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获“时代楷模”称号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获“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20日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5年50位榜样人物,构成了这个时代、这个城市里最温情的切面。[详情]

新京报|2019年02月21日  08:03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2月20日,50位“北京榜样”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中有不断创新的科学家,有扎根基层的社区干部,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创业者……这些来自基层、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详情]

央广网|2019年02月22日  16:28
40年 那些让我们泪光闪烁的改革先锋们
40年 那些让我们泪光闪烁的改革先锋们

改革先锋,这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他们崇高的评价,这是他们以生命标定的时代精神的坐标。这坐标标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高度,标定了伟大的中国精神的高度。它指向中国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它像巍峨的高山,挺立起我们自信的脊梁,代表着我们党的理想光芒,民族的伟大希望。[详情]

中国文明网|2019年02月20日  10:25
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原标题: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年2月20日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图为“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参加时代楷模发布仪式。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凤林是2017年度北京榜样,图为他正在焊接火箭发动机大喷管。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铁领跑者”贾利民是2017年度北京榜样,图为他向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委讲解高铁相关发明专利。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是2018年度北京榜样,图为引导员们在东三旗南北行站雨中帮助摔伤老人。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2018年“助力冬奥 文明观赛”活动上,北京榜样带领观众捡拾赛场垃圾。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榜样是人格化的价值观、看得见的正能量,具有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力量。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他们有的勇攀科技高峰,致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有的扎根城乡基层,服务一方百姓,办了许多暖民心、解民忧的好事实事;有的身残志坚,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拼搏奋斗,在人生的赛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有的见义勇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大无畏的行动保护了国家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加岗位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用爱和奉献帮助了群众、温暖了京城。他们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杰出代表,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有力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默默无闻地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谱写时代赞歌。201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向“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201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是什么孕育了北京榜样 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最早升起的地方,社会主义中国的象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北京涌现出时传祥、张秉贵、李素丽等一大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影响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今天的北京榜样,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群体,以新时代爱国爱党、崇德向善、拼搏进取的时代群像,集中展现了首都人民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北京榜样源于人民群众,来自平凡岗位,影响普通百姓,见证了首都北京新的成长,为这座伟大城市的改革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北京榜样的孕育和产生,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北京榜样的歌词这样写道:“千万人中你很平常,你我常走在同一条街巷……你是我的邻里街坊”。选树北京榜样活动,最初就是从评选平凡的榜样开始的。2006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百姓生活故事》栏目,每天介绍一个普通北京居民的温暖感人故事。201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举办北京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几年来讲述了数千名优秀人物故事,发挥了积极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将“身边好人”、“感动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等工作统筹整合,构建起以“北京榜样”为统一称号的立体典型宣传体系。北京榜样的选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发现“平凡中的力量”,大力倡导“人人皆可以成为榜样”。这几年来,广大市民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经过层层遴选进入市级“榜样库”的榜样候选人近1万人,被评选表彰为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人物突破600人。在北京榜样群体中,高凤林等人被表彰为“全国道德模范”,潘瑞凤等人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两会”代表。北京榜样评选活动已经打造成为首都地区各类先进人物的蓄水池、典型库,成为首都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闪亮称号。 北京榜样产生于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善行善举,是自己干出来的,是群众选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北京榜样正是首都广大市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在全市举荐的榜样人物中,有知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企业家、大国工匠,有普通的环卫工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普通民众占到北京榜样群体的90%以上。他们的凡人善举,体现的是家国情怀,用从我做起的担当,建设伟大首都,追寻伟大梦想;他们敢为人先,精益求精,不懈奋斗,为他人创造幸福;他们遍布大街小巷,活跃基层一线,是在火热的实践中“干出来的”。刘宝中,2018年度北京榜样,北京“最孤独”的公交线路313路的专职司机,他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1年。11年里,他把20平米的车厢打造成“流动的四合院”,为乘客提供无边界服务。贺玉凤,2017年度北京榜样,妫水河的守护者,20多年如一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家附近的河边捡垃圾,义务捡拾数以万计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被称为“环保奶奶”。廖理纯,2014年度北京榜样,辞去年销售额数亿元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带头奔赴沙漠植树,成为全职绿化志愿者,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带领330多批志愿者,栽种树苗130多万棵,为北京蓝天种下了绿色防护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数年、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累积小善”,用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韧劲,把平平常常的“小事儿”,做成了不平凡的善举,展现出不寻常的精气神。 北京榜样源自于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时代孕育榜样,榜样引领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同伟大祖国一道,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40年来,北京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年均10%的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几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治理不断深入,开启了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北京榜样,正是在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他们都是勇立改革发展潮头、工作业绩和个人品德优秀的先进模范人物,是鲜活的时代群像。无论是来自中央在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驻京部队的代表,还是来自北京市各行各业和大街小巷的干部群众,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奋斗者、创业者,他们的先进事迹始终同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中心工作联系在一起,他们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他们用平凡善举为创造伟大时代接续薪火。 北京榜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平凡中包含大爱,细微处体现大善,点滴里彰显大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厚重,为北京榜样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倡导“仁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理念为北京形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风尚条件,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北京榜样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崇德向善,深植于北京百姓的心灵,重仁爱、讲友善,重情义、讲互助,重礼仪、讲孝敬,重诚信、讲承诺,重奉献、讲公益,重群体、讲谦让,重开拓、讲拼搏,重自强、讲勤奋,化为日常践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实际行动,在北京榜样看似平常的细微举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探索北京榜样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广大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氛围。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北京榜样的内在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引。北京榜样是一个群体,他们的身上,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也有鲜明的首都风格、北京特色。 ——热爱祖国、奉献首都的家国情怀。北京榜样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他们怀着爱党爱国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努力走在前头、行在前列。从APEC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两会”,北京榜样都义不容辞带头维护和展示首都良好形象,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陈旭,2017年度北京榜样,他以一张“彩虹抓捕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北京警察。他不顾生命安危从车窗纵身扑入,力擒犯罪嫌疑人。从警以来,参与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300余起,参与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破案率100%。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2018年度北京榜样群像,近20年来,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无论刮风下雨,数千名文明引导员活跃在公交地铁站台、交通路口,进行文明引导服务,成为 “文明排队”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文明意识。 ——服务人民、拼搏为美的奋斗精神。回望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写着“奋斗”二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北京榜样就是这样一个践行奋斗幸福观的优秀群体,他们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贾利民,2017年度北京榜样,被誉为高铁“领跑者”,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概念,并系统描绘其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确保了我国在这一行业持续领先的地位,让我国高铁技术造福世界。高凤林,2017年度北京榜样,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近40年来,他先后为13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宋玺,2018年度北京榜样,一位“90后”,多才多艺的她于201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大三结束时选择参军入伍,作为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加入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北京榜样彰显了“以拼搏为美,向行动致敬”的实干精神,他们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入日常、融进人生,不断焕发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敬业专注,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益求精的雕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积善成德、诚信友爱的道德追求。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不仅反映在首都市民的精神境界上,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的鲜明底色上。北京榜样用日积月累的“小善”,铸成守护人民幸福、城市平安的“大善”,他们有助人为乐的公益精神,有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张莉华,2017年度北京榜样,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通过保护价收购等模式每年收购各种食品原材料2500余吨,每年多支付运营成本200余万元,向农民让利;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和追责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放心。任全来,2015年度北京榜样,早年父母双亡,他与同样丧偶的刘克清再婚27年来,共同抚养4个孩子6位老人:自己两个孩子和刘克清两个孩子,前妻父母、刘克清父母以及刘克清前夫父母。儿女受其影响都主动敬老孝亲,孝道是这一家人的美好家风。这些北京榜样正是用他们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彰显理想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 ——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在北京榜样身上,人们常常能看到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那种战胜困难的精气神,那种永不服输的正能量。夏虹,2015年度北京榜样,七岁时因一场意外车祸失去双臂。凭借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无比坚强的毅力,她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而且从2010年开始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是北京17所温馨家园、特教学校、聋儿康复中心等机构的特教老师。任士荣,2015年度北京榜样,原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1996年退休后,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克服老年人的各种病痛,在2007年开办了盲人“手风琴合唱班”,运用“触摸教学法”,手把手教授盲人拉琴唱歌,让他的盲人弟子把生命融入到了手风琴当中,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北京榜样是首都市民的优秀代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播力,有效发挥着美好生活建设者、创新时代领跑者、社会和谐维护者、优秀文化传承者的作用。 涓滴入海汇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榜样的示范作用,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星火燎原,火红势旺。北京榜样群体感召和引导着广大市民“学榜样,我行动”,不断形成群体自觉。在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下,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道德实践行动,诞生了一大批榜样团队。一个个榜样人物的个体行为,正在转化为群体效应,直至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北京榜样中的优秀者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表明他们是首都的,也是中国的。今天,礼赞北京榜样人物,颂扬北京榜样精神,就是要引导人们学习优秀榜样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更好地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首都发展作出贡献。棵棵小树变成莽莽林海,涓滴入海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北京榜样亲切感人,因为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人民忠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孙晓兰,2016年度北京榜样,被称为“宏志妈妈”,自1998年开始资助宏志生,资助至今,孙晓兰的助学亲友团已有200多名爱心人士,受助者近千人。潘瑞凤,2017年度北京榜样,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已在社区工作近20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倡导成立了助老特需服务队,为老人们理发、做饭、缝补衣裤、维修生活用品。 北京榜样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样一批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首都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张晓艳,2016年度北京榜样,为解决偏远地区缺少优质医疗资源的实际困难,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该团目前已拥有顶尖专家志愿者900多位,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志愿服务社团。吴书瑞,2017年度北京榜样,从事油饰彩画工作30余年,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等国内外诸多文保工程,为传承、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北京榜样催人奋进,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奋斗精神、斗争精神。从他们身上,最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靠勤劳智慧干出来的。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涵盖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反映了首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程刚,2018年度北京榜样,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品质量,率领团队为国家研制出3000多种药品杂质标准品,解决了几十个国际上久未攻克的遗留问题,促使我国几百家医药企业提质增效,为百姓健康带来福音。程刚只是一个代表,像程刚这样的所有“北京榜样”,事实上都是在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努力做改革开放的先锋,不断涵养“拼搏为美”的奋斗品质,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他们不是明星,但他们在百姓心中闪亮发光;他们做的是一件件小事,但正因为平常而真实,像阳光般无声无息地温暖四方。他们是普通人,用凡人善举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风尚。这,正是北京榜样的生命力之所在。(作者:中共北京市委) 来源:求是 [详情]

中国文明网 | 2019年03月01日 11:12
这个元宵节 我们在开山岛过
这个元宵节 我们在开山岛过

  原标题:这个元宵节,我们在开山岛过 随着航船越开越远,王仕花的身影渐渐缩小为一个小点,她的手,一直在空中挥舞,向船上的我们告别,她所站立的地方,叫开山岛。 甲板上,站在我身边的是王仕花的小儿子王志国,他面对着开山岛的方向,一直摆手,让母亲快点回屋,直到开山岛渐渐地隐没在海天之间。 王仕花和民兵们在开山岛码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逐渐靠近开山岛码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联想到几十年来,王继才、王仕花一家人的聚散离合,以及一次次这样的离别。 这天是元宵佳节,是在开山岛上默默坚守了32年的守岛英雄王继才因病去世后,开山岛的第一个元宵节。 王仕花向国旗敬礼。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岛上的元宵午餐。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 当天,岛上迎来了很多客人,长期报道王继才先进事迹的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与几位同事一道,来到开山岛看望王仕花与继续守岛的民兵。王志国也特地从南京赶回来,陪母亲在岛上过了个元宵节。 天公作美,这一天风平浪静。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出发,十来分钟后,王志国指着前面的一个小黑点对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开山岛!” 开山岛的名号,我已经听过无数次,亲眼见到开山岛,却是第一次。过去,从望见开山岛,再到走上开山岛,王志国还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今天,我们只需要再行驶20分钟就能到达了。 民兵马洪波在取用泥鳅净化的雨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站在瞭望台上的王志国。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王志国是“80后”,与我同年,2013年他研究生毕业,选择了从军。“参军是你父亲的建议吗?”我问。“不是建议,他是有很强的意愿,希望我参军。”王志国笑着说。在王继才的观念里,自己守岛,儿子从军,都是报国,两代人做同一件事,光荣。 船近码头,王仕花和其他人早已在码头上等候,老远就开始打招呼。看到来了这么多客人,几只白色的小狗开心得活蹦乱跳。“三个月前,岛上多了一窝四只狗崽,其中两只抱给船老大养了,现在这里共有大小四只狗。”王志国如数家珍。 岛上的光伏发电设备。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岛上养了几只鸡。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在岛上,我的三位同事已经提前一天赶来拍摄“光明的故事”视频素材。头一天恰逢大雪天,是开山岛最冷的时候,他们低估了严寒,冻得缩手缩脚,连手机都端不住,晚上盖了六七床被子,度过了印象深刻的一夜。同事王子墨告诉我:“昨天(2月18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在电视节目中团圆了。” 晚上8点,王仕花打开电视。在看一个个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她不断抹眼泪,一言不发。当主持人刚刚念出“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但是一个家庭却可以一对夫妻都姓王,他们不仅姓一样,信念也一样”,虽然画面未及时出现,但王仕花知道说的是自己,她双眼一闭,禁不住颤抖。 光明日报记者在开山岛现场进行视频连线。光明日报通讯员 牟进勇摄 王仕花和两名民兵与我们挥别。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仕花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体不住晃动,眼泪嘀嗒嘀嗒掉在军大衣上。电视里,是夫妻俩的事迹,是王继才生前的音容笑貌,是一阵阵现场观众如潮的掌声。 节目放完,王仕花起身,什么也没说,只是急着去把电闸拉掉。 近些年,开山岛在各方的关心下,条件在逐步改善,有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但物资总是要紧着用的,碰上连续阴天,电量也不够。王仕花养成了自己的用电习惯,看电视需要开发电机,平时她舍不得用。为了能看到“老王”,她才特地开了闸。与电一样紧缺的是淡水,天气冷,输送淡水的管子经常冻裂,一般只能用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岸上特地运过来的,王仕花不想给岸上添麻烦,总是省着用。几位同事也尽量能不用水就不用水。 过往时光 王继才夫妇的休闲时刻。资料照片 王继才给王仕花整理衣着。资料照片 元宵节当天雪停了,气温回升,人也活络起来。中午,岛上的民兵们特地做了一大碗汤圆。出于守岛的习惯,王仕花吃饭很少也很快。吃完饭,她专门舀了一粒汤圆,说:“今天是元宵节,吃一粒汤圆就是团圆。” 和以前相比,开山岛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最要紧的变化,就是现在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移动信号。下午,我们在灯塔下与远在北京的报社全体同事进行了视频连线,看到大家齐声送来元宵节祝福,王仕花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王志国急着回去工作,匆匆一聚,我们又要一起离开。王仕花腿脚不便,下岛的时候,王志国一直扶着她。离别之际,看着王仕花在码头渐小的身影,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于团圆的渴望,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一份坚定。 如今王继才不在了,守岛也有了轮值的民兵,但王仕花选择留在岛上。她在岸上也有个住处,但她口中的“回家”,是回岛上。开山岛就是她的归属,回岛,她就能感到岛在、人在、家在。这个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能够安顿她心中的“团圆”。(记者 蒋新军)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中国文明网 | 2019年02月25日 11:31
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你们就是时代英雄
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你们就是时代英雄

  原标题:你们就是时代英雄——记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上) 2月24日,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付秀秀、左文学、王波、任红梅、杨春敏、路亚兰、汤亚平、徐江丽、米培莲、热先古力·托乎提(从左至右)等十名获奖者在发布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你们就是时代英雄——记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 新华社记者廖君 冯国栋 在各地城乡社区,有这么一群热心人,有的把脏乱差“问题社区”营造成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有的放弃自己的事业,带领大家奔小康…… 一段段佳话、一个个故事,让小小社区充满真情与大爱,汇成社会磅礴的正能量。这些默默奉献的社区领头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做“鸿雁”:传递爱与温暖 社区居民有事,总是第一个想到任红梅,群众没事儿也找她聊天,她的办公室人流不息。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段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任红梅心中,装着百姓的家长里短。 这个社区属于老矿区,老矿破产后,男人们都到外地打工谋生,造成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特殊人群多的“三多”。任红梅说,古代中国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我们在社区要学习鸿雁精神,为民服务。” 在段南沟社区,服务项目比比皆是:图书室里除了图书,还摆放着临时休息养神的床铺;每周二安排党代表与居民面对面谈心活动;还有关爱空巢老人的雁巢行动、鸿雁解忧、鸿雁帮困活动等等。 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杨春敏所在的社区也曾是远近闻名的“问题社区”,居民多数都是重庆特殊钢集团的下岗失业职工。 2005年,下岗再就业的杨春敏主动请缨,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她逐家走访了解情况时,有居民不留情面地告诉她:“什么时候把卫生搞好了,再和我们沟通。” 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不满意,那就先干了再说!杨春敏带着工作人员动手清淤除渣,整治卫生死角。 团结坝总共只有12名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的却是近2000户居民,如何忙得过来?杨春敏把社区每50户划分为一个网格,由居民公推直选出自己信得过的党小组长和居民小组长负责卫生工作,彻底扭转了只有社区干部唱“独角戏”的状况。如今的团结坝,环境洁净,居民和谐,令人流连。 当“头雁”:让家乡更富美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米培莲的一天,从视察村集体的牛棚开始。 十几年前,米培莲接手这一岗位时,村集体没收入,还负债50多万元。部分村“两委”成员因工资无着落、工作难开展,相继撂了挑子,班子三年换了四茬。 “我上有老母亲,下面有两个孩子和丈夫。母亲和丈夫都不让我接这个工作。”米培莲回忆。给村里修第一条水泥路时,还差最后一车水泥没有钱买、没钱拉,她自己开着拖拉机去拉,差点命都没了。 “我就是想让这个地方好起来,让乡亲们摘掉穷帽子。”米培莲说。 她筹集资金建起了高标准的养殖小区,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奶牛养殖。还成立“东华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沿街商业楼,引进幼儿园、饭店等项目。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不少村民盖起了楼房、购买了轿车。 左文学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塘约村由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200余万元的小康村。 和米培莲一样,原本靠着养牛渐成气候的左文学,为了全心带领乡亲奔小康,他不顾家人劝阻,卖掉了牛。 制定党员量化积分制考核评分,对全村43名党员每个月一次积分,激发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每半年 “晒一次实绩”,干得好不好,群众来对“两委”班子打分,分数与年终绩效挂钩;召开村民大会订立村民自治“红九条”,根治了滥办酒席等陈规陋习。 “下一步,我们还将带领全村群众向前走。”左文学充满信心。 亮“心灯”:连接万家灯火 一个社区,18万名居民,不到4个人就有1个志愿者;数十个家庭将自家钥匙委托居委会保管;每到月初,国旗在这里升起;每到元宵节,居民汇集在这里,欣赏自制的花灯…… 这就是以和谐、和睦著称的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区。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社区管理的生命线。”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管委会主任王波深有感触地说,“在百步亭工作多年,我最感欣慰的就是把最基层的社区党员、居民发动起来。” 到社区工作前,王波是一位大学教师。舞台变了,不变的是她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社区治理需要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吃苦耐劳又富有活力的年轻领头人。” 为吸引青年人才走进社区,王波下足了功夫。她带领社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育发展体系。新人入职培训、上门入户、跟班轮训、外出交流、平台晋升……进入社区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指导。她自己常抽出时间给社区工作人员讲课、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在她带领下,一支极具凝聚力、战斗力的社区工作团队在百步亭悄然形成。目前社区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有30余人,占管理人员7成以上。 不少居民在夜晚散步时,经常看见王波办公室里亮着灯光。有人疑惑:什么都不缺的王波,干吗要过得这么累?对此,王波总是笑笑说:“在这里,我收获的是一种大爱,这比什么都有价值。”[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2月25日 10:27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原标题:北京榜样,平凡中的力量(时代楷模) 高凤林在工作中。 夏伯渝在北京房山霞云岭攀冰。 张晓艳(右)在为儿童看病。 贺玉凤在收捡垃圾。 刘宝中在检查车辆情况。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2月20日,50位“北京榜样”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中有不断创新的科学家,有扎根基层的社区干部,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创业者……这些来自基层、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 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诠释爱国家、爱北京 静水深流的爱,有时来得更为浓烈。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家、爱北京。 有一种爱叫奉献。 1名司机、1辆车、9个站点、一天5趟。313路,在这条被誉为北京最“孤独”的公交线上,司机刘宝中一干就是11年。老人腿脚不方便,他主动扶;乘客有事,他帮忙照看家里……这趟车上充满了常相伴的温情脉脉。 “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一直坐我的车,后来她搬家了,见不着了。”刘宝中回忆,“去年秋天,我忽然看见她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说没啥事,就是想我了,过来看看我。我抱住老奶奶,眼泪立马就下来了。”刘宝中把乘客当亲人,乘客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有一种爱叫坚守。 贺玉凤的家在北京延庆妫水河边,是地道的农民。“小的时候妫水河特别清澈,后来垃圾多了,我看着心疼。”1996年起,边遛弯儿边捡垃圾成了贺玉凤的习惯,一捡就是23年。 刚开始,周围的人不理解,说她捡垃圾卖钱是“穷疯了”,奚落她是“垃圾奶奶”。 有一次捡垃圾,贺玉凤发生意外落了水,还落下了心理阴影。老伴心疼贺玉凤,知道拦不住她,就给她做了一个三四米长的抄子,让她捡垃圾时用上。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被贺玉凤所打动,她也从当初的“垃圾奶奶”变成了“环保奶奶”。如今,她成立的“夕阳传递”环保志愿服务队,已经有上万名志愿者。 捧不了鲜花也要微笑,用奋斗筑梦大美京华 人在奋斗的时候会发光。回望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写着“奋斗”二字。 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一个女孩显得有些特别。台上的人们都收获了鲜花,她却垂着两个空空的袖管,仍旧笑得开心。这个女孩,叫夏虹。 老家在黑龙江,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不识字,家中贫困不堪……这是夏虹7岁因车祸失去双臂时面对的人生。通过自学考上大学,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三枚金牌,在北京APEC会场为各国元首夫人展示用脚剪纸的绝活……凭着永不放弃、自强自立的奋斗,她为自己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2015年3月,夏虹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北京夏虹公益促进中心。公益组织注册资金10万元,大部分来自好心人的捐款。“当年是陈景波伯伯资助我圆了大学梦,我要传承他的精神,帮助更多的人圆梦。” 在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中,尽管他们的奋斗过程各有不同,但对梦想的追逐往往是相似的。 2009年,甲流疫情肆虐,仅用30天时间便研发出甲流疫苗所必需的血凝素蛋白;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突发,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原创抗体应急药物的全部临床前研究,生产出了1.5公斤应急救治抗体药物……谢良志带领团队打破了一个个行业纪录,但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了实现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的梦想,我可以再奋斗40年!”谢良志说。 一生守护“中国芯”,“为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服务,我一生不悔”;带领团队设计和确定了我国高铁科技发展的技术方向、战略路径、总体架构、重点任务与核心技术指标,“能够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此生无憾”;在北京地铁建设行业奋战23年,编制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标准化手册》等安全建设标准,“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北京地铁的每一段工程都安全高效”……程京、贾利民、童松,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凝聚成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他们用奋斗筑梦大美京华。 把小善积成大善,用点滴善举绘就最美风景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生活中,有些瞬间转瞬即逝,但却有着无比的分量。“当时来不及多想,看到歹徒又抢东西又伤人,我就冲上去了。”2018年6月15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柳芳地铁站附近,在与歹徒的搏斗中,“00后”少年张少康腰部被刀扎后受伤倒地;没有丝毫犹豫,紧随其后的“80后”小伙蔡文岁,紧接着冲了上去,穷凶极恶的歹徒扎了他七刀,蔡文岁也倒在了地上……这时,闻讯追来的“90后”小伙周凡凡冲了上去。当过兵的他,飞踹歹徒,徒手将刀夺下。随即与赶到的赵京威、陈龙、席彬、邓坤等多名群众联手,将歹徒压倒在地。“我要是跑得再快点,他们就不会受伤了。”周凡凡至今还有遗憾。 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步成长,才能在关键时刻显现本色。这些平凡的理发师、足疗师、健身教练,这些来京的务工人员,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们,他们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果敢,彰显了善念,也感召了社会。 很多时候,平凡的力量更让人感动。 倡建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组织医学专家走入贫困山区救治病患的中日友好医院医生张晓艳;千金散去扎根浑善达克沙地,做起全职绿化志愿者的企业家廖理纯;一肩挑起照顾父母、公婆,以及丈夫病逝前妻年近九十的母亲和继父共六位老人的王晓旌……在他们身上,爆发的是道德的力量,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解难书记”殷金凤扎根基层19年,为居民办实事、办暖心事。大家信任她,依赖她。 北京市朝阳区呼北社区71岁的孙大姐说,殷金凤刚来当社区书记时,夏天小区一开空调就跳闸停电,好多年了也没人能解决,没想到殷金凤两个月就给解决了。 为了解决居民楼下水道堵塞问题,她去产权单位堵厂长;为了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她组织成立社区自己的停车公司;为了让居民不再“买菜难”,她改造社区的自行车棚……“她付出了多少从来没说过,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孙大姐说。 把小善积成大善,才能让善满京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工作岗位上的一举一动,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以这样聚沙成塔的点滴善举,彰显出道德的温暖和精神的力量,构成了首都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短评 善用榜样的力量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凝练和提出,使得选树明确了标准、有了遵循。 五年来,北京全市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其中九成是普通人。他们像一颗颗种子,带着真善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生根发芽,带动最大多数的市民群众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他们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领着整个城市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源自基层、植根平凡。他们中有科学家、企业家、教授、工匠,也有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中熟悉的身影。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愿意,你我皆可做,大家都能学。(王昊男) 来源:人民日报[详情]

央广网 | 2019年02月22日 16:28
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原标题:[中国那些事儿]谁说老了只能带孙子?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中国登山者夏伯渝。图片来源: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网站截图 中国日报网2月22日电 一辈子,他只想登上魂牵梦绕的圣洁珠峰,哪怕,它夺走了他的双腿。北京时间19日凌晨,摩纳哥。踩着一对标志性的假肢,70岁的夏伯渝站在2019年度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舞台上,高举奖杯,与世界分享他的“最佳体育时刻”。 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致辞称,在一年一度的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公众投票中,励志的中国登山者夏伯渝获得了最多的选票。夏伯渝因他的不懈努力而受到表彰,经历了冻伤、截肢、癌症、血栓等众多挑战,他从未放弃与珠峰拥抱的梦想!过去四十年,他数次尝试登顶。终于,在去年,这一神圣的雪山接纳了他。这是 2019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得主夏伯渝的故事,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坚毅和信念! 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社交媒体截图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9个月前,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40分,同样是踩着一对假肢,69岁的夏伯渝站在了世界之巅,向世界宣布:“我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梦想终于实现。” 夏伯渝成为中国残疾人登顶珠峰第一人,同时也是世界登顶珠峰年纪最大的残疾人,正是这一励志故事为他赢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奖,成为继姚明、刘翔、李娜之后又一位获得素有“体坛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体育人。 夏伯渝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非常感谢珠峰,它在去年我69岁,我第五次攀登珠峰的时候,终于它接纳了我,使我登上了珠峰。” “它终于接纳了我”——从26岁到69岁——夏伯渝老人说出这句话花去了43年的光阴。 一梦四十年。让我们再把时间线拉回到44年前,据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报道,1975年,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第一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队友在8600米海拔时丢了物资,善良的夏伯渝直接把睡袋让给一旁冻得瑟瑟发抖的藏族向导,返回大本营后,他受伤的脚已经成了黑色,结果双腿被冻坏死后被迫截肢。 “我那时有个外号叫‘火神爷’,我不怕冷,就把我的睡袋让给了他。”在一次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他曾这样回忆。 2月19日,中国登山者夏伯渝获得2019年劳伦斯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时代》周刊报道称,夏伯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三次尝试攀登珠峰。2014年,由于雪崩,挑战珠峰计划被取消。2015年,尼泊尔发生7.8级地震,引发雪崩,登顶计划也因此取消。2016年,当一场暴风雪迫使他撤退时,夏伯渝距离离峰顶仅有不到300英尺的地方。 2018年5月14日尼泊尔时间上午8点26分,北京时间10点40分,经过43年不懈的努力,69岁的夏伯渝先生终于登上了珠峰顶峰。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称,来自中国的夏伯渝实现了他毕生的梦想,他说他为这一刻已经准备了43年。鉴于尼泊尔刚刚解除了禁止双腿截肢者攀登这座著名山峰的禁令,这一壮举更加令人激动。 《时代》周刊报道截图 在他第五次尝试登顶之前的一个月,夏伯渝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他的梦想。“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它代表着一种个人挑战,一种命运的挑战。” “我爱这座山,”夏伯渝告诉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我将为之奋斗一生。” 登顶珠峰可以说是个人人生的顶峰,但绝非夏伯渝追求的终点。登山停不下来的他又开始了新的计划:未来几年内完成“7+2”,即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 有外国网友评论道:“夏伯渝是我新的英雄。25岁的夏在一次失败的探险中被冻伤后失去双腿,但69岁时成功登顶。他就是永不言败态度的缩影。” 来源:中国日报网[详情]

北方网 | 2019年02月22日 15:57
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原标题: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日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主办的“2018北京榜样”颁奖典礼在北京电视台隆重举行。图为夏伯渝(图右)当选“2018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一双脚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的梦想就有多大。 夏伯渝,生于1949年的他曾是国家登山队队员,25岁挑战珠峰,却在风华正茂时失去双腿。47岁,他身患癌症,四次化疗一次手术却没能将他击垮。69岁,他借助假肢第五次向珠峰发起挑战,在世界之巅,书写下了生命的奇迹。 “我的梦想就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8848米,只是没想到用了43年才实现。”夏伯渝说。 足球梦,少时结缘 说到梦想,在夏伯渝的心中还埋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踢足球。从少时田径队到青年足球队,从小就与运动深深结缘的夏伯渝,一直是团队的主力军。“我特别喜欢足球,当时我就想我的身体其他部分都可以受伤,但我的脚不能。现在虽然不能踢了,但会经常看比赛,把遗憾变成一种爱好。” 登山梦,43年荆棘 1975年,一次机缘巧合,夏伯渝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在他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一位同行队员因体力透支丢失睡袋。夏伯渝毫不犹豫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在七千米海拔的雪山上度过一夜后,夏伯渝脱不下雪靴。这时他才发觉自己的双腿已经逐渐坏死。最终,永远地失去了。 对此,夏伯渝说:“当时我曾一度对人生失去信心。直到一位外国专家告诉我安装上义肢后还能正常生活甚至可以继续登山时,我的世界被点亮了。我想我可以实现登山的梦了,大概康复训练三年,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本以为可以离梦想越来越近,然而人生的打击一个接一个。由于长期的高强度锻炼,夏伯渝腿部严重磨损,并患上癌症,而且癌变转移到淋巴。2016年,他还曾因为患上腿部血栓一度被医生禁止爬山。40年来,他始终遥望珠峰,然而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夏伯渝坚持长期与病魔做斗争,并成功克服了身体上的种种困难。 2014年,登珠峰半路赶上大雪崩,失败撤退;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失败撤退;2016年第三次准备冲锋时,在最后的94米处遇上暴风雪,顾及向导夏尔巴人的生命,我选择撤回。然而,在登顶珠峰这条路上,夏伯渝未曾回头。2018年5月14日上午,夏伯渝终于站上了“世界之巅”。69岁高龄、身患疾病、5次冲顶……可能“登顶”在一些人看来是“执念”,但在夏伯渝看来,那就是永远不会褪色和消逝的梦想。 “如果不登到山顶,永远不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有人说我征服了珠峰,我说,是珠峰接纳了我。当我站在珠峰最高处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好像我应该上来一样。”夏伯渝说。 公益梦,新的挑战 当下,夏伯渝计划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还准备参加一些其他的运动,比如航海、考察世界十大名道。夏伯渝还告诉记者,他在在登山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对环境的破坏,提倡大家文明出行。 自强不息的夏伯渝令人敬佩,他用励志经历告诉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去努力实现梦想,一切阻碍终将被克服。为什么攀登,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什么像永动机一样不断奋斗,因为梦想就在那里。“最困难的是坚持,最重要的也是坚持。只要坚持,你就会看到希望。”夏伯渝说。(文/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详情]

千龙网 | 2019年02月22日 10:31
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原标题: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2018北京榜样”年榜人物郎恩鸽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郎恩鸽,北京市延庆区海坨山张山营镇农民滑雪队的发起人兼队长。 这支滑雪队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以公益志愿服务为己任,曾经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义务为全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以及青年农民进行滑雪培训,累计超过5000人次。 “我当上滑雪教练是机缘巧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我们张山营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冬奥会高山滑雪、雪车和雪橇项目的举办地。”郎恩鸽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就在北京石京龙滑雪场附近,冬季常来雪场滑雪。2016年的冬天,他又来到这滑雪,看到好几支滑雪队正在训练,十分羡慕。当时他就想,家乡要举办冬奥会,不如和几个同好的小伙伴组建一支滑雪队,一起教更多人滑雪、享受滑雪,把爱好变成职业。 北京申冬奥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郎恩鸽的想法也很快得到了镇里的支持。2017年7月11日,延庆海坨农民滑雪队成立,首批18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农民,因为滑雪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燃起了对冰雪运动的激情。2017年12月,队员们接受了第一次专业滑雪技术培训,在瑞士专业滑雪教练的指导下,11名队员取得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证书。 取得专业资质的农民滑雪队开始了他们的公益志愿服务行动。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百姓了解滑雪,走进滑雪场,进而爱上滑雪运动。“我们开展志愿服务2017-2018年雪季开始的,先后走进张山营镇三所学校,为中小学生义务讲授滑雪基础知识,还带领全镇100多名中青年农民走进滑雪场从零开始学滑雪,同时帮助蓝天救援队、医疗救援服务等志愿者团体提高滑雪技能。”郎恩鸽介绍道。近3个月的时间里,滑雪队累计培训超过5000人次。 培训是义务性质的,但队员们积极性都特别高。事实上,每位队员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些人住得远,来回需要很长时间,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一位滑雪队队员这样评价郎恩鸽:“敢想敢做,很有公德心。作为一个农民,他能有成立一支滑雪队的想法,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在培训最紧张那段时间,郎恩鸽的孩子出生。为了完成培训任务,他很多次都是匆匆回家看上一眼,便又出门赶往滑雪场了。 2018年5月,北京延庆区启动了“服务冬奥世园,促进绿色发展”大培训活动,计划在五年内培训十万人次,为服务冬奥会世园会提供人才保障。此时的郎恩鸽又成为了全区农民向冰雪产业转移就业的带头人。“我们现在正组织队员每周学习冬奥和滑雪专业英语,为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搭桥。以后我们还得多创造机会去学习关于冬奥、关于滑雪的专业知识。”郎恩鸽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队伍已经扩大至25人,覆盖了延庆区张山营、八达岭、香营、永宁、旧县等多个乡镇。“我们现在要抓紧训练和学习,等到冬奥会正式开始的时候,希望能够尽到地主之谊,更好地服务冬奥。”这是郎恩鸽目前最大的愿望。(文/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详情]

千龙网 | 2019年02月21日 08:42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原标题:[千龙网评]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2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图为发布仪式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中央宣传部2月20日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些人物中事迹厚重、影响较大的50位年榜荣誉获得者。 北京榜样选树过程中,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从社区、村和基层单位做起,层层选树、层层张榜、层层宣传身边榜样。榜样人物,就在市民身边,人们倍感亲切;层层参与,有广泛的代表性;持续选树,始终迸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新时代首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群体。他们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杰出代表,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默默无闻地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谱写了伟大的时代赞歌。 他们有的勇攀科技高峰,致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有的扎根城乡基层,服务一方百姓,办了许多暖民心、解民忧的好事实事;有的身残志坚,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拼搏奋斗,在人生的赛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有的见义勇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大无畏的行动保护了国家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加岗位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用爱和奉献帮助了群众、温暖了京城。 这些源自基层、植根平凡、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获得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响应。许多北京市民表示,要向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学习,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积极向上、助人为乐,以平凡的力量筑梦京华,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具有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宣传部授予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既是对他们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所有参与“学榜样,我行动”市民的巨大鼓舞。“学榜样,我行动”,让我们更加自觉,为“时代楷模”点赞。(千龙网评论员 乾龙平)[详情]

千龙网 | 2019年02月20日 18:29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原标题: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2009年2月3日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上海1月1日电(记者黄安琪)啃硬骨头、过急流险滩,这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苦行。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趟险滩、率先探索,甘当“燃灯者”,点亮司法体制改革的前行之路。 邹碧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高级法官。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在赶赴司法体制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院抢救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47岁。 2014年7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拉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大幕。邹碧华去世之前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是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也是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团队中的核心一员。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邹碧华说。 邹碧华(左一)在社区走访时与群众交流(2013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发 为了提升法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法官员额制,即法官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而长久以来,法院内部“混岗”模式导致法官基数普遍高于员额比例。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初期,不少年轻法官,特别是广大助理审判员,担心员额控制会使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变得渺茫。 如果是“论资排辈”,推行的阻力也会相对较小,但邹碧华始终坚持严格标准、择优入取、宁缺毋滥的改革方向,主动承担压力。在拟定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初期,邹碧华就对全市法院的审判力量进行了全面摸底,带领团队对上海所有法官近五年的办案情况进行测算。 邹碧华非常注重数据的科学性,认为衡量一个法官的水平不能单单“计件”,因为“简易案件占用时间较短,疑难案件可能占用法官很多的精力”。为此,邹碧华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旨在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摸底结果显示,年轻的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审判工作中承担了大量工作,这成为制订方案的基础事实。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荡征途中,邹碧华始终秉持坚定的法治信仰,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他的名字,铭刻在改革的丰碑上。[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1月02日 10:47
造福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 一个隐藏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造福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 一个隐藏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原标题:一名造福了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一个隐藏了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王逸平的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他30岁,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 然而,他被自己的医生同行们,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克罗恩病。 其实,王逸平也是想做医生的…… 1980年,改革开放第三年,王逸平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按照学制,王逸平未来应该是悬壶济世的临床医生。 而命运,在大学期间,发生了“神奇”转弯。 毕业实习期间,王逸平进入癌症病房做临床医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死”。 那天,王逸平正在例行巡房。当走到一位患者面前时,这位老大爷突然举起枯瘦的手,紧紧抓住王逸平,用颤抖的声音说“医生救救我……”这声音里全是哀求和绝望,而实习医生王逸平,除了安慰,给不了他一丝希望。 虽然曾经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但此时此刻,王逸平无能为力!就算成为医生,他依然无能为力! 因为,没有“药”! 有病,没药——还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 没有药,医生就像赤手空拳的士兵,必败无疑;没有药,重症病人就像跌入命运的深渊,诊断书就是“死亡通知单”。 病房里的偶遇,面对生死的无力感,让王逸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要做药! 本科毕业时,当同学们都在准备“毕业宴”、“散伙饭”时,王逸平跨专业考取了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要做药”,王逸平无比坚定,可是做出一个新药,又何其艰难。 战场上,有一种士兵叫做空降兵,从来就要面对包围; 医药行业,也有这样一群人,天生要承受失败,这就是新药研发。 在欧美生物医药领域,有个“双十定律”,即“十亿美金,十年时间”。 花费十年时间、投入十亿美元,是研发新药最起码的门槛。而且,这张巨额“支票”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兑付,很多科研工作者,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新药。 对这样的概率,王逸平早有心理准备,以至于他对药理学毕业的学生们,总是大讲“失败学”。 他讲得非常坦然,“药物研发的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种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是来自当年癌症病房里,老大爷的泣血哀求;而没想到的是,1993年,他收到了命运发出的“残酷玩笑”——身为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的王逸平,得上了一种无药可治的病。 他患上的克罗恩病,直到今天,还不清楚发病机理,也无法治愈。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伴随并发症产生,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后复发率很高,随着病程延长、年龄增长,克罗恩病的死亡率也随之增高。 克罗恩病当时在中国还比较少见。在弄清楚自己身体状况后,王逸平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用一名医生和药理学家的严谨,做了如下记录: “1993年9月22日,硬膜外麻醉,剖腹探查,手术结果末端回肠切除80厘米,升结肠切除20厘米,病理诊断为回盲部克罗恩病。” 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以尽情畅想的期货;而对于王逸平来说,却更像过一天少一天的现货。 写下这段文字后,王逸平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提速。 他可以接受“不治之症”,却无法接受生命的无效磨损和折旧,他还是想做药,做国产原创的新药! 然而,王逸平没有十亿美元做资本,他更不敢想能在十年里,完成研制工作。他只能给自己提速,朝夕必争,向死而生。 从此,王逸平拖着病体,过上了“127”的生活——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7天。只要不出差,他每天七点半一定出现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每晚八九点下班已属正常,总要工作到深夜11点多,周末也是如此。 因为他要做的这款新药,关乎3亿中国人的健康! 对于疾病,我们一直认为,癌症是最可怕的杀手。实则不然,心血管病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健康终结者”。 仅仅在去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就达到2.9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节节攀升,死亡率也非常惊人。可以这么说,每5例死亡病例中,差不多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而王逸平就是在向这个“健康终结者”宣战。 他和研究团队从中药丹参下手。《神农本草经》上记载,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有扩张冠状动脉的功效。 为了破解这种药效,王逸平带领研究团队,做了无数次药理实验,终于成功分离出丹参乙酸镁。 王逸平大胆推测,这就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成分。 很多同行说,王逸平对做药“有感觉”、“意识强”。可他自己清楚,这种感觉和意识,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后,积累而来的。 新药研发就是在披沙拣金,在数万个化合物中,只能发现一个候选化合物;而选出的候选化合物,只有10%能进入临床;进入临床后,最终也只有10%能成为药物。 不是“百”里挑一,而是“百万”里挑一。 而且,王逸平做的还是现代中药,要沿循西药模式研发,这无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王逸平和他的研究团队,整整用了十三年,历经无数次失败,才把丹参乙酸镁,合成为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并且进入临床试验。 接下来面临的关键问题,谁先来试药? 王逸平没有半点犹豫,直接撸起袖子,他当时话语朴实——药,安全可靠,就敢用在自己身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千百年来,也不缺敢以身试药的人,这是刻进中国医生骨子里的悲壮! 2005年,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终于投入临床应用。迄今为止,已经让2000多万患者受益。新药成功是别人的梦寐以求,而王逸平并不满足,他开始研发下一代心血管药“硫酸舒欣啶”,他“要做全球医生首选的处方药”。 可是,生命沙漏正在飞速流逝。 在研发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十三年里,为减少克罗恩病带来的腹泻,王逸平尽量不喝水,这让他患上严重的肾结石。 疼起来时,他必须平躺在硬木板上,一躺就是两小时。 其实,早在1999年,王逸平就意识到病情急转直下,他在笔记里提到,在一次出差途中,甚至感觉自己不能活着回来。 当他继续攻克新药“硫酸舒欣啶”时,病痛已经达到了极限,克罗恩病和肾结石,像两把锉刀,在身体内来回拉锯。王逸平不得不注射大量缓解痉挛的药物,给自己争取时间,“再有十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个新药。” 这一切,都被王逸平用一位科学家的笔触,清晰而冷静的记录下来: …… “2010年6月20日下午有血尿,晚间腰酸腹痛。用热水泡浴,腹痛至23日缓解。” “2011年8月26日,由于持续性腹泻体重下降明显,至91-93斤,取消欧洲出国之行。” “2018年3月26日,今年以来上腹部间歇性疼痛时有出现,中午餐后经常会出现痉挛性疼痛。”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从1993年到2018年,王逸平留下的病情记录,只有185篇,“疼痛”、“腹痛”出现过42次,“便血”、“尿血”6次,痛醒出现过6次。如果不是疼得受不了,他不会记录。 这份记录就停在了今年的3月26日。 2018年4月11日,55岁的王逸平走进办公室,再没有走出来。 他倒在沙发上,面前是一支止痛针,办公桌的备忘录上,有他写下的备忘录: 2018年4月14日“武汉,肾脏药理会”,4月15日“返沪”。 办公室的门是关着的。 实际上,这本记录病情的工作笔记,是在整理王逸平遗物时发现的。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知道,25年来,他竟然一个人,默默忍受病痛折磨;而他研发的新药“硫酸舒欣啶”已经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获得了美、英、法、德、意等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即将救助更多的人。 在他的遗物中,还有一张永远不会到达的飞机票。那是王逸平准备在今年5月,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8年4月21日,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王逸平举行了追悼会。 那天,有700多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有中科院科学家、有医药界同仁、有他的学生,还有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 没有人要求,他们都是自发前来。 大家念及25年来,王逸平独自承担病痛、忍受折磨时,都泣不成声; 而回忆往昔,却发现记忆中的他,始终是一张笑脸,这笑脸背后是紧咬牙关的坚毅; 我们认为的痛苦,应该是叹息和哀怨,王逸平告诉我们,我们错了。 当大家带着悲痛,送别王逸平时,天空出现了最壮丽的晚霞! 丹参,传说是原长在东海无名岛的仙药。要取此药,必经过暗礁漩涡,艰险犹如闯鬼门关。 有个至孝少年,为了给母亲治病,勇闯东海采药,这才把丹参带了回来。由于这种仙药凝结了少年的一片丹心,于是便给它取名“丹心”。 后来,“丹心”流传成了“丹参”……[详情]

央视 | 2018年11月16日 15:03
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原标题:北京榜样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年2月20日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图为“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参加时代楷模发布仪式。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凤林是2017年度北京榜样,图为他正在焊接火箭发动机大喷管。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铁领跑者”贾利民是2017年度北京榜样,图为他向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委讲解高铁相关发明专利。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是2018年度北京榜样,图为引导员们在东三旗南北行站雨中帮助摔伤老人。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2018年“助力冬奥 文明观赛”活动上,北京榜样带领观众捡拾赛场垃圾。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榜样是人格化的价值观、看得见的正能量,具有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力量。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他们有的勇攀科技高峰,致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有的扎根城乡基层,服务一方百姓,办了许多暖民心、解民忧的好事实事;有的身残志坚,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拼搏奋斗,在人生的赛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有的见义勇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大无畏的行动保护了国家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加岗位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用爱和奉献帮助了群众、温暖了京城。他们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杰出代表,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有力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默默无闻地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谱写时代赞歌。201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向“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201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是什么孕育了北京榜样 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最早升起的地方,社会主义中国的象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北京涌现出时传祥、张秉贵、李素丽等一大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影响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今天的北京榜样,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群体,以新时代爱国爱党、崇德向善、拼搏进取的时代群像,集中展现了首都人民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北京榜样源于人民群众,来自平凡岗位,影响普通百姓,见证了首都北京新的成长,为这座伟大城市的改革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北京榜样的孕育和产生,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北京榜样的歌词这样写道:“千万人中你很平常,你我常走在同一条街巷……你是我的邻里街坊”。选树北京榜样活动,最初就是从评选平凡的榜样开始的。2006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百姓生活故事》栏目,每天介绍一个普通北京居民的温暖感人故事。201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举办北京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几年来讲述了数千名优秀人物故事,发挥了积极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将“身边好人”、“感动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等工作统筹整合,构建起以“北京榜样”为统一称号的立体典型宣传体系。北京榜样的选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发现“平凡中的力量”,大力倡导“人人皆可以成为榜样”。这几年来,广大市民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经过层层遴选进入市级“榜样库”的榜样候选人近1万人,被评选表彰为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人物突破600人。在北京榜样群体中,高凤林等人被表彰为“全国道德模范”,潘瑞凤等人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两会”代表。北京榜样评选活动已经打造成为首都地区各类先进人物的蓄水池、典型库,成为首都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闪亮称号。 北京榜样产生于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善行善举,是自己干出来的,是群众选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北京榜样正是首都广大市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在全市举荐的榜样人物中,有知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企业家、大国工匠,有普通的环卫工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普通民众占到北京榜样群体的90%以上。他们的凡人善举,体现的是家国情怀,用从我做起的担当,建设伟大首都,追寻伟大梦想;他们敢为人先,精益求精,不懈奋斗,为他人创造幸福;他们遍布大街小巷,活跃基层一线,是在火热的实践中“干出来的”。刘宝中,2018年度北京榜样,北京“最孤独”的公交线路313路的专职司机,他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1年。11年里,他把20平米的车厢打造成“流动的四合院”,为乘客提供无边界服务。贺玉凤,2017年度北京榜样,妫水河的守护者,20多年如一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家附近的河边捡垃圾,义务捡拾数以万计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被称为“环保奶奶”。廖理纯,2014年度北京榜样,辞去年销售额数亿元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带头奔赴沙漠植树,成为全职绿化志愿者,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带领330多批志愿者,栽种树苗130多万棵,为北京蓝天种下了绿色防护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数年、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累积小善”,用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韧劲,把平平常常的“小事儿”,做成了不平凡的善举,展现出不寻常的精气神。 北京榜样源自于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时代孕育榜样,榜样引领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同伟大祖国一道,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40年来,北京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年均10%的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几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治理不断深入,开启了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北京榜样,正是在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他们都是勇立改革发展潮头、工作业绩和个人品德优秀的先进模范人物,是鲜活的时代群像。无论是来自中央在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驻京部队的代表,还是来自北京市各行各业和大街小巷的干部群众,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奋斗者、创业者,他们的先进事迹始终同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中心工作联系在一起,他们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他们用平凡善举为创造伟大时代接续薪火。 北京榜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平凡中包含大爱,细微处体现大善,点滴里彰显大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厚重,为北京榜样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倡导“仁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理念为北京形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风尚条件,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北京榜样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崇德向善,深植于北京百姓的心灵,重仁爱、讲友善,重情义、讲互助,重礼仪、讲孝敬,重诚信、讲承诺,重奉献、讲公益,重群体、讲谦让,重开拓、讲拼搏,重自强、讲勤奋,化为日常践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实际行动,在北京榜样看似平常的细微举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探索北京榜样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广大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氛围。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北京榜样的内在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引。北京榜样是一个群体,他们的身上,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也有鲜明的首都风格、北京特色。 ——热爱祖国、奉献首都的家国情怀。北京榜样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他们怀着爱党爱国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努力走在前头、行在前列。从APEC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两会”,北京榜样都义不容辞带头维护和展示首都良好形象,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陈旭,2017年度北京榜样,他以一张“彩虹抓捕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北京警察。他不顾生命安危从车窗纵身扑入,力擒犯罪嫌疑人。从警以来,参与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300余起,参与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破案率100%。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2018年度北京榜样群像,近20年来,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无论刮风下雨,数千名文明引导员活跃在公交地铁站台、交通路口,进行文明引导服务,成为 “文明排队”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文明意识。 ——服务人民、拼搏为美的奋斗精神。回望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写着“奋斗”二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北京榜样就是这样一个践行奋斗幸福观的优秀群体,他们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贾利民,2017年度北京榜样,被誉为高铁“领跑者”,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概念,并系统描绘其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确保了我国在这一行业持续领先的地位,让我国高铁技术造福世界。高凤林,2017年度北京榜样,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近40年来,他先后为13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宋玺,2018年度北京榜样,一位“90后”,多才多艺的她于201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大三结束时选择参军入伍,作为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加入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北京榜样彰显了“以拼搏为美,向行动致敬”的实干精神,他们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入日常、融进人生,不断焕发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敬业专注,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益求精的雕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积善成德、诚信友爱的道德追求。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不仅反映在首都市民的精神境界上,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的鲜明底色上。北京榜样用日积月累的“小善”,铸成守护人民幸福、城市平安的“大善”,他们有助人为乐的公益精神,有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张莉华,2017年度北京榜样,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通过保护价收购等模式每年收购各种食品原材料2500余吨,每年多支付运营成本200余万元,向农民让利;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和追责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放心。任全来,2015年度北京榜样,早年父母双亡,他与同样丧偶的刘克清再婚27年来,共同抚养4个孩子6位老人:自己两个孩子和刘克清两个孩子,前妻父母、刘克清父母以及刘克清前夫父母。儿女受其影响都主动敬老孝亲,孝道是这一家人的美好家风。这些北京榜样正是用他们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彰显理想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 ——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在北京榜样身上,人们常常能看到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那种战胜困难的精气神,那种永不服输的正能量。夏虹,2015年度北京榜样,七岁时因一场意外车祸失去双臂。凭借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无比坚强的毅力,她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而且从2010年开始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是北京17所温馨家园、特教学校、聋儿康复中心等机构的特教老师。任士荣,2015年度北京榜样,原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1996年退休后,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克服老年人的各种病痛,在2007年开办了盲人“手风琴合唱班”,运用“触摸教学法”,手把手教授盲人拉琴唱歌,让他的盲人弟子把生命融入到了手风琴当中,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北京榜样是首都市民的优秀代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播力,有效发挥着美好生活建设者、创新时代领跑者、社会和谐维护者、优秀文化传承者的作用。 涓滴入海汇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榜样的示范作用,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星火燎原,火红势旺。北京榜样群体感召和引导着广大市民“学榜样,我行动”,不断形成群体自觉。在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下,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道德实践行动,诞生了一大批榜样团队。一个个榜样人物的个体行为,正在转化为群体效应,直至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北京榜样中的优秀者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表明他们是首都的,也是中国的。今天,礼赞北京榜样人物,颂扬北京榜样精神,就是要引导人们学习优秀榜样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更好地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首都发展作出贡献。棵棵小树变成莽莽林海,涓滴入海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北京榜样亲切感人,因为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人民忠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孙晓兰,2016年度北京榜样,被称为“宏志妈妈”,自1998年开始资助宏志生,资助至今,孙晓兰的助学亲友团已有200多名爱心人士,受助者近千人。潘瑞凤,2017年度北京榜样,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已在社区工作近20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倡导成立了助老特需服务队,为老人们理发、做饭、缝补衣裤、维修生活用品。 北京榜样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样一批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首都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张晓艳,2016年度北京榜样,为解决偏远地区缺少优质医疗资源的实际困难,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该团目前已拥有顶尖专家志愿者900多位,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志愿服务社团。吴书瑞,2017年度北京榜样,从事油饰彩画工作30余年,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等国内外诸多文保工程,为传承、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北京榜样催人奋进,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奋斗精神、斗争精神。从他们身上,最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靠勤劳智慧干出来的。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涵盖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反映了首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程刚,2018年度北京榜样,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品质量,率领团队为国家研制出3000多种药品杂质标准品,解决了几十个国际上久未攻克的遗留问题,促使我国几百家医药企业提质增效,为百姓健康带来福音。程刚只是一个代表,像程刚这样的所有“北京榜样”,事实上都是在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努力做改革开放的先锋,不断涵养“拼搏为美”的奋斗品质,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他们不是明星,但他们在百姓心中闪亮发光;他们做的是一件件小事,但正因为平常而真实,像阳光般无声无息地温暖四方。他们是普通人,用凡人善举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风尚。这,正是北京榜样的生命力之所在。(作者:中共北京市委) 来源:求是 [详情]

这个元宵节 我们在开山岛过
这个元宵节 我们在开山岛过

  原标题:这个元宵节,我们在开山岛过 随着航船越开越远,王仕花的身影渐渐缩小为一个小点,她的手,一直在空中挥舞,向船上的我们告别,她所站立的地方,叫开山岛。 甲板上,站在我身边的是王仕花的小儿子王志国,他面对着开山岛的方向,一直摆手,让母亲快点回屋,直到开山岛渐渐地隐没在海天之间。 王仕花和民兵们在开山岛码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逐渐靠近开山岛码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联想到几十年来,王继才、王仕花一家人的聚散离合,以及一次次这样的离别。 这天是元宵佳节,是在开山岛上默默坚守了32年的守岛英雄王继才因病去世后,开山岛的第一个元宵节。 王仕花向国旗敬礼。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岛上的元宵午餐。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 当天,岛上迎来了很多客人,长期报道王继才先进事迹的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与几位同事一道,来到开山岛看望王仕花与继续守岛的民兵。王志国也特地从南京赶回来,陪母亲在岛上过了个元宵节。 天公作美,这一天风平浪静。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出发,十来分钟后,王志国指着前面的一个小黑点对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开山岛!” 开山岛的名号,我已经听过无数次,亲眼见到开山岛,却是第一次。过去,从望见开山岛,再到走上开山岛,王志国还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今天,我们只需要再行驶20分钟就能到达了。 民兵马洪波在取用泥鳅净化的雨水。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站在瞭望台上的王志国。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王志国是“80后”,与我同年,2013年他研究生毕业,选择了从军。“参军是你父亲的建议吗?”我问。“不是建议,他是有很强的意愿,希望我参军。”王志国笑着说。在王继才的观念里,自己守岛,儿子从军,都是报国,两代人做同一件事,光荣。 船近码头,王仕花和其他人早已在码头上等候,老远就开始打招呼。看到来了这么多客人,几只白色的小狗开心得活蹦乱跳。“三个月前,岛上多了一窝四只狗崽,其中两只抱给船老大养了,现在这里共有大小四只狗。”王志国如数家珍。 岛上的光伏发电设备。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岛上养了几只鸡。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在岛上,我的三位同事已经提前一天赶来拍摄“光明的故事”视频素材。头一天恰逢大雪天,是开山岛最冷的时候,他们低估了严寒,冻得缩手缩脚,连手机都端不住,晚上盖了六七床被子,度过了印象深刻的一夜。同事王子墨告诉我:“昨天(2月18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在电视节目中团圆了。” 晚上8点,王仕花打开电视。在看一个个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她不断抹眼泪,一言不发。当主持人刚刚念出“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但是一个家庭却可以一对夫妻都姓王,他们不仅姓一样,信念也一样”,虽然画面未及时出现,但王仕花知道说的是自己,她双眼一闭,禁不住颤抖。 光明日报记者在开山岛现场进行视频连线。光明日报通讯员 牟进勇摄 王仕花和两名民兵与我们挥别。光明日报记者 蒋新军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仕花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身体不住晃动,眼泪嘀嗒嘀嗒掉在军大衣上。电视里,是夫妻俩的事迹,是王继才生前的音容笑貌,是一阵阵现场观众如潮的掌声。 节目放完,王仕花起身,什么也没说,只是急着去把电闸拉掉。 近些年,开山岛在各方的关心下,条件在逐步改善,有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但物资总是要紧着用的,碰上连续阴天,电量也不够。王仕花养成了自己的用电习惯,看电视需要开发电机,平时她舍不得用。为了能看到“老王”,她才特地开了闸。与电一样紧缺的是淡水,天气冷,输送淡水的管子经常冻裂,一般只能用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岸上特地运过来的,王仕花不想给岸上添麻烦,总是省着用。几位同事也尽量能不用水就不用水。 过往时光 王继才夫妇的休闲时刻。资料照片 王继才给王仕花整理衣着。资料照片 元宵节当天雪停了,气温回升,人也活络起来。中午,岛上的民兵们特地做了一大碗汤圆。出于守岛的习惯,王仕花吃饭很少也很快。吃完饭,她专门舀了一粒汤圆,说:“今天是元宵节,吃一粒汤圆就是团圆。” 和以前相比,开山岛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最要紧的变化,就是现在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移动信号。下午,我们在灯塔下与远在北京的报社全体同事进行了视频连线,看到大家齐声送来元宵节祝福,王仕花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王志国急着回去工作,匆匆一聚,我们又要一起离开。王仕花腿脚不便,下岛的时候,王志国一直扶着她。离别之际,看着王仕花在码头渐小的身影,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于团圆的渴望,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一份坚定。 如今王继才不在了,守岛也有了轮值的民兵,但王仕花选择留在岛上。她在岸上也有个住处,但她口中的“回家”,是回岛上。开山岛就是她的归属,回岛,她就能感到岛在、人在、家在。这个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能够安顿她心中的“团圆”。(记者 蒋新军)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你们就是时代英雄
2018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你们就是时代英雄

  原标题:你们就是时代英雄——记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上) 2月24日,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这是付秀秀、左文学、王波、任红梅、杨春敏、路亚兰、汤亚平、徐江丽、米培莲、热先古力·托乎提(从左至右)等十名获奖者在发布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你们就是时代英雄——记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群体 新华社记者廖君 冯国栋 在各地城乡社区,有这么一群热心人,有的把脏乱差“问题社区”营造成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有的放弃自己的事业,带领大家奔小康…… 一段段佳话、一个个故事,让小小社区充满真情与大爱,汇成社会磅礴的正能量。这些默默奉献的社区领头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做“鸿雁”:传递爱与温暖 社区居民有事,总是第一个想到任红梅,群众没事儿也找她聊天,她的办公室人流不息。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段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任红梅心中,装着百姓的家长里短。 这个社区属于老矿区,老矿破产后,男人们都到外地打工谋生,造成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特殊人群多的“三多”。任红梅说,古代中国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我们在社区要学习鸿雁精神,为民服务。” 在段南沟社区,服务项目比比皆是:图书室里除了图书,还摆放着临时休息养神的床铺;每周二安排党代表与居民面对面谈心活动;还有关爱空巢老人的雁巢行动、鸿雁解忧、鸿雁帮困活动等等。 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杨春敏所在的社区也曾是远近闻名的“问题社区”,居民多数都是重庆特殊钢集团的下岗失业职工。 2005年,下岗再就业的杨春敏主动请缨,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她逐家走访了解情况时,有居民不留情面地告诉她:“什么时候把卫生搞好了,再和我们沟通。” 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不满意,那就先干了再说!杨春敏带着工作人员动手清淤除渣,整治卫生死角。 团结坝总共只有12名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的却是近2000户居民,如何忙得过来?杨春敏把社区每50户划分为一个网格,由居民公推直选出自己信得过的党小组长和居民小组长负责卫生工作,彻底扭转了只有社区干部唱“独角戏”的状况。如今的团结坝,环境洁净,居民和谐,令人流连。 当“头雁”:让家乡更富美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米培莲的一天,从视察村集体的牛棚开始。 十几年前,米培莲接手这一岗位时,村集体没收入,还负债50多万元。部分村“两委”成员因工资无着落、工作难开展,相继撂了挑子,班子三年换了四茬。 “我上有老母亲,下面有两个孩子和丈夫。母亲和丈夫都不让我接这个工作。”米培莲回忆。给村里修第一条水泥路时,还差最后一车水泥没有钱买、没钱拉,她自己开着拖拉机去拉,差点命都没了。 “我就是想让这个地方好起来,让乡亲们摘掉穷帽子。”米培莲说。 她筹集资金建起了高标准的养殖小区,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奶牛养殖。还成立“东华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沿街商业楼,引进幼儿园、饭店等项目。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不少村民盖起了楼房、购买了轿车。 左文学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塘约村由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200余万元的小康村。 和米培莲一样,原本靠着养牛渐成气候的左文学,为了全心带领乡亲奔小康,他不顾家人劝阻,卖掉了牛。 制定党员量化积分制考核评分,对全村43名党员每个月一次积分,激发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每半年 “晒一次实绩”,干得好不好,群众来对“两委”班子打分,分数与年终绩效挂钩;召开村民大会订立村民自治“红九条”,根治了滥办酒席等陈规陋习。 “下一步,我们还将带领全村群众向前走。”左文学充满信心。 亮“心灯”:连接万家灯火 一个社区,18万名居民,不到4个人就有1个志愿者;数十个家庭将自家钥匙委托居委会保管;每到月初,国旗在这里升起;每到元宵节,居民汇集在这里,欣赏自制的花灯…… 这就是以和谐、和睦著称的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区。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社区管理的生命线。”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管委会主任王波深有感触地说,“在百步亭工作多年,我最感欣慰的就是把最基层的社区党员、居民发动起来。” 到社区工作前,王波是一位大学教师。舞台变了,不变的是她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社区治理需要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吃苦耐劳又富有活力的年轻领头人。” 为吸引青年人才走进社区,王波下足了功夫。她带领社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育发展体系。新人入职培训、上门入户、跟班轮训、外出交流、平台晋升……进入社区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指导。她自己常抽出时间给社区工作人员讲课、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在她带领下,一支极具凝聚力、战斗力的社区工作团队在百步亭悄然形成。目前社区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有30余人,占管理人员7成以上。 不少居民在夜晚散步时,经常看见王波办公室里亮着灯光。有人疑惑:什么都不缺的王波,干吗要过得这么累?对此,王波总是笑笑说:“在这里,我收获的是一种大爱,这比什么都有价值。”[详情]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 平凡中的力量

  原标题:北京榜样,平凡中的力量(时代楷模) 高凤林在工作中。 夏伯渝在北京房山霞云岭攀冰。 张晓艳(右)在为儿童看病。 贺玉凤在收捡垃圾。 刘宝中在检查车辆情况。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2月20日,50位“北京榜样”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中有不断创新的科学家,有扎根基层的社区干部,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创业者……这些来自基层、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 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诠释爱国家、爱北京 静水深流的爱,有时来得更为浓烈。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家、爱北京。 有一种爱叫奉献。 1名司机、1辆车、9个站点、一天5趟。313路,在这条被誉为北京最“孤独”的公交线上,司机刘宝中一干就是11年。老人腿脚不方便,他主动扶;乘客有事,他帮忙照看家里……这趟车上充满了常相伴的温情脉脉。 “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一直坐我的车,后来她搬家了,见不着了。”刘宝中回忆,“去年秋天,我忽然看见她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说没啥事,就是想我了,过来看看我。我抱住老奶奶,眼泪立马就下来了。”刘宝中把乘客当亲人,乘客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有一种爱叫坚守。 贺玉凤的家在北京延庆妫水河边,是地道的农民。“小的时候妫水河特别清澈,后来垃圾多了,我看着心疼。”1996年起,边遛弯儿边捡垃圾成了贺玉凤的习惯,一捡就是23年。 刚开始,周围的人不理解,说她捡垃圾卖钱是“穷疯了”,奚落她是“垃圾奶奶”。 有一次捡垃圾,贺玉凤发生意外落了水,还落下了心理阴影。老伴心疼贺玉凤,知道拦不住她,就给她做了一个三四米长的抄子,让她捡垃圾时用上。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被贺玉凤所打动,她也从当初的“垃圾奶奶”变成了“环保奶奶”。如今,她成立的“夕阳传递”环保志愿服务队,已经有上万名志愿者。 捧不了鲜花也要微笑,用奋斗筑梦大美京华 人在奋斗的时候会发光。回望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写着“奋斗”二字。 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一个女孩显得有些特别。台上的人们都收获了鲜花,她却垂着两个空空的袖管,仍旧笑得开心。这个女孩,叫夏虹。 老家在黑龙江,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母亲不识字,家中贫困不堪……这是夏虹7岁因车祸失去双臂时面对的人生。通过自学考上大学,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三枚金牌,在北京APEC会场为各国元首夫人展示用脚剪纸的绝活……凭着永不放弃、自强自立的奋斗,她为自己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2015年3月,夏虹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北京夏虹公益促进中心。公益组织注册资金10万元,大部分来自好心人的捐款。“当年是陈景波伯伯资助我圆了大学梦,我要传承他的精神,帮助更多的人圆梦。” 在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中,尽管他们的奋斗过程各有不同,但对梦想的追逐往往是相似的。 2009年,甲流疫情肆虐,仅用30天时间便研发出甲流疫苗所必需的血凝素蛋白;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突发,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原创抗体应急药物的全部临床前研究,生产出了1.5公斤应急救治抗体药物……谢良志带领团队打破了一个个行业纪录,但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为了实现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的梦想,我可以再奋斗40年!”谢良志说。 一生守护“中国芯”,“为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服务,我一生不悔”;带领团队设计和确定了我国高铁科技发展的技术方向、战略路径、总体架构、重点任务与核心技术指标,“能够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此生无憾”;在北京地铁建设行业奋战23年,编制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标准化手册》等安全建设标准,“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北京地铁的每一段工程都安全高效”……程京、贾利民、童松,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凝聚成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他们用奋斗筑梦大美京华。 把小善积成大善,用点滴善举绘就最美风景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生活中,有些瞬间转瞬即逝,但却有着无比的分量。“当时来不及多想,看到歹徒又抢东西又伤人,我就冲上去了。”2018年6月15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柳芳地铁站附近,在与歹徒的搏斗中,“00后”少年张少康腰部被刀扎后受伤倒地;没有丝毫犹豫,紧随其后的“80后”小伙蔡文岁,紧接着冲了上去,穷凶极恶的歹徒扎了他七刀,蔡文岁也倒在了地上……这时,闻讯追来的“90后”小伙周凡凡冲了上去。当过兵的他,飞踹歹徒,徒手将刀夺下。随即与赶到的赵京威、陈龙、席彬、邓坤等多名群众联手,将歹徒压倒在地。“我要是跑得再快点,他们就不会受伤了。”周凡凡至今还有遗憾。 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步成长,才能在关键时刻显现本色。这些平凡的理发师、足疗师、健身教练,这些来京的务工人员,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们,他们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果敢,彰显了善念,也感召了社会。 很多时候,平凡的力量更让人感动。 倡建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组织医学专家走入贫困山区救治病患的中日友好医院医生张晓艳;千金散去扎根浑善达克沙地,做起全职绿化志愿者的企业家廖理纯;一肩挑起照顾父母、公婆,以及丈夫病逝前妻年近九十的母亲和继父共六位老人的王晓旌……在他们身上,爆发的是道德的力量,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解难书记”殷金凤扎根基层19年,为居民办实事、办暖心事。大家信任她,依赖她。 北京市朝阳区呼北社区71岁的孙大姐说,殷金凤刚来当社区书记时,夏天小区一开空调就跳闸停电,好多年了也没人能解决,没想到殷金凤两个月就给解决了。 为了解决居民楼下水道堵塞问题,她去产权单位堵厂长;为了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她组织成立社区自己的停车公司;为了让居民不再“买菜难”,她改造社区的自行车棚……“她付出了多少从来没说过,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孙大姐说。 把小善积成大善,才能让善满京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工作岗位上的一举一动,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以这样聚沙成塔的点滴善举,彰显出道德的温暖和精神的力量,构成了首都城市的亮丽风景线。 短评 善用榜样的力量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凝练和提出,使得选树明确了标准、有了遵循。 五年来,北京全市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其中九成是普通人。他们像一颗颗种子,带着真善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生根发芽,带动最大多数的市民群众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他们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领着整个城市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源自基层、植根平凡。他们中有科学家、企业家、教授、工匠,也有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中熟悉的身影。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愿意,你我皆可做,大家都能学。(王昊男) 来源:人民日报[详情]

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原标题:[中国那些事儿]谁说老了只能带孙子?70岁“无腿登山家”将中国人的坚韧从珠峰之巅带向国际舞台 中国登山者夏伯渝。图片来源: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网站截图 中国日报网2月22日电 一辈子,他只想登上魂牵梦绕的圣洁珠峰,哪怕,它夺走了他的双腿。北京时间19日凌晨,摩纳哥。踩着一对标志性的假肢,70岁的夏伯渝站在2019年度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舞台上,高举奖杯,与世界分享他的“最佳体育时刻”。 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致辞称,在一年一度的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公众投票中,励志的中国登山者夏伯渝获得了最多的选票。夏伯渝因他的不懈努力而受到表彰,经历了冻伤、截肢、癌症、血栓等众多挑战,他从未放弃与珠峰拥抱的梦想!过去四十年,他数次尝试登顶。终于,在去年,这一神圣的雪山接纳了他。这是 2019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得主夏伯渝的故事,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坚毅和信念! 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官方社交媒体截图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9个月前,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40分,同样是踩着一对假肢,69岁的夏伯渝站在了世界之巅,向世界宣布:“我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梦想终于实现。” 夏伯渝成为中国残疾人登顶珠峰第一人,同时也是世界登顶珠峰年纪最大的残疾人,正是这一励志故事为他赢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体育时刻奖,成为继姚明、刘翔、李娜之后又一位获得素有“体坛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体育人。 夏伯渝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非常感谢珠峰,它在去年我69岁,我第五次攀登珠峰的时候,终于它接纳了我,使我登上了珠峰。” “它终于接纳了我”——从26岁到69岁——夏伯渝老人说出这句话花去了43年的光阴。 一梦四十年。让我们再把时间线拉回到44年前,据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报道,1975年,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第一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队友在8600米海拔时丢了物资,善良的夏伯渝直接把睡袋让给一旁冻得瑟瑟发抖的藏族向导,返回大本营后,他受伤的脚已经成了黑色,结果双腿被冻坏死后被迫截肢。 “我那时有个外号叫‘火神爷’,我不怕冷,就把我的睡袋让给了他。”在一次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他曾这样回忆。 2月19日,中国登山者夏伯渝获得2019年劳伦斯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时代》周刊报道称,夏伯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三次尝试攀登珠峰。2014年,由于雪崩,挑战珠峰计划被取消。2015年,尼泊尔发生7.8级地震,引发雪崩,登顶计划也因此取消。2016年,当一场暴风雪迫使他撤退时,夏伯渝距离离峰顶仅有不到300英尺的地方。 2018年5月14日尼泊尔时间上午8点26分,北京时间10点40分,经过43年不懈的努力,69岁的夏伯渝先生终于登上了珠峰顶峰。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称,来自中国的夏伯渝实现了他毕生的梦想,他说他为这一刻已经准备了43年。鉴于尼泊尔刚刚解除了禁止双腿截肢者攀登这座著名山峰的禁令,这一壮举更加令人激动。 《时代》周刊报道截图 在他第五次尝试登顶之前的一个月,夏伯渝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他的梦想。“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它代表着一种个人挑战,一种命运的挑战。” “我爱这座山,”夏伯渝告诉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我将为之奋斗一生。” 登顶珠峰可以说是个人人生的顶峰,但绝非夏伯渝追求的终点。登山停不下来的他又开始了新的计划:未来几年内完成“7+2”,即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 有外国网友评论道:“夏伯渝是我新的英雄。25岁的夏在一次失败的探险中被冻伤后失去双腿,但69岁时成功登顶。他就是永不言败态度的缩影。” 来源:中国日报网[详情]

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原标题: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夏伯渝:用坚持的力量登顶世界之巅 日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等主办的“2018北京榜样”颁奖典礼在北京电视台隆重举行。图为夏伯渝(图右)当选“2018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一双脚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的梦想就有多大。 夏伯渝,生于1949年的他曾是国家登山队队员,25岁挑战珠峰,却在风华正茂时失去双腿。47岁,他身患癌症,四次化疗一次手术却没能将他击垮。69岁,他借助假肢第五次向珠峰发起挑战,在世界之巅,书写下了生命的奇迹。 “我的梦想就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8848米,只是没想到用了43年才实现。”夏伯渝说。 足球梦,少时结缘 说到梦想,在夏伯渝的心中还埋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踢足球。从少时田径队到青年足球队,从小就与运动深深结缘的夏伯渝,一直是团队的主力军。“我特别喜欢足球,当时我就想我的身体其他部分都可以受伤,但我的脚不能。现在虽然不能踢了,但会经常看比赛,把遗憾变成一种爱好。” 登山梦,43年荆棘 1975年,一次机缘巧合,夏伯渝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在他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一位同行队员因体力透支丢失睡袋。夏伯渝毫不犹豫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在七千米海拔的雪山上度过一夜后,夏伯渝脱不下雪靴。这时他才发觉自己的双腿已经逐渐坏死。最终,永远地失去了。 对此,夏伯渝说:“当时我曾一度对人生失去信心。直到一位外国专家告诉我安装上义肢后还能正常生活甚至可以继续登山时,我的世界被点亮了。我想我可以实现登山的梦了,大概康复训练三年,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本以为可以离梦想越来越近,然而人生的打击一个接一个。由于长期的高强度锻炼,夏伯渝腿部严重磨损,并患上癌症,而且癌变转移到淋巴。2016年,他还曾因为患上腿部血栓一度被医生禁止爬山。40年来,他始终遥望珠峰,然而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夏伯渝坚持长期与病魔做斗争,并成功克服了身体上的种种困难。 2014年,登珠峰半路赶上大雪崩,失败撤退;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失败撤退;2016年第三次准备冲锋时,在最后的94米处遇上暴风雪,顾及向导夏尔巴人的生命,我选择撤回。然而,在登顶珠峰这条路上,夏伯渝未曾回头。2018年5月14日上午,夏伯渝终于站上了“世界之巅”。69岁高龄、身患疾病、5次冲顶……可能“登顶”在一些人看来是“执念”,但在夏伯渝看来,那就是永远不会褪色和消逝的梦想。 “如果不登到山顶,永远不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有人说我征服了珠峰,我说,是珠峰接纳了我。当我站在珠峰最高处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好像我应该上来一样。”夏伯渝说。 公益梦,新的挑战 当下,夏伯渝计划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还准备参加一些其他的运动,比如航海、考察世界十大名道。夏伯渝还告诉记者,他在在登山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对环境的破坏,提倡大家文明出行。 自强不息的夏伯渝令人敬佩,他用励志经历告诉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去努力实现梦想,一切阻碍终将被克服。为什么攀登,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什么像永动机一样不断奋斗,因为梦想就在那里。“最困难的是坚持,最重要的也是坚持。只要坚持,你就会看到希望。”夏伯渝说。(文/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详情]

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原标题: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郎恩鸽:“80后”农民助力冬奥冰雪运动 “2018北京榜样”年榜人物郎恩鸽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郎恩鸽,北京市延庆区海坨山张山营镇农民滑雪队的发起人兼队长。 这支滑雪队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以公益志愿服务为己任,曾经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义务为全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以及青年农民进行滑雪培训,累计超过5000人次。 “我当上滑雪教练是机缘巧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我们张山营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冬奥会高山滑雪、雪车和雪橇项目的举办地。”郎恩鸽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就在北京石京龙滑雪场附近,冬季常来雪场滑雪。2016年的冬天,他又来到这滑雪,看到好几支滑雪队正在训练,十分羡慕。当时他就想,家乡要举办冬奥会,不如和几个同好的小伙伴组建一支滑雪队,一起教更多人滑雪、享受滑雪,把爱好变成职业。 北京申冬奥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郎恩鸽的想法也很快得到了镇里的支持。2017年7月11日,延庆海坨农民滑雪队成立,首批18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农民,因为滑雪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燃起了对冰雪运动的激情。2017年12月,队员们接受了第一次专业滑雪技术培训,在瑞士专业滑雪教练的指导下,11名队员取得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证书。 取得专业资质的农民滑雪队开始了他们的公益志愿服务行动。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百姓了解滑雪,走进滑雪场,进而爱上滑雪运动。“我们开展志愿服务2017-2018年雪季开始的,先后走进张山营镇三所学校,为中小学生义务讲授滑雪基础知识,还带领全镇100多名中青年农民走进滑雪场从零开始学滑雪,同时帮助蓝天救援队、医疗救援服务等志愿者团体提高滑雪技能。”郎恩鸽介绍道。近3个月的时间里,滑雪队累计培训超过5000人次。 培训是义务性质的,但队员们积极性都特别高。事实上,每位队员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些人住得远,来回需要很长时间,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一位滑雪队队员这样评价郎恩鸽:“敢想敢做,很有公德心。作为一个农民,他能有成立一支滑雪队的想法,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在培训最紧张那段时间,郎恩鸽的孩子出生。为了完成培训任务,他很多次都是匆匆回家看上一眼,便又出门赶往滑雪场了。 2018年5月,北京延庆区启动了“服务冬奥世园,促进绿色发展”大培训活动,计划在五年内培训十万人次,为服务冬奥会世园会提供人才保障。此时的郎恩鸽又成为了全区农民向冰雪产业转移就业的带头人。“我们现在正组织队员每周学习冬奥和滑雪专业英语,为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搭桥。以后我们还得多创造机会去学习关于冬奥、关于滑雪的专业知识。”郎恩鸽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队伍已经扩大至25人,覆盖了延庆区张山营、八达岭、香营、永宁、旧县等多个乡镇。“我们现在要抓紧训练和学习,等到冬奥会正式开始的时候,希望能够尽到地主之谊,更好地服务冬奥。”这是郎恩鸽目前最大的愿望。(文/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详情]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原标题:[千龙网评] 用“学榜样,我行动”为“时代楷模”点赞 2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并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图为发布仪式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中央宣传部2月20日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北京榜样学习宣传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人物。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就是这些人物中事迹厚重、影响较大的50位年榜荣誉获得者。 北京榜样选树过程中,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从社区、村和基层单位做起,层层选树、层层张榜、层层宣传身边榜样。榜样人物,就在市民身边,人们倍感亲切;层层参与,有广泛的代表性;持续选树,始终迸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是新时代首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群体。他们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杰出代表,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默默无闻地引领着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谱写了伟大的时代赞歌。 他们有的勇攀科技高峰,致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有的扎根城乡基层,服务一方百姓,办了许多暖民心、解民忧的好事实事;有的身残志坚,以永不言弃的精神拼搏奋斗,在人生的赛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有的见义勇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大无畏的行动保护了国家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加岗位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用爱和奉献帮助了群众、温暖了京城。 这些源自基层、植根平凡、充满正能量的榜样人物,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获得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响应。许多北京市民表示,要向北京榜样优秀群体学习,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积极向上、助人为乐,以平凡的力量筑梦京华,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具有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宣传部授予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既是对他们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所有参与“学榜样,我行动”市民的巨大鼓舞。“学榜样,我行动”,让我们更加自觉,为“时代楷模”点赞。(千龙网评论员 乾龙平)[详情]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原标题: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2009年2月3日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上海1月1日电(记者黄安琪)啃硬骨头、过急流险滩,这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苦行。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趟险滩、率先探索,甘当“燃灯者”,点亮司法体制改革的前行之路。 邹碧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高级法官。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在赶赴司法体制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院抢救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47岁。 2014年7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拉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大幕。邹碧华去世之前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是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也是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团队中的核心一员。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邹碧华说。 邹碧华(左一)在社区走访时与群众交流(2013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发 为了提升法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法官员额制,即法官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而长久以来,法院内部“混岗”模式导致法官基数普遍高于员额比例。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初期,不少年轻法官,特别是广大助理审判员,担心员额控制会使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变得渺茫。 如果是“论资排辈”,推行的阻力也会相对较小,但邹碧华始终坚持严格标准、择优入取、宁缺毋滥的改革方向,主动承担压力。在拟定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初期,邹碧华就对全市法院的审判力量进行了全面摸底,带领团队对上海所有法官近五年的办案情况进行测算。 邹碧华非常注重数据的科学性,认为衡量一个法官的水平不能单单“计件”,因为“简易案件占用时间较短,疑难案件可能占用法官很多的精力”。为此,邹碧华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旨在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摸底结果显示,年轻的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审判工作中承担了大量工作,这成为制订方案的基础事实。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荡征途中,邹碧华始终秉持坚定的法治信仰,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他的名字,铭刻在改革的丰碑上。[详情]

造福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 一个隐藏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造福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 一个隐藏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原标题:一名造福了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一个隐藏了25年的秘密被揭开后让人泪目… 王逸平的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他30岁,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 然而,他被自己的医生同行们,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克罗恩病。 其实,王逸平也是想做医生的…… 1980年,改革开放第三年,王逸平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按照学制,王逸平未来应该是悬壶济世的临床医生。 而命运,在大学期间,发生了“神奇”转弯。 毕业实习期间,王逸平进入癌症病房做临床医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死”。 那天,王逸平正在例行巡房。当走到一位患者面前时,这位老大爷突然举起枯瘦的手,紧紧抓住王逸平,用颤抖的声音说“医生救救我……”这声音里全是哀求和绝望,而实习医生王逸平,除了安慰,给不了他一丝希望。 虽然曾经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但此时此刻,王逸平无能为力!就算成为医生,他依然无能为力! 因为,没有“药”! 有病,没药——还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 没有药,医生就像赤手空拳的士兵,必败无疑;没有药,重症病人就像跌入命运的深渊,诊断书就是“死亡通知单”。 病房里的偶遇,面对生死的无力感,让王逸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要做药! 本科毕业时,当同学们都在准备“毕业宴”、“散伙饭”时,王逸平跨专业考取了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要做药”,王逸平无比坚定,可是做出一个新药,又何其艰难。 战场上,有一种士兵叫做空降兵,从来就要面对包围; 医药行业,也有这样一群人,天生要承受失败,这就是新药研发。 在欧美生物医药领域,有个“双十定律”,即“十亿美金,十年时间”。 花费十年时间、投入十亿美元,是研发新药最起码的门槛。而且,这张巨额“支票”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兑付,很多科研工作者,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新药。 对这样的概率,王逸平早有心理准备,以至于他对药理学毕业的学生们,总是大讲“失败学”。 他讲得非常坦然,“药物研发的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种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是来自当年癌症病房里,老大爷的泣血哀求;而没想到的是,1993年,他收到了命运发出的“残酷玩笑”——身为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的王逸平,得上了一种无药可治的病。 他患上的克罗恩病,直到今天,还不清楚发病机理,也无法治愈。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伴随并发症产生,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后复发率很高,随着病程延长、年龄增长,克罗恩病的死亡率也随之增高。 克罗恩病当时在中国还比较少见。在弄清楚自己身体状况后,王逸平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用一名医生和药理学家的严谨,做了如下记录: “1993年9月22日,硬膜外麻醉,剖腹探查,手术结果末端回肠切除80厘米,升结肠切除20厘米,病理诊断为回盲部克罗恩病。” 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以尽情畅想的期货;而对于王逸平来说,却更像过一天少一天的现货。 写下这段文字后,王逸平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提速。 他可以接受“不治之症”,却无法接受生命的无效磨损和折旧,他还是想做药,做国产原创的新药! 然而,王逸平没有十亿美元做资本,他更不敢想能在十年里,完成研制工作。他只能给自己提速,朝夕必争,向死而生。 从此,王逸平拖着病体,过上了“127”的生活——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7天。只要不出差,他每天七点半一定出现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每晚八九点下班已属正常,总要工作到深夜11点多,周末也是如此。 因为他要做的这款新药,关乎3亿中国人的健康! 对于疾病,我们一直认为,癌症是最可怕的杀手。实则不然,心血管病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健康终结者”。 仅仅在去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就达到2.9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节节攀升,死亡率也非常惊人。可以这么说,每5例死亡病例中,差不多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而王逸平就是在向这个“健康终结者”宣战。 他和研究团队从中药丹参下手。《神农本草经》上记载,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有扩张冠状动脉的功效。 为了破解这种药效,王逸平带领研究团队,做了无数次药理实验,终于成功分离出丹参乙酸镁。 王逸平大胆推测,这就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成分。 很多同行说,王逸平对做药“有感觉”、“意识强”。可他自己清楚,这种感觉和意识,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后,积累而来的。 新药研发就是在披沙拣金,在数万个化合物中,只能发现一个候选化合物;而选出的候选化合物,只有10%能进入临床;进入临床后,最终也只有10%能成为药物。 不是“百”里挑一,而是“百万”里挑一。 而且,王逸平做的还是现代中药,要沿循西药模式研发,这无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王逸平和他的研究团队,整整用了十三年,历经无数次失败,才把丹参乙酸镁,合成为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并且进入临床试验。 接下来面临的关键问题,谁先来试药? 王逸平没有半点犹豫,直接撸起袖子,他当时话语朴实——药,安全可靠,就敢用在自己身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千百年来,也不缺敢以身试药的人,这是刻进中国医生骨子里的悲壮! 2005年,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终于投入临床应用。迄今为止,已经让2000多万患者受益。新药成功是别人的梦寐以求,而王逸平并不满足,他开始研发下一代心血管药“硫酸舒欣啶”,他“要做全球医生首选的处方药”。 可是,生命沙漏正在飞速流逝。 在研发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十三年里,为减少克罗恩病带来的腹泻,王逸平尽量不喝水,这让他患上严重的肾结石。 疼起来时,他必须平躺在硬木板上,一躺就是两小时。 其实,早在1999年,王逸平就意识到病情急转直下,他在笔记里提到,在一次出差途中,甚至感觉自己不能活着回来。 当他继续攻克新药“硫酸舒欣啶”时,病痛已经达到了极限,克罗恩病和肾结石,像两把锉刀,在身体内来回拉锯。王逸平不得不注射大量缓解痉挛的药物,给自己争取时间,“再有十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个新药。” 这一切,都被王逸平用一位科学家的笔触,清晰而冷静的记录下来: …… “2010年6月20日下午有血尿,晚间腰酸腹痛。用热水泡浴,腹痛至23日缓解。” “2011年8月26日,由于持续性腹泻体重下降明显,至91-93斤,取消欧洲出国之行。” “2018年3月26日,今年以来上腹部间歇性疼痛时有出现,中午餐后经常会出现痉挛性疼痛。”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从1993年到2018年,王逸平留下的病情记录,只有185篇,“疼痛”、“腹痛”出现过42次,“便血”、“尿血”6次,痛醒出现过6次。如果不是疼得受不了,他不会记录。 这份记录就停在了今年的3月26日。 2018年4月11日,55岁的王逸平走进办公室,再没有走出来。 他倒在沙发上,面前是一支止痛针,办公桌的备忘录上,有他写下的备忘录: 2018年4月14日“武汉,肾脏药理会”,4月15日“返沪”。 办公室的门是关着的。 实际上,这本记录病情的工作笔记,是在整理王逸平遗物时发现的。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知道,25年来,他竟然一个人,默默忍受病痛折磨;而他研发的新药“硫酸舒欣啶”已经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获得了美、英、法、德、意等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即将救助更多的人。 在他的遗物中,还有一张永远不会到达的飞机票。那是王逸平准备在今年5月,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8年4月21日,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王逸平举行了追悼会。 那天,有700多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有中科院科学家、有医药界同仁、有他的学生,还有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 没有人要求,他们都是自发前来。 大家念及25年来,王逸平独自承担病痛、忍受折磨时,都泣不成声; 而回忆往昔,却发现记忆中的他,始终是一张笑脸,这笑脸背后是紧咬牙关的坚毅; 我们认为的痛苦,应该是叹息和哀怨,王逸平告诉我们,我们错了。 当大家带着悲痛,送别王逸平时,天空出现了最壮丽的晚霞! 丹参,传说是原长在东海无名岛的仙药。要取此药,必经过暗礁漩涡,艰险犹如闯鬼门关。 有个至孝少年,为了给母亲治病,勇闯东海采药,这才把丹参带了回来。由于这种仙药凝结了少年的一片丹心,于是便给它取名“丹心”。 后来,“丹心”流传成了“丹参”……[详情]

“时代楷模”高思杰:再进庄台 已近小康
“时代楷模”高思杰:再进庄台 已近小康

  原标题:“时代楷模”高思杰:再进庄台 已近小康 绵绵秋雨将淮北平原晕染得绿中透黄,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9月6日一大早,我和颍上县的三位同志一起乘车,穿过疏疏密密的雨丝,沿省道、县道、乡道和曲曲弯弯的河堤行进,寻访十多年前淮河特大洪水时采访报道过的庄台(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内住人的高台)、人家。 如今的颍上县王岗镇二罗台子,绿中透黄,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潘海龙摄 “浑浊的洪水拍打着孤岛式的庄台,堆在庄台半坡的柴草垛逐渐被洪水拆散冲走,庄台上污水遍地、泥泞不堪,农户的房屋内外堆满‘抢’上来的泛着霉味的粮食、柴草,压水井、拉丝井提上来的饮用水变成了黄褐色……党员干部一波波地赶过来,救济物品在机驳船的轰鸣声中搬上了庄台,鲜红的党旗悬挂在临时党支部驻地的房顶上,党员干部的吆喝声格外响亮:‘李耕田面粉1袋、大米40斤、煤200斤’‘张建国面粉1袋、大米100斤、煤200斤’……” 这就是烙印在我心底里的淮河行蓄洪区庄台的形象。2003年,淮河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洪水。2007年,淮河再次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紧急关头,淮河沿岸行蓄洪区人民执行国家命令,打开闸门,把洪水引入自己家园,保证淮河全流域安全,用行动书写不屈不挠的抗天歌、奉献歌、奋斗歌。两次全程参加淮河特大洪水一线采访报道的我,记忆中的素材一打连着一打,十多年过去了,那水、那人、那景、那情,依然铭刻心底。  2007年,淮河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戴文学摄 2007年7月17日拍摄的洪水中的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刘庄庄台的百姓生活。戴文学摄 “还有几分钟就到溜孜口庄台了。”司机师傅的提醒把我拉回到现实行程中。得益于柏油路面助力,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位于淮河唐垛湖行蓄洪区最下段的赛涧乡堤坝上。左侧,淮河及其故道烟雨朦胧;右侧,行蓄洪区内稻香阵阵;前方,白墙红瓦绿树逐渐清晰。一时间,我有点恍惚,这里的地理位置和记忆中的完全重合,可庄台似乎已不是那座庄台。笔直的道路,整齐的楼房,耸立的供水塔,标配的供电供水设施,水冲式的公厕及户内厕所,整洁的环境,布局合理的绿化……感觉是在看一部浩瀚的历史剧,记忆中杂乱、贫困的庄台渐渐远去,隐入时光隧道。镜头翻转,新时代的新庄台呼啸而来,在淮河儿女的奋斗中,从内到外彰显着精气神。 顺着庄台南侧的主干道路往里走,时不时会有乡亲和我们打招呼,我一眼就认出了十多年前淮河大水时多次采访过的李兆局大爷和张永琴大妈。 2018年9月6日,高思杰(右一)在颍上县赛涧乡溜孜口庄台采访李兆局大爷(左二)和张永琴大妈(左一)。徐建平摄  “我85岁,她82岁,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人活八十不算奇,这日子过得开心得很。”在小院的过道里一坐下,李大爷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我们这个溜孜口庄台以前在洪区里面,台子矮,一到下大雨就怕得慌,就要搬家,搬晚了就出不来了。搬家三年穷呀,搬来搬去东西都丢了。”李大爷回忆说,“这个新台子是政府帮着建的,还叫溜孜口,建好31年了,有28米高,洪水上不来,搬过来住也有28年了。” 坐在旁边的张大妈接过话茬,“从那时起就没再搬家了,当时条件也不算好,就是地有点紧张。那次涨大水,你来采访看见过,这都是泥巴路,前边也没有护坡。” “2007年你拍过的,我们一家7口人住4间房,台子后半坎的厕所被水淹了,上厕所可难了。”李大爷补充说。 “现在呀,我们家8口人有10间房,小院子也有好几十平方。”说到现在,李大爷和张大妈笑得合不拢嘴,“跟城里人一样了,我们老两口早晚吃素菜,中午荤素搭配,还要喝点酒。这日子过去想都想不到,活着有劲,我们俩都80多了,争取活过100岁。” 老人家爽朗的笑声充满了自信,传递着温暖。镇里驻村扶贫干部介绍说:“现在农村80-9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享受92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每年还有200元的高龄补贴,政府照顾周到着呢。” 如今的颍上县赛涧乡溜孜口庄台。徐建平摄  告别了李大爷张大妈,我们离开溜孜口庄台,沿行蓄洪区内的生产撤退道路逆“流”而上,前往唐垛湖行蓄洪区上段继续寻访。平坦的柏油路面雨花点点,依地势蜿蜒融入无边的原野,浅黄的水稻、浓绿的大豆、紫红的高粱穗、鼓胀胀的玉米棒,争相展示沿淮低产田改造的成果;路旁的十样景、格桑花和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花草簇拥成伴,连成一线、结为一带,律动着“皖北水乡、多彩颍上”的生态乐章。这是滔滔洪水中的海市蜃楼?不,这就是做活了“水文章”的淮河安徽颍上段的行蓄洪区。 上了一段长长的坡道,便到了唐垛湖行蓄洪区最上段的堤坝顶端。坝外,淮河故道水鸟飞起,落在对岸的杨树林里,杨树林的外边便是改道后流淌到今天的淮河——淮河儿女的母亲河。 这段大堤上相隔不远有五个庄台,属于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今年68岁的李家良就住在居中的二罗台子上。老李小时候在县城上到高一,是庄台上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一见面,老李便兴致勃勃地邀请我们到庄台各处看看,感受感受他们庄台的新变化。 2018年8月30日拍摄的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庄台一角。戴文学摄 2018年8月30日拍摄的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庄台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戴文学摄 庄台南面靠近淮河故道的是原生态的草皮护坡,顶端一排紫薇绚烂绽放,仿古的防水城垛守护着庄台,白墙灰瓦的四排民居整齐排列,东端后排是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村民服务厅、自来水供水塔,西端中部是淮河人家古民居,陈列着古色古香的生产生活用具。环绕庄台的柏油路用白色的边界线与纵横贯通的巷道连接,庄台内外桂花、翠竹与各色绿植相映成趣,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时不时还要亮亮清脆的歌喉。 “我们这个庄台是1984年开建的,1985年建成搬过来。从最初的土堆子到现在的美丽庄台,这几十年走过来不容易呀。”一边走一边介绍,老李的声调充满激情,有奋斗、有奉献、有感激、有憧憬,“国家搞精准脱贫,抓庄台综合整治,我们庄台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老灾窝成了旅游景点了,连省委书记都说我们这‘是淮河风情的庄台人家、是美丽乡村的生动样板’呢。” 和老李深聊后得知,老李从行蓄洪区刚搬迁过来时,5600平方米的庄台上面住着300多口人,一遇洪水各种杂物、粪便、污水遍地,蚊蝇遮天,极易感染疾病,干群关系也比较紧张。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国家变富了、变强了,持续不断地投入让淮河沿岸变了样,让行蓄洪区的庄台羽化成蝶。“现在好了,我和老伴种地每年有近万元收入,平时还可以打打短工、挖挖野菜,增加收入,每年收入有18000元左右。村里考虑我老伴常年生病、还有残疾,要把我纳入贫困户帮扶,我坚决不同意。我好手好脚、能跑能跳的,要自力更生、自己干,不能赖在国家身上。咱们国家也不容易,搞建设哪哪都要钱,我虽然上了年纪,也要争取多作贡献。”老李的话说得特有底气、特别硬气。 2014年5月,高思杰采访阜阳太和夏收。戴文学摄 2015年11月高思杰在阜南县淮河王家坝采访。戴文学摄 从1997年7月28日在家乡阜阳当了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以来,我见证并记录了这片土地角角落落的发展、改革开放点点滴滴变化。十多次全程参加淮河特大洪水、大洪峰抗洪抢险救灾一线报道,老李这样的“老淮河”,我采访报道过很多很多。岁月揉皱了他们的面庞,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他们知道苦但从不叫苦,他们知道累但从不怕累,他们不说奉献但他们一直在奉献。这便是淮河的筋骨,这便是淮河儿女的情怀,这便是全面小康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正伴随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推进,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淮河之滨的一个个庄台上实践着、实现着!(作者:高思杰)[详情]

“时代楷模”贾立群:无论什么时候 人都不能没有梦想
“时代楷模”贾立群:无论什么时候 人都不能没有梦想

  原标题:“时代楷模”贾立群: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没有梦想 贾立群,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 我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1974年突然降临了一个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那年,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名知识青年,有幸被推荐上了大学,可学的不是我打小就喜欢的无线电,而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医学。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干什么都能干出名堂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变成了当一名好医生。 在北京第二医学院,我成了每天学习到最晚的人之一。为了学好解剖,我把人的头颅骨借到宿舍,在二层铺上,我抱着它反复地琢磨,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当我一睁眼,吓了一大跳,那个头颅骨正和我躺在同一个枕头上。 贾立群正在为患儿做B超检查。(资料图片) 我学的是儿科,可毕业后却被分到了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去的放射科。说心里话,那时我也有过顾虑,在这儿,我能干出什么来呢?带我实习的老师对我说:“你可别小瞧这放射科大夫,本事大,本事小,全凭一双眼。练出来了,病人得福;练不出来,病人也就跟着你一块儿遭殃。”我想,我一定要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定不能因为我的疏漏,耽误了病人。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科里突然通知我去查房。我边走边想:“我一个放射科医生查什么房啊!”到了病房才知道,是我们的院长、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亲自带着我们几个不同科室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他一边询问孩子的病情,一边查看检验结果,还不时地考查我们对X光片上病变的诊断。 他的专注和一丝不苟,让我懂得了,只要是为了孩子能够恢复健康,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每一个岗位都应该尽职尽责。 1988年,医院新添了第一台B超机,我被抽调去组建B超室。B超和放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儿科B超当时在国内几乎是个空白。说老实话,我连B超机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一切只能从头学起。当我看到忧心忡忡的患儿家长、哭哭闹闹的患病孩子、熙熙攘攘的就诊大厅,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抱着让孩子健康平安的愿望走进医院,而帮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去圆那个即将破碎的梦,是医生的责任,更需要医生的坚守。  就这样,我在B超机前一干就是30年,虽然手里拿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探头,但我心中的梦想很大,那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在我的手里漏诊、误诊。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手术室看手术,还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对照B超图像仔细地研究分析。别人看这些血肉模糊的照片会觉得反感,我却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乐趣。因为每一次研究,都会让我的眼光更准确一些,让我离梦想更近一些。 多年来,由于我的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写上“贾立群B超”。做完了,有的家长还用手指着B超机问我:“大夫您做的是‘贾立群牌B超’吗?”这个误会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信任。 贾立群(右二)在看护患者。(资料图片) 我也承诺,只要患儿需要,我24小时,随叫随到。有一个休息日,我正理发呢,突然接到医院的急诊电话,我刚理了左边,右边还没理呢,马上就停下来,立刻赶往医院。最多的一天夜里我被叫起来19次,我家就住在儿童医院旁边,每次都是刚躺下,电话铃就响了,我赶紧穿上衣服,跑到医院。我爱人心疼地说:“你这一宿啊,净在这儿做仰卧起坐了。” 为了感谢,很多家长都给我送红包,我说这不行,不能要。可家长们都以为我客套,就硬往我兜里塞,我就躲,来回的撕扯,白大褂的两个兜全给撕耷拉下来了,而且这样推来搡去的也很耽误工夫。我干脆就把两个兜给撕下来了。同事们看见了说:“主任,您这白大褂怎么没兜呀,看着特像厨房大师傅。”我一听,也对呀,就又把两个兜给缝回去了,还特意从里面把兜口也给缝死了。再有家长塞钱的时候,怎么塞也塞不进去,就纳闷,我说:“兜缝着呢,您甭塞啦。”这样家长们就放弃了。 面对医生,不少小孩都哭着闹着害怕检查,我除了耐心哄着这些孩子之外,有时候还得配合他们一些“非正常”的要求。有一次,检查前,家长抱着大哭的孩子说:“大夫,您能把白大褂脱了吗?我们家的孩子一看见白的就害怕。”为了让孩子顺利检查,我把白大褂脱下来了,露出里面的羊毛衫。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家长又说:“您那毛衣上还有白色的条块,您能不能把毛衣也脱了呀?”好在我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正好是蓝色的,孩子这才安静下来,做了检查。 有人问我,这么不合理的要求,你怎么还答应啊?可在我看来,只要不耽误孩子看病,一切都值得。我也有孩子,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我最能理解。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为了多检查一些患儿,对于我的孩子和家人的合理要求,我却常常要说一个“不”字,心里对他们也积攒了很多个“对不起”。 贾立群为排队的患者做检查。(资料图片) 有一次,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得没完没了,图像看不清晰。我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我放下探头,突然想起来,我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我接呢。我急得一路飞跑,到了车站,看见儿子孤零零地还站在大雨里等着我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他一看我就哭了:“爸,您怎么才来呀?”我一把抱住他又心疼又生气:“你傻不傻呀,怎么不知道躲雨呀?”儿子委屈地说:“您说过让我在车站等着您,不准动。”这时候,我抱起了冻得直打哆嗦的儿子,眼泪也止不住地落下来。 如今,我儿子已经工作了,他会用所学的专业帮我总结病例、做PPT,结尾处每次都不忘写上一行小字:“老爸,加油!”  我爱人是一名教师,她常常对我说:“我这一辈子总是在等你,等你回家吃饭,等你陪我逛逛超市,等你有个不忙的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陪她玩两天,哪怕是北京郊区呢,可到现在都没能如愿。为了帮助控制我的高血糖和高血压,我爱人每天都早早起床,给我做营养餐。听见她在厨房里忙碌的声音,我心里真是既温暖又歉疚。我不能为家里作什么贡献,能做的就是跟她一次一次地说“对不起”。 其实,我想说“对不起”的还有我的同事们。我带着他们每天都加班加点,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我想,“贾立群B超”不是我个人的品牌,而是患者给予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和荣誉。 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没有梦想!只要怀抱梦想,无论多么艰苦的付出,都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医生,千千万万个患儿家庭的梦想也是我最大的梦想——那就是让孩子们身体更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看着一个个患儿从我们这里健康、快乐地走出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了这个梦想,我觉得,做多少事情都是应该的,多少年的坚守和付出也是值得的!(作者:贾立群)[详情]

中宣部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原标题:中宣部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14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8月20日,今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在危急紧要关头,第七六○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等17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褒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和军工企业职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重和悼念。大家认为,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干部群众竖起了一面鲜红的精神旗帜。大家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获奖群体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的亲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详情]

“时代楷模”杨雪峰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侧记
“时代楷模”杨雪峰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侧记

  原标题:“时代楷模”杨雪峰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侧记 今年2月18日,大年初三,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路巡逻大队副大队长杨雪峰在纠正一起交通违法行为时,被歹徒持刀行凶造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41岁。8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杨雪峰“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他的先进事迹。8月24日,《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发布会现场歌声悠扬,《少年壮志不言愁》是杨雪峰最爱的一首歌。杨雪峰,这歌声,你听到了吗?你曾对妻子说想把这首歌的歌词用在墓志铭上。杨雪峰,你知道吗?你的妻子说,她现在尊重你的决定。一句句歌词映衬了英雄民警的血性担当,聆听杨雪峰妻子和战友的动情讲述,人们再次为杨雪峰的先进事迹而感动。长歌悲恸,怀念英雄,战友垂泪,继承遗志。视频“背影”诠释忠诚,你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平安“如果可以,我宁愿雪峰真切地出现在我的身前,如果可以,我不愿意只能从监控录像上才看到他厚实的背影。”同事们再次从视频中看到杨雪峰熟悉的身影时,都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的大屏幕上,一段监控录像将所有的观众带回到英雄牺牲的那一刻。那天,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杨雪峰正带领民警、辅警在石船镇渝长东街十字路口疏导交通,正是这里的视频监控,记录了杨雪峰被歹徒持刀袭击的整个过程。视频里,那个模糊的身影不断闪动,交警亮绿色的制服格外醒目。我们看到了,持刀的歹徒从后方扑向这个背影;我们看到了,被连刺数刀后,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打掉凶器;我们也看到了,始终紧紧抓住歹徒的他缓缓地滑向支援同事怀里。数分钟的视频里,杨雪峰始终直面歹徒,英勇搏斗,他的背后是群众,他的背后是前来支援的战友,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段影像中更多的是他的背影。“那种情况下,不夺刀,他就不是杨雪峰。”同事辜锡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这位老搭档向来是有困难就冲在前头,碰到危险,他总是自己先上,把同事挡在后面。英雄常常诞生于一瞬间,而成就伟大,源自日积月累的积淀和内心深处的血性担当。作为杨雪峰的同事,石船公路巡逻大队大队长黄长富感受深刻:“他在关键时刻豁得出去,站得出来,顶得起来!他的坚守与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现场访谈嘉宾,黄长富为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处置出租车着火时,杨雪峰反应迅速,抄起一个灭火器就冲了上去,浓烟弥漫,火苗直窜,火势已经很难控制。但让他回撤时,他就像没听到一样,只顾拿着灭火器朝出租车不停地喷射。火苗被扑灭时,杨雪峰前额的头发已经被烧焦,衣服烧出了洞,脸上是被烧伤的水泡。“面对危险,他想的是车上有没有人,继续燃烧会不会伤害到群众,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忠诚履职、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百姓守卫平安。”黄长富说。泛黄“报纸”播撒种子,你暖心为民精神有人继承发布会上,主持人刚强问了访谈嘉宾这样一个问题:“暖警”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群众评价杨雪峰最多的一个词,“暖”既有对职业的热爱,更有对百姓的责任,走近杨雪峰,他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怎样的温暖?对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现场,来自重庆的新警汪泽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因为温暖可以传递,暖心为民的精神可以传承,更因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8年,重庆市沙坪坝区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举办开业酬宾活动,商场里人满为患,年仅3岁的汪泽民与父母走散,正是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雪峰通过各种努力帮助他找到了家人。这一善举在幼小的汪泽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那就是成为一名助人为乐的好警察。当时记录这件事的报纸也被汪泽民小心保存,时刻激励他努力学习。十几年来,汪泽民也一直在寻找恩人。其间,他如愿穿上了警服,加入公安队伍,但直到杨雪峰的追悼会上,才与恩人再次“见面”。汪泽民把已经泛黄的报纸带到了发布会现场,这张被他精心保存的信物将激励他在警察的岗位上一路前行。“没有能够见面非常遗憾,但是我会像他一样,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做得更好,给雪峰叔叔以安慰,让他的精神得以继承。”汪泽民说。一次救助就埋下一颗种子,杨雪峰的“暖”始终如一。从警21年,杨雪峰有10年时间都在马路上站岗执勤,先后6次调换工作岗位,从拥堵不堪的繁华闹市到泥泞不堪的村镇乡间,他始终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给予身边群众最大的帮助,不仅影响了同事,也影响了百姓。“是杨警官热心地给我们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我从一个法律意识淡薄的人转变为现在的普法志愿者,我从心底里感激他,我会继续做一个守法公民,去用他教我的法律知识帮助更多的人。”石船镇村民唐兴奎说。动人“诗歌”抒发壮志,你英勇献身我们永远铭记“不能让英雄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只留给我们一个个拉长的背影,他们应该永远被铭记,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杨雪峰牺牲后,他的事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们纷纷留言,折射出对杨雪峰英雄精神的仰望。24日,杨雪峰的父母与妻子都来到了发布活动现场,他们作为英雄的家属,也作为访谈嘉宾,带领我们追忆了英雄的点点滴滴。大屏幕通过视频展示了一张温馨和美的全家福,这张摄于大年三十的照片,成了杨雪峰与家人最后一张合影。杨雪峰的母亲带来一张稿纸,上面是她亲手为儿子抄写的诗,在发布会现场,她也将这首诗分享给大家。那是2001年,电视连续剧《警察世家》正在热映,杨雪峰最爱片尾的那首小诗,他让母亲用每天看一点记一点的笨办法把诗抄了下来。发布会现场,杨雪峰的战友朗诵了《我们共同的名字》这首诗,庄严的气氛中,现场观众禁 不住跟着轻轻诵读起来。诗的最后几句,成为对英雄最好的诠释:“你就这样去了,仿佛消逝在时间隧道的尽头,无声无息且永远,永远。而我,只有我,深深地明白,那曾经照耀着你的辉煌,依然与日同天。那曾经记忆着你的理想,还在我的血脉中澎湃。你是我永远不倒的旗帜,我是你连绵无尽的期盼。你知道,我也知道,我们共同的名字叫做忠诚,忠诚是我们永远不断的血脉。”“杨雪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警察的尊严,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事迹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我会始终以他为榜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队两路大队民警秦玉贝说。危险来临,杨雪峰用无畏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人生答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人们也会永远铭记着他,直到永远,永远。 (中国警察网北京8月27日电) 来源:中国警察网 [详情]

中宣部追授杨雪峰“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追授杨雪峰“时代楷模”称号

  原标题:中宣部追授杨雪峰“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中央宣传部27日向全社会发布杨雪峰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杨雪峰生前是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副大队长。他从警21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奋战一线,不怕工作辛苦,不嫌岗位偏远,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他认真履职尽责,苦练业务本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总是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他坚持执法为民,忠诚维护法律尊严,模范保障交通安全,干了很多暖民心、解民忧、护民安的好事实事,受到干部群众广泛称赞。2018年2月18日,杨雪峰在执行春运交通安保任务中突遭暴力袭击,与犯罪嫌疑人英勇搏斗,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年仅41岁。杨雪峰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一段时间以来,杨雪峰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杨雪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好党员,是用生命守护平安的好民警。他的先进事迹,鲜明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服务基层的人民情怀,公正执法、坚守正义的价值追求,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的道德操守,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生死关头彰显了人民公安的英雄气概。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安民警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杨雪峰为榜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立足岗位做贡献,建功立业新时代,努力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现场发布了杨雪峰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雪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杨雪峰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公安部、重庆市委有关负责同志,杨雪峰的亲友、同事,首都公安干警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详情]

“时代楷模”海军海口舰
“时代楷模”海军海口舰

  “时代楷模”海军海口舰 [详情]

2018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等你来推荐
2018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等你来推荐

  原标题:2018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等你来推荐! 2018“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以下简称“北京青年榜样”)主题教育活动开始啦,本次活动面将向全市各行各业以及基层一线,寻找、发现、推选一批在改革开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青年榜样。 下面就来和团团一起看看成为“北京青年榜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德高尚,作风正派; (二)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在北京市工作、学习、生活且年龄在18至40周岁之间(1978年12月31日至2000年6月1日出生); (四)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获奖者、首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获得者、往届“北京榜样”年度人物,不参加推荐。 (五)分类推荐 1。奋斗好青年:敬业奉献,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艰苦奋斗,勤恳奉献,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城市治理上有突出贡献的。 2。志愿先锋:热心公益,积极投入各类公益志愿活动,参与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以奉献他人、服务社会为人生追求,特别是积极参与“五大青年行动”并有突出贡献的。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学以致用,善于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群众认可度高。 3。科创达人:创新创业,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创造,积极追求卓越,踊跃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节能创效、创意开发或带动就业创业、助力扶贫脱贫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社会上有良好口碑和信誉,特别是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4。青年好网民:带头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特别是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网络推动公益慈善、网络治理及网络安全、产品创作、网络素养教育等方面有突出事迹的。 5。文化之星:自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青年特有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突出贡献的。 推荐方式 (一)组织推荐。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各单位逐级推荐候选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推选活动。 (二)社会举荐。社会群众可自荐或推荐身边符合条件的青年作为“北京青年榜样”候选人。通过团属官方新媒体平台,参与“北京青年榜样”候选人推荐,按照要求填写、上传申报材料。活动组委会将组织专业人员筛选事迹突出者作为社会举荐候选人。 (三)媒体举荐。通过协办媒体开展“寻找身边的青年榜样”活动,在各个媒体平台发布活动征集令,向社会征集符合“北京青年榜样”条件的人选及事迹故事。活动组委会将组织专业人员筛选事迹突出者作为媒体举荐候选人。 (四)评审推选。活动组委会组织评审推选,对推荐报名人员进行统一梳理,确定候选人名单。由协办单位媒体通过各渠道对候选人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并在新媒体平台设立板块,组织社会群众点赞。活动组委会通过组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方式,选出入围200人,提名60人,最终确定30名事迹突出、感染力强、根植基层的“北京青年榜样”人物。 活动时间 “北京青年榜样”主题教育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社会动员,举荐榜样阶段(2018年7月至9月)。 ☑第二阶段为投票点赞,评审推选阶段(2018年10月至11月)。通过组织网络投票、召开评审会等方式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榜样人物。 ☑第三阶段为宣传展示,形成品牌阶段(2018年12月)。举办榜样人物表彰活动,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北京青年榜样”品牌,如:“北京青年榜样”人物表彰和宣讲团走基层活动。 注意事项 投票、评审过程中严禁拉票贿选、注水作假等行为,一经发现或被举报查证属实,取消候选人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社会举荐和媒体举荐“北京青年榜样”候选人,需在团属官方新媒体平台上报送推荐材料。 团属官方新媒体平台报名流程: 关注“青春北京” 点击菜单“找组织” 进入报名页面 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 多知道点 北京青年榜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团十八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分类进行精细化思想引导,北京团市委将联合相关委办局开展“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主题教育活动。 主办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协办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社、北京北广传媒城市电视有限公司、北京新媒体集团 活动组委会由北京团市委、首都文明办、市公安局、市网信办、市青联、市学联、市志联和协办媒体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青年榜样推选工作。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条件, 那就赶快来报名吧~ 等你来报名 来源:青春北京[详情]

“时代楷模”王传喜: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时代楷模”王传喜: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原标题:“时代楷模”王传喜: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王传喜,山东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详情]

公益公告:时代楷模张黎明
公益公告:时代楷模张黎明

  [详情]

时代楷模张黎明:工作是快乐的 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时代楷模张黎明:工作是快乐的 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原标题:时代楷模张黎明公益广告 时代楷模张黎明公益广告。新华社发[详情]

榜样力量激励前行 “时代楷模”吕建江事迹引起社会反响
榜样力量激励前行 “时代楷模”吕建江事迹引起社会反响

  原标题:榜样力量激励前行——“时代楷模”吕建江事迹引起社会反响 光明日报记者耿建扩、龙军、宋喜群 见习记者陈元秋、姚昆 4月17日,本报刊发通讯《一心为民的“叨叨警”——追记好警察吕建江》,报道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安建桥综合警务服务站原主任吕建江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干部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 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吕建江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安干警的楷模,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吕建江为榜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吕建江生前同事、警务站副主任侯龙说:“吕建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忠诚和担当,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出了生动诠释。吕主任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一定会继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接过他的接力棒,齐心协力擦亮为人民服务的品牌。”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河北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宣传处处长贾永华说,吕建江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基层党员干部,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为人民服务上,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从无怨言,他的身上,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他是忠诚的基层守望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者。他以自己的行为向人民群众传达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他的精神也感染激励着很多人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传送温暖,携手同行。 “像吕建江这样的基层民警,坚守工作数十年,身体是透支的,在四十奔五中间的岁数,就这样倒下了。”甘肃省优秀社区民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任淑芸,一位有24年警龄的兰州基层社区民警,当说到吕建江先进事迹时,话语里有惋惜,也充满敬佩。她感慨地说:“吕建江忠于职守的品格、心系人民的品质、善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向他致敬!我们要立足岗位,牢记使命,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承诺。” “吕建江同志从部队转业后扎根于基层警务工作,被称为‘不下班的民警’。他于有限的生命中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于平凡的工作中让我们看到不平凡的党员标杆,他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枫树岸社区党总支书记杨璐说,“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吕建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好利民惠民的每一件实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身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他尽职尽责、积极创新的精神,更深入地扎根基层一线,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身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石家庄市留村小学教务处主任任彦丽说:“吕建江在留村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时,经常主动给孩子们讲解安全知识,还主动带孩子们参观警察博物馆和110指挥中心,给学生们普及法律知识。每当想起当年学生们放学时,那个胖胖的身影站在一边,心里就会有种莫名的踏实感,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为民服务。” 吕建江常年扎根公安基层一线,心里装着群众、热情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其所能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思表示,我们要学习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为民服务方式的创新精神,做一名吕建江式的共产党员,立足岗位、扎实行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老百姓有事来找咱,就得把这件事儿放在心上,不能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子,踏踏实实为老百姓服务。”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胜说,吕建江这句话对他触动很深,朴实话语的背后是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不管是在担任社区民警的6年中,还是在担任安建桥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的7年里,吕建江总是一心为民,哪里有群众需要帮助,就出现在哪里,于平凡处、在细微中,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和情怀。他说,作为一名律师,今后要以吕建江为榜样,为群众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 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仁合庄村党支部书记平素生表示,要学习吕建江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为民精神,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拓宽致富门路,推进脱贫攻坚,尽心竭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原标题: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中央宣传部29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钟扬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钟扬同志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一段时间以来,钟扬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钟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是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杰出科学家,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钟扬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努力用奋斗开创幸福美好未来,在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钟扬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发布了钟扬的先进事迹。中宣部负责同志为钟扬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教育部、上海市委、复旦大学有关负责同志,“时代楷模”钟扬的亲友、学生、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详情]

时代楷模景海鹏:听凭祖国召唤的太空“老司机”
时代楷模景海鹏:听凭祖国召唤的太空“老司机”

  原标题:时代楷模景海鹏:听凭祖国召唤的太空“老司机” 1月25日,中国航天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受表彰的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有一位“三度飞天”的中国航天员,他就是被称为太空“老司机”的景海鹏。 12名航天员代表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前排左起:费俊龙、杨利伟、聂海胜,后排左起:王亚平、张晓光、刘旺、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邓清明、陈冬、刘洋。资料图 “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2017年,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上,景海鹏说到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部署组织“八一勋章”评选颁授,景海鹏获得此项殊荣。 在开启职业生涯的近20年间,他是唯一一个三次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且一次比一次状态好。他曾公开谈,三度飞天的感受:第一次是“激动”,第二次是“幸福”,第三次则是“享受”。 (一) 公元2016年11月9日16时,一场特殊的对话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展开。 对话的一方是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另一方则是远在太空之上的两名航天员。 2016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正在天宫二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亲切通话。资料图 无数中国人激动万分地在直播中见证了这个全过程。最先发言的宇航员尤其被人们关注,在网上,他被亲切地称为“老司机”。 景海鹏和陈冬通过视频跟大家打招呼。网络截图 这是“老司机”的第三次太空旅行。人们第一次认识他的时候,他乘坐的飞船叫“神舟七号”,第二次谈起他的时候,他乘坐的飞船叫“神舟九号”。第三次,他乘坐的是一艘叫“神舟十一号”的飞船。 这艘飞船在升空入轨后,用了两天的时间去追找万里之外的“天宫二号”空间站,在那里,飞船和空间站完成了交会对接,携手同行30天。“老司机”在完成所有的任务后乘返回舱返回地球。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缓冲。资料图 也几乎从8年前开始,人们就记住了“老司机”平静淡定的样子,无论什么时候出现在镜头前,哪怕是火箭点火的瞬间,他永远都是胸有成竹、镇定自若。 景海鹏、陈冬。资料图 这种淡定也给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结束后,“老司机”又迅速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去了。有“老司机”在,这一切都会很顺利的。 (二) “老司机”名叫景海鹏,1966年的秋天,出生在山西运城杨家卓村一户普通人家。 那时,在国际上,人类早已激情万丈地进行太空探索。 他出生的5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进入了太空。他出生的1年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太空漫步。他出生的4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脚印。 景海鹏。资料图 而那时的他,可能像无数中国孩子一样,只能在地面仰望着星空进行遐想。飞天梦想的种子大概就是在某一次仰望星空的时候,在他心里埋下的。 他并非命中注定就是要高飞的人,但他是靠不屈的奋斗和无限的努力来实现高飞梦想的人。 18岁时,第一次空军招飞,他失之交臂。他倔强地不放弃,用了一年的时间学习锻炼,一年后又参加招飞,以接近满分的成绩成为一名飞行员学员。 30岁时,作为全军尖子战斗机飞行员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和数据征服了各级专家,从数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名单。 从此,他从世界消失,安静地在某一个角落接受残酷而漫长的各种训练。直到十年后的一天,神七飞天,人们才找到了他的名字——景海鹏。 (三) “老司机”是令人放心的,当然有很多理由。 比如他对那艘飞船和那个空间站是如此熟悉。不但对那近千页的操作手册全部了然于胸,而且所有的仪器设备他也曾练习过成千上万次。当然,还有那几十项空间试验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也尽在“老司机”掌握中。 新闻报道“神舟十一号”的情况。网络截图 又比如他的身体对太空是如此适应。普通人在太空中失去重力、大脑充血的情况下,会血压升高、头晕目眩,而他却能始终保持头脑清楚、条分缕析、不犯错误。何况,他能保持33天之久。 还比如他无与伦比的飞行经历。2008年神七升天,他是驾驶员,配合战友完成了中国航天的首次太空漫步。2012年神九升天,他是指令长,带领两名宇航员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成为第一个走进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 新闻报道介绍航天员饮食情况。网络截图 2016年神十一升天,一切依旧。33天里,无论你什么时候看到镜头下那个在遥远太空中狭窄空间里的男人,他的工作状态总能让人感到安心。 当一个人精业到一定程度,他能够像机器一样精密可靠,这大概就是“老司机”的感觉。 不知道,“老司机”当时是否会回想起孩提时代自己仰望夜空的情景,是否会想起在军校他第一次坐上飞机时澎湃的心情,以及是否会想起在航天员基地期间他付出过怎么样的汗水和努力。 (四) 当初那些还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终于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50年前的中国人,还只能在地面上仰望星辰,40年前的中国还仅有钱学森等屈指可数的航天人才,30年前的中国载人航天在世人面前还是一个笑话,20年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上过太空,10年前中国人还被孤立于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外。 而今天,中国的宇航员们已经可以在太空遨游一个月之多,他们背后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载人航天科研团队,“天宫二号”甚至将在建成后成为人类最先进、也是唯一的宇宙空间站,世界各国的宇航员培训开始把中文作为课程,因为未来他们再也无法离开与中国的太空合作。 而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或许,那位“老司机”已经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便自己已经是航天英雄,已经是少将,已经荣誉等身,但只要梦想召唤,只要祖国需要,他依然可以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 当有一个这样的人心甘情愿地全力付出时,他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而如果是一群人,所有人都这样,他们一定能创造奇迹,无限地接近梦想。 据说,没上天时,景海鹏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和青少年们交流航天,而这次在天上,他曾深情地给全世界朗读过一群山区孩子充满着对宇宙好奇的信。 没人知道“老司机”是否还会上天,但他撒下的种子,或许却能催动这个民族飞向新的星辰。(撰稿:进击的熊爸爸) 来源:中国青年网[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邓清明:十八年等待 永不停歇脚步
[飞天时代楷模]邓清明:十八年等待 永不停歇脚步

   原标题:[飞天时代楷模]邓清明:十八年等待 永不停歇备战的脚步 央视网消息:2016年神舟十一号即将升空,媒体热议谁将成为此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邓清明”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此时邓清明的内心很忐忑,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入选载人飞行任务备份梯队了。为了能飞上太空,邓清明等了足足十八年。 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最终的飞天人选。会议结束后,航天员中心领导到问天阁向4名待命的航天员通报会议决定,宣布的结果是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结果宣布后,景海鹏和陈冬分别表了决心。轮到邓清明发言时,他的心里早已打翻了五味瓶。他忍住内心强烈翻滚的情绪,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说什么好。停了好一会,邓清明转过身紧紧地抱住景海鹏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也饱含深情地说了句“谢谢你!”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了泪。 邓清明 “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今年52岁的邓清明常说这句话,这是他的人生信仰,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八年可以等待?邓清明知道自己没有下一个十八年了,他的失落逐渐转变为时刻做好飞天的准备,只要任务需要,他将永不停歇备战的脚步。 脚踏实地 幸运才会降临 邓清明的人生轨迹很顺利,这与他的刻苦和踏实很有关系。1966年3月16日,邓清明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东陂乡一个农村家庭,兄妹5人,他是大哥。父母文化程度低,但他们从小就教育邓清明既要好好学习,更要坦坦荡荡做人。父母的教诲伴随了邓清明的一生,时刻激励他脚踏实地,提升自我。 邓清明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作为家中老大,懂事的邓清明在学习之余还肩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那时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努力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不是空军来招生,邓清明现在可能是一名公务员或是上班族,与航天员没有什么关系。 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在父母的鼓励下,邓清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空军招飞,没想到竟然一路顺利通过了各项体检和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去军校报到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来为他送行。邓清明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干出个样子,决不能让家乡父老失望。 飞行学员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紧张和辛苦的,邓清明克服诸多困难,完成了预校的学习,随后他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进行航空理论学习。新疆的环境,对于邓清明这个在江南水乡长大的人来说,是陌生而艰苦的。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把自己锻炼成一名真正的军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半年后,邓清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顺利进入初教团,开始飞行训练。在1985年大裁军的背景下,飞行员淘汰率非常高,邓清明给自己鼓劲,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为此,他的训练更加刻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努力做好,一个科目一个科目认真攻克,永不言败、永不放弃。10个月后,邓清明以优异成绩进入高教团,开始歼击机训练。1987年11月邓清明顺利毕业,被分配到驻在吉林省延吉市的空军某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 翱翔蓝天 多次与梦想失之交臂 1996年,载人航天工程在空军进行首批航天员选拔。经过全面考核,1998年1月5日,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喜悦和荣誉感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清楚的知道,要成为合格的航天人,必须经历更多考验。 航天员要在4至5年内完成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这些学习训练,标准高、要求严、竞争压力大,让而立之年的邓清明费了不少功夫。为了把相关知识学好,学扎实,尽快提高能力,他放弃所有周末和假日,拿出全部的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和训练,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2017年8月17日,邓清明等航天员在烟台进行海上救生训练(摄影:朱九通) 2003年,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作为战友,邓清明由衷地替他高兴,为他自豪。当杨利伟从着陆场返回航天城时,全体航天员列队欢迎他,大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和杨利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刻,邓清明感到中国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 杨利伟的成功和祖国的强大让邓清明飞上太空的想法更加强烈。此后,他更加努力地备战任务,也想亲自体验一次飞天的感觉。可惜事与愿违,尽管邓清明三次入选载人飞行任务备份梯队,每次都完成了和主份同样标准的训练任务,却一再与飞天失之交臂。邓清明的内心十分失落,他甚至开始觉得,无法飞天是因为自己不称职。但航天任务却没有给航天员们太多时间整理负面情绪。每次任务成功后,邓清明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给自己“归零”,抛开过去,放空自己,以从零开始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对国家的忠诚和军人的坚定让他打败了内心的动摇,继续投入训练。 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后,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对邓清明说:“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这温暖的话语,邓清明终于禁不住留下了热泪。三次作为备份,三次的参与集训,都没有白费,即使没有飞天,邓清明的生命也与航天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如今,等待对于他而言,已经不再重要,只要国家需要,他随时都能投入状态。 继往开来 幸福家庭是他的支撑 20年的航天生涯带给邓清明的有荣誉,也有失落,每当他感到累的时候,温暖的家总能给他以希望。 刚到航天员大队时,邓清明的母亲不远千里专程到北京看他,母亲说,在她有生之年,希望能亲眼看到邓清明飞上太空。只是没想到,直到老人家去世,邓清明都没能实现母亲的心愿。这是他心里的遗憾,也是他坚守的理由之一。 2016年,作为备份返回北京,邓清明的妻子满颜虹专门穿上一件红色的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他,微笑着给他鼓励和宽慰。结婚28年,他们相守相伴的日子很短,但他们的心灵始终在一起。满颜虹深知丈夫的事业的重要意义,她默默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她知道,作为妻子,为他打理好家中的一切,就是最大的支持。 邓清明永远都记得,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那次他再一次与太空失之交臂,当他回到航天城的家里时,推开家门,却看到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桌上摆着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和三杯斟满的红酒,妻子和女儿把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邓清明。此时表面风淡云轻的邓清明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任凭哭声和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满颜虹安慰邓清明说:“不管结果怎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你让我尊敬,你为孩子做出了榜样!” 2006年12月11日,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 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从小就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1992年出生的她成绩优异,如今已经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也成了一名年轻的“航天人”。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时,邓满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神十”发射的前几天,邓清明作为任务乘组梯队成员来到了酒泉,入住问天阁。由于航天员乘组在飞行前要进行医学隔离,邓清明和女儿约定,每天晚饭后,到问天阁隔着围栏见见面。邓清明在围栏里面,女儿在围栏外面,两人相距十多米。每次道别时,女儿总是说:“爸爸,你要加油啊!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邓满琪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记录了那时的心境。文中这样写到:“……任务执行期间,我们共事于同一座大楼。我终于看到你染过的头发里面暗藏的白发,开始为你在这一岗位默默奋斗的这十九年而心疼,你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你把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不求回报,让我敬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1998年,邓清明和其他14名战友一起,怀着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憧憬,义无反顾地投身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伟大事业。如今,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但却仍然在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他和战友一起,日复一日地勤奋学习,年复一年地刻苦训练,不论是否入选,时刻准备着。他说,一个个大目标是由无数个小目标构成的,为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过、付出过,20年的艰辛努力,他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无论是否执行飞行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战友在天上的表现就是我的表现,我愿永远做筑梦九天的基石,为建设航天强国当好陪练!” 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邓清明用一生去默默准备,时刻等待号角的催征!(林孔仕/文)[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张晓光:“英雄”笔谱写飞天梦
【飞天时代楷模】张晓光:“英雄”笔谱写飞天梦

  [飞天时代楷模]张晓光:“英雄”笔谱写飞天梦 2013年5月11日 张晓光进行飞船模拟器训练 央视网消息:2013年6月11日,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中国人的又一次太空出征,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服,出现在圆梦园问天阁南侧门口。数百名前来壮行的人们把圆梦园变成一片沸腾花海,张晓光在军号和战鼓声中迈步前行。 “航天员张晓光!” 在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面前,他立定站好,激动地报出自己的名字,这六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当天,他只走了32步,但是为了走上这条路,他坚持了15年。 一心上天  从不放弃 张晓光196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白厂门镇城西村,是家里的“老幺”,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童年的张晓光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天上“拉烟”的飞机看得出神,心里想:要是我也能飞上天该有多好! 张晓光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分了几亩地,他放假常常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儿。一天,“一心上天”的他干了一会儿突然把锄头一扔,躺在地上打着滚儿嚷嚷:“爸,我可不铲地啊,早晚有一天我要出去。”山沟闭塞,祖祖辈辈种地安稳过日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想出去太难了!但张晓光的父亲张学不这么想,他平静地跟儿子说:“起来吧,不让你铲地了,咱家生活再困难,也要供你念书!” 张晓光小学的时候,组织奖励父亲一支英雄金笔。父亲跟他们兄弟姐妹说,你们谁有出息考上大学了这支笔就是谁的。十八岁时,张晓光考上了飞行学院。在即将离开家乡时,父亲当着所有亲戚朋友的面,将钢笔郑重地交到了张晓光的手上,并流着眼泪说道,“希望你用这支笔好好学习,好好训练,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带着这支笔,张晓光迈进了飞行学院,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带着父亲的激励,进入太空,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聂海胜(中)张晓光(左)王亚平(右)在返回舱(秦宪安 摄) 在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张晓光,媒体也鲜有关于他的报道。而实际上他是和杨利伟、聂海胜一样,都是1998年入选的我国首批航天员。“他这个人比较执着,他从不放弃,一直在拼搏。”神舟十号的指令长聂海胜,给了这位战友很高的评价。 的确,张晓光的执着与拼搏令人钦佩。从“神五”到“神九”,张晓光一直无缘太空。15年的艰苦付出没有结出丰硕的果实,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这种足以摧毁一个普通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被意志坚韧的张晓光战胜了。 “我也想去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也想去看看神奇的太空它的星星是不是闪烁的。”张晓光在多个场合描述过他的梦想。他与杨利伟同为辽宁老乡,在杨利伟上太空之前,他们在问天阁散步,张晓光说:“利伟哥,你要上太空了,我们都支持你。”但他心里五味杂陈。说句心里话,哪个航天员不想自己飞向太空呢?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从14名航天员中脱颖而出,独自飞行。因为还有13人没有上,所以张晓光心里并没有特别大的震动。神舟六号任务,费俊龙、聂海胜两人飞天,他的内心有些失落。然而,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选拔时,三人乘组,张晓光再一次落选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张晓光的心被狠狠刺痛了。回到宿舍,他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这次又没选上,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妻子宽慰我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不管你上不上天,在我心里都一样。”妻子的话给了低潮中的张晓光极大的安慰。 2010年9月26日 张晓光在航天城进行水上出舱训练 (徐部 摄) 尽管内心非常绝望,然而工作、生活、训练还得继续,失落的心情还需要调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了。关起门来沮丧如影随行,走出门来就要强颜欢笑,实在煎熬。张晓光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听《梁祝》和贝多芬的《命运》排解心中的苦恼,同时坚持每天写训练笔记,逐项查找弱点,请教专家,制定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张晓光成功入选神舟九号任务,成为6名备选飞行员之一。 十号乘组 脚踏实地的人 2013年3月,聂海胜、王亚平和张晓光被确定为神舟十号乘组。在出征之前,有记者问他入选乘组后的感想。那天,张晓光穿着蓝色的出征服,左胸前绣着国旗的图案,右胸前是神舟十号任务徽标。他对记者说,出征服左边的国旗,象征着我要为祖国争荣誉,右边的任务徽标,代表着我此次飞行的责任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 当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按计划顺利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当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离开了返回舱,当看到周围欢迎英雄的人群,张晓光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张晓光用15年的坚持换来了15天的飞行任务,这一刻对于他来说是无上的荣誉也是最充分的证明。 为训练付出得太多,张晓光少有时间回家探亲,但是村里的乡亲们也都记得这个“名人”,说到出名,除了张晓光是村里出去的仅有的飞行员,更让乡亲羡慕的还是他的朴实。 张晓光和妻子 “他跟我们也爱说话,没架子。”村里人都羡慕张晓光一大家子,因为张晓光每次回来都挨家串亲戚,家里人去北京他都找时间招待。因为训练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成了张晓光最大的遗憾,于是,他更加珍惜与亲人之间的感情。他经常给父亲买好衣服,前些年,张晓光在黑山县城里给父亲买了楼房和助听器,除此之外,还定期把父亲接到北京检查身体。得知哥哥有病,张晓光花钱给哥哥治病。这些年来,3个外甥和外甥女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由张晓光承担。 因为神十的巨大成就,这些年多来张晓光收获了很多的荣誉、赞美、掌声、鲜花,可在他看来,经历过的风雨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生命历程。“可能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困难和挫折同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才是生活真正的主要部分,一想到这些,我就知道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脚踏实地普普通通的人,做普普通通的事儿,这样我就不会沾沾自喜。”张晓光说。(祝新宇/文) [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刘旺:飞得越远 根就扎得越深
【飞天时代楷模】刘旺:飞得越远 根就扎得越深

   原标题:[飞天时代楷模]刘旺:飞得越远,根就扎得越深 央视网消息:1998年是被中国航天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年刚过,中国首批经选拔诞生的航天员正式组成航天大队,14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写。 在他们中,来自山西平遥的刘旺年纪最小,也公认“头脑最灵光”。伴随中国航天一步步取得突破性进展,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等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被世界熟知,成为国民偶像。14年后,航天员刘旺终于也等来了他的首飞。 2012年,神舟九号太空飞船升空,刘旺担负着操纵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任务。在不到7分钟的时间里,他沉着敏锐,以偏差仅为1.8厘米和0.8度的超高对接精度,打出一记漂亮的“太空十环”。 2012年6月29日11时13分,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航天员刘旺顺利出舱向大家招手。(秦宪安 摄) 从山西农家走的航天员 1969年3月25日,刘旺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一个普通而快乐的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对知识却有一种淳朴的渴求。”就是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却培养出刘旺兄妹3个大学生。 1988年,刘旺以519.5分的成绩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高于当年山西省高考本科录取线30多分。村里出了第一名飞行员,全村人都为他高兴。两年后,刘旺转入空军第四飞行学院,开始学习航空理论和飞行技术。 “真正接触飞行,才知道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必须付出许多。”既要耐受夏季座舱中40多度的高温,又要克服冬季零下10几度的严寒,还必须坚持高强度、大负荷的飞行训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强健的体魄;既要沉着细心,又要机敏果敢。1992年,刘旺以“全优”成绩毕业,成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此后,刘旺先后赴济空飞行训练基地、空十九师55团,进行参加歼六、歼七改装飞行训练。1996年8月,刘旺在杭州疗养时,参加了我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体检。 “1997年12月28日下午,我刚刚从外地执行任务回来,就接到通知,让我第二天到北京报到,才知道自己入选了中国首批航天员。”回忆起那天,刘旺的眼睛里闪着亮光。 1998年第一批航天员宣誓仪式留影。(朱九通  摄) 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向国旗庄严宣誓,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7分钟内精妙完成“太空穿针” 景海鹏说,刘旺就像山西老陈醋,越陈越香。这一“陈”,就是14年。 执行航天任务是航天员的毕生追求。在近乎残酷的乘组选拔中,虽然历次考核成绩都十分靠前,刘旺却屡屡因毫厘之差,先后与“神五”、“神六”、“神七”3次载人飞行任务擦肩而过。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重任。 手控交会被称为“太空穿针”,在距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操纵时速28000千米的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难度可想而知。为掌握“穿针”技术,确保百分百的成功率,刘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景海鹏、刘旺(右一)、刘洋在返回舱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秦宪安 摄)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有一次到交会对接模拟训练现场检查,要求刘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机操作,结果在各种不同任务状态下,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周总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个驾驶员选得好!”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问鼎苍穹。6月24日12时38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真正意义上驾驶飞船,以7800米/秒的绝对飞行速度,瞄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刘旺镇定自若,精细操作……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拥,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手控对接成功,三人(中间为刘旺)在返回舱握手欢呼。(秦宪安 摄) 这标志着我国继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最后一项,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忠诚是航天员的根 2012年4月,电视播出了神舟九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消息,刘旺的母亲专门打来电话,问他上天的航天员选好了没有。刘旺故意说:“我们正参加选拔呢,您希望儿子入选吗?”电话里,母亲沉默了许久,忽然笑着说:“不希望。” 这样复杂的感情,每一个航天家庭都能够体会。 刘旺回忆,就在入选国家航天员那一年,妻子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随他来到北京。11月,他们的孩子即将出世,正逢航天员考核。所有的考核考试不可能为一个人举行,经过再三考虑,刘旺还是决定投入紧张的备考。 2007年1月26日,刘旺、赵传东在天漠进行沙漠生存训练。(朱九通 摄) “自从入伍后,我缺席了家里太多的幸福时刻,虽然有着一些遗憾,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把这幸福的时刻奉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在空军第四飞行学院时,中队长米加生曾告诉刘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最核心的要求是‘忠诚’二字,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这是飞行员的根。”刘旺说,这些话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在以后的飞行生涯中无一差错。 忠诚是根,信仰是魂。航天员刘旺时刻准备着听从祖国召唤,向着苍穹出发。(于晓丹/文)[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王亚平:家住樱桃镇 归零再出发
【飞天时代楷模】王亚平:家住樱桃镇 归零再出发

  央视网消息:点火,升空,自动对接。一曲美丽的太空“华尔兹”由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携手上演。 实验,授课,实时直播。一堂生动的太空“实验课”在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王亚平的讲授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随着指令员一声令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开始了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在这次的系列任务中,太空授课无疑是最大亮点,短短几十分钟的天地实时直播授课不仅向同行们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自信和骄傲。 2013年06月26日 聂海胜 张晓光 王亚平 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返回出舱 摄影:徐部 巾帼英姿 蓝天写芳华 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这个位于胶东半岛的小村庄以盛产大樱桃闻名,王亚平就是从这个漫山遍野种满樱桃树的村庄走出来的。 王亚平父母都是朴实的庄稼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张格庄人,王家种了四五亩樱桃林,是主要经济来源。“七八岁时就能帮家里干农活,种黄豆很麻利,人家都说我养了个贴心的好闺女。”王亚平的母亲说,王亚平在中学时就多次参加学校、县区的运动会,都是参加长跑项目,直到高中。从小到大都是校队的。长跑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运动,但王亚平却从不知道累,而且不服输,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 1997年7月,济南,夏夜炎热,山东省招飞现场的姑娘们神采飞扬。一位肤色黝黑的农村小女孩也出现在招飞现场。她就是17岁的王亚平,长发黑裤,帅气硬朗。 1996年底,济空招飞办来烟台招飞的那一天,王亚平正站在路边擦自己的自行车。几位交情颇好的同学刚好路过,闲聊几句,大家就推荐她去参加考试。得知好几万应届毕业生争几个名额,她本来不想去,后来顶不住大家的怂恿,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体检,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烟台市和济南的大体检。高考分数下来以后,王亚平就收到了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 入校的第一天,王亚平就和大家一样,剪去了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孩式头发,长春飞行学院的一年零八个月,她们除了学习大学课程以外,每天都得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还进行了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的训练。由于王亚平从小到大体育都比较好,初中、高中一直都是校队的,所以这些苦对她来说都没有觉得很苦。 1999年的4月份,在淘汰了7名同学以后,她们剩下的30名学员顺利地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在初教机飞行团,当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飞下飞上蓝天,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王亚平心里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那一刻她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骄傲。王亚平说第一次开飞机,非常紧张,飞了几个起落,大气都不敢喘一下。飞完落地后,她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2011年07月22日 王亚平在冲击塔进行冲击训练 摄影:朱九通 太空授课 播撒太空梦 2009年,载人航天工程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其中就有女航天员,王亚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层层考核检查,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光荣集体。在航天员选拔体检时,有一天晚上,王亚平和几个战友散步时碰到杨利伟。他们好奇地问,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就说了两个字:学习。 “我们白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有时周六也有加课,课上听不明白的问题,课下还要想方设法四处请教”王亚平说,“晚上还要做作业,预习、复习,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十二点前熄灭过。”那段时间大家的生活轨迹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和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还要抓紧时间把本周的功课抓紧复习消化,预习准备新的学习内容。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能训练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其中“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成为运输机飞行员出身的王亚平的一大难题。在一年多的训练时间里,王亚平其它各科成绩都一直十分优秀,但在这个项目上始终突破不了二级。为此,她除了正常体训外,还每天加班针对性做有氧运动、游泳,抽空就做仰卧起坐、练各种器械。她虚心向教员请教,向首批做得好的航天员讨教经验;还自觉把训练时间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 2011年底,又到了大考核的时间,这次,王亚平终于突破二级升为一级。在那晚的日记上,高兴的她写下大大的七个字:“超重考核是一级!” 通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3月,王亚平入选了“神十”任务乘组。根据任务安排,王亚平还将与张晓光、聂海胜一起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五个小实验,短短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或许并不能满足同学们对太空知识的渴求、解答他们的所有疑问。然而,从同学们那聚精会神的亮晶晶的眼眸中,从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欢呼声中,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已在他们心底悄然扎根。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颗颗梦的种子,必将绽放出更多更加绚烂的花朵。 2013年06月20日 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组合体中进行太空授课水球实验 摄影:张晓光 时刻备战 归零再出发 工作训练之余,王亚平也会抽出时间陪家人去看看电影。这几年上映的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王亚平每一部都不会错过。 “记得和爱人一块去观看电影《地心引力》时,我几乎从头哭到尾。”影片主人公、女航天员历经磨难考验和重重险境,最终胜利返回地球的故事引起了王亚平的强烈共鸣。王亚平回忆起自己在太空中度过的日子,“美妙的失重感觉、从太空遥望地球时的灵魂悸动,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醉人的色彩、变幻莫测的表情……还想到当时自己对亲人战友的牵挂,想到如果回不来会怎么样,想到面临生死抉择自己会怎么想……” “这是一条值得我为之奋斗终身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面对新时代,王亚平有了自己的新计划,“现在我们航天员最大的任务就是备战空间站,只有在地上多一份努力,才能在天上多一份从容。” 有人说她是蓝天上的军中巾帼,有人说她是太空中的铿锵玫瑰,还有人说她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女性的智慧美。对此,王亚平笑着说:“美的不是我,而是这份伟大的事业、这份光荣的职业、这份组织给予的信任。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能知道这一路的风景如此美丽。”(程祥/文)[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陈冬:天空到太空 为祖国飞更高
【飞天时代楷模】陈冬:天空到太空 为祖国飞更高

  央视网消息:在入选航天员大队之前,陈冬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2003年,当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首度飞天时,25岁的陈冬通过电视直播目睹火箭升空的那一瞬,脑海里闪念:“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为祖国飞得更高?” 而自从他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起,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的誓词——“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我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就成了陈冬的态度。 搭上选拔末班车 身体心理双重锻炼 2016年05月19日,景海鹏、陈冬在飞行模拟组合体进行操作训练 摄影:朱九通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但是,真正机会来的时候,命运似乎要和陈冬开个玩笑。2009年,航天员选拔开始之时,陈冬和部队正在大西北参加军事演习。 训练进入攻坚阶段,陈冬和战友得到消息,我国启动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在家的飞行员已经报名。飞天,是每一名飞行员更高的梦想。他们第一时间找到领导强烈要求参选,然而却被告知,因在外执行任务,部队已经确定他们不参加选拔。 “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了?”内心失落的陈冬经历短暂的挣扎后,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训练中,带领战友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荣立三等功。 有时,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酷。3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陈冬抓住了。因航天员选拔标准高,所在部队第一批参选的飞行员无人入选,需要没有参加选拔的人报名参选。陈冬第一时间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为所在部队唯一一名被招入航天员队伍的飞行员。这次补充的机会,让陈冬搭上了航天员选拔的末班车。而那个时候,陈冬“自我加压”,已经整整准备了一年。 航天员只有两种状态 飞行和准备飞行 2016年09月20日,景海鹏、陈冬在组合体模拟器中进行训练 摄影:徐部 来到航天员大队7年多时间里,陈冬走出航天城的次数都非常少。除了在教室学习、在训练场训练,就是在宿舍背口令,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为任务做准备。 载人航天是国之工程,代表的是中国高度,不容半点闪失。而航天员是最后一道关口,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口令,都必须确保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要想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严格甚至苛刻的学习训练才能达到。 记得刚来航天员大队的时候,陈冬要在1年内完成十多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这一切他都需要从头学起。夜里12点前从没睡过觉,也没有休息日的概念。航天员教室里出现了两个怪现象:一个是大家都在后面站着听讲,防止坐下犯困;另一个就是教室里弥漫着风油精的味道,老师都被熏得特别精神。 转入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后,训练更为艰苦。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8倍,持续时间为40秒。每次进行这项训练时,陈冬脸部肌肉都会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飞,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手臂也抬不起来。在这么多年的训练中,手边那个红色的暂停按钮,全体航天员没有一个碰过它。 2015年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确定,明确要在第二批中选出一名男航天员。对于陈冬来说,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机会。陈冬把自己能用的劲都用出来,把自己能用的时间都挤出来,全部投入到训练准备当中。将近两年的时间,他基本上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为了飞天,陈冬准备了整整6年,到最后他可以闭着眼准确摸到电门的位置,神舟十一号任务近40项试(实)验等任务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故障处置都烂熟于心。即便在发射前的封闭期,他还在对着手册一项一项地过,火箭不点火,准备不停止。 陈冬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神十一任务封闭训练阶段,为了安心备战,他把其中一个送回了老家,孩子打电话问陈冬:“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陪伴、团聚,对于寻常人家是再简单不过的愿望,但对于航天员和他们的家人却是种奢求。 最终,陈冬和景海鹏圆满完成任务,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30天,这是目前为止中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他们还在空间实验室里开展近40项空间科学试验和应用实验,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空间科学任务最多的一次。在太空,陈冬为两个儿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他们拍摄了只有在太空才能看到的星星的照片。 在太空的日子里 他们的举动让人心疼 2017年10月10日,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期间观看新闻联播 摄影:船载摄影机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开启了为期33天的太空之旅。飞行期间,他们参与的试(实)验多达近40项,其中仅航天员系统就有16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科学家的想法、目标、理念在太空实践,再把样本带回来。任务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获得这些在轨试(实)验的所有数据,景海鹏和陈冬复杂试验反复做,时间紧张加班做,无论哪个试(实)验,都尽全力得出有效数据、变成真实图像,一遍不行就十遍,有时顾不上吃饭甚至推迟睡觉时间。对此,地面科研人员常劝他们:“你们在天上从早忙到晚,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真让人心疼!”值班医生也千叮咛万嘱咐,要按时吃饭,注意休息。景海鹏回应说:“我们上来是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我们的愿望就是把所有科技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转化为最有效的数据带回去。” 11月18日,景海鹏和陈冬带着大量第一手数据胜利凯旋。权威专家称赞说:“这些成果是我国未来建设载人航天空间站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我还是原来的我 但我又不是原来的我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王亚平握手 摄影:徐部 陈冬珍藏着这样一份热情。2017年七一前夕,他和战友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每到一处,犹如坠入欢迎之海,群众挥舞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迎接他们的“民族飞天英雄”。 陈冬说,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我又不是原来的我,我的一言一行会更加受关注,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中国航天员的形象、中国军人的形象。无论是军人这个称呼,还是身上的戎装,都赋予我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使命。 飞天夙愿,绵延千载;复兴征途,穿越百年。航天员们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战绩,用自己的飞天实践,为亿万国人加注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神动力。(央视网 刘禛)[详情]

中宣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宣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原标题:中宣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2名航天员代表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前排左起:费俊龙、杨利伟、聂海胜,后排左起:王亚平、张晓光、刘旺、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邓清明、陈冬、刘洋。 央视网消息: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一支担负特殊任务的英雄部队,航天员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长的英雄群体。航天员大队组建20年来,全体航天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胸怀中国梦强军梦,矢志献身航天事业,精研苦训掌握飞天技能,锐意进取实现创新跨越,先后圆满完成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1人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八一勋章”。2017年八一前夕,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 近一段时间以来,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部队官兵和青年学生认为,航天员群体是在强国强军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航天员群体“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矢志一流谋超越”的进取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生动展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从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豪情地投身强国强军实践,爱国奉献、踏实工作,用奋斗实现伟大复兴梦想、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们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航天员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部队官兵、在京航天战线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讷言者聂海胜:此生以梦问苍穹
【飞天时代楷模】讷言者聂海胜:此生以梦问苍穹

  [飞天时代楷模]讷言者聂海胜:此生以梦问苍穹 央视网消息:梦想成真的人不多,航天员聂海胜是其中一个。 几十年前,聂海胜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出了翅膀,在天上飞。”记者追问:“那您是什么感觉呢?”他认真地想了想,说:“很畅快。” 那时,聂海胜还是湖北襄阳的一个普通农家少年,与茫茫太空最大的联系,便是干农活歇息时偶然地抬头一望,他并不知道,在未来他将两次驾乘载人飞行器,作为从数万人中筛选出的佼佼者,去替人类、替祖国探索宇宙。 农家走出的飞行员 曾经历生死考验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从外表上看,他并不出众,个头中等、面孔方正;父亲早逝、姊妹众多,生活的压力早早就塑造了聂海胜吃苦耐劳、踏实稳重的性格。 在1983年被空军部队招飞以前,聂海胜的人生轨迹与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年轻人并没有多少不同。聂海胜话不多,每一句都很谨慎。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努力地回想着离开家去部队那天早晨的细节:“没有什么不同,我母亲做了碗面,吃过后我就出门了。” 讷言者慧于心。智慧分为很多种,聂海胜锋芒不露,但性格的优势很快在训练中显现出来,沉稳、老练、不急不躁、意志力坚强,这些特质指向同一个答案——他会是个优秀的飞行员。 生死考验很快来临。1989年6月13日,在成为一名飞行学员6年后,他遇到了自己飞行生涯中最麻烦的一件事儿——发动机空中停车。飞机起飞11分钟后,他正准备驾机向4000多米的高空冲刺,突然,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仪表盘上的转速、高度迅速下降,舱内温度急剧上升,地面指挥随即下达跳伞指令。保护飞机,是很多飞行员面临危险时的本能选择。聂海胜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战友”,他一次次努力,试图挽救它。800米、600米、500米……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近,聂海胜无奈地拉下了弹射开关。 再睁开眼睛时,聂海胜躺在稻田里,幸运的是,除了掉了一只鞋,他浑身上下哪儿都好好的。出人意料的是,27天后,在经过检查一切合格后,聂海胜又回到了蓝天——曾经决定命运的“生死场”。 一些执着、一些把握、一些无畏,聂海胜很快就成长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先后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时间1480小时。 一切从零开始 为航天梦决不回头 1996年,是聂捷琳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那时,她和聂海胜已经在南昌建立了稳定的家庭,幼女稚拙、生活平顺,如果就这么过下去,也没什么不好。但聂海胜执意要参加航天员选拔。 “航天员这种事咱们中国人没做过,太危险了。”聂捷琳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折磨着,那时,载人航天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项艰难而神秘的工程,她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能承受这份压力。 面对妻子提出“离婚”的气话,聂海胜依旧没有太多话:“婚我是绝对不离,参选我绝对要去。”聂捷琳最终跟着丈夫来到北京,在这里,她见到了更多与丈夫一样心怀航天梦的飞行员和家属。 他们放弃稳定的生活、提拔晋升的机会,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受到他们的鼓舞和感召,聂捷琳决定好好支持伴侣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给他一个温暖坚定的大后方。 2008年01月23日 聂海胜在体训馆进行人船器联合演练准备 朱九通 摄 被称为“航天员女教头”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1998年3月,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的首批14名航天员开始进行训练。在四年左右的时间里,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极具挑战。 聂海胜回忆,在理论学习时,自己有些吃力。离开校园10多年的他像备战高考一样,没日没夜地学,家里也成了他的学习室,客厅到卧室到处堆满了学习资料,甚至连墙上都贴满了背记的纸条。妻子和女儿也当起了他的英语辅导老师,轮流给他纠正发音、听写单词。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训练,非凡的意志力和信念感让聂海胜坚持了下来,这是他的终身职业,也是他为自己选择的道路。 1998年1月5日 第一批航天员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举行宣誓仪式。朱九通 摄 1998年1月,聂海胜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两度出征太空 是队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2005年10月17日 费俊龙、聂海胜(右)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返回出舱。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一天终于来临。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航天员费俊龙冒雪出征,驾驶“神舟六号”执行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飞行,并圆满完成任务。 许多人都对出征那天的大雪记忆犹新,妻子聂捷琳也表示,看见雪的那一刻心是揪着的。但在聂海胜的眼里,这场雪没有引起他特别的心理波动,因为千百次的训练,已经让他稳如磐石,他说:“任务计划没有改变,证明天气条件具备。我非常平静,任务的每一个步骤都在我心里过了上千次。” 落地后,是接踵而来的荣誉。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聂海胜“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06年,荣获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2011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 但在聂海胜心里,航天员始终是自己的第一身份。2013年6月,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胜利凯旋。时隔近八年再次飞天,背后是从未松懈的体能训练与理论学习,唯有这样,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2014年,聂海胜出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他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在年轻航天员眼里,这位“大队长”更像是自己的兄长,与他一起执行“神十”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说“聂师兄在我眼里稳重、踏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的严格,他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他自己肯定是一定会做到。给我的感觉,聂师兄就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谈及未来,聂海胜仍然话不多,他说目前的工作重心在备战空间站上,除此以外,便是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像过去的20多年一样。 现在,出生于1964年的聂海胜已经54岁,但世人眼中的这位英雄,面对镜头眼神依旧明亮、坚定,提起少年时在山坡上做过的那个“飞翔之梦”,嘴角依然掩不住向往的笑容。 少年贫寒、青年努力、壮年功成,聂海胜的“飞天梦”与中国的“航天梦”一起圆了,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史的书写者之一,他自己的梦想,也被大时代推动着、托举着。 讷言敏行、大勇大智,聂海胜无愧苍穹、无愧梦想、无愧祖国。(文/樊帆) [详情]

【飞天时代楷模】杨利伟:一飞冲天 千年梦圆
【飞天时代楷模】杨利伟:一飞冲天 千年梦圆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 央视网消息:一段历时21小时23分的太空遨游,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2003年金秋,他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国家授予他“航天英雄”的荣誉称号。随着他的成功返航,全世界也为之瞩目,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舞台从此更加广阔。 时至今日,他说他仍无法承当这样的褒奖,因为他是代表祖国和人民出征。他也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都在努力仰望天空,天空也赋予他更广袤的人生。 锤炼锻打铸就英雄出征 1983年,杨利伟高中毕业,正好赶上空军招飞。那年,他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 在航校,他学习成绩一贯优秀。大学毕业后当强击机飞行员,他是全师的训练尖子。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他所在的空军师被整个裁掉,飞行员集体转到驻川航空兵某团。许多人劝他到民航挣大钱,他却向组织递交了一份申请继续服役的决心书。 杨利伟在妻子张玉梅的理解和支持下,1993年初,来到驻川航空兵某团,用了两年多时间,他终于飞完了歼击机的基础课目,掌握了全部技能。到1996年为止,他基本年年飞全勤,总共安全飞行1350小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天候”歼击机飞行员。 不仅要飞好,还要飞得更高。当他得知要进行航天员选拔时,心中对这份神圣职业的向往便无可抑制地萌生了。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其间的艰难曲折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关,仅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就有厚厚的600页。对当了10多年飞行员、习惯了长期户外训练和飞行的航天员们来说,实在是一种考验。基础理论结业考核,杨利伟得了93分,在同一批选来的战友中成绩名列第一。 闯过航天基础理论这道关,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训练又开始了。每一项训练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训练中心,杨利伟和战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改装的失重模拟飞机进行失重训练。云海中,飞机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让他们反复经受失重条件下的适应考验。在国内,模拟器训练,炎热的盛夏,他和战友要穿上保暖内衣、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体重都要明显下降;他们还被拉到各种野外环境中进行沙漠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 “我至今也不觉得,自己有过人的聪明,关键是用心和用功,而用功的关键在于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困难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里湿滑的石头,一不留神就可能让你滑倒,然而了解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却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让它们变成帮助你渡过河流的助力。在一次次体能和心理的超负荷训练后,我慢慢摸索到一条规律: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接近成功了。”从走进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行列那一刻起,杨利伟就把为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 凯旋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着航天服的杨利伟出现在欢送人群面前。 “10、9、8、7……”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响彻在发射场上空。 听到“4”的时候,杨利伟下意识地举起了右手,冲着摄像头的方向庄严敬了一个军礼。“这是飞行程序中没有安排的。”他说,“但在那个万众瞩目的神圣时刻,只有敬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2、1……点火!”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杨利伟说,“有一刹那,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幸运的是,经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共振问题,在以后的飞行任务中再没发生此类情况。 进入太空,杨利伟享受着失重的快感,看到蔚蓝的地球,他不禁发自内心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感到自豪,为全人类的伟大感到骄傲。他深深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飞行,而是代表所有中国人。他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并把日志举到摄像头前,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激动的心情。 2003年10月16日 执行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返回西郊机场被欢呼的人群抛起 (摄影:朱九通) 10月16日6时许,杨利伟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随后,杨利伟自主出舱,面对欢迎的人群,他道出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备战神舟五号任务期间,我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困难” 2001年底,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得了严重的肾病,经常腰疼,杨利伟当时训练紧张,而5岁的儿子又需要人照顾,杨利伟妻子的病一直拖了大半年没有去检查,直到出现尿血才慌忙去了301医院,当时就留院治疗,并做了穿刺手术。他的妻子术后第二天,杨利伟要去吉林进行飞行训练,这些训练都是一次性的,无法补课,走还是不走,他的心里充满痛苦和矛盾。 那晚,他在妻子病床前坐了整整一夜。他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故作轻松地动员他按计划参加训练。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妻子每个月都有10天要在医院里度过,他都要提前开好转院单,把妻子送到医院办好手续,再赶回航天城继续训练。他的妻子住院时,儿子没人照顾,大队特批他可以住在家里,每天照顾孩子入睡,10点后他开始自己的学习,第二天清晨把孩子送上学校的班车,再赶回去继续训练。 在家里,杨利伟和妻子分工明确,家务一般妻子做得多,但涉及到电器之类的都归杨利伟管。去发射场前,杨利伟对妻子说:“我教你调调电子闹钟吧。”张玉梅说:“我不学,等你平安归来,你自己调。” 这些年来,杨利伟与妻儿聚少离多,心中总有几分歉疚。 “我深深知道,是祖国和人民选择了我,是千千万万科技人员托举着我飞上太空,而飞天正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职业和事业、初心和使命。”神舟五号飞行结束了,世界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看到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历史跨越!世界也从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和中国军人的风采。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初探太空之后并未止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天地往返到空间出舱,从交会对接到太空驻留,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等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载人航天迎来了空间站建设的新时代,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脚步将会迈得更高更远更稳。我们全体航天员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以拼搏和汗水,共同奋进新时代、再写新辉煌。”这就是杨利伟,钢铁一般的意志,心如止水般的从容。(弟辰晨/文)[详情]

陈海仪法官为迷途少年点亮灯塔 铸南粤大地时代楷模
陈海仪法官为迷途少年点亮灯塔 铸南粤大地时代楷模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陈海仪法官为迷途少年点亮灯塔 铸南粤大地时代楷模 陈海仪法官坚持帮教引导浪子回头 文/图 金羊网记者 董柳 实习生 郑雅心 通讯员 杨晓梅 罗伟雄 她手握公平的“放大镜”,审视证据以防差之毫厘;她置身于正义的审判台上,为迷途少年点亮人生灯塔;她是失足少年心中的知心姐姐,又是罪错少年眼中的“法官妈妈”。这位兼具母性柔情、公正之心、博爱情怀的法官名叫陈海仪,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庭审判庭庭长,最近刚获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20多年的法官生涯中,陈海仪审判了上千名失足少年,经她悉心帮教过的上千名少年犯,出狱后没有一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其中30多人还考上大学。在陈海仪这里,上演了太多从“一失足成千古恨”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生蝶变故事。 用“放大镜”看证据: 1%的误差会致100%的不公 2011年11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贵州省绥阳县的长途汽车站内,两名身着法官制服的女同志坐上了开往黄杨镇的班车。这两人就是法官陈海仪和她的书记员。原来,陈海仪承办的一宗抢劫案件里的被告人小胡涉嫌劫杀出租车司机并多次盗窃。在法庭上,小胡辩称自己的年龄与公诉机关指控不符,在家乡农村,出生日期都是报农历,身份证上却误记为公历的,前后相差一个月。虽然杀人抢劫时他已年满18岁,但盗窃时不到18岁。 如果小胡所言属实,刑法规定应当对其所犯盗窃罪从轻或减轻处罚。刑罚关乎自由,1%的误差对被告人就是100%的不公,而即便这一点点的不公正也会给这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被告人心中种下对司法不信任的种子,于是陈海仪有了这趟贵州之行。 然而,到达镇上派出所后,民警表示上世纪90年代户籍管理还没联网,具体情况要到村里了解。她们连忙赶到村里,没想到村主任不配合调查,说“城里的法官咋不嫌麻烦,跑这么远,就为这点事”,还称反正出了命案,判坐牢也不冤。“爱较真”的陈海仪说:“法院判刑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查明事实容不得一丝一毫含糊!”驻村大学生村官被法官的执着感动,主动请缨带法官找到了小胡的奶奶和邻居。天黑时,村委会终于开具了小胡身份年龄的调查证明,此时的山野中已是点点灯火。 后来,小胡因抢劫罪被判死缓,因犯盗窃罪时不满18周岁被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缓。听说法官去家乡核查了自己的年龄,还带回了爷爷奶奶的挂念。这一切让小胡眼圈红了,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 这只是陈海仪法官经办的成百上千宗案件中的一个缩影,20多年的少年审判工作让陈海仪养成了较真儿的职业习惯。“法院判刑以事实为依据,对证据的调查要尽力做到毫厘不差”,这是她心中不可逾越的原则。 强调修复性司法: 少审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在陈海仪看来,少年审判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是说我把鞭子高高举起,然后判得很轻,就轻轻放下。”她解释说。 2017年,陈海仪审理了一宗未成年人抢劫案。该案因早恋引发,阿祥(化名)怀疑女友和他人暧昧,约了网上结识的三人,“教训”女友,几人最终均触犯刑法。一审法院判决两名未成年被告人为主犯,均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被告人上诉到广州中院,陈海仪经过庭前调查发现,两名未成年被告人都是在父母早年离异的家庭中成长,缺乏亲情关怀。 其中,时年15岁的阿祥,两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父亲一直在上海打工,爷爷奶奶对他疏于管教。阿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因怀疑女友“劈腿”背叛,联想到此前离家出走的母亲,由此产生报复心理。另一“主犯”——16岁的阿娟(化名),父母离异后,母亲沉迷于跳广场舞,怠于管教,阿娟夜不归宿也无人理,而阿娟也曾在校园遭受欺凌,并被强行灌酒。 “他们是施暴者,也是问题家庭的受害者。”感到痛心的陈海仪认为这两名未成年犯并非天然的坏孩子,应该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在经过详细的社会调查,促使被害人与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并落实严密的监管帮教措施后,经过二审,她改判缓刑。 或许有人质疑,对未成年被告人“轻轻放下”,对被害人是不是另一种不公平? “实际上,我们是‘高高举起’,‘谨慎放下’。”陈海仪说,“高高举起”之后,作为法官,还要做许多铺垫工作,努力修复被破损的社会关系。 在阿祥和阿娟的案件中,陈海仪多次联系被害女孩的家人,最终两名未成年被告人的监护人给予被害方一定的赔偿,获得了被害女孩及其家人的谅解,破损的社会关系得到及时修复。 “修复破损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对未成年被告人‘谨慎放下’的前提。少年家事审判庭审理的刑事案件,都非常注重这一点。社会关系破坏了,如不及时修复,被害人的误解仍将存在,积怨还很可能越来越深;及时修复破损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让未成年被告人懂得对被害人要承担责任,有利于其今后的改造。”在陈海仪看来,修复性司法的广泛运用,是近年少年审判的一大进步。 点亮灯塔照归途: 驱散迷途者心中的阴霾 一名14岁时故意杀人的女孩泉泉(化名),经过陈海仪长达6年的帮教后,为她写了一首诗:“你在我的未来播下期待的种子,我会开最盛的花。无论风雨有多大,我都会勇敢坚强,努力地绽放。” 14岁那年,泉泉因父母在外打工,借住在叔叔家。因辍学在家,每天做家务,又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心生怨恨的她杀死堂弟泄愤。 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考虑到泉泉犯罪时未成年,能认罪悔罪,在法院的主持下,泉泉的父母积极赔偿,家族里的隔阂和怨恨得以修复、和解,叔叔婶婶对泉泉表示谅解,并撤回了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决定对其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在决定这一结果时,陈海仪就做好准备,要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化解她心中的怨念。 陈海仪和泉泉之间有个默契,她每年要送泉泉一个笔记本,并附上一段寄语。泉泉最喜欢其中一个讲述拥抱的本子。陈海仪在这个本子上写下的寄语是“直面错误的过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宽以待人 放开怀抱”。 如今,泉泉说,是陈法官让她认识到从前有多么愚昧、多么荒唐,“我应该为犯下的罪错承担责任。这些年,我给她写的信比给自己的家人还多,是她教会我理解、体谅别人,懂得珍惜。” 诚然,对少年刑事案件的办理,一纸判决既是法律程序上的终点,又是救赎沾染了尘埃的未成年灵魂的起点。 许多像泉泉这样的失足少年,在陈海仪的帮教下走出迷茫的人生雨季,向着她指明的灯塔前进,重新校正未来的方向。他们当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 “没有爱和营养的判决是没有意义的。当时讲的道理,孩子们也许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营养,浇水施肥,静待花开,相信他们会有幡然醒悟的一天。”陈海仪说。 陈海仪其人 审理少年案件 总是多付出几倍精力的法官 陈海仪是广州人,曾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等荣誉称号。2017年底,她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当法官20年来,她审理了4000多宗案件,其中约八成涉及青少年,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被投诉。经常与陈海仪合作的人民陪审员姚滨说,陈海仪审判涉少案件总比别人“啰唆”,审判之余还要苦口婆心地帮教,比审其他案件要多付出几倍的精力。 但陈海仪认为,为了孩子们,她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她更希望全社会都能伸出热情的双手,拥抱失足少年重返家庭、重返学校、重返社会。 来源:金羊网[详情]

“时代楷模”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
“时代楷模”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崇高事业——部分“时代楷模”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 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余俊杰、王茜 “看着展柜里陈列的‘大功三连’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证书,我心里很感慨,这是我们一代代‘三连’人拼搏奋进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了这个优秀的集体继续奋斗下去。”陆军某旅“大功三连”指导员王金龙激动地说。 10日下午,部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和亲属走进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通过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视频资料、一张张图片图表,他们深切感受着五年来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今非昔比、社会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王金龙所在的陆军某部“大功三连”是一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英雄连队。“通过展览,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我感到非常振奋和自豪。”王金龙说,作为一名军人,他将继续扎根基层,为真正落实强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涌现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一批先进典型,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格局,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在展览中,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展示“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的“群星灿烂七星共明”立体柱上时,安徽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时代楷模”高思杰兴奋地举起手机记录下来。 “过去五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成果,是因为我们有力量;我们有力量,是因为我们有信仰。”高思杰说,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通过手中的镜头发现,五年来城市和乡村更美了,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精气神和干劲也更足了。 看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展区的一幅幅照片时,“时代楷模”李保国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感慨地说:“保国生前一直致力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尽自己所能,把山区开发、林果栽培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农民,为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日上午,这些“时代楷模”荣誉获得者还出席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开幕式,观看了21幅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重大典型”等为蓝本,描绘先进人物、传播榜样力量的精美画作。[详情]

中宣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宣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原标题:中宣部授予“当代愚公”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新华社贵阳4月25日电(记者李惊亚)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时代楷模”宣传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黄大发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详情]

“时代楷模”崔根良的家国情怀
“时代楷模”崔根良的家国情怀

  崔根良(右)在车间询问生产情况 资料图 现任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是苏州吴江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非公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今年4月,崔根良又荣膺全国“时代楷模”称号。 不忘初心 永葆党员本色 亨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光电行业航母,苏州市地标型企业。作为规模效益连年上升的大型企业集团掌门人,崔根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怀揣着“两颗心”,一颗忠于党和祖国之心,一颗对社会大爱之心,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职责。 20世纪80年代初,崔根良从部队退伍后投身商海,在浙江承包了一家企业。正当他在异乡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老家吴江七都乡的党委书记“三顾茅庐”邀请崔根良回乡,担任濒临倒闭的吴江七都丝织服装厂厂长。好友都跟崔根良说,回家去接管一个快倒闭的小厂,这太不划算了。 崔根良说:“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现在组织上让我回去建设自己的家园,这是对我的信任和期盼,我怎么能回绝呢?”返回家乡,他一头扎进丝织服装厂里,与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24小时连轴转。几个月后丝织服装厂扭亏为盈,企业利润达60多万元。 找寻发展新方向 走出艰难创业路 服装厂“起死回生”后,镇政府又把另一家亏损严重的企业交到了崔根良的手上。崔根良到了当时投资最大但亏损严重的乳胶手套厂当起了厂长。他与技术人员一道研究产品,陪着工程师几天几夜研修设备……不到半年时间,再次扭亏为盈。 可好景不长,令人惋惜的是,乳胶手套厂的红火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场亚洲经济危机与市场整顿,乳胶手套厂倒闭了。这使崔根良陷入深思:什么样的行业才是朝阳行业?什么才是企业屹立不败的根本? 很快,他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创办一家新兴的电缆光缆企业。“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机器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崔根良说,这就是他当时的全部家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底,亨通全年生产电缆121万米,位居全国前列;1994年,正式组建亨通集团,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2003年,亨通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从一个负债百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荣登全国通信电缆销售冠军。 崔根良(右二)和党员们一起学习交流 资料图 创新路上不停歇 2003年,亨通光电成功上市,崔根良不满足于现状,他盯住科技创新,提出自己生产光纤。崔根良从全国同行请来了顶尖专家,指导刚组建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经过500多天的苦战,达到世界水平的光纤产品终于“拉”出来了。光纤的研制成功,给了崔根良巨大的信心,亨通科技创新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又是500多天的奋战,光棒技术也被攻克。 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创新研发的光纤预制棒终于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完成了亨通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完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真善不为人知 从亨通创立之初,崔根良就没有停止过他的慈善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正在首都机场准备回上海的崔根良也立即改换航班,赶往成都。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在第一时间向灾区送达了首批抢险通信光缆,亨通集团累计捐资捐物1000多万元。 2012年6月,崔根良出差江西时发现,革命老区敬老院的生活设施还很差,没有热水、没有卫生间、没个像样的厨房。崔根良连夜组织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到赣南考察,以最快时间拿出扶贫方案。当年,亨通资助江西老区敬老院改造的“鹤轩安耆”项目启动。在3年的时间里,亨通改造了井冈山、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25所敬老院,捐赠了26辆多功能救护服务车。 崔根良始终奉行“真善不为人知”的理念。从创办亨通第一天起,崔根良就秉持这样的信念:一名优秀企业家必须有大责任、大担当。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企业小的时候是少数人的,做大了则是国家的。”这是崔根良永远的“中国心”。 崔根良完成了从艰苦创业到卓越创新的实践,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企业责任担负到社会责任担当的升华,他的身上,深切地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为实现中国梦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拼搏。 来源:央视网[详情]

视频

2019年02月21日 10:14|播放
2018年09月20日 11:41|播放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