部队退役返乡,竟受到如此优待—— 走下火车,军地领导和群众敲锣打鼓把他接回家。不久后,他应邀参加市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现场5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销售、教育等类别的就业岗位600多个…… 柯仕伦受到的优待,是晋江军地融合发展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晋江企业加入“民参军”队伍。去年晋江市首次将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列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在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新增军民融合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军品招标,服务企业办理“军工四证”,支持企业购买或委托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吸引军工项目在本地落户等等。如今,晋江一大批资金雄厚、人才聚集、技术先进、自主性强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了部分军工产品的研发任务。 今年5月,晋江军民融合发展再添助力:福州大学军民融合创新(晋江)研究院落地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 “晋江人民始终与驻晋江官兵心连心,晋江军地将着眼军民融合发展大计,努力实现互惠共赢,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科技拥军、双拥创模,开辟军民融合新境界。”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告诉记者。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8年7月11日01版)[详情]

爱拼敢赢的持久力量——"晋江经验"的传承发展与探索实践
爱拼敢赢的持久力量——

  原标题:爱拼敢赢的持久力量——“晋江经验”的传承发展与探索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高建进 胡其峰 刘梦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福建晋江,这首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唱出了晋江人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注晋江发展,6年中7次深入晋江,进基层、下企业、访农村。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撰文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这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成果。 “晋江经验”提出以来的16年里,晋江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实践充分证明,“晋江经验”是创造“晋江奇迹”的金钥匙,是晋江人拼搏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晋江,地处福建泉州,三面环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神州大地万物复苏,晋江“造舟通异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晋江奇迹”由此播下了种子。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晋江有着人文特殊性,是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晋江97%以上企业是民营企业,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晋江经济日渐活跃,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领头雁”。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随后发表文章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从此,航船有了方向,“晋江经验”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财富。 “‘晋江经验’的提出,是习近平同志对于晋江特色道路与发展规律的溯源,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样本晋江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典型性的深刻总结。”晋江市副市长黄少伟说。 刘文儒说,谁在解放思想上领先,谁就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晋江经验”一路指引晋江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取得胜利,也鼓舞指导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晋江这片热土中茁壮成长。 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跑过运输,生产过拉链,最后找到了卫生巾和面巾纸这个领域。就在2002年,恒安开始进行变革,靠着敢闯敢拼,凭着敏感锐力,闯出了一条路。这些年,许连捷始终坚守实业,做好最核心、最擅长的事,在此基础上推动转型升级。在恒安智能化生产基地,看不到一般工厂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这里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生产智能化以后,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1%,而用工人数却大大减少。 壮大实体和转型不断 “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持续推动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记得,2002年集团开始全面以“晋江经验”为指导,坚守实体经济,不断创新转型。如今,盼盼集团已在全国16个省份拥有生产基地。 “‘晋江经验’是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蔡金垵说,从一个工厂发展到现在,关键就是坚持创新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恪守诚信做好产品,形成有力的竞争态势,“我们要在‘晋江经验’的指导下,以更加铿锵的步伐走向世界”。 16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民营企业数不胜数。 今年2月,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冰雪健儿一袭纯白色服装自信亮相,这套名为“白色火焰”的出场服由晋江民营企业安踏集团赞助设计。在安踏集团展厅内,各种款式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奥运赛场上不少运动员的“战袍”出自这里。 “我们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不断进行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永不止步。”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 晋江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政企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晋江市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领路人、推车手、服务员”的角色定位。如今,晋江民营企业已达5万多家,已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元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13项。 不仅仅是经济向好,在文化传承、市民素养、城市品质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提升。实践充分证明,“晋江经验”是与时俱进的,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蕴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创新不止和发展惠民 走在世纪大道,满眼尽是盛开的白兰花、三角梅,以及挺立的菩提树和香樟。菩提树是晋江市树,寓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白兰花是晋江市花,象征纯洁、真诚、奋发向上。 晋江,是开放的,在开放中创新;晋江,是包容的,在包容中发展。“晋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走出晋江,走向各地。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告诉记者,蓉中村不靠山不靠海、资源匮乏,面对发展难题,积极学习“晋江经验”,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全面发展之路。2017年,蓉中村实现工农业产值16.6亿元,上缴税收4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0元。 九牧集团产品专利技术近3000项,平均每3天申请一个专利。“‘晋江经验’是指引我们全面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孝发说,他们秉承爱拼敢赢的精神,把智能制造引入传统产业,重视核心技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逐渐赢得市场认可。 2011年,福建省委在晋江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在全省提出深刻学习领会“晋江经验”精神实质,进一步丰富“晋江经验”的内涵。2014年9月,福建省委在晋江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总结晋江等地新型城镇化工作经验,推动全省中小城市和城镇改革发展。 “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也是福建省、东南沿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成果,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公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实践。 改革开放大潮催生了“晋江经验”,“晋江经验”又为全面改革开放的推进注入强大动力。刘文儒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不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的“晋江经验”,继续发扬爱拼敢赢精神,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把晋江打造成全国中小城市建设样本、民营经济发展典范。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践行"晋江经验"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 谱写发展新篇章
践行

  原标题:与时俱进,谱写发展新篇章(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总结‘晋江经验’,就没有蓉中村的今天。”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有说不完的话。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总结“晋江经验”的署名文章,正是这篇文章,打消了李振生将南安市蓉中石油化工厂向外迁移的念头,村党支部、村委会果断加大对工厂的投入,并逐步启动改制、带动家家户户一起谋发展。 “晋江经验”是晋江、泉州市也是福建省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16年来,从泉州市到福建省都按照“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想方法,紧抓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不断探索,开拓创新。2017年泉州市经济总量达7548亿元,连续19年保持全省首位;福建省生产总值也从2002年不到2万亿元增加至3.2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翻盖、冲洗、洁净……只需下达语音指令,马桶就会自动完成一连串动作。在南安市九牧厨卫核心技术发展区,小小马桶展示的智能化魅力让人惊叹。 高压自动成型、智能干燥、机器人施釉、机器人上下窖炉……在九牧厨卫陶瓷智能车间,不同于传统陶瓷制造模式的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也令人大开眼界。 从厨卫五金起步、只有2名员工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手握近3000项产品专利、员工多达1万余人的智能厨卫龙头企业,九牧厨卫还参与成立了南安海丝泛家居产业联盟,打造集群效应,把泉州家居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九牧创业28年来,始终坚守实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自身转型升级。”九牧厨卫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孝发道破奥秘。 在泉州乃至福建,像九牧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很多。 紧抓实体,深化改革。立足于侨乡优势,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泉州就充分利用“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等资源,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包括石狮的石雕,晋江的纺织品、食品,南安的建材、水暖厨卫、石材陶瓷,惠安的建筑,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等。 本世纪之初,为打破“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的困局,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泉州市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为着力点,大力支持上市企业,短短几年内就推动形成了百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等6个千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福建省已形成11个千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 “泉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泉州市委书记康涛表示,泉州将继续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一以贯之地“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制造强市,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以高新技术促进转型升级 走进泉州台商投资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装满五颜六色液体的小瓶子吸引了人们视线,“可别小看这么一小瓶,里面的价值可大着呢!”公司创始人曾福泉介绍。 2017年,约克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它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液体色母企业,目前已与国内多家知名食品、纺织及塑料制品企业达成合作。 安溪县在湖头镇设立了光电产业园区,园区里有中科三安的首个产业化基地,十万级净化厂房内每天都在生产高品质的安全蔬菜、保健品、特种药用植物及抗肿瘤等重大疾病医药中间体材料。中科三安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福建三安集团合作的成果,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强强联合,在植物光配方及植物照明产品、植物营养液配方及循环利用技术、植物品种筛选和栽培方式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科三安总经理占卓说:“公司初建时,国内有很多地方希望我们去,最后我们选择了安溪。” 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是“晋江经验”的精髓之一。近年来,泉州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一方面,引进一批与当地传统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企业,打造了液体色母、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主抓高科技产业带建设,培育了以晋华项目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泉州“芯谷”南安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 “要引得进人,更要留得住人。”泉州大力实施“大院大所”战略,引进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清华大学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项目办公室等一批创新平台。 政策支持,为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泉州坚持人才跟着产业走,推出重大创新平台、重大高新项目引进“一事一议”;建立“总数控制、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整合推出人才“港湾计划”等通过资金补助、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提升高层次人才待遇的多项措施。 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提高 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改革开放之前的蓉中村,被称为“四无”村。“在村办企业徘徊不前的时候,‘晋江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李振生说,2002年,村里开始着手南安市蓉中石油化工厂改制,易名为福建莱克石化有限公司。从此,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很快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乡里更多的经济能人创办企业。如今,这个占地仅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已培育了18家成规模企业,年产值16亿元以上。 光是富起来还不够。每年,入驻蓉中村的企业都会拿出纯利润的一部分当作村集体收入,以发展村庄公共事业和民生建设:成立全省首个农村消防室,为村民打造舒适又舒心的美好生活;修订村规民约、弘扬“家+文化”、举办村级文化节……“蓉中文化”不仅增添了村庄活力,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协同发展。 以实体经济带动全面发展,发展成果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晋江经验”的这一内容,在泉州许多地方得到实践检验。 实践“晋江经验”16年来,泉州构建了“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体系,不仅取得民生需求“全覆盖”,而且满足了“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质量等持续改善向好。 扎实开展晋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石狮“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获批实施以海上丝绸之路和古城为特色的城市“双修”国家试点,中心城区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全市发放居住证近400万张,92.2%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民生底线兜紧兜牢,泉州七成以上财政用于民生事业,实施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民生基础设施安心的“四心工程”,开展集中解决民生历史欠账的“泉州‘XIN’行动”,5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8.6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9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2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人群全覆盖。 生态环境质量令人满意。泉州主动融入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展环保设施与能力建设大会战,落实河长制,加大下游补偿上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培育了6个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详情]

晋江:一座城的坚守与匠心
晋江:一座城的坚守与匠心

  原标题:筑牢实体经济这块压舱石 晋江:一座城的坚守与匠心 作者:潘圆 宁迪 张曼玉 编者按 晋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座县级市以福建省二百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十六分之一的GDP。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6年间7次去晋江调研,2002年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 16年间,“晋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16年后再次挖掘总结“晋江经验”,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意义深远。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什么是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扬弃的?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找寻答案。 8亿双鞋换一架波音飞机,这样的数据,常被人用来说明中国经济转型之痛。然而有这样一座城,在一些地方开始动摇,去实向虚的时候,始终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把一双鞋、一件衣做到极致,把传统产业做出了高端品质,也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这座城就是地处闽南的晋江——一座210万人口的县级市。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晋江市调研后,亲自提炼总结了“晋江经验”。他指出,“晋江经验”是地方主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积极实践,晋江也在长期探索中成为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加快改革发展、全面发展的标杆。 如今16年过去了,“晋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2017年,晋江全市生产总值(GDP)1981.5亿元,是1978年的1366倍,是2002年的7.2倍、2012年的1.6倍。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7届位居全国57位。晋江这座县级市以福建省二百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省十六分之一的GDP。 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部,面积只有649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前是出了名的穷县,1978年全县GDP仅1.45亿元。许多人回忆起当年,最深刻的印象是“地瓜稀饭”。 1978年,改革的春风一夜间吹遍了神州大地。闽南人天生的经商头脑,特别是“爱拼敢赢”的性格,让这块土地很快焕发了生机。 从“三闲”(闲资、闲房、闲人)起步,晋江的乡村经济风生水起。但1985年的假药案,给刚起步的晋江经济当头一棒。痛定思痛,晋江市开始大力抓诚信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为了给晋江产品“正名”,他们还办起了晋江名特优产品展销会,第一站选的就是北京的国贸。许多人就是从这个展销会上第一次知道,自己穿的鞋、用的伞、衣服上的拉链原来都产自一个不知名的小县——晋江。 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当时晋江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在全国第五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第三位。晋江市开始推动质量兴市、立市,大力开展驰名商标的建设。从1978年到2001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26.16%。 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非常关注晋江的发展,从1996年到2002年,6年间7次去晋江调研,并提炼总结了“晋江经验”——“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要壮大,光埋头生产不行,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2000年前后,晋江开始了创牌运动,有人称之为晋江制造2.0时期。晋江的体育产业开始抢滩央视体育频道,一时间只要看体育节目就能看到晋江品牌的广告。有人把体育频道戏称为“晋江频道”。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参观第三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馆仪式后,他来到安踏展馆。当时安踏成立9年,只生产运动鞋。习近平听完介绍,对企业发展提了三点要求: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时至今日,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仍感到这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就在这一年,安踏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开始了大规模全国性品牌推广计划。2002年,安踏荣获了中国体育用品界运动鞋类民营企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晋江市政府强调“资本运作,两翼齐飞”。晋江市发改局副局长李文宏说,资本运作,主要以推动企业上市为纽带,为此,晋江市专门成立了上市办。目前,当地的上市企业已达46家,成为全国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地方之一。“晋江板块”也成为资本市场上靓丽的风景。 如今,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知名品牌正在走向国际化。晋江已成为著名的品牌之都,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14个区域产业品牌,持有中国驰名商标42枚。 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经济发展亦如此。晋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李文宏把这归结为“路径的选择”。因为找对了方向,先行一步,晋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新常态下的坚守与责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到了2010年,中国经济长年积淀下的矛盾日渐凸显。一方面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一方面出口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一方面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本就利润微薄的传统产业举步维艰。“是转战其他领域,还是坚守?”成了摆在晋江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信泰集团执行董事许金泰回忆,当时的鞋材同质化太严重,产品卖不动。最难的时候,父亲从创业起家的机械厂挪了几百万元救急,他们才渡过了难关。 一直“高歌猛进”的安踏也陷入了困境。2011年年底,北京奥运会周期结束,体育产业迅速转冷。加之此前各品牌大规模开店,市场供大于求,库存危机爆发。高峰时,安踏、李宁、特步、361°、匹克5家运动品牌存货总量超过30亿元。 在实体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房地产、金融等赚快钱的机会不断涌来。但晋江人没有犹豫:压力增大,不退缩;诱惑袭来,不眼红。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实体经济是晋江发展的命根子、看家宝。” 在忍痛关闭了大量门店后,安踏开始全面转型,由品牌批发转向品牌零售,并就此柳暗花明。2017年,安踏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 “不忘初心,精益求精,把品牌做大做强。”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这样评价当年的坚守。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创一代”到了“交班”的时候。与父辈没有太多文化、从底层开始打拼不同,“创二代”们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接班这件事上,晋江的“创二代”们格外“传统”。 恒丰(福建)化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洪炳煌是90后,也是“创二代”。洪炳煌读MBA时,同学家里做金融的、互联网的都有。问到他时,他说,“我家里是做棉花的。” “其实恒丰做的是喷胶棉、纺丝棉等服装辅料,说出来别人可能也不懂。”但是说到接父亲的班,他从来没有犹豫过。“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在他看来坚守就是一种责任。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越是关键时期,政府引领越要发挥作用。“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这条经验,在晋江一届届政府手中传承创新。他们探索“搭建第三方平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带动传统产业转型,以保证政府服务企业既到位,又不越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以下简称“晋江院”)就是这样的尝试。 2013年晋江院挂牌。两年后,他们不仅给鞋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年产值过千万元。 2015年,晋江一家企业出口欧美市场20万双鞋,结果全被退回来了,因为每双鞋的鞋面上都有一块指甲盖大的黑硬块。鞋厂找到晋江院求助。检测人员检测后,怀疑是干燥剂的问题。他们用仪器模拟航海环境,对鞋和干燥剂进行测试。终于找到了病根儿:鞋材和干燥剂发生反应,出了问题。当时整个行业都在降成本,能省就省,干燥剂往往用最便宜的,但没想到,就是小小的干燥剂出了问题。这也给企业上了一课,降成本不能乱来。 晋江院院长王文琪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晋江鞋的鞋底不耐折。2016年,晋江院专门立项,研究鞋底的配料体系,告诉大家,标准的临界点在哪儿。过了界,产品质量就要出问题了。这相当于把质量把关前移了,从根本上帮助企业降成本不降质量。 类似的公共服务平台,还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晋江分院等。这种机制上的创新,给晋江传统产业注入了科技动能,也成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体经济振兴的抓手。 如今,晋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已有7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包括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新材料),其中制鞋、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 2017年,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垵带着一个土豆上了电视。在他看来,小土豆展示了他们20多年来的创新与努力。“盼盼在土豆产品方面的专利达到了17项,其中作为世界首创达到了8~9个产品,现在可以做世界上最薄的薯片。” 事实上,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以创新求发展”成为企业的信条。作为国内最大的妇女卫生巾和婴儿纸尿裤生产企业,恒安集团开始打造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生产智能化以后,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1%多点,而用工人数却大大减少。原来用工最多的包装环节,人工成本降了7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研发投入占到产值的5%,几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标准。2017年,安踏集团的研发创新投入占比达5.7%。信泰集团研发人员超过十分之一,每年研发的投入占到了产值的6%~7%。 九牧厨卫董事长林孝发说,现在九牧有1万多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就有2000多名。“过去企业比批了多少亩土地,建了多少工厂,现在大家比的是研发投入、设计投入。” 高科技正成为晋江制造的新标签 传统产业长盛不衰,成了晋江实体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筑牢这个压舱石,再大的风雨也能扛过。但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不能独臂擎天,低端锁定。 晋江经验里重要的一条是“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一个形象比喻:如果高新技术产业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那么传统产业就是在海面之下的庞大冰体。如果没有海面之下庞大冰体作基础和支撑,那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也将沉入海底;而没有露出海面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就会浮出海面而逐渐消融。 晋江怎么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高科技生产极”? 晋江把目光瞄准到石墨烯、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 “你们不是做鞋的吗?怎么搞起石墨烯来了?”国家某部的一位同志曾不解地问。其实晋江发展石墨烯产业并非心血来潮。他们看好的不只是石墨烯这种新型材料的巨大潜力,还有和传统产业结合的势能。 在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里,一双灰色的跑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院长许志指着这双鞋说,目前世界知名品牌的轻型跑鞋每只重量在200克以上,而这款石墨烯跑鞋,重量只有120克,相当于一包方便面的重量。石墨烯空气净化器、石墨烯橡胶……他们在将石墨烯与晋江传统产业结合上,渐入佳境。 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晋江市非常注重“规划引领”。晋江市副市长王文晖说,2014年,集成电路产业上升到国家高度。2016年晋江决定以全市之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为此,他们专门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行动指南。希望挑战千亿元产业,再造千亿集群。目前他们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安芯基金。涵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各个环节,总投资600亿元,全产业链生态圈雏形逐步呈现。其中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一期计划投资370亿元,将于今年9月投产。 高科技正在成为晋江制造的新标签。晋江经验也在创新中发展,这座“爱拼敢赢”的城正在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详情]

“洋记者”在晋江:探寻“中国鞋都”的活力秘笈
“洋记者”在晋江:探寻“中国鞋都”的活力秘笈

  这座常住人口约210万的县级市创造了近2000亿元的年生产总值,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成功故事。 看看你脚下的运动鞋,五分之一的可能来自这里:福建省晋江市。 这个县级市常住人口约210万,却创造了近2000亿元的年生产总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其中一个成功故事。 我们的“洋记者”来到晋江,走访工厂、港口、运动场、店铺、技术实验室……探寻活力“鞋都”背后的故事。 40年前,在晋江陈埭镇,人们选择了做鞋。故事是怎么样开始的? 商海总有浮沉,遭遇危机之时,晋江人怎样渡过难关? 晋江企业家说:“我们不断地在更新,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东西。” 外国客户说:“他们说到做到,做生意信守承诺。” 本期“新华社记者说”,我们来看一看,“中国鞋都”的不寻常之路。 [详情]

侠客岛:这个县级市的经验 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侠客岛:这个县级市的经验 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原标题:[解局]这个县级市的经验,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官媒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开设有“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的专栏,首期以多篇幅的规格充分报道了深圳的改革经验。 而继深圳之后登上这个专栏的,是福建的一个县城——晋江。这个被冠以“晋江经验”的县城,在改革再出发的时候,被再次推到前台。 晋江经验 有人说这届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能去的都去了。这其中,就有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赛场上的“晋江品牌”,安踏、361°、特步等。 晋江不仅集聚了诸多知名体育品牌,更拥有5万家民营企业和46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全国县域中数量最多的,很多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制造业品牌如柒牌、劲霸、七匹狼、盼盼、恒安等,都是“晋江品牌”。 但你难以想象的是,改革开放前,晋江地少人多山贫瘠,不少人只能靠地瓜、稀饭填饱肚子。就这么一个贫瘠的农业县,却在40年后的2017年,用福建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省1/16的GDP,从一个需要国家扶持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晋江的“逆袭”已经成为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广东模式并列的,改革开放县域经济的四大模式,也被称为“晋江经验”。 习近平在1996年到2002年间,曾7次深入晋江调研,对“晋江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写了“晋江经验”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8月20日的《人民日报》和2002年10月4日的《福建日报》上。 习近平总结提出的“晋江模式”,就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他说,晋江带给我们6条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二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三是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四是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五是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六是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习近平对“晋江经验”的深邃思考,至今看来,依然没有过时。而在改革再出发的当下,再度重温“晋江经验”,自然有着强烈的现实考量。 在岛叔看来,重温“晋江经验”,至少给我们三点思考:顺“市”而为、重视县域经济、重温改革精神。 顺“市”而为 在晋江发展过程中,市场一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几万名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搞“市场-原材料-技术”和“原材料-市场-技术”的经营路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以及之后覆盖全国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博览会品牌的创立,晋江无一不是顺“市”而为。 习近平总结说:“晋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能力,才能在新世纪中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晋江也走过弯路。 习近平提到,改革开放初期,晋江曾发生过闻名全国的“假药案”,让晋江人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市场主体的立身处世之本,决不能以诚信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习近平说:“晋江经验昭示了一条真理,即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只有坚持事事处处讲诚信,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塑造信用社会,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尤为难得的是,当不少企业“脱实向虚”的时候,晋江的企业家却始终坚守实业,做精做专。几十年下来,晋江品牌紧跟市场变化,术业专攻,无不成为行业内领先,也抗住了各类风险。 “晋江经验”的“变”是随市场而变,“不变”则是对诚信和实业的坚持,这个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当下振兴实体经济会有很多启发。 县域民营经济 治理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县一级的政治、经济生态是构成整个肌体健康的细胞。我国现有2800多个县域单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从现状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在现实中,对县域经济的政策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实,政策落地效果还不是很好。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县怎样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二是怎样处理好政府和民营经济的关系。 “晋江经验”给出的答案就是:立足本地优势、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三闲”优势,选择股份合作制,兴办乡镇企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晋江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之后,晋江又转向了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路子。 习近平总结说:“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优势,不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而对处理好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在总结“晋江经验”的时候也提到过,“各级政府只有通过及时引导、优质服务和辅以有效管理,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才能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责任。” 在这点上,重温“晋江经验”无疑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振兴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千万不可忽视。 改革精神 在晋江,最流行的一首歌是《爱拼才会赢》,也是晋江人精神写照。如今,“晋江经验”带给我们的拼搏精神依旧没有过时。 习近平总结说:“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像晋江人民那样,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发挥优势善于拼搏,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 当下,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十个年头,美国挑起贸易战,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中国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迈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提醒着我们要谦虚谨慎,立足自身,努力发展。 这其中,来自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创业精神尤其需要保护和引导。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重温“晋江经验”背后的改革精神,同样提醒着我们一定要注意民间的创造活力,充分授权,充分放活。 在改革再出发的当口,重温“晋江经验”,其实也在重温人民的力量。 文/庖丁骑牛、独孤九段 [详情]

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原标题: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新华社福州7月8日电 题: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刘亢、何雨欣、项开来、涂洪长 一座县城,因砥砺奋进而沧桑巨变,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耀眼篇章。 一种经验,因高瞻远瞩而历久弥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路标。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晋江经验”16年。 “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规模经济+外向型经济+特色产业+山海协作+服务型政府”“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晋江经验”成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也印证了拼搏奋斗的无穷力量和累累收获。 回溯“晋江经验”的形成过程,一条线索清晰可见:改革开放的天时,凭海临风的地利,爱拼会赢的人和,汇聚起晋江“由农到工、从贫到富、由弱到强”跨越的澎湃力量。 从“高产穷县”到“全国十强”:小县城拥抱大时代,草根经济韧性生长 晋江,一座因改革开放迎来新生和巨变的闽南县城。 2001年,晋江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实现了从“高产穷县”到“福建第一”“全国十强”的惊人跨越。一时间,“晋江速度”“晋江奇迹”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备受瞩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晋江经验”的总结,正是对于晋江特色道路与发展规律的寻根溯源。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注晋江发展,6年中7次深入晋江,进基层、下企业、访农村。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撰文总结晋江发展成就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 ——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 ——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放眼国内外改革发展大势,探究独特的闽南地理人文环境,把握政府、市场与企业多方关系,“晋江经验”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样本晋江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典型性。 晋江,地处福建泉州,三面环海。 囿于人多地少、海防前线的县情,加上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改革开放前,晋江还是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一部分人连温饱都不可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宛如一声春雷,让神州大地江河解冻、万物复苏,晋江奇迹由此播下了种子。 深受短缺经济之苦,又背靠海外华侨资源,彼时的晋江,一大批有志气、有拼劲、肯吃苦的农村“能人”怀着摆脱贫困的初始梦想,毅然决然“洗脚上田”、勇闯新路,晋江迎来了草根工业崛起。 出生于1935年的劲霸男装创始人洪肇明,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直到30岁还没成婚,一大家子人挤在4间破木板房里。人多地少资源贫乏,长期担任村支书的洪肇明看得明白:只有经商办企业才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让洪肇明“做梦都不敢想”的是,变化竟如此天翻地覆:放下锄头拿起裁剪刀,把家里门板卸下来当第一张“裁床”,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劲霸公司已经拥有了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300多名工人,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 祖籍晋江青阳镇莲屿村的华侨庄垂贤,当年是菲律宾的“铁索大王”。深感于乡亲们日子艰难,老庄每次返乡都要办一件善事:在路边支上几口大锅,炖上红烧肉,煮好白米饭,凡是路过乡亲都可以放开肚皮吃个饱。 老乡们吃得开心,老庄却觉得心酸:几顿饱饭只解一时之饥,发家致富还须长远之计。1984年,由庄垂贤投资的“晋江青阳莲屿华侨塑料厂”挂牌成立,成为晋江第一批“三资”企业。而仅仅10年之后,晋江“三资”企业接近千家,总产值超过80亿元。 回望来路,品味蹚过的种种“风风雨雨”,更见思变之迫切、改革之勇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晋江就出台了“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点燃了乡村工业化的“星星之火”。 在全国最大的运动鞋产业集群所在地陈埭镇,镇里的会议室至今陈列着一面锦旗,1984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上书七个大字“乡镇企业一枝花”。其时,陈埭工农业年产值就超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亿元乡镇。 发展前行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1985年, “晋江假药案”震惊全国,起步不久、势头正高的晋江民营企业面临严峻考验,遍布全国各地的晋江“产销大军”一时间连住店都成问题。 痛定思痛,重新出发。晋江人由此树立“诚信是金、诚信是命”的信条,以超前的眼光提出“质量立市”和“品牌立市”战略,整合“小、散、乱、杂”的草根业态,在追求市场做大的同时坚持质量做好、企业做强、品牌打响。 一路先行的晋江总是比别人更早触及矛盾,更早碰到难关,也总是勇于闯关,一往无前。 正如闽南当地俗语所言,“贫瘠的土地可能长不好庄稼,但却能长出金子。”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始终是泉州、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县域之一。 晋江的特色发展之路是什么?上世纪90年代,学界专家总结了著名的“晋江模式”——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放眼全国,当“晋江模式”开始崭露头角,珠三角、苏南、温州等地,也都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实践是思想之源,思想之光指引实践。 从日新月异的“晋江速度”到“三为主、一共同”的“晋江模式”,再到“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晋江经验”,既立足晋江看晋江,更跳出晋江看晋江;既总结过往成败得失,更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既指明晋江发展的先导和指导意义,更激励晋江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017年,晋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1.5亿元,一县占到了福建全省经济总量1/16左右。从百亿元级企业到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从制造基地走向品牌之都、体育之城……“晋江经验”提出以来的16年里,晋江“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 福建泉州市委书记康涛说,“晋江经验”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精髓,“六个始终坚持”的重要启示,体现了对当年改革开放大时代与泉州、福建率先发展意志相结合的战略把握,“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的重要论断,指明了后发赶超地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战略转型的阳关大道。 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一路走来我们深深感到,“晋江经验”是推动晋江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致胜法宝,指引着晋江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从“爱拼会赢”到全面发展:以接力奋斗踩准时代鼓点,以改革创新攻克前行难关 2017年初,一张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不小的震动:身家百亿的恒安集团CEO许连捷在机场候机厅吃泡面。照片背后,是这位65岁的“闽南民企先驱”放弃“退休”,再度出山。 许连捷13岁开始“提篮小卖”,这位至今喜爱吃地瓜稀饭的晋江“创一代”这样解释自己的复出:“恒安的销售一度下滑,作为企业创始人,义不容辞要和大家共渡难关。我重返一线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百年千亿恒安的发展蓝图。”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首晋江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对于晋江人的拼搏精神和成功密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精辟概括:它就是内涵于广大晋江侨属中的蕴蓄深厚的拓外传统和强烈要求改变贫穷现状的致富愿望。在他看来,这是晋江经济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本质的东西”。 在福建省内,素有“睡不着的晋江人”之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一直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最薄的传统制造业领域摸爬滚打,“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逆境求生、遇挫不弃成为晋江人的鲜明特质。 晋江人的“拼”,首先是一种坚持,对实业、本业、主业的坚持。 专注于一双鞋、一片纸、一颗糖、一把伞……以民生产品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是晋江产业的根基。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考验,面对脱实向虚的“热钱”“快钱”等诱惑,晋江企业家们心无旁骛,践行着“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安踏的故事正是如此。1980年,晋江农民丁和木卖掉所有值钱的家当,凑得1000块钱从家庭作坊开始创业。1991年,安踏公司成立,寓意生产的鞋子“穿着很安全,能够踏踏实实走路”。 1995年,丁和木退居二线,其子丁世忠接班,安踏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从拉着600双鞋子闯荡北京到造就如今市值千亿港元的民族品牌,丁世忠和他的安踏始终坚持“单聚焦”战略,对“一双鞋”精益求精。 晋江人的“拼”,更体现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在晋江企业发展史上,曾有两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改革创新尝试:上市潮与品牌潮。正是这两股推力,极大促进了晋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让“晋江制造”脱胎换骨、赢得先机。 1998年,恒安公司在香港上市,带动了晋江民营企业上市热潮。晋江市顺势而为,专门成立“上市办”,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形成资本市场“晋江板块”,迄今,晋江拥有46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 如今,晋江已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元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13项。 改革创新,既要传承成功经验,更要解答新的时代命题。 传统产业如何推陈出新?高成本环境下如何宜业宜居?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一路走来,“晋江经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知难而进,从最初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 ——产业转型提档升级。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园,耸立着一头半身肌肉、半身机械的犀牛雕塑,成为了“晋江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既厚植传统、更拥抱时尚,为制造业输入设计、智能、文化创意等新鲜元素,推动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城乡面貌改天换地。 农村工业化早早兴盛,也留下了城市化滞后的发展短板。直面痛点,晋江秉承“为民建城、为民管城、为民创城”理念,以“全市一城、城乡一体”的布局推进城市建设,改变“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大镇”旧貌,致力打造“让本地人留恋、让外地人向往”的中小城市样板。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盖”“来了都是晋江人,晋江都是一家人”“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这些在本地流行的口号,也正是“打工族”罗树生作为“新晋江人”的真实感受。 从“晋江经验”到“泉州现象”:沿海带动山区、先富带动后富、一域带动全局 晋江在泉州,经验共创造。 令人感奋的是,“晋江经验”不仅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发展,在空间上更是走出一县范围,成为影响更为广泛的实践参照和思想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泉州市成为“晋江经验”的首要实践者和推行者,因为县域经济繁荣、产业特色鲜明、民企名企众多而被誉为“泉州现象”。 石狮的服装,德化的陶瓷,南安的水暖卫浴,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多年来,“晋江经验”经由福建省、泉州市持续推动的县域经济发展、山海协作等战略,通过产业链分工、产供销合作等,迅速向周边县域扩散,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格局。 近年来,针对传统制造业资源约束趋紧、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泉州市从“数控一代”入手、从产业生态圈入手、从金融生态入手,推进传统产能“全流程优化、全链条协同、全要素整合”,打造搬不走的优势和行业领先的竞争力。 走进恒安集团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看不到一般工厂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设备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生产智能化以后,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1%,而用工人数却大大减少。用工最多的包装环节,过去20人现在只需要5人,仓储环节使用机器运货搬货,已经基本不需要搬运工。 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晋华集成电路产业园、中科生物植物工厂……近年来,泉州以结构调整、产业提升“两条腿”走路,不仅“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还致力“外源引进”,妥善“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走出了产业低端的困境。 康涛说,泉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绝不是把实体经济搞虚了、搞少了,而是要引导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初心,追求更大梦想,敢于向新兴产业领域跨越,敢于与世界一流企业竞高低,敢于担当服务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从小企业、轻工业为主,加快迈向大企业、现代集群;从乡村工业化、重点镇、中心镇到城市大规模扩容、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城市双修”国家试点……泉州的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连续19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同时,“晋江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全市有 5个县域进入全国百强县。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差距。作为福建县域经济领头羊,晋江始终坚持走沿海带动山区、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闽西山区的晋江(长汀)工业园区,一排排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运货车辆往来不息。这片规划面积1.5万亩的园区6年前挂牌,由晋江提供资金、技术、招商资源支持,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目前,园区共落户企业25家,其中亿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吸纳3000多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326人。 长汀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2012年,福建省确定晋江与长汀对口帮扶,在项目、资源、机制上加大对接、深度融合。长汀先后派出2批16名干部赴晋江学习取经;在2017年福建县(市)经济实力榜单中,晋江继续位居十强之首,而长汀则跻身十佳之列。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的竞相迸发,地方优势产业的成长壮大,为泉州和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在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晋江经验”这一宝贵财富也不断开枝散叶,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留下更多足迹。 2007年,晋江商人陈德启花15分钟做出决定,用2亿元签下宁夏贺兰山东麓的10万亩戈壁滩。10多年来,他先后斥资16亿元在一片不毛之地上种下500多万棵葡萄树,让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帮助3000多名当地群众实现就业。 晋江人素有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传统。在富起来以后,这种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事业发展,晋江人留下了众多扶危济困、热心奉献的榜样。 24年前,晋江顺应企业家和群众呼声,通过多方努力争取,获批建设晋江机场。面对资金急缺的情况,晋江企业发出捐款倡议书,短短半年多时间,上亿元捐款从市里、国内、海外汇聚而来……晋江机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捐献比重最高的机场。 16年前,全国首家县级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截至今年4月底,该会已累计募集善款达到30.22亿元,投入善款16.2亿元用于各类慈善工程,以及定向投入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受助困难群众近17万人次。“不比财富比捐款、不比阔气比名气”在晋江企业家群体中蔚然成风。 “人口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禀赋不占优、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晋江市委组织部部长吴忠刘感慨地说, “小晋江”与“大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晋江经验”成于晋江,也完全可为其它地方学习、借鉴。 从“闽南晋江”到“世界晋江”: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强自信逐梦国际舞台 今年5月9日,非洲摩洛哥马拉喀什体育馆内,晋江接过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旗帜,《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在千里之外的国际赛场上响起。 在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申办过程中,晋江以“爱拼敢赢”的精神一路闯关,成为共和国历史上首个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县级市。 从晋江籍华侨漂洋过海“讨生活”到晋江产品走遍全球“找市场”;从乘势“一带一路”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到“以赛兴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的体育城市打造,晋江的开发开放跨越历史沧桑,道路越走越宽。 “不是要做中国的耐克,而是要做世界的安踏。” 在今年4月的晋江市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豪迈宣言。 百宏越南项目、恒安俄罗斯新公司、盼盼海外研发中心……在扩大开放中,晋江企业坚定步伐“走出去”,既选择要素成本优势区域,也瞄准欧美目标市场。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晋江企业日益凸显品质优势和品牌力量,逐渐摆脱“草根、低端、低附加值”等既往印象,成为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生动见证。 开放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也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更高的品质要求——产业如此,城市亦然。进入新时代,追逐新梦想,晋江重新标注自身定位: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 刘文儒说, 国际化的程度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而在于城市的品质和魅力。“晋江经验因改革开放而成就,晋江的未来也在于持续改革开放,更大程度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产业和项目,一向敢闯敢试的晋江人这一次把目光瞄向了信息工业的“粮食”——集成电路。 2016年7月16日,福建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在晋江开工。该项目总规划占地594亩,一期投资370亿元,已纳入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晋江市长张文贤说:“对于晋江人来说,不论是过去的鞋片、布片、纸片、薯片,还是今天的芯片,只要专心去做片片皆可出彩。” 以“芯”为媒,晋江市更进一步,在晋华项目所在地新塘街道打造特色“芯”小镇,致力于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全链条,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并配套建设田园风光项目,带动集中连片的闽南传统古村落改造提升。 既要“国际范”,也要“闽南味”。在晋江人看来,这是充满创意和建设性的“混搭”:实现传统一产、二产、三产转型升级、互融互通和功能互补,达到“1+1+1>3”的效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谈到晋江新一轮发展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晋江党政领导总是把人才列为第一选项。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福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福泉2016年选择到晋江创业。拥有填补国内空白的专利技术,又是各地争抢的海归博士,为何选择小城晋江?曾福泉给出了三条理由:与新材料产业运用无缝对接的制造业基础、便利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和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晋江经验”时提出:“政府对经济工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虚位’和‘不到位’”。在晋江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政企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晋江市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自身“领路人、推车手、服务员”的角色定位。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过程中,晋江把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生产力,视作城市关键“品质”之一。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四办”理念;完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融合”;梳理公布“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清单1149项。 一江晋水东流去,耕破云山几万重。 在遥远的年代,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一路跋山涉水,在远离故土千里之外的闽南沿海开辟出一片新家园。千百年来, 晋江人一直咀嚼着“人稠山谷瘠”的生存之艰,为改变命运而拼搏闯荡。 实践证明,唯有改革开放才让这片土地拔节生长,书写出时代传奇。不变的山海,见证历史的巨变。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改革起点。改革不止步,奋斗无穷期。“晋江经验”既是历史荣耀的光环,更是未来前行的坐标。[详情]

新华社评论员:弘扬“晋江经验” 再谱改革新篇
新华社评论员:弘扬“晋江经验” 再谱改革新篇

  原标题:新华社评论员:弘扬“晋江经验”,再谱改革新篇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弘扬“晋江经验”,再谱改革新篇 新华社评论员 植根于实践土壤的经验,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恒久力量。从一座县城的艰辛求索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求变,改革开放的砥砺奋进改变了八闽的山山水水,更开创神州的万千气象。 “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七下晋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这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成果。晋江的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一个缩影,写下了精彩纷呈的时代篇章。学习和弘扬“晋江经验”,是我们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一课。 改革开放之初,爱拼敢闯的晋江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搞作坊、办工厂起步,实现了从“高产穷县”到“福建第一”“全国十强”的惊人跨越,闯出一条以加工制造为特色优势的发展路子。先行者总会先碰到新问题。世纪之交,初战告捷的晋江遭遇前行的瓶颈。“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然而却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低端竞争,富而不强”。“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晋江经济发展下一步该怎么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同志在晋江调研中发出的“发展之问”切中问题要害、把准发展方向,富于战略眼光和前瞻性。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经济发展要有量的增加,更应有质的飞跃。当拼资源、拼环境、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晋江遇到的转型之困恰如中国改革面临的发展之惑。世纪之思,引领时代之潮。“晋江经验”深刻指出突破发展瓶颈、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为晋江再创改革发展新辉煌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晋江经验”提出后的16年里,晋江县域经济实力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十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实践充分证明,“晋江经验”是创造“晋江奇迹”的金钥匙,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引领改革发展的导航仪。以实体经济为根本,做实做强实业链条各个环节,提升产业配套效率,着力打造知名品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试点开路、创意引路、简政放权、招贤引才,搭建更加开放公平的发展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竞争实力和市场活力;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待遇均等,建设以人为本、生态优美的宜居城市……“晋江经验”所蕴含的改革理念、发展思路,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改革规律,为我们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爱拼才会赢”,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唱出了晋江人民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也道出了当代中国命运转折的深刻原因。改革,永远是开拓者的事业、拼搏者的舞台。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扬帆再起航,不断激发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我们必将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改革新答卷。[详情]

微视频

2018年07月09日 17:36|播放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