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习近平和广西的约定
习近平和广西的约定

“我对广西是心向往之。”2010年3月10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中,他回忆起少年时期在广西漓江游览的难忘经历,并和代表们定下了一个约定:争取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到广西去,多走一走,多看一看!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如约履行他和广西的约定,一直关注、关心、支持着广西发展。[详情]

央视|2018年12月09日  20:2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广西发展纪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广西发展纪实

一甲子如歌岁月,六十载春华秋实。广西,始终是党中央心之所牵、情之所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5600多万各族人民携手奋进,一个繁荣、富裕、开放、进步的新广西正在崛起。[详情]

新华网|2018年12月08日  16:12

广西风光

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原标题: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新华社南宁12月12日电(记者潘强、胡佳丽)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广西高度重视保护包括壮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通过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双语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习普通话和现代知识,还能有效传承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广西河池壮语教师韦松昊说。 双语的课堂 午读时刻,与当地的很多小学一样,庆乐小学响起琅琅书声。不同的是,这是壮语读书声。庆乐小学位于广西武鸣,1981年成为广西首批壮汉双语实验学校,目前有330多名学生接受壮汉双语教学。据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介绍,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已形成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学校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有37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壮汉双语学校269所,在校学生总数14万多人。 除了保护壮语,广西正在对京语、毛南语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进行保护。京族是一个只有2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生活在广西东兴沿海一带。当地为了传承京族语言,在京族中小学开设了“京汉双语”课程。东兴市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说,经过多方努力,京族“喃文”已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的京族青少年能熟练读写京语。 此外,全自治区共有35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了民族语言节目。 语言的力量 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53岁的红瑶妇女潘继凤说:“以前不会说普通话,出门坐车看不懂从哪里出发、要到达哪里,曾让我无助到流泪。”经过夜校扫盲培训班学习,如今潘继凤的汉语已经读写自如,曾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识字女状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广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数据显示,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4%。不会说普通话的大多是老人,大部分年轻人都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到其他地方工作、学习和生活非常方便,也能够接待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游客。 “学会普通话,相当于掌握了一门脱贫的本事。”潘继凤说,黄洛瑶寨每年接待游客四五十万人次,每户人家仅旅游门票分红就在1万元以上。在越来越兴旺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下,潘继凤还自学英语,几次获评当地的“学习之星”。 “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发展,为少数民族与外界沟通交流提供支撑,但也给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带来了不小挑战。”68岁的武鸣区文化馆原馆长黄天恒说。每周从城区赶到12公里外的庆乐小学传授壮语山歌等文化知识,是他退休后的生活常态。 文化的载体 “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庆乐小学艺术团把壮语山歌唱到全国各地,甚至有学生唱到了法国巴黎。”庆乐小学校长黄彦安盘点学生成就时感慨,“这些机会对于一所村级小学来说是很难得的。” 曾就读于庆乐小学的黄彦安2003年回母校任教至今。在他的回忆里,上个世纪80年代推行夜校扫盲培训班时,村中的男女老少争相来学习。“在学文化的同时也学习气象和耕种知识,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只有语言,没有统一、合法的文字。1957年,国务院批准《壮文方案》。1982年,广西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壮文,使《壮文方案》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2018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正式实施,加快了广西民族语文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壮文方案》实施60多年来,壮语文在广西得到长足的发展、广泛的认同和运用,走上了壮汉双语和谐发展之路。如今,籍贯为广西的中国人身份证上印有壮文,公交车、学校、行政机构牌匾等地方,壮文也随处可见。[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12月12日 15:53
广西做足“边”文章
广西做足“边”文章

  原标题:将沿边地区打造成开发开放的高地——广西做足“边”文章(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山海相连。广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边境口岸门户、通道优势,打造陆地边境9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二类口岸,将昔日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沿边地区变成开发开放、国际合作的高地。 开放合作的新支点 开车到越南河内只需4小时,到泰国曼谷只需26至28小时,到新加坡最快只需65至68小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东南亚水果资源,凭祥打造集水果贸易、加工、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凭祥)东盟水果小镇。“日均超1000辆,高峰时一天1600余辆,凭祥口岸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凭祥市委书记、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方红介绍,口岸建设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凭祥市域面积扩大20多倍。 11月6日,来自江西宜春的游客袁燕在东兴口岸办理通关手续顺利出关,成为今年第1000万名出入境旅客。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东兴跨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经东兴口岸出入境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2017年口岸通关人数为997万人次,预计2018年可突破1200万人次。 龙州水口口岸与越南驮隆隔水口河相望。2017年,水口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30亿元,其中坚果进口23万吨,坚果落地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税收。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化,给广西沿边地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等口岸,成为中国对接东盟贸易、投资、金融、信息、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新支点。 脱贫致富的新平台 靖西市是我国陆地边境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市(县),全市67万人口中九成以上是少数民族,七成居民属于贫困户。“过去,虽然每个边民每天能享受8000元免税互市贸易优惠,但由于缺贸易平台和边贸资金,即使口岸就在家门口,也只能外出谋生。”龙邦镇界邦村边民张海台说。 2017年10月23日,龙邦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开园。张海台和家人拿到边民贷款,开始做边民互市贸易生意。“口岸大发展,年轻人能就业创业,老人有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张海台说。 自开园至今年11月13日,龙邦边民互市贸易区实现边民互市贸易超过10亿元,参与边民12.5万多人次,超过2000名边民实现就业。2017年,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超过633亿元,2016至2017年通过参与互市贸易累计带动脱贫19.1万人。 宁明县爱店镇边民互市交易服务中心,边民林荣芳正在自助申报机前排队,等候申报查验。林荣芳是爱店社区边民互助组成员,互助组有74名边民,形成抱团互助、集体议价模式,改变了过去做边贸单打独斗、没货源没资金的状况。 “陆地边境口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平台。”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蒋连生介绍,目前广西全区在沿边地区组建了932个边民互助组,建成凭祥、龙州、宁明和东兴4个边贸扶贫产业园,沿边产业发展成十大类、年产值100亿余元的跨境加工制造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 外联内合的新通道 只有28.2公里的靖西至龙邦口岸高速公路,在国家高速公路路网中地位不一般。 “这条高速公路将中越边境的龙邦国家一类口岸与银川连接起来,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一环。”靖西市委书记钟恒钦说,未来将与越南高速公路对接,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通道。 为加快龙邦口岸发展,当地政府引入民企参与口岸建设和运营,在深山沟壑中建成年货物通关服务能力达5000万吨的新通道。11月13日,越南有机农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黎成率团参观龙邦口岸后说:“龙邦口岸对应的越南茶岭口岸要建设全国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才能更好地将越南农产品出口到中国。” 珠三角和西南地区越来越看好广西的沿边优势。3年前,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派人到广西考察,最终选定与凭祥、龙邦口岸共建中国—东盟国际公路大通道,标志着广西口岸服务祖国大西南地区贸易、物流进入新阶段。 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指出,开放是广西最大潜力,也是最大后劲,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抢抓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和中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等机遇,融入全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不断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庞革平 汪志球)[详情]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2日 03:28
广西实践: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实践: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标题:[壮美60年•广西统一战线]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5600万各族人民,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兴旺繁荣、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成功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广西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红色革命传统,为党在广西开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广西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壮族自治区,让壮族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主地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60年来,自治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先后成立了12个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给予 3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让广西境内各世居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先后制定(修订)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出台了涉及民族方面的系列地方性法规,依法保障民族团结,60年来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案)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比例达43.3%,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4.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不断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构建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有关方面参与、社会各界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开创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增强。 同心共筑中国梦:广西各族群众齐跳“同心舞”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60年来,广西坚决贯彻中央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边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率先开通高铁、地铁,开通国内外航空线近300条,港口吞吐量达3.65亿吨,由过去的全国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10个超千亿元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全区GDP超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城镇化率从1958年9.47%提高到2017年49.21%;率先在5个自治区实现国家“两基”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大会战形式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1958年2100万人减至2017年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开工仪式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肩负着镇守千里边关的崇高使命,爱国主义传统深厚持久。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桂儿女高扬爱国主义传统,持续推进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不断开创了祖国边疆繁荣稳定团结和谐新局面。针对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民既守边又守穷等问题,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收入持续增长。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名五批114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创实施“国旗工程”,从边境、海疆一线到内陆城乡,常态化举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加快建设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合作重点平台,持续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积极开展“留学广西”品牌和“中国-东盟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广西外贸进出口额目前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西部地区第三位,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连续8年居西部省区之首,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各族群众在投身边疆建设热潮和深化开放合作睦邻友好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断增强。 广西崇左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幸福美满 繁荣发展八桂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0年来,广西紧紧围绕提高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在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今,全区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创造了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持续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节庆文化、“和谐文化在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国内外,全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15年常演不衰,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在全国崛起。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符号得到有效保护。 “节日一起过”:广西各族群众共度壮族“三月三” 秉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上广西经过多次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60年来,广西精耕细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引导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利用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典、“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28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单位)”,营造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85%,各族干部群众普遍会说两三种语言。积极稳妥开展民汉双语特别是壮汉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结合移民搬迁建设一批民族和谐共居新村,全区城乡各族学生同读一个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同住一个宿舍,心手相连、互学共进成为常态。不断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民族之家”等平台,有序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在八桂大地,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全区128万多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家庭结构传为佳话。“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的“南宁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广西毛南族群众高奏民族团结曲 广西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引导各民族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进步。今日的广西,5600万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建设伟大祖国的磅礴力量,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来源: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详情]

澎湃新闻 | 2018年12月10日 15:10
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
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

  原标题: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新华社南宁12月10日电  题: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2018年1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盛大节日! 60载,沧桑砥砺,春华秋实。从西南边陲到开放前沿,从深山天堑到区域枢纽,从贫穷落后到大步迈向全面小康,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600多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安居乐业、亲如一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携手描绘美丽画卷。 守望相助:多民族水乳交融,共谋幸福生活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区有12个民族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其中包括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多年来,融洽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之一。 在广西,由“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30万个。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的侯光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侯光祖的外公是壮族,外婆是苗族,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招了侗族上门女婿,育有侯光祖和弟弟,兄弟俩又分别娶了瑶族和汉族媳妇。逢年过节,“侗族习惯吃酸肉,壮族风俗是打糍粑,苗族喜欢打油茶,这些特色食物都会摆上我们的餐桌。”侯光祖说,一家11口人虽然语言和习俗不同,但生活其乐融融。 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民族团结的故事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 在位于黔桂交界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南族、苗族和壮族群众呈“品”字居住,相隔不过数百米,苗族群众是20多年前从大山深处搬迁而来。苗族群众没有水牛、不会种稻谷,壮族、毛南族群众给他们提供水牛、收割机,教他们种稻谷、种甘蔗、养蚕。 “近年来,砂糖橘行情较好,擅长种砂糖橘的苗族群众成了‘领头羊’。”53岁的毛南族群众谭木长说,苗族群众主动带着毛南族、壮族群众一起种砂糖橘,三个民族群众如同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 柳州市鱼峰区大龙潭社区,生活着壮、汉、苗、瑶等14个民族1500多居民。多年来,每逢节假日,大龙潭社区就举办各种联谊活动,百家宴是这个社区各族群众最喜欢的聚会方式,他们拿出本民族特色美食共享,油茶、糍粑、五色糯米饭……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尝美食,一边唱山歌。瑶族居民盘丽珍说:“在一碗碗油茶、一把把五色糯米饭、一条条酸鱼中,邻里感情和民族友谊不断增进。”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素有“民族之家”美誉,聚居着壮、苗、瑶、满、维吾尔族等20个少数民族居民3800多人。多年来,社区一直保持着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的传统,无论是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大家都欢聚一堂。 为了让民族团结之树深深扎根,广西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乡村等;在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将相关教材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 携手发展:矢志同心实干,共建美好家园 在我国唯一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5岁的贫困户罗东贤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度贫困的纳翁乡板阳村深山里。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县城“黄金地段”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进县城的贫困户都可选择加入合作社发展猕猴桃产业,或获得一间门面发展生产,由政府代付租金5年,或接受在周边企业安排就业。 罗东贤一家6口搬到了县城,选择了猕猴桃产业。缴纳了500元合作社的“入伙金”,年底有分红,加上平日里在附近打工的收入,今年,罗东贤成为当地预脱贫户,即将实现脱贫。 最近4年,罗城县已有6万人摆脱贫困。最近5年,广西年均减贫117万人。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民族携手发展,全力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八桂大地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2017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5.7%。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个深度贫困县,去年是这个县设立30周年,县扶贫办主任莫俭浪说,30年前,全县每10个人中超过7个人属贫困人口,如今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13%。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农业非常落后。如今,广西已成我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成;蚕茧产量占全国48%,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农业科技元素更是不断增加,为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广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南宁双桥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夜幕降临,点亮的LED灯缀满数千亩坡地。“这是先进的火龙果光补促花技术,利用灯光诱导,调节火龙果的生长周期,达到提高年产量的效果。”公司总经理钟林介绍,在春、冬两季对火龙果采取补光措施,可实现每亩增产1000斤,亩均销售收入每年增加约6000元。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的工业是“一穷二白”。而如今,广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 “玉柴机器”“柳工机械”“南南铝材”“五菱汽车”……来自广西的民族品牌享誉海内外。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只是一家西部小厂。自治区成立时,来自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柳州创办了动力机械厂,后转产拖拉机,再转产微车,21世纪初年生产汽车能力不足10万辆。为突破发展瓶颈,企业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中中外”联合,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快速发展,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年产销量一举突破200万辆。 曾经,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广西发展的瓶颈,铁路处于路网末梢,群众出行不便,贫困山区特色农产品更是“深藏闺中”。如今,广西境内高铁营运里程达1751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并成为全国最先开通高铁、地铁的自治区。一些贫困山区通过创建“高铁无轨站”模式,在一些没有通高铁的地区,通过开通“班次公交化、运输直达化和时刻精准化”的专线大巴与就近高铁火车站无缝相连,让边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高铁红利,推动了山区农业、旅游业、交通业转型升级。 凌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偏远,交通曾是老大难问题。2016年,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在当地正式启用,这个山区县融入了高铁路网。加西村农民劳保霖一家守着山坳里的贫瘠土地熬了几代人,靠着“无轨站”连通的物流网络,这位大半辈子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筹资办起红薯粉作坊,全年产粉3万多斤,均被客商订购一空。“都是‘无轨站’的功劳!”劳保霖说。 教育是改变广西落后地区面貌的治本之策。融水苗族自治县红瑶是瑶族的一支。“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一直是红瑶根深蒂固的观念,适龄女童入学率极低。1988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专门创办“红瑶女童班”,实行寄宿制,免交一切费用,一举提高了红瑶女童的入学率。从女童班走出当地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干部……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落实,适龄儿童不读书已成历史。 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角的东兴市江平镇,生活着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2万多名京族群众靠海而生。20世纪80年代,许多京族群众过着朝不保夕、入不敷出的生活,仅靠海产品换取米、油、盐。“后来京族群众吃上了‘开放饭’,家家户户搞边贸,生活发生大变化。”村民苏春发说。如今,京族聚居的东兴“京族三岛”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京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 面向未来:城乡协调发展,共奔全面小康 乡村学校从泥瓦房到崭新的楼房、贫困地区行政村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60年来,广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的广西正扎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八桂大地正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 面向未来,广西正由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转变。黔桂交界的河池市、百色市,在广西曾是山高路远的“代名词”。不久前两个城市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广西最贫困地区的群众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在建设中的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途经位于云贵高原南麓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2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高铁通了,毛南族群众将迎来更大发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副县长韦路华说。 “从广西出海已成为西南、中南地区的理想之选。”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周小溪说,川、滇、湘、黔、渝5地通过广西口岸进出口的货物货值,年均增幅约30%。如今,北部湾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 面向未来,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越来越清晰。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城乡风貌改造、“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八桂大地乡村面貌将更加美丽。 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矮寨传统古村落,村里环境干净整洁,村子周围种着果树,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水塘环绕。“像矮寨一样宜居的村寨并不少,许多人愿住在农村。”当地干部说,多年来,恭城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村环境大幅改善,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被联合国评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并相继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面向未来,广西由昔日封闭的西南边陲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位于中国“南大门”凭祥市的浦寨贸易点,许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有38口人的小村子。不到30年间,浦寨的常住人口增长了100倍,日均进出口货物总量增长了近70倍。每天南来北往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大量东南亚热带水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一批批中国水果也由此进入东盟市场。 浦寨是广西开放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连接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加快推进,中马“两国双园”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2017年,广西进出口总额达572.1亿美元,是1978年的212.4倍。 日益开放的广西,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大舞台。目前6个国家在广西设立总领事馆,广西与世界各地建立了97对国际友好城市,广西高校留学生数量超过1.4万人。 砥砺奋进一甲子,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八桂大地各族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共同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记者王念、刘伟、董振国、吴小康、夏军)  [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12月10日 10:29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新篇章
新华网 | 2018年12月09日 22:33
土瑶下山记
土瑶下山记

  原标题:土瑶下山记(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电热水器……38岁的赵妹晚搬了新居,找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建筑材料厂上班,月工资3000元。” “我在城区开三轮车送货,妻子在汽车美容店洗车,月收入4000多元。孩子上学在小区门口的文华学校,走路四五分钟。”36岁的盘春贵也进了城、安了居。 这之前,他们的生活可大不一样:茅草树皮房,人均一分地,汗流浃背干一年,仅够糊口一个月;孩子上学要爬陡峭山路,有的乡亲一辈子没进过城也不稀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土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现有8500人,长期定居于交通闭塞的广西大桂山东脉,集中居住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和鹅塘镇的6个行政村,到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51.7%,有的村子甚至超过70%。 一场如火如荼的土瑶脱贫攻坚战,在贺州打响。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经过反复摸底、仔细测算,必须易地搬迁的土瑶群众有2058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已有216户1325人领取了新房钥匙。”贺州市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说。 但是,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保守,加上对搬迁后的就业、生活顾虑重重,即使拿了新房钥匙,土瑶群众也未必肯挪穷窝。“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就业,让老百姓搬得出、有收入、留得住。”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说。 在超群实业有限公司工厂里,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赶制斜挎式休闲包。“公司为几个知名品牌做箱包代工,今年‘双11’期间销售达1.32亿元。”总经理张福国说,工厂6月投产,160名员工中一半是贫困群众。 “现在就业有了着落,我准备年底前就搬新家。”来自沙田镇新民村的28岁女工赵亚英说。 “在这里读书感觉怎样?”“大!”12岁的土瑶少女凤金留用一个字道出变化。以前她在山区村里教学点上学――沙田镇大冲老寨,半山腰上一间小屋,两个年级的15个孩子共用。如今凤金留就读的平桂区文华学校,今年9月刚刚落成,教学楼明亮、食堂宽敞、公寓温馨。 “8500名土瑶同胞中,5537人有劳动能力,但是六成以上只有小学文化。今年9月,405名土瑶学生通过搬迁集中到文华学校就读,上学不再难,教育将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平桂区教育局局长杨辉考说。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根本。狮东村引入企业建设瑶乡黑茶加工生产基地,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产业链,聘请土瑶群众护理茶园、采摘加工茶叶,同时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每年户均可增收1.5万元。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和中长短产业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截至10月底,已完成杉树栽种2700亩、茶园630亩、大肉姜1350亩,同时发展油茶、林下特色种养等补充产业。”贺州市长林冠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09 版)  [详情]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05:17
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原标题]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来源:广西日报 上图:中国-东盟友谊馆 左下图:英国园 右下图:俄罗斯园 广西园 吉祥物 12月6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将在南宁市盛大开幕,国内44个城市、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个城市参展。展会将从2018年12月持续至2019年5月。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综合性展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盛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大公益性项目。 本届园博会以“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为主题,创下“六个第一”:第一次在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园博会设城市建设发展主题展,第一次面向东盟国家举办,第一次在冬季建成开放,第一次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大庆同期举办。 生态的园博 南宁园博园位于南宁市中心东南方向约12公里的顶蛳山区域,荟萃国内外园林精华,兼具壮乡特色,旨在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树”的建设理念,南宁园博园保持原有自然山水风貌达43.2%以上。改造利用山中废弃采石矿坑,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基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结合自然山水格局,园博园规划“三湖六桥十八岭”。“三湖”包括北部梳理那罇河及养殖坑塘形成的玲珑湖、中部借助清泉水厂周边低洼地势形成的清泉湖、南部结合矿坑治理打造的七彩湖。“六桥”即朱槿桥、金花桥、叠翠桥、知竹桥、鼓乐桥、锦绣桥。“十八岭”是在保留现有十八座山体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手法,形成“邕、龙、翠”三大山岭景观脉系。 主体建筑“一阁四馆两中心”,即:清泉阁、宜居·城市馆、中国-东盟友谊馆、童趣·体验馆、顶蛳山贝丘遗址博物馆,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演艺中心(赛歌台)。中华城市展园、东盟园、丝路园、广西园、设计师园和企业园六大主题展园云集80个中外城市精品展园,其中:中华城市展园44个,东盟园10个,丝路园9个,广西园1个,设计师园5个,企业园11个。展园展馆之外,公共园区形成芦草叠塘、玲珑揽翠、松鼓迎宾、花阁映日、清泉明月、潭池寄情、矿坑七彩、贝丘遗风八大景观。 太原园 北京园 美如仙境 共享的园博 第十二届园博会充分发挥中国面向东盟的“南宁渠道”作用,特别规划了东盟园和丝路园。由东盟10国城市和9个“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及园林知名城市本土设计师团队设计,以国际化的视角诠释“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的办会主题,体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深厚友谊。 其中,中国-东盟友谊馆以广西的风雨桥为原型,弧形向内同心叠合,寓意“手拉手,心连心”,表达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意。桥上10国展馆内展陈设计以“花之绽放”为主题,喻意为“绽放中国-东盟的友谊之花”,丝路园以伊朗园为起点,俄罗斯大诺夫哥罗德市园、阿联酋迪拜市园、意大利克雷马市园、日本长野县园、法国马恩河谷省园、西班牙穆尔西亚市园、希腊园、英国园等9个展园错落有致,串联起一条联动世界的绿色丝带。 园博会结束后,园博园将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 晋中园 罗汉松园 杭州园 文化的园博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壮乡首府,南宁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把第十二届园博会打造成一场文化的盛宴。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巧妙纳入设计体系。 在南宁园博园田园风光区、遗址区、展园区,处处闪现“那文化”的精华:田园风光区,现状自然的稻田肌理得以保留;在遗址区,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园溯源稻作文化;在展园区,那文化符号、图形融入展园区建筑和景观中,广西园塑造的“八桂天境”集中展示壮乡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中华展园少数民族城市组团匠心独运,东盟园、丝路园洋溢异域风情,多元文化在第十二届园博会上碰撞交融,传承创新。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壮乡首府将向世界呈现一届“引领城市绿色发展、展示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服务百姓生活”的国际园林博览盛会。 请收下这封邀请函——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图片由第十二届园博会筹办工作指挥部提供 原文编辑:潘玉梅 李晨光)[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12月05日 09:14
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立足南国边疆 不辱使命担当
中青在线 | 2018年12月05日 08:39
广西玉林:环保倒逼“世界裤都”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网 | 2018年12月04日 15:26
广西:现代农业“特”字当家
广西:现代农业“特”字当家

  原标题:特色品牌在市场闯出名头 广西 现代农业“特”字当家(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全国人民吃的糖,5勺里面,就有1勺产自崇左。”广西崇左市市长何良军语带自豪。 崇左素有“中国糖都”的美誉,年产糖量约占广西的1/3、全国的1/5。走进崇左,漫山遍野的甘蔗林、古法制糖的纯手工作坊、“吃干榨尽”的现代化糖厂、琳琅满目的各种糖制品,让人啧啧称奇。 不仅崇左,整个广西,现代农业可谓“特”字当家。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改良品种、创建品牌,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到2018年6月,全区种植业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328个,养殖业“三品一标”产品139个。百色芒果、横县茉莉花茶、荔浦芋头、南宁香蕉……一个个特色品牌,在市场闯出名头、响头。 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在哪里?百色。经过20年的发展,“百色芒果”凭借果肉细腻、风味独特的品质,荣获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的莫文珍是全市公认的“芒果大王”。1996年,他在北京开会吃到“台农一号”芒果,就念念不忘,回来四处打听,最终远赴海南弄回一大箱枝条育苗。这箱枝条让“台农一号”成为百色乃至广西芒果的“头牌”。今年,百色芒果种植面积突破130万亩,产值已有40亿元。 这些年,自治区持续加强以农田建设、品种改良和科学种田为主题的多种创新,种养技术、机械化程度等突飞猛进:2017年,甘蔗产量7611.69万吨,占全国六成多,连续25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311.79万亩、蚕茧产量39.59万吨,超过全国蚕茧产量一半,连续13年全国第一;水果产量1701万吨,排全国第三。目前,全区基本形成粮、蔗、果、菜等十大主要种养产业和富硒、生态循环、休闲3个新兴产业。 既要集约,又创品牌。仅仅南宁市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茉莉花鲜花的产量就占全国45%、世界35%,园区面积38万亩,茉莉花种植6万亩,年产鲜花5万多吨。走进产业园,有育种基地、科研机构,有龙头企业,有茉莉花茶等各类产品,有茉莉园、茉莉小镇。县农业局局长龙朝晖说,园区集约发展道路延长了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促进茉莉花的开发利用,品牌价值不断积累提升。 “不要小看这小小一朵茉莉花,萃取的单方纯净茉莉精油,单价比黄金还贵。”广西(横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山珍说。凭借茉莉花茶、茉莉香氛、茉莉精油等产品,该公司到今年10月底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 近年来,广西通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集约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710亿元,创建7539个示范区(园、点)。依托农业现代化、特色化、集约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743亿元,增长250多倍。(本报记者 汪志球 李纵)[详情]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4日 11:02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综述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综述

  打造群众文艺表演的新标杆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综述 “山上什么根连根,世上什么心连心,什么结籽抱得紧,什么四海一家亲?山上翠竹根连根,党和人民心连心。石榴结籽抱得紧,中华民族一家亲。” “什么山歌天下传,什么东西天下连,什么山水甲天下,什么才是金银山?三姐山歌天下传,一带一路天下连。桂林山水甲天下,绿水青山金银山。” 12月10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庆典日。中央代表团来到了广西,带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带来了全国人民的祝福,带来了壮乡5600万各族人民的希望。 当天下午,满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对全国人民的谢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广西14个地市以及各族人民代表齐聚首府南宁,开展大型群众文艺表演,用歌舞吐露心声,用真情坦诚汇报,用自信展望未来。 鲜明的时代主题 美丽广西,山海相连,八桂大地,四季花开。 在广西体育中心,偌大的主体育场被装饰成美轮美奂的舞台。在主席台正对面,“1958”和“2018”两个数字引人注目。可以容纳6万人的观众席满满当当。 下午4点,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群众文艺表演正式开始。 现场,一片灿烂花海正潮水般层层漫起、热烈绽放,铺展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吉祥的舞台与喜庆的画卷。 背倚高原的云雾,面向南海的清风,广西12个世居民族,5600万壮乡儿女,在这片红土地上,60年团结和谐、相爱相帮,60载春风化雨、春华秋实,组成了一个幸福、美好、欢乐的民族大家园。 “耕耘在希望田野,起舞向小康路上,玉林是农业大市,演出紧扣丰收乐的主题。”玉林市的领队唐纪云说,玉林市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禽畜生产基地,素有“广西的粮仓”美誉。此次带来的表演是《钱鞭舞·庆丰收》,呈现玉林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喜悦场面。 柳州市的演出突出苗族和新能源汽车。美丽的银饰闪耀着幸福生活的光芒,悠扬的芦笙吹响和谐欢乐的乐章。 由柳州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组成的行进方阵,缓缓驶过主席台。在广西,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体验,新能源汽车争当排头兵。 “绿水青山金银山”是桂林市的演出主题。唯美的山水演绎,让现场观众啧啧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座新时代的奋进之城,正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文化引领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为桂林再添新美景,再创新境界。 贵港市表演的是“习习清风荷花舞”,一派和谐清新。现场400多演员的荷叶、背景观众7000多个道具和大屏幕连绵不绝的荷塘,营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丽景象。 “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共产党一直在努力。”贵港市带队的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始终是老百姓的依靠,是老百姓的主心骨。 演出活动分为《花海迎宾朋》、《和谐大家园》、《壮美新广西》、《奋进新时代》四个部分。表演紧扣“奋进新时代 壮美新广西”主题,以恢弘的气势、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色彩,生动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年,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示广西各族人民知党情、念党恩、跟党走,团结奋斗、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示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桂,奋力谱写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兴盛、边疆稳固、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诗篇。 在现场,观众被八桂儿女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体育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新思想新表达新情感 广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是一片用生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土。红色的泥土,红色的歌谣,红色的足迹,红色的记忆,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用热血和信念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诗篇。 在第二篇章《壮美新广西》第二板块“红色精神永发扬”,百色老区人民带来的《壮族大歌·百色红》气势磅礴。高亢嘹亮的壮族大歌,唱出了百色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情怀。今天,他们正在以百色起义精神为动力,以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目标,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创造革命老区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随着用壮锦绣成的“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横幅的展开,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百色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刘序畅表示,六十年来,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种种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在1929年的那一声枪响,更离不开革命先驱在广西百色进行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嘹亮新时代,歌声献给共产党。”现场《三姐歌飘山水间》婉转动听,美妙的歌声唱出了壮乡人民的感恩心声。 “天下来宾,来者上宾”,来宾市的《黄泥鼓·欢腾》。数百支欢腾的黄泥鼓,奏响了民族大家庭的欢乐…… “现在的乡村,今非昔比,生活甜蜜幸福。”来宾市群众演员韦大姐说,在来宾农村,求知有书读,求技有培训,求乐有文化广场、有舞台、有文艺队,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欢喜地。 “很激动,很开心,从南宁到梧州,父辈说,解放初期要两天,后来高速公路通了,要4个小时,现在坐动车不到两个小时。”来自梧州学院的群众演员张键君说,这就是高速发展,参与60周年庆典演出,感觉很荣幸,很自豪。 感恩、欢乐、自信、奋进、希望,对于此次演出的立意,总导演胡巨英表示,“发展成就让壮乡人民骄傲,这是民族的节日、时代的庆典、人民的盛会”。 “呈现壮乡人民的新思想、新表达、新情感,是创作团队的一个目标。”负责演出创作协调的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新思想,是壮乡人民对党的领导、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更加深刻、更加坚定的思想认识;新表达,是壮乡人民的自信,在演出中通过创意的设计、文化元素的选择和内容形式的创新表达出来;新情感,是壮乡人民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的一种更加真挚、浓烈、阳光的情感。 呈现广西的“壮”“美”“新” 广西是一个民族聚居、文化多样、地理多变的省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壮乡儿女。 演出中,贺州的《瑶族服饰·绽放》、梧州的《百狮献瑞》、崇左的《天琴弹唱·木棉花开红似火》、河池的《铜鼓敲响幸福天》等节目,尽情演绎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音乐和舞蹈把观众带到壮乡,带到苗山瑶寨,去感受那里的神韵和魅力。 铜鼓是壮族最主要的图腾之一。前世今生淬火成鼓,世界从此铜鼓声声。河池是“世界铜鼓之乡”,铜鼓以其声声不息、撼人心魄的天地之音,已经成为贯通古今的壮族灵魂,走向世界的壮乡文化符号。 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在左江花山岩画上,就绘有众多的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铜鼓在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地位。 据了解,整台演出先后展现了壮族绣球、会鼓、天琴、铜鼓、高腔山歌,瑶族黄泥鼓舞、瑶族服饰,还有苗族芦笙、京族独弦琴、藤县狮舞、钦州坭兴陶、玉林钱鞭舞等十几项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在“一带一路”的表达上,按照中央的定位,广西将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在第三板块《“一带一路”谱新篇》,地处北部湾畔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分别演出《长风破浪北部湾》、《海上丝路竞风流》、《独弦琴·海韵》充满海洋气息的节目,呈现给观众的是天海间铺展动人的画卷,神奇的北部湾是一首永远读不完的美丽诗篇。 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享有“中国绿城”的美誉,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等称号。 南宁演出的是《共享未来》,现场由3300名演员组成了“南宁欢迎你”和“共享未来”字样,气势恢宏。 唐正柱表示,整台演出在策划创意、节目形式、内涵诠释、舞台舞美和音乐节奏等方面,努力推陈出新,旨在把广西的“壮”、“美”、“新”几个特点表露出来,努力打造群众文艺演出新标杆。壮,有两个寓意,壮族和强壮,具有一种张力;美,既是感官上的美,也是生态、文化上的美;新,是新思想、新成就、新希望。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今天,广西的历史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奋进新时代,壮美新广西。(宾阳)[详情]

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原标题:广西: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新华社南宁12月12日电(记者潘强、胡佳丽)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广西高度重视保护包括壮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通过双语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双语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习普通话和现代知识,还能有效传承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广西河池壮语教师韦松昊说。 双语的课堂 午读时刻,与当地的很多小学一样,庆乐小学响起琅琅书声。不同的是,这是壮语读书声。庆乐小学位于广西武鸣,1981年成为广西首批壮汉双语实验学校,目前有330多名学生接受壮汉双语教学。据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介绍,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已形成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学校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有37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壮汉双语学校269所,在校学生总数14万多人。 除了保护壮语,广西正在对京语、毛南语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进行保护。京族是一个只有2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生活在广西东兴沿海一带。当地为了传承京族语言,在京族中小学开设了“京汉双语”课程。东兴市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说,经过多方努力,京族“喃文”已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的京族青少年能熟练读写京语。 此外,全自治区共有35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了民族语言节目。 语言的力量 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53岁的红瑶妇女潘继凤说:“以前不会说普通话,出门坐车看不懂从哪里出发、要到达哪里,曾让我无助到流泪。”经过夜校扫盲培训班学习,如今潘继凤的汉语已经读写自如,曾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识字女状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广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数据显示,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4%。不会说普通话的大多是老人,大部分年轻人都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到其他地方工作、学习和生活非常方便,也能够接待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游客。 “学会普通话,相当于掌握了一门脱贫的本事。”潘继凤说,黄洛瑶寨每年接待游客四五十万人次,每户人家仅旅游门票分红就在1万元以上。在越来越兴旺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下,潘继凤还自学英语,几次获评当地的“学习之星”。 “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促进了当地发展,为少数民族与外界沟通交流提供支撑,但也给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带来了不小挑战。”68岁的武鸣区文化馆原馆长黄天恒说。每周从城区赶到12公里外的庆乐小学传授壮语山歌等文化知识,是他退休后的生活常态。 文化的载体 “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庆乐小学艺术团把壮语山歌唱到全国各地,甚至有学生唱到了法国巴黎。”庆乐小学校长黄彦安盘点学生成就时感慨,“这些机会对于一所村级小学来说是很难得的。” 曾就读于庆乐小学的黄彦安2003年回母校任教至今。在他的回忆里,上个世纪80年代推行夜校扫盲培训班时,村中的男女老少争相来学习。“在学文化的同时也学习气象和耕种知识,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只有语言,没有统一、合法的文字。1957年,国务院批准《壮文方案》。1982年,广西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壮文,使《壮文方案》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2018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正式实施,加快了广西民族语文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壮文方案》实施60多年来,壮语文在广西得到长足的发展、广泛的认同和运用,走上了壮汉双语和谐发展之路。如今,籍贯为广西的中国人身份证上印有壮文,公交车、学校、行政机构牌匾等地方,壮文也随处可见。[详情]

广西做足“边”文章
广西做足“边”文章

  原标题:将沿边地区打造成开发开放的高地——广西做足“边”文章(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山海相连。广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边境口岸门户、通道优势,打造陆地边境9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二类口岸,将昔日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沿边地区变成开发开放、国际合作的高地。 开放合作的新支点 开车到越南河内只需4小时,到泰国曼谷只需26至28小时,到新加坡最快只需65至68小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东南亚水果资源,凭祥打造集水果贸易、加工、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凭祥)东盟水果小镇。“日均超1000辆,高峰时一天1600余辆,凭祥口岸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凭祥市委书记、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方红介绍,口岸建设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凭祥市域面积扩大20多倍。 11月6日,来自江西宜春的游客袁燕在东兴口岸办理通关手续顺利出关,成为今年第1000万名出入境旅客。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东兴跨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经东兴口岸出入境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2017年口岸通关人数为997万人次,预计2018年可突破1200万人次。 龙州水口口岸与越南驮隆隔水口河相望。2017年,水口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30亿元,其中坚果进口23万吨,坚果落地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税收。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化,给广西沿边地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等口岸,成为中国对接东盟贸易、投资、金融、信息、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新支点。 脱贫致富的新平台 靖西市是我国陆地边境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市(县),全市67万人口中九成以上是少数民族,七成居民属于贫困户。“过去,虽然每个边民每天能享受8000元免税互市贸易优惠,但由于缺贸易平台和边贸资金,即使口岸就在家门口,也只能外出谋生。”龙邦镇界邦村边民张海台说。 2017年10月23日,龙邦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开园。张海台和家人拿到边民贷款,开始做边民互市贸易生意。“口岸大发展,年轻人能就业创业,老人有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张海台说。 自开园至今年11月13日,龙邦边民互市贸易区实现边民互市贸易超过10亿元,参与边民12.5万多人次,超过2000名边民实现就业。2017年,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超过633亿元,2016至2017年通过参与互市贸易累计带动脱贫19.1万人。 宁明县爱店镇边民互市交易服务中心,边民林荣芳正在自助申报机前排队,等候申报查验。林荣芳是爱店社区边民互助组成员,互助组有74名边民,形成抱团互助、集体议价模式,改变了过去做边贸单打独斗、没货源没资金的状况。 “陆地边境口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平台。”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蒋连生介绍,目前广西全区在沿边地区组建了932个边民互助组,建成凭祥、龙州、宁明和东兴4个边贸扶贫产业园,沿边产业发展成十大类、年产值100亿余元的跨境加工制造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 外联内合的新通道 只有28.2公里的靖西至龙邦口岸高速公路,在国家高速公路路网中地位不一般。 “这条高速公路将中越边境的龙邦国家一类口岸与银川连接起来,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一环。”靖西市委书记钟恒钦说,未来将与越南高速公路对接,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通道。 为加快龙邦口岸发展,当地政府引入民企参与口岸建设和运营,在深山沟壑中建成年货物通关服务能力达5000万吨的新通道。11月13日,越南有机农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黎成率团参观龙邦口岸后说:“龙邦口岸对应的越南茶岭口岸要建设全国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才能更好地将越南农产品出口到中国。” 珠三角和西南地区越来越看好广西的沿边优势。3年前,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派人到广西考察,最终选定与凭祥、龙邦口岸共建中国—东盟国际公路大通道,标志着广西口岸服务祖国大西南地区贸易、物流进入新阶段。 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指出,开放是广西最大潜力,也是最大后劲,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抢抓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和中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等机遇,融入全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不断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庞革平 汪志球)[详情]

穿越广西60年 一图览尽八桂华丽变迁
穿越广西60年 一图览尽八桂华丽变迁

  原标题:穿越广西60年 一图览尽八桂华丽变迁 [联播+]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时光一甲子,边陲展新姿。近日,《新闻联播》推出系列节目《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广西由“南国边陲”加速向“开放前沿”发展,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的转变。 穿越甲子的记忆,触摸时代的脉搏,感知未来的方向。如今,广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宁稳固,人民安居乐业。广西人民正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谱写着新时代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详情]

喜迎60大庆:广西萌宝送礼啦 夹娃娃赢奖品
喜迎60大庆:广西萌宝送礼啦 夹娃娃赢奖品

  原标题:甲子弦歌 | 喜迎60大庆,广西萌宝送礼啦!夹娃娃赢奖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 有壮、汉、瑶、苗、侗、 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今天上午,我们发布了 ↓↓(点击看萌宝) 12对超萌的民族娃娃 现在,这些萌宝给你送礼啦! 参与夹娃娃小游戏 就有机会获得限量版萌宝周边产品!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广西新闻网制作《民族娃娃机》小游戏。 每人每天可抓10次娃娃, 夹中的娃娃数量可以累积。 累积抓到10个 可获得兑换一等奖奖品机会一次。 一等奖奖品:U盘 累积抓到9个 可获得兑换二等奖奖品机会一次。 二等奖奖品:抱枕 累积抓到8个 可获得兑换三等奖奖品机会一次。 三等奖奖品 10元话费或定制笔记本一份。 游戏活动时间 2018年12月10日-2018年12月16日 每人可获得抽奖机会一次, 兑换后请填写相关资料, 我们将会在12月17日进行抽奖, 中奖的网友名单将在广西新闻网公布, 并把奖品免费邮寄上门。 下面,小编要偷偷告诉你 获奖秘籍 ↓ 每天都去玩一次, 一天夹到1个, 七天累积夹到8个, 就可以获得抽奖的机会啦! (小编今天就夹到了6个) 坚持就有机会获得独家奖品!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来捞奖吧! [详情]

八桂儿女唱新歌
八桂儿女唱新歌

  原标题:沙画丨八桂儿女唱新歌 甲子铸辉煌,八桂又飘香。 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 八桂大地沐浴改革的春风, 搭乘“一带一路”特快, 在中国西南方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壮丽的发展诗篇。 今天的广西,是开放的广西, 已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今天的广西,是现代的广西。 一条条铁路联结各地, 铁龙舞八桂,银蛇通四海。 今天的广西, 是民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的广西。 壮族的歌、 瑶族的舞、 苗族的节、 侗族的楼, 八桂共美,手足相亲。 富而美,合而歌, 山水风光唱新歌。 5600万壮乡儿女, 自信地担当起党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辉煌六十年,壮美新广西! 来源:国际在线[详情]

仙境公路米粉现代化大桥 外国网友是这样“粉”上广西的
仙境公路米粉现代化大桥 外国网友是这样“粉”上广西的

  [中国那些事儿]仙境公路、米粉、现代化大桥…… 外国网友是这样“粉”上广西的 中国日报网12月10日电(刘世东)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从西南边陲走向开放前沿,广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世界对广西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歪果仁”们知道了广西、来到了广西、留在了广西。 “我永远会记得那里的桂花香” 外国网友来到广西,“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自然是他们的必游之地。在YouTube一条关于广西的视频下,一名外国网友是这样回忆在桂林的那段美好经历的: 在美版知乎“Quora”网站上,有网友提问“应不应该选择桂林作为自己到中国的旅游之地”,一名热爱旅行的外国网友是这样回答的: 不只桂林的山水,广西还有许多美景令外国网友赞叹不已。广西合那公路就曾在外国网友中刷屏,被称为“仙境公路”。英国《镜报》网站就曾以“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吗?迷人的风景带我们到人间天堂”为题报道过这条公路,称这条公路周围的风景如油画般美丽。 “我梦里梦到吃米粉” 提到广西美食,许多人都会想到桂林米粉。其实,桂林米粉在国外也有许多“粉丝”。 YouTube知名美食频道“The food ranger”曾做过一期关于桂林米粉的视频,点击量超过77万,点赞和评论数超过1.5万。外国“吃货”们是这样花式点赞桂林米粉的: 广西人吃辣可能不如四川人那么凶,但是辣椒酱却非常有名。在 “Quora”网站,有不只一名外国网友对广西的辣酱念念不忘: 对于这个问题,曾经在数年前到阳朔旅过游的网友是这样回答的: 现代化的广西令世界瞩目 近年来,许多高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落地广西,并将进一步促进广西的发展。外国网友认为,这些工程展示了广西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和经济实力。 广西柳州市官塘大桥就是一个例子。11月27日,官塘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官塘大桥是世界第一大跨度有推力钢箱拱桥、世界第九大跨度钢箱拱桥。在脸书的相关新闻下,外国网友是这样评价这座大桥的: 而对于发展势头迅猛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国网友也是赞赏有加: 来源:中国日报网[详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原标题:壮美新广西 逐梦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新华社南宁12月10日电 题:壮美新广西 逐梦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郁琼源、谭谟晓、覃星星 南国邕城百花齐放,八桂大地万众欢腾。 12月10日,锦绣壮乡迎来欢庆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 花团锦簇,喜气盈城。盛装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而来,午后的广西体育中心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长长的看台环绕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带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出席大会,与壮乡儿女共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下午3时许,庆祝大会开始。随着主持人一声“请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唱国歌”,雄壮的乐声响起,现场观众高唱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望着场内巨大的“1958”“2018”字样,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出矿工区副区长黄文宣十分激动:“我在井下工作18年了,近10年来,井下重要交通地段几乎都进行了硬化,设备也更新了。现在井下危险的地方用上了遥控铲车。” 黄文宣见证了广西发生的巨变:在他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自来水直接连到村民厨房,不少村民开上了小轿车,几乎每家都有了电脑和无线网络。 黄文宣有理由激动和自豪:60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刚成立时,广西几无工业,发展基础极为薄弱;60年后,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已是当年的数百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甘蔗、蚕茧等产量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广西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 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沧海桑田。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来贺电。 汪洋发表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砥砺奋进,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场内的人们热情欢呼,不断挥舞着手中的红旗。 在群众代表发言环节,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党支部书记潘庆标作为壮族群众代表走上发言席。 平等村壮族同胞占90%,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潘庆标说,在党的强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全村抓生产、搞建设、拓市场,现代特色农业越搞越好。 “村里建起了卫生室、阅览室、戏台等公共设施,群众跳起了广场舞,唱起了山歌会,节节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天天有娱乐,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潘庆标用壮语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桂林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平山场站党支部书记夏四初作为汉族群众代表无比自豪,“以前我们公司1辆老旧公交车、1条线路,就能把整个老桂林跑遍。现在公司有750辆公交车、372辆旅游车、59条线路,感觉还有些赶不上新桂林的发展……” 下午4时许,一场《花海迎宾朋》的大型歌舞表演奏响了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的序曲。 看!高悬的壮族绣球,仿佛在讲述有着60圈金色年轮的广西发展故事;2018位手拿绣球欢快起舞的少女,仿佛在把共同的记忆、难忘的征程、辉煌的岁月,从1958拉长到2018——不忘来时路,锦绣壮乡情! 听!昂扬的鼓手们敲出了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迈之情!壮族会鼓,激越千年,磅礴气势,鼓舞人间。广西再出发,踏上新征程! 听!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嘹亮新时代,歌声献给共产党;壮锦织日月,铜鼓传佳话,八桂山川美,广西尼的呀。 看!代表美好广西的各界人士健步走来,他们中间,有生活在这片山水间的不同民族儿女,也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他们携手共庆、放声歌颂广西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彩的节目描绘出广西的和谐大家园,各地市带来了他们眼中的壮美新广西:“绿水青山金银山”,“红色精神永发扬”,“‘一带一路’谱新篇”。 贵港市带来《习习清风荷花舞》;桂林市的《三姐歌飘山水间》唱出了桂林人的感恩心声;由柳州市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组成的行进方阵缓缓驶过主席台带来《柳州新交响》;来宾市带来欢腾的黄泥鼓,奏响了民族大家庭的欢乐;贺州市的瑶族服饰秀,幅幅瑶锦,绚烂多姿,象征着瑶族儿女安康祥和的幸福之路;来自西江边名扬海外的非遗舞狮队,以百头雄狮跃动出朵朵祥云,历史厚重、绿色发展的梧州市,正在积极融入珠三角…… 广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是一片用生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土。 踏歌而来的百色市带来《壮族大歌·百色红》,唱出百色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情怀;崇左市的《天琴弹唱·木棉花开红似火》声声不息;河池市的《铜鼓敲响幸福天》撼人心魄。 活力广西,山海相约,一带一路,连通世界。 钦州市带着大海的气息带来《长风破浪北部湾》,和谐浪漫;北海市带来《海上丝路竞风流》,北海正大显身手,一带一路竞风流;玉林市带来《钱鞭舞·庆丰收》,丰收场面无比喜悦;防城港市带来《独弦琴·海韵》,京族少女们和独弦琴演奏者身穿飘逸的京族传统服装,载歌载舞,余音袅袅;“中国绿城”南宁市带来《共享未来》,3300名演员组成了“南宁欢迎您”和“共享未来”字样。 愉快的歌儿唱不尽,欢快的舞蹈跳不完,各族儿女心连心、手挽手,流连忘返。 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八桂大地各族儿女意气风发,昂扬奋进。 六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催人奋进。祝福八桂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富民兴桂新篇章更加精彩。[详情]

广西实践: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实践: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标题:[壮美60年•广西统一战线]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5600万各族人民,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兴旺繁荣、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成功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广西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红色革命传统,为党在广西开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广西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壮族自治区,让壮族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主地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60年来,自治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先后成立了12个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给予 3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让广西境内各世居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先后制定(修订)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出台了涉及民族方面的系列地方性法规,依法保障民族团结,60年来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案)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比例达43.3%,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4.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不断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构建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有关方面参与、社会各界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开创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增强。 同心共筑中国梦:广西各族群众齐跳“同心舞”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60年来,广西坚决贯彻中央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边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率先开通高铁、地铁,开通国内外航空线近300条,港口吞吐量达3.65亿吨,由过去的全国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10个超千亿元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全区GDP超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城镇化率从1958年9.47%提高到2017年49.21%;率先在5个自治区实现国家“两基”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大会战形式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1958年2100万人减至2017年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东巴凤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开工仪式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肩负着镇守千里边关的崇高使命,爱国主义传统深厚持久。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桂儿女高扬爱国主义传统,持续推进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不断开创了祖国边疆繁荣稳定团结和谐新局面。针对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民既守边又守穷等问题,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收入持续增长。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名五批114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创实施“国旗工程”,从边境、海疆一线到内陆城乡,常态化举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加快建设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合作重点平台,持续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积极开展“留学广西”品牌和“中国-东盟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广西外贸进出口额目前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西部地区第三位,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连续8年居西部省区之首,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各族群众在投身边疆建设热潮和深化开放合作睦邻友好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断增强。 广西崇左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幸福美满 繁荣发展八桂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0年来,广西紧紧围绕提高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在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今,全区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创造了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持续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节庆文化、“和谐文化在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国内外,全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15年常演不衰,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在全国崛起。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符号得到有效保护。 “节日一起过”:广西各族群众共度壮族“三月三” 秉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上广西经过多次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60年来,广西精耕细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引导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利用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典、“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28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单位)”,营造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85%,各族干部群众普遍会说两三种语言。积极稳妥开展民汉双语特别是壮汉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结合移民搬迁建设一批民族和谐共居新村,全区城乡各族学生同读一个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同住一个宿舍,心手相连、互学共进成为常态。不断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民族之家”等平台,有序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在八桂大地,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全区128万多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家庭结构传为佳话。“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的“南宁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广西毛南族群众高奏民族团结曲 广西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引导各民族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进步。今日的广西,5600万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建设伟大祖国的磅礴力量,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来源: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详情]

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
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

  原标题: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新华社南宁12月10日电  题:携手描绘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2018年1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盛大节日! 60载,沧桑砥砺,春华秋实。从西南边陲到开放前沿,从深山天堑到区域枢纽,从贫穷落后到大步迈向全面小康,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600多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安居乐业、亲如一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携手描绘美丽画卷。 守望相助:多民族水乳交融,共谋幸福生活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区有12个民族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其中包括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多年来,融洽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之一。 在广西,由“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30万个。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的侯光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侯光祖的外公是壮族,外婆是苗族,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招了侗族上门女婿,育有侯光祖和弟弟,兄弟俩又分别娶了瑶族和汉族媳妇。逢年过节,“侗族习惯吃酸肉,壮族风俗是打糍粑,苗族喜欢打油茶,这些特色食物都会摆上我们的餐桌。”侯光祖说,一家11口人虽然语言和习俗不同,但生活其乐融融。 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民族团结的故事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 在位于黔桂交界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南族、苗族和壮族群众呈“品”字居住,相隔不过数百米,苗族群众是20多年前从大山深处搬迁而来。苗族群众没有水牛、不会种稻谷,壮族、毛南族群众给他们提供水牛、收割机,教他们种稻谷、种甘蔗、养蚕。 “近年来,砂糖橘行情较好,擅长种砂糖橘的苗族群众成了‘领头羊’。”53岁的毛南族群众谭木长说,苗族群众主动带着毛南族、壮族群众一起种砂糖橘,三个民族群众如同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 柳州市鱼峰区大龙潭社区,生活着壮、汉、苗、瑶等14个民族1500多居民。多年来,每逢节假日,大龙潭社区就举办各种联谊活动,百家宴是这个社区各族群众最喜欢的聚会方式,他们拿出本民族特色美食共享,油茶、糍粑、五色糯米饭……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尝美食,一边唱山歌。瑶族居民盘丽珍说:“在一碗碗油茶、一把把五色糯米饭、一条条酸鱼中,邻里感情和民族友谊不断增进。”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素有“民族之家”美誉,聚居着壮、苗、瑶、满、维吾尔族等20个少数民族居民3800多人。多年来,社区一直保持着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的传统,无论是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大家都欢聚一堂。 为了让民族团结之树深深扎根,广西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乡村等;在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将相关教材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 携手发展:矢志同心实干,共建美好家园 在我国唯一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5岁的贫困户罗东贤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度贫困的纳翁乡板阳村深山里。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县城“黄金地段”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进县城的贫困户都可选择加入合作社发展猕猴桃产业,或获得一间门面发展生产,由政府代付租金5年,或接受在周边企业安排就业。 罗东贤一家6口搬到了县城,选择了猕猴桃产业。缴纳了500元合作社的“入伙金”,年底有分红,加上平日里在附近打工的收入,今年,罗东贤成为当地预脱贫户,即将实现脱贫。 最近4年,罗城县已有6万人摆脱贫困。最近5年,广西年均减贫117万人。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民族携手发展,全力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八桂大地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2017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5.7%。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个深度贫困县,去年是这个县设立30周年,县扶贫办主任莫俭浪说,30年前,全县每10个人中超过7个人属贫困人口,如今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13%。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农业非常落后。如今,广西已成我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成;蚕茧产量占全国48%,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农业科技元素更是不断增加,为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广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南宁双桥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夜幕降临,点亮的LED灯缀满数千亩坡地。“这是先进的火龙果光补促花技术,利用灯光诱导,调节火龙果的生长周期,达到提高年产量的效果。”公司总经理钟林介绍,在春、冬两季对火龙果采取补光措施,可实现每亩增产1000斤,亩均销售收入每年增加约6000元。 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的工业是“一穷二白”。而如今,广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 “玉柴机器”“柳工机械”“南南铝材”“五菱汽车”……来自广西的民族品牌享誉海内外。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只是一家西部小厂。自治区成立时,来自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柳州创办了动力机械厂,后转产拖拉机,再转产微车,21世纪初年生产汽车能力不足10万辆。为突破发展瓶颈,企业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中中外”联合,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快速发展,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年产销量一举突破200万辆。 曾经,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广西发展的瓶颈,铁路处于路网末梢,群众出行不便,贫困山区特色农产品更是“深藏闺中”。如今,广西境内高铁营运里程达1751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并成为全国最先开通高铁、地铁的自治区。一些贫困山区通过创建“高铁无轨站”模式,在一些没有通高铁的地区,通过开通“班次公交化、运输直达化和时刻精准化”的专线大巴与就近高铁火车站无缝相连,让边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高铁红利,推动了山区农业、旅游业、交通业转型升级。 凌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偏远,交通曾是老大难问题。2016年,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在当地正式启用,这个山区县融入了高铁路网。加西村农民劳保霖一家守着山坳里的贫瘠土地熬了几代人,靠着“无轨站”连通的物流网络,这位大半辈子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筹资办起红薯粉作坊,全年产粉3万多斤,均被客商订购一空。“都是‘无轨站’的功劳!”劳保霖说。 教育是改变广西落后地区面貌的治本之策。融水苗族自治县红瑶是瑶族的一支。“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一直是红瑶根深蒂固的观念,适龄女童入学率极低。1988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专门创办“红瑶女童班”,实行寄宿制,免交一切费用,一举提高了红瑶女童的入学率。从女童班走出当地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干部……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落实,适龄儿童不读书已成历史。 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角的东兴市江平镇,生活着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2万多名京族群众靠海而生。20世纪80年代,许多京族群众过着朝不保夕、入不敷出的生活,仅靠海产品换取米、油、盐。“后来京族群众吃上了‘开放饭’,家家户户搞边贸,生活发生大变化。”村民苏春发说。如今,京族聚居的东兴“京族三岛”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京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 面向未来:城乡协调发展,共奔全面小康 乡村学校从泥瓦房到崭新的楼房、贫困地区行政村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60年来,广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的广西正扎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八桂大地正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 面向未来,广西正由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转变。黔桂交界的河池市、百色市,在广西曾是山高路远的“代名词”。不久前两个城市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广西最贫困地区的群众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在建设中的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途经位于云贵高原南麓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2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高铁通了,毛南族群众将迎来更大发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副县长韦路华说。 “从广西出海已成为西南、中南地区的理想之选。”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周小溪说,川、滇、湘、黔、渝5地通过广西口岸进出口的货物货值,年均增幅约30%。如今,北部湾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 面向未来,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越来越清晰。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城乡风貌改造、“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八桂大地乡村面貌将更加美丽。 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矮寨传统古村落,村里环境干净整洁,村子周围种着果树,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水塘环绕。“像矮寨一样宜居的村寨并不少,许多人愿住在农村。”当地干部说,多年来,恭城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农村环境大幅改善,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被联合国评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并相继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面向未来,广西由昔日封闭的西南边陲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位于中国“南大门”凭祥市的浦寨贸易点,许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有38口人的小村子。不到30年间,浦寨的常住人口增长了100倍,日均进出口货物总量增长了近70倍。每天南来北往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大量东南亚热带水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一批批中国水果也由此进入东盟市场。 浦寨是广西开放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连接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加快推进,中马“两国双园”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2017年,广西进出口总额达572.1亿美元,是1978年的212.4倍。 日益开放的广西,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大舞台。目前6个国家在广西设立总领事馆,广西与世界各地建立了97对国际友好城市,广西高校留学生数量超过1.4万人。 砥砺奋进一甲子,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八桂大地各族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共同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记者王念、刘伟、董振国、吴小康、夏军)  [详情]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新篇章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新篇章

  原标题:新华社评论员: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新篇章——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新华社南宁12月9日电 题: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新篇章——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 八桂大地,处处飞歌唱辉煌;壮乡儿女,团结一心谱华章。在冬日如春的南国胜景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大庆。 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旺,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前沿……6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形成了经济跨越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壮乡发展,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为广西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8年的832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63年的60岁提高到77.03岁。一甲子沧桑巨变,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各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图景,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 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脱贫攻坚是5600多万壮乡儿女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从2012年到2017年,全自治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8%降至2017年底的5.7%。脱贫成效令人振奋,脱贫任务仍然艰巨。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扶贫更扶志、扶智,既“输血”更“造血”,将脱贫攻坚与边境建设、民族团结、革命老区发展等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圆各族人民小康梦。 经过60年奋斗,广西进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才能开创发展新局面。近年来,广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双赢。一方面加快推进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一方面立足优势做大做强旅游、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培育数字经济等发展新动能。广西的实践充分证明,聚焦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持续发力,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发展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进入新时代,广西抓住中国东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格局。北部湾开放开发从“风生水起”到“千帆竞发”,搭建中国东盟对话合作“南宁渠道”,携手开辟衔接“一带一路”的“陆海新通道”,打造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生机勃勃的开放局面昭示:充分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不仅有助于走活广西发展这盘棋,也将对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有力支撑。 60年奋发有为,60年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辉煌的过往满怀自豪,对繁荣、富裕、开放、进步的新广西充满期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开遍八桂大地,新时代富民兴桂的篇章必将更加精彩。[详情]

土瑶下山记
土瑶下山记

  原标题:土瑶下山记(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电热水器……38岁的赵妹晚搬了新居,找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建筑材料厂上班,月工资3000元。” “我在城区开三轮车送货,妻子在汽车美容店洗车,月收入4000多元。孩子上学在小区门口的文华学校,走路四五分钟。”36岁的盘春贵也进了城、安了居。 这之前,他们的生活可大不一样:茅草树皮房,人均一分地,汗流浃背干一年,仅够糊口一个月;孩子上学要爬陡峭山路,有的乡亲一辈子没进过城也不稀奇。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土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现有8500人,长期定居于交通闭塞的广西大桂山东脉,集中居住在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和鹅塘镇的6个行政村,到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51.7%,有的村子甚至超过70%。 一场如火如荼的土瑶脱贫攻坚战,在贺州打响。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经过反复摸底、仔细测算,必须易地搬迁的土瑶群众有2058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已有216户1325人领取了新房钥匙。”贺州市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说。 但是,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保守,加上对搬迁后的就业、生活顾虑重重,即使拿了新房钥匙,土瑶群众也未必肯挪穷窝。“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就业,让老百姓搬得出、有收入、留得住。”贺州市委书记李宏庆说。 在超群实业有限公司工厂里,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赶制斜挎式休闲包。“公司为几个知名品牌做箱包代工,今年‘双11’期间销售达1.32亿元。”总经理张福国说,工厂6月投产,160名员工中一半是贫困群众。 “现在就业有了着落,我准备年底前就搬新家。”来自沙田镇新民村的28岁女工赵亚英说。 “在这里读书感觉怎样?”“大!”12岁的土瑶少女凤金留用一个字道出变化。以前她在山区村里教学点上学――沙田镇大冲老寨,半山腰上一间小屋,两个年级的15个孩子共用。如今凤金留就读的平桂区文华学校,今年9月刚刚落成,教学楼明亮、食堂宽敞、公寓温馨。 “8500名土瑶同胞中,5537人有劳动能力,但是六成以上只有小学文化。今年9月,405名土瑶学生通过搬迁集中到文华学校就读,上学不再难,教育将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平桂区教育局局长杨辉考说。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根本。狮东村引入企业建设瑶乡黑茶加工生产基地,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工厂+农户”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产业链,聘请土瑶群众护理茶园、采摘加工茶叶,同时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每年户均可增收1.5万元。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和中长短产业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截至10月底,已完成杉树栽种2700亩、茶园630亩、大肉姜1350亩,同时发展油茶、林下特色种养等补充产业。”贺州市长林冠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09 版)  [详情]

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原标题]壮乡向世界发出邀约: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来源:广西日报 上图:中国-东盟友谊馆 左下图:英国园 右下图:俄罗斯园 广西园 吉祥物 12月6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将在南宁市盛大开幕,国内44个城市、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个城市参展。展会将从2018年12月持续至2019年5月。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综合性展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盛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大公益性项目。 本届园博会以“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为主题,创下“六个第一”:第一次在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举办,第一次在园博会设城市建设发展主题展,第一次面向东盟国家举办,第一次在冬季建成开放,第一次与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大庆同期举办。 生态的园博 南宁园博园位于南宁市中心东南方向约12公里的顶蛳山区域,荟萃国内外园林精华,兼具壮乡特色,旨在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树”的建设理念,南宁园博园保持原有自然山水风貌达43.2%以上。改造利用山中废弃采石矿坑,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基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结合自然山水格局,园博园规划“三湖六桥十八岭”。“三湖”包括北部梳理那罇河及养殖坑塘形成的玲珑湖、中部借助清泉水厂周边低洼地势形成的清泉湖、南部结合矿坑治理打造的七彩湖。“六桥”即朱槿桥、金花桥、叠翠桥、知竹桥、鼓乐桥、锦绣桥。“十八岭”是在保留现有十八座山体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手法,形成“邕、龙、翠”三大山岭景观脉系。 主体建筑“一阁四馆两中心”,即:清泉阁、宜居·城市馆、中国-东盟友谊馆、童趣·体验馆、顶蛳山贝丘遗址博物馆,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演艺中心(赛歌台)。中华城市展园、东盟园、丝路园、广西园、设计师园和企业园六大主题展园云集80个中外城市精品展园,其中:中华城市展园44个,东盟园10个,丝路园9个,广西园1个,设计师园5个,企业园11个。展园展馆之外,公共园区形成芦草叠塘、玲珑揽翠、松鼓迎宾、花阁映日、清泉明月、潭池寄情、矿坑七彩、贝丘遗风八大景观。 太原园 北京园 美如仙境 共享的园博 第十二届园博会充分发挥中国面向东盟的“南宁渠道”作用,特别规划了东盟园和丝路园。由东盟10国城市和9个“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及园林知名城市本土设计师团队设计,以国际化的视角诠释“生态宜居 园林圆梦”的办会主题,体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深厚友谊。 其中,中国-东盟友谊馆以广西的风雨桥为原型,弧形向内同心叠合,寓意“手拉手,心连心”,表达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意。桥上10国展馆内展陈设计以“花之绽放”为主题,喻意为“绽放中国-东盟的友谊之花”,丝路园以伊朗园为起点,俄罗斯大诺夫哥罗德市园、阿联酋迪拜市园、意大利克雷马市园、日本长野县园、法国马恩河谷省园、西班牙穆尔西亚市园、希腊园、英国园等9个展园错落有致,串联起一条联动世界的绿色丝带。 园博会结束后,园博园将作为城市公园永久保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 晋中园 罗汉松园 杭州园 文化的园博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壮乡首府,南宁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把第十二届园博会打造成一场文化的盛宴。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巧妙纳入设计体系。 在南宁园博园田园风光区、遗址区、展园区,处处闪现“那文化”的精华:田园风光区,现状自然的稻田肌理得以保留;在遗址区,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园溯源稻作文化;在展园区,那文化符号、图形融入展园区建筑和景观中,广西园塑造的“八桂天境”集中展示壮乡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中华展园少数民族城市组团匠心独运,东盟园、丝路园洋溢异域风情,多元文化在第十二届园博会上碰撞交融,传承创新。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壮乡首府将向世界呈现一届“引领城市绿色发展、展示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服务百姓生活”的国际园林博览盛会。 请收下这封邀请函——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图片由第十二届园博会筹办工作指挥部提供 原文编辑:潘玉梅 李晨光)[详情]

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立足南国边疆 不辱使命担当
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立足南国边疆 不辱使命担当

  原标题:立足南国边疆 不辱使命担当 来源:光明日报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八桂大地,“冬”暖花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广西大学迎来90华诞。 步入广西大学,门庭、路面焕然一新。校园上空,穿越90年的旋律在回荡:“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奉献,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90年来,广西大学始终秉持“复兴中华,发达广西”初心,牢记“为国奉献,为民工作”使命,践行“勤恳朴诚,厚学致新”校训,谱写出一段段催人奋进的办学故事。 披荆斩棘开先河 1928年,广西大学在梧州西江边的蝴蝶山上诞生,开启广西高等教育的先河。 彼时的蝴蝶山,荆棘遍地,沟壑纵横。在首任校长马君武率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发扬锄头主义和拼命精神,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挥舞镰刀锄头,填沟壑、平操场,一砖一瓦,建起一所崭新的大学。 数年苦心经营,蝴蝶山变得林木葱郁,楼房掩映,书声琅琅,广西大学凭借师资、设备和人才培养综合实力,成为南方名校。 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凝聚了李达、李四光、陈寅恪、梁漱溟、王力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任教,理工农医、文法经商等多学科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大学共培养本专科生4464人,庄炎林、何康、沈善炯、陈太一、李林等一批毕业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90载弦歌不辍,广西大学历经多次迁徙停办、聚散分合,始终初心不改,培养各类毕业生52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培养各领域人才19万人,他们大多扎根西部地区,为西部建设贡献力量。 进入21世纪,广西大学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在特色和优势学科上争创一流。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说,适应新时代的广西大学着重开好三道门:一是开大“院门”,打破院系壁垒和过细的专业隔离,搭建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开大“校门”,拓展校企、校地等产学研合作渠道;三是开大“国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突出辐射东盟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的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树立远大志气和崇高信念;毕业后要能弯下腰,埋头做事,低调做人,逐渐成长为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思维、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人才。”刘正东说。 寻找创新精神原点 8月,在印尼雅加达亚运会女子50米蛙泳决赛中,广西大学学生冯君阳斩获季军,实现广西在女子蛙泳项目上的新突破。10月,广西大学啦啦操代表队摘得首届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大型混合技巧精英组团体赛桂冠。 广西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原创校园舞台剧《一代宗师马君武》入选2016年中国-东盟戏剧周优秀剧目;原创舞蹈《那女人》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大学生团队荣获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中摘银夺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大学先后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政策支持,事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近两年,广西大学改革发展实现5个翻番:入选两个世界一流学科群,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ESI学科数翻两番;2018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7个(并列全国第二),新增授权点数翻番;实施人才强校方略,引培“国字号”人才数量翻番;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获国家大奖数翻番;逐步增加投入,办学经费翻番。学校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 “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具有自由探索的独立精神,具有钻研质疑的创新精神,将对创新的追求从个人兴趣上升为自觉的专业努力方向,把创新从专业需要上升为责任担当,着力创新技术手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说。进入新时代的广西大学,立足精神原点,找准时代坐标,在立德树人中担当作为。 传承大学的使命 90年前,刚刚履新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在《广西大学之使命》演讲中说:“办大学不是要来装面目的,乃是要应广西所需求的。”90年来,一代又一代广西大学人秉持服务社会、兴桂强国的使命,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建设。 紧密结合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广西大学先后与区内外15个地级市、27个厅局和院所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与19家大型企业展开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由黄日波教授团队研制的高活力-乙酰乳酸脱羧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15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由王双飞教授团队研发的轻工过程废水处理关键装备与工程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迫使国外公司厌氧处理和深度处理系统价格下降40%~60%;由郑皆连院士团队独创的大跨拱桥无支架建造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公路大桥建造,其跨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胡湛波教授团队研发了“多级复合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城市黑臭河道和景观湖泊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技术”等系列技术;王巨丰教授研发的“输电线路气体灭弧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有效解决了雷害治理的世界级难题;郑皆连院士领衔的“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陈宗平参加的“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梁军林参加的“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三个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示。 “每每想到罗汉果因病毒大幅减产,农民那绝望无助的眼神,我对植物抗病毒的研究就不能停。”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真菌病毒学家陈保善说。凭着这种责任和忧患意识,广西大学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先后有20多位岗位科学家、首席专家和岗位专家获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立项。广西大学还选派70余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广西各地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同庆九秩,逐梦百年。走过90年沧桑的广西大学,正立足边疆,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向“双一流”目标阔步迈进。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富淳 张从俊)[详情]

广西玉林:环保倒逼“世界裤都”转型升级
广西玉林:环保倒逼“世界裤都”转型升级

  [辉煌60年 壮美新广西]广西玉林:环保倒逼“世界裤都”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来到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的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只见各种载着物资的运输车来回穿梭,工厂车间的工人有序地生产。 玉林市福绵区素有“世界裤都”之誉,主要产品为牛仔系列服装,高峰期年产牛仔裤上亿条。但长期以来停留在低端水平。棉花变为服装,需要经过纺纱、印染、织布、制衣、水洗等多道工序。缝纫成型的牛仔裤、休闲裤要用水泡洗后,才能出厂,而传统的水洗过程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传统的自建处理设施为分散治污模式,规模小、效率低,监管困难。面对产业困境,福绵区跳出传统思维,以环境保护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传统产业环境要素制约。为此,该区关停了原有的20余家水洗厂,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创新探索环境要素的供给侧改革模式。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对环境要素的低价优质供给,引领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上下游产业快速集聚。 “环保要素的优质供给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上下游产业快速集聚。”玉林市福绵区委书记赵志刚说,玉林采取主动式精准招商模式,通过先行建设治污体系、统一供应水电气热、统一回收集中治污全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污染物治理问题,支撑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对于各地水洗、印染等重污染服装产业链企业来说,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的出现如同一道曙光。玉林市穗鑫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强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公司把在广东深圳的印染厂搬到了福绵环保产业园,看中的正是环保产业园先进的治污能力。目前公司牛仔浆染环节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产业园通过大型公共处理中心处理各类污染物,统一向园区企业供给水电气热等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治污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环保和成本优势下,东部地区大量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企业被吸引入园,服装设计、品牌渠道和商贸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服装、机械制造、配件生产与表面处理、环保建材等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目前,玉林(福绵)节能环保服装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21家入园企业实现竣工,35家企业开工建设。 事实证明,福绵区首创环境要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不但破解了传统产业环境要素制约的难题,让一个濒临淘汰的产业起死回生、做大做强,还通过环保筑巢,吸引上下游产业快速集聚,牵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北流则在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在今年公布的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位于玉林的北流陶瓷小镇榜上有名。这座坐落于北流民安日用陶瓷工业园的小镇,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在传承中华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陶瓷文化建设以及陶瓷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三大板块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努力打造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园区内,一栋标着“陶瓷小镇”的钟楼及周边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北流陶瓷小镇的核心区——三环陶瓷小镇。这个由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陶瓷产业集群,集高档陶瓷生产平台、陶瓷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创业平台和日用陶瓷贸易物流平台于一体,规划总投资30.8亿元。公司董事长、总裁陈诚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三环陶瓷小镇的产品已销往欧美亚各国,销售额达8.7亿元。 聚焦服装皮革、新材料等产业,玉林市正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朝公园式园区化方向发展,在工业领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玉林市走出了一条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陈自林)[详情]

广西:现代农业“特”字当家
广西:现代农业“特”字当家

  原标题:特色品牌在市场闯出名头 广西 现代农业“特”字当家(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全国人民吃的糖,5勺里面,就有1勺产自崇左。”广西崇左市市长何良军语带自豪。 崇左素有“中国糖都”的美誉,年产糖量约占广西的1/3、全国的1/5。走进崇左,漫山遍野的甘蔗林、古法制糖的纯手工作坊、“吃干榨尽”的现代化糖厂、琳琅满目的各种糖制品,让人啧啧称奇。 不仅崇左,整个广西,现代农业可谓“特”字当家。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改良品种、创建品牌,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到2018年6月,全区种植业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328个,养殖业“三品一标”产品139个。百色芒果、横县茉莉花茶、荔浦芋头、南宁香蕉……一个个特色品牌,在市场闯出名头、响头。 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在哪里?百色。经过20年的发展,“百色芒果”凭借果肉细腻、风味独特的品质,荣获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的莫文珍是全市公认的“芒果大王”。1996年,他在北京开会吃到“台农一号”芒果,就念念不忘,回来四处打听,最终远赴海南弄回一大箱枝条育苗。这箱枝条让“台农一号”成为百色乃至广西芒果的“头牌”。今年,百色芒果种植面积突破130万亩,产值已有40亿元。 这些年,自治区持续加强以农田建设、品种改良和科学种田为主题的多种创新,种养技术、机械化程度等突飞猛进:2017年,甘蔗产量7611.69万吨,占全国六成多,连续25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311.79万亩、蚕茧产量39.59万吨,超过全国蚕茧产量一半,连续13年全国第一;水果产量1701万吨,排全国第三。目前,全区基本形成粮、蔗、果、菜等十大主要种养产业和富硒、生态循环、休闲3个新兴产业。 既要集约,又创品牌。仅仅南宁市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茉莉花鲜花的产量就占全国45%、世界35%,园区面积38万亩,茉莉花种植6万亩,年产鲜花5万多吨。走进产业园,有育种基地、科研机构,有龙头企业,有茉莉花茶等各类产品,有茉莉园、茉莉小镇。县农业局局长龙朝晖说,园区集约发展道路延长了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促进茉莉花的开发利用,品牌价值不断积累提升。 “不要小看这小小一朵茉莉花,萃取的单方纯净茉莉精油,单价比黄金还贵。”广西(横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山珍说。凭借茉莉花茶、茉莉香氛、茉莉精油等产品,该公司到今年10月底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 近年来,广西通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集约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710亿元,创建7539个示范区(园、点)。依托农业现代化、特色化、集约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743亿元,增长250多倍。(本报记者 汪志球 李纵)[详情]

广西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魅力壮乡
广西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魅力壮乡

  原标题:广西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魅力壮乡 新华社南宁12月2日电  题:广西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打造魅力壮乡 新华社记者唐荣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着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近日在宾阳县挂牌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基地在传承壮锦纺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人通过壮锦纺织和壮锦产品生产增加收入。 铜鼓、桂派戏曲曲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使用不多,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迫切需要保护。 近年来,广西完成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歌圩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及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数字化记录工作,并正开展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截至今年10月,共采集图片约1.8万张、视频资料1400小时、文字素材19.2万字,为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立起数据库、基因库。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正在构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等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建立起来。 在各方努力下,广西已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项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截至今年10月,广西共有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等5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039项市级非遗项目,2561项县级非遗项目。 传统戏曲展示桂风壮韵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舞台艺术经典作品彩调剧《刘三姐》11月在北京上演。 诞生于1958年的彩调剧《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60年来,彩调剧《刘三姐》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次,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广西舞台艺术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将传统民族戏曲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邱玉红介绍,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上,广西近年创作的26台大型剧目密集上演。剧目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反腐倡廉等主题,山歌剧《股份农民》、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等作品源自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极具民族特色。 现代桂剧《赤子丹心》总导演、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说,创作人员坚守“用广西自己的地方戏曲演绎广西英雄人物”的初衷,通过独特鲜明的“广西视角”展示广西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的事迹,桂风壮韵通过剧情得到自然展现。 广西通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优秀剧本扶持计划项目等,不断推动传统戏曲剧目创作演出,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为群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有“绣球之乡”的美称,壮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绣球成为当地致富的产业。旧州2300多名村民有一半从事绣球制作行业,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当地人身着壮族服饰,坐在家门口缝织绣球的场景成为一道风景。 被称为“民间绘画之乡”的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有5000多名“农民画家”,他们农忙时下地劳作,农闲时拿起画笔,为国内外客户绘画,全镇农民绘画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 在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市阳朔县,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每天晚上都会上演,600多名演员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自2004年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正在日趋壮大。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下枧村的壮古佬景区主打山歌体验等旅游项目,村民们“唱着山歌把钱赚”。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广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扶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钦州坭兴陶等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品牌,不断提升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详情]

北海:承“一带一路”使命 书“向海经济”华章
北海:承“一带一路”使命 书“向海经济”华章

  原标题:北海:承“一带一路”使命 书“向海经济”华章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光明日报记者 赵斌艺 周仕兴 王远方 濒临北部湾、三面环海、滩阔浪涌,广西北海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海洋为北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40年的沧海航行中,北海充分发挥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和扩大开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小城发展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方面传承“古丝路”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载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期许,北海正亲历打造“向海经济”,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华章。 守护历史文脉 传承丝路精神 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一只青绿色的陶壶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表面的青釉虽有些许脱落,但依然艳丽。 “这是一只出土于合浦的东汉晚期波斯陶壶,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波斯陶壶,成为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吴荣玲向游客讲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北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对文物的深入挖掘和保护。吴荣玲介绍,目前博物馆内部分文物正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修复,也有部分文物正在参与全国文物巡展。 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北海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的灿烂历史文明。吴荣玲说:“博物馆既守护着这一份源远流长的文脉,也传承和发扬这一份宽广包容的丝路精神,让今人继往开来,写好新时代向海之路的新篇章。” 开放对外港口 联动海陆经济 向海经济的建设必须依托港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海考察期间,对广西北部湾港的建设发展给予了肯定与厚望,寄语北海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向海经济”,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2017年6月23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广西北海港口岸扩大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的公告》,广西北海口岸扩大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标志着北海港口岸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式开启。 北海港铁山港区是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港分公司所辖作业区,是广西北部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铁山港作业区经理伍君贵介绍,北海港口岸对外开放以后,铁山港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的合作开发,外贸进口印尼、菲律宾的镍矿,澳大利亚的煤炭,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巴西、智利的木浆;外贸出口至印尼的石油焦,至越南、日本的散豆粕,至东南亚、东欧的成品纸等。今年1—7月份,铁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17.3万吨,同比增长12.54%,其中集装箱11.04万TEU(注:国际标准箱单位),同比增长50.04%。 “与北部湾其他港口相比,铁山港的主要经济腹地为临港企业、桂东南及桂中南地区。”伍君贵表示,“这有效带动了内陆的经济腹地与海上经济的联通。” 目前,北海港公司正在加快完善各港区布局,着力港口建设管理,构建互联互通大网络。同时也加速推进铁山港区建设,将铁山港区打造成为综合性港口及辐射桂东南、桂中南的主通道。 发展高新技术 向海拓展影响 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广西北海工业园区抢抓机遇,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已有7大电子信息产业园先后在园区建成开园。 三诺、冠捷、冠德、惠科、朗科、硕华等一大批知名电子企业相继入驻,园区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食品药品、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布局。园区的产业产值,从2008年的36亿元,到2017年的870.79亿元,9年增长了24倍。 “北海是广西首个同时具备高速公路、高铁、航空和海运的城市,这样的交通条件对我们的发展十分有利。”广西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管理部主管卢慧娟说,临海优势是使其电子产品外销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优势。 “目前,我们有来自东南亚、欧洲、非洲和北美地区的订单,其中东盟国家是我们主要的出口市场,占总市场的三分之一。”卢慧娟说,惠科的产品在东南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其中,性价比是惠科在东南亚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之一。惠科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提升出口产品价值,向海外拓展中国电子产品的影响力。 此外,卢慧娟表示,惠科正在考虑结合广西作为跨境劳务试点的相关政策和北海的区位优势,开展跨境劳务,深度发展向海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重视持续发展 傍晚,阳光斜照,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几十只白鹭在近海处挥动着翅膀,一番回旋后,栖息在了金海湾红树林中。除了白鹭,与红树林共同分享着这份生态和谐的,还有百种鸟类、昆虫、贝类、鱼、虾、蟹等生物。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接待部副部长俸凤介绍,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代表红树林被保护得越好。目前,金海湾红树林景区正在和北海市林业部门及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采用生物及物理方式治理红树林的病虫害。 金海湾红树林景区还成立了一支巡逻队,每天巡逻,防止人为踩踏红树林。同时为了防止渔民赶海时对红树林幼苗造成破坏,还专门设置了一条赶海通道。除了这些保护措施,景区里为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而进行的知识讲解,对红树林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北海市颁发《北海市红树林保护条例》,为红树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保护红树林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海洋正是向海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生态保护,才能实现向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海,通过文化、经济、科技和生态的全方位展示,告诉世界,它把传承千年的丝路使命铭记心中,并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世纪海上丝路新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广西民族团结发展观察:和睦相处一家亲 携手并进谋发展
广西民族团结发展观察:和睦相处一家亲 携手并进谋发展

  原标题:和睦相处一家亲 携手并进谋发展——广西民族团结发展观察 新华社南宁11月29日电 题:和睦相处一家亲 携手并进谋发展——广西民族团结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念、夏军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近60%;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广西人民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在开放发展的同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团结促和谐,团结促发展。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民族工作,5600多万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团结一心携手共圆“中国梦”,八桂大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 和睦团结亲如一家人 历史上,广西各民族地位不平等,曾经冲突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逐渐建立起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如今,民族团结成为八桂大地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 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有一个叫“苏家寨”的汉族小山村,自然条件较好,村民生活富足。而寨子对面山梁上住着的瑶族群众,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一直贫困。瑶族群众搬下山来与汉族村民一起生活之后,两个民族和睦共处,团结互助,整个寨子几乎可做到夜不闭户,演绎出一段动人的佳话。马堤乡党委书记胡秋菊告诉记者,“苏家寨”后来改名为“民合寨”,寓意就是民族和谐共处。 自古以来,广西许多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互不通婚,有的甚至不相往来。如今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由两个及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30万个。尤其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九口之家、情融五族”到处可见。 互敬互助亲如一家,是广西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居住着毛南族、苗族和瑶族3个民族群众,他们之间不仅没有攀比和竞争,而是主动相互传授本民族特有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每年春节期间,龙胜县的苗族群众到瑶族村屯吹芦笙、侗族群众到壮族村屯唱大歌——各民族邻近村屯之间的交流表演成为常态。村民们说,虽然民族不同,但大家就像是亲戚,越走就越亲。 过去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只会说本民族语言,如今,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4%,即便在偏远的深山里,也只有年迈的老人才不会说普通话。 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各民族团结和谐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是60年前的800多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 深刻变化处处体现在各族群众的生活细节中。在龙胜县泗水乡里茶村排坊寨,壮族老汉贲伦和告诉记者,以前吃顿肉可不容易,家家户户灶台上都有个罐子,里面放一小块肥肉,炒菜时夹出肉在锅底“舞两舞”,就当是放油了,一块肉要反复用。来了尊贵客人就多“舞”几下。 “舞两舞”已成记忆,排坊壮寨发展民族风情旅游,贲伦和一家开了农家乐,生活完全变了样。他说,如今家里的餐桌上最先被吃完的是新鲜蔬菜,“大鱼大肉反倒没人愿意动筷子了。”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总体上都是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西结合各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资源禀赋,进行针对性扶持,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看到,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位于桂北深山的梦呜苗寨整体搬迁到县城附近。当地党委、政府结合旅游开发需要,将村民们住的吊脚楼拆解后运到新址复原重建,新的梦呜苗寨与旁边双龙沟4A级景区融为一体,仿佛一幅田园风景画。民族风情与旅游景区效应叠加,苗族群众由此脱贫。 在广西,民族风情成为特色旅游资源。龙胜县深山里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与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200余户人家的村寨开了120多家旅馆和民宿客栈,每逢节假日全部爆满。 “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 位于北部湾地区的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2万多人。长期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京族代表参加。京族党员何玲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能有代表参与全党、全国政治生活盛事,京族群众倍感自豪。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说:“广西注重统筹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政治、发展等各方面权利都得到充分保证和尊重。” 同时,广西还着力统筹开放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截至目前,广西认定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618项,传承人555人,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歌舞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广泛,骆越文化代表“花山岩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龙胜红瑶的长发舞倾倒无数中外游客…… 几天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音韵艺术团在美国纽约进行了5天的表演交流,深受欢迎。副县长韦路华说:“毛南族在加快开放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如今毛南族群众越来越自信,也更乐于与外界交流。” 在广西,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边关党旗红”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等,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在中越边境,最靓丽的风景线是一面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64岁的京族老人骆文芳通过从事边贸脱贫致富,从1988年开始,他自发在家门前竖起高高的旗杆,每天坚持挂五星红旗,30年里从未改变。骆文芳告诉记者:“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详情]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改革开放篇:潮起八桂海天阔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改革开放篇:潮起八桂海天阔

  原标题:潮起八桂海天阔——庆祝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改革开放篇 2017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1469.8亿元,其中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633.5亿元,占全国的74.4%,在全国沿边省区中排第一位。在防城港市防城区里火边民互市点,每天聚集着大量边民从事边贸,图为繁忙的里火边民互市点。记者 邓华 摄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骆万丽 杨 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广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上,广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以百折不挠、驰而不息的韧劲,挣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冲破旧有体制的障碍,谱写了新的时代篇章,汇聚起发展新的动能。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借东风。八桂大地,潮起天阔,千帆竞发。 优化机制体制 激发内生动力 深秋时节,八桂大地依然满目葱茏。 龙州县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内,连片黑皮果蔗地“田成方、道相连、渠成网”。上龙村弄龙屯农民黄忠伟是龙州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的发起人之一,如今他家的蔗地就在示范区里,“这些年土地整治后,高标准农田种果蔗,亩产都超过万元。” “小块并大块”,这个从上龙村开始的星星之火,如今在西南八省区喀斯特地区形成燎原之势。随着土地整治的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为全区深化农村改革开启了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口”。 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熙熙攘攘。常年从事越南农副产品进口生意的经营户何余德坐在自家电脑前就完成了一笔交易:“现在每家商户的档口都连上了边贸服务平台,在这个与结算中心、海关的系统相连的平台上,边民只需在档口刷卡,就能拿着结算单去提货。往日边民挤在结算中心交易场景已成为历史。” 今年9月,我区6户区直企业迈出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步伐:广西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6家企业整合成三大新集团,成为我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组,国企改革向深处推进。 微观个体的命运变迁、宏观经济的起伏背后,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汹涌激荡。 打破体制与机制的障碍,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推动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正是以时不我待、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担当,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改革魄力到底有多大?——过去5年,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2次会议,审定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文件126个,全区共部署改革任务达1240项。 改革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关键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啃硬骨头、闯深水区、打攻坚战,优化体制机制,为发展清障。 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广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预决算公开力度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加快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顺利实施取消农业税、企业所得税改革、营改增等重大税制改革,全区各级国税地税机构完成合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以做优做强做大为目标,国企国资改革“施工图”愈发明晰。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国企薪酬制度等多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广西正加快构建国资国企改革“1+34”文件体系,国有企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1-9月,全区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71亿元,同比增长74.02%,再创历史新高。 破除藩篱,才能让创新的要素自由流动。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取消申报负责人年龄和职称限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将天女散花的科技项目统筹起来;设立创新驱动专项发展资金,厚植创新土壤。 权属清,人心稳;土地活,农业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成登记850万户,可颁证率达97%,已建成114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 体制机制的优化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创新发展的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制度环境。  突破利益藩篱 向环境要生产力 “7月30日网上申请,8月1日就全部办结。开办企业的全部手续3天就办完了,这对企业快速开展经营帮助很大,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的速度!”艾依迷服装公司法定代表人廖辉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企业营业执照和发票,对南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给予赞赏。 企业点赞背后是我区商事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进一扇门、去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由一人审核、上一网办通”,如今已在全区全面推开。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要迎难而上、动真碰硬、突破藩篱,着力解决顽瘴痼疾,以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成效推动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新跨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承诺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201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在我区拉开序幕,“1+14”配套政策措施文件随之出台,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从营商环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优化政务,建设经营、融资、税费、人力资源、通关、信用、法治等八大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简政放权,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今年上半年,我区全面完成市县权力、责任清单“两单融合”,取消和下放核准事项67项,取消备案事项6项,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由58项精简到38项;桂林市确认可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共628项,全程电子化业务总量占全区总量的86%,在全区排名第一。 “降成本”冲破利益的藩篱,让企业减负前行。近两年来我区接连推出的“降成本41条”以及“新28条”,向种种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亮剑,全年为企业减负400亿元以上;电力改革再度升级,今年在112家自治区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展电力交易试点,自2014年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以来,截至10月底,广西累计市场化电量1115.6亿千瓦时,率先完成国家提出的“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下降10%”目标。 营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各种优质生产要素才能涓汇成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才能拔节生长,市场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期盼才能变成现实。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增企业10.2万户,平均每天551户企业在广西诞生;新登记个体户19.6万户,同比增长19.6%。  把准新的时代坐标 释放开放的活力 一个地方的发展,只有在全局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清晰。 9月28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开行一周年。 一列满载中东、新加坡等地货物的班列从广西钦州港东站开往重庆团结村站,这是两地间开出的第359列班列,也是自2017年9月28日首趟班列开行以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出的第688列班列。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以海铁联运方式,打通一条从西南腹地经铁路南下广西北部湾港,再走海运至新加坡及全球的新通道,破解了西部地区“物流困局”,让“一带”与“一路”真正成功牵手。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如何才能将独特的区位优势“变现”为发展优势?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广西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为载体,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着力打造“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向南,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连续举办了15年的东博会催生“南宁渠道”,带动了广西开放发展。2004年至2017年,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从82.9亿元增长到1893.9亿元,年均增长27.2%,比全国高14.3个百分点,东盟已经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向东,提升对粤港澳台开放合作水平。CEPA先行先试政策延伸到广西,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向西、向北,深化桂黔、桂滇、桂川、桂渝、桂湘跨省协作机制,加速执行高铁经济带结构协作协议,共建工业协作园区,完善通江达海连边的立体交通系统,广西服务中南、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支点作用愈发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再出发,新一轮改革开放给八桂大地带来了巨变。目前,广西已与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建立97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6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总领事馆,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驻;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位列边境省区第一,为人民币面向东盟区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首个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在广西落地运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港已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曾经的西南边陲,一跃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平台的助推下,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开放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详情]

广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现发展生机
广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现发展生机

  原标题:从秃山到青山的蝶变——广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现发展生机 新华社南宁11月27日电 题:从秃山到青山的蝶变——广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现发展生机 新华社记者董振国、何伟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在石头缝里“抠”出脱贫产业,带动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秃山变青山 石山披“绿装”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号称“石山王国”,人均耕地仅0.7亩,是广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 初冬时节,记者乘车从都安县城出发,在山坳里走了近两个小时,来到下坳镇加文村,看到山上依然一片绿色,漫山遍野种着核桃树、山葡萄等。56岁的村民蒙绍亲说:“10年前山上都是光溜溜的,一点绿色都没有,现在山上种了核桃树,农民用上了电和煤气,也不再砍柴烧了。”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贵如油。”这是广西大石山区的生动写照。喀斯特地区地表难以蓄水,加上一度乱砍滥伐,许多地方山秃了,泉水、溪流难觅踪影。 “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最大的障碍是缺土缺水。”自治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核桃树耐旱耐瘠耐寒,有利于恢复水源涵养能力。 蒙绍亲说,政府支持发展核桃种植,给予良种、有机肥和人工费等补贴,一棵核桃树大约补贴15元。他家在荒山上种有3亩核桃树,挂果后将是家里的“摇钱树”。 石头缝里“抠”出脱贫致富产业 大石山区如何实施造林绿化发展生态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是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努力破解的难题。广西2008年开始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探索出“猪—沼—果”等多种生态农业治理模式、种养与培育后续产业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 天峨县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2017年年底天峨县森林覆盖率达79.93%,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天峨县委书记陆祥红说,好生态成了天峨的金字招牌。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还培育开发特色水果种植、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都安县下坳镇加八村第一书记覃清鸼说,因为土地严重石漠化,过去村上没有产业。通过大规模实施植树种草,不仅生态环境好了,还发展起脱贫产业。目前村上通过“贷牛还牛”模式养殖肉牛48头,种植核桃1800亩,山葡萄已挂果200亩,基本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 近年来,大石山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都安县创新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贷牛还牛”“贷羊还羊”等精准脱贫产业,同时带出粮改饲、屠宰、加工、物流、冷链等产业,探索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销无缝衔接的扶贫产业发展新路。 “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和粮改饲等项目,原来一亩地的产值翻了3倍以上。”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人下山、果上山、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草绿地、土保持、民致富”措施,让都安找到了治贫兼治石漠化的可行路径。 “既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是一场绿色革命” 位于典型石山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几十年坚持造林绿化,目前山上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也发展起来。 村民介绍,当地植被上世纪50年代遭受严重破坏,60年代村民开始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桑”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在外创业多年的李荣光和村里几名党员商量,决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经过努力,弄拉生态旅游产业火起来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成员有150人。2007年弄拉屯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7年达到1.9万多元。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成了弄拉景区的“上班族”。 在广西石漠化片区,通过有效推进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林下经济、长寿养生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部分地区石漠化得到遏制,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既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是一场绿色革命。”自治区扶贫办项目处处长邓妙宏说。[详情]

广西柳州:“免费”好文章 “留绿”向未来
广西柳州:“免费”好文章 “留绿”向未来

  原标题:“免费”好文章 “留绿”向未来——广西柳州民生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南宁11月26日电 题:“免费”好文章 “留绿”向未来——广西柳州民生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 在广西柳州,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城市道路停车位免费停车1小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部吃上“免费午餐”……这组“免费清单”,让柳州人民习以为常而又充满自豪。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工作目标和追求,努力发展民生事业。如今的柳州,城市更加漂亮,教育趋于均衡,看病愈发方便,居住不断改善,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一张数不尽的“免费清单” 午间下课铃声响起,鹿寨县寨沙镇龙江小学的1277名学生有序地来到食堂,排队领取免费的营养午餐。 姜丝炒麻鸭、瘦肉炒西葫芦、猪红豆腐汤,荤素搭配得当的两菜一汤让六年级的莫雨萱感到很满足,她觉得“比家里的饭菜还要好吃”。莫雨萱说,学校每天都有营养午餐,这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很放心。 过去,许多农村孩子上学山高路远,中午只能吃一些冷饭、干粮。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柳州市率先在三江、融水、融安三个贫困县义务教育段农村学校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由政府出资,让贫困学生每天上学都能吃到新鲜营养的午餐。2011年秋季学期,柳州将“免费午餐”推广到所有县区,在广西率先实现“免费午餐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免费午餐”只是柳州“免费清单”的其中一项。近年来,柳州在公共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实行降费、免费措施,减轻群众负担,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自豪感。 2007年,柳州市属公园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2014年,柳州市停止收取城市路桥机动车辆通行费,“路桥费”由市财政买单;2017年,柳州市实行城市公共道路1小时内免费停车;2017年,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提出让市民“多跑运动场、少跑医院”,两所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2018年,柳州市体育局所属的五大体育场馆市民健身运动项目收费标准全面下调50%。 柳州市干部群众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需要勇气和底气。没有让利于民的执政理念,就不会有勇气去做;没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支撑,就不会有底气去做。 一份缩小城乡差距的“共享保单” 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拥有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发展带来了城市聚集效应,但柳州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尤其在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力求均等化。 “可以晚一点修一条路、一座桥,但不能晚一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让柳州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让基础教育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同步。”郑俊康说。 2012年,柳州试行集团化办学,由1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加若干所同学段的学校组成教育集团,把优质学校作为“孵化器”和“培育基地”,通过输出管理、共同教研等方式,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进行全方位帮扶。 “现在的学校不仅宽敞、漂亮,还有少年模拟法庭和少数民族多媒体课堂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柳州市公园路小学马鹿山校区六年级学生韦馨怡说。 韦馨怡原来就读的马鹿山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三年前,学校合并到公园路小学进行集团化办学,城中区政府对学校进行重建,如今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2013年,柳州市启动“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本建设三年攻坚”,新建、改建义务教育学校31所,保障适龄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在医疗保障方面,为破解县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柳州探索建立了10对由三级医疗机构与县级医院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15家县级医院与55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共体建设,让县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三甲医院”的治疗。 柳州为群众提供的民生保障日趋多元化、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份留给后世的“幸福遗产” 每年春天,柳州都会因为满城盛开的洋紫荆花吸引世人的目光。这座美丽的城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我国著名的“酸雨之都”。痛定思痛,柳州打响了一场持久的“环境保卫战”,全面调整工业布局,重污染企业退城进郊。 经过环境治理,柳州“柳江环境整治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捧回“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今年年初,柳州市将价值10多亿元的205亩商业、商住用地转为休闲绿地。一直以来,柳州十分注重在黄金地段为城市“留绿”:750亩地用于新建紫荆花公园,160亩地用于建设工业博物馆,市区黄金地段102亩地建街心公园…… 如今,柳州市民可以骑车徜徉在30多公里的环江滨水大道上,可以在每年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和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中感受“速度与激情”,可以在降费、免费的体育场馆中享受体育发展带来的“红利”。[详情]

广西: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5.7%背后的付出
广西: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5.7%背后的付出

  原标题:五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百分之五点七 广西:拔穷根 奔小康(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本报记者 汪志球 庞革平 李 纵 出南宁、入河池、进百色、探崇左,车行壮乡,一山放出一山拦。重重石山,堆出了交通不便,堆起了穷苦生活。但是,行走八桂大地,深入大石山区,你又会惊叹:壮乡儿女凭借一双勤劳的巧手,破译出解贫“密码”。 “一亩桑蚕,一层楼房;十亩桑蚕,有车有房”……山行一路数千里,看尽八桂“脱贫花”:漫山遍野的甘蔗、铺天盖地的芒果林、星罗棋布的桑园、成群逐队的乌鸡。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自治区成立60年来,脱贫攻坚的步伐从未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2013年到2017年,累计减贫51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5.7%。这样的数字让人欣喜,背后的付出令人敬佩。 通路,让发展之路宽起来 戈扎屯是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一个自然寨,一度“牛棚”满寨。 何谓“牛棚”?就是用几根木头、木板搭的两层小屋,下面圈牛,上面睡人。屯里人原本住在村部附近,但离稻田隔几座山,“望山跑死马,下一次地来回十几里。”为了抢收抢种,乡亲们就在田边搭个棚,和牛一起过夜。久而久之,牛棚越来越多,村民索性把家搬来,就成了一个“牛棚区”。 路不通,满山的木材也卖不出去,因为光运费就是木材价格的6倍,只能“捧着金碗受穷”。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要舍得投入,早修早富!”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态度坚决。“十三五”以来,南丹拿出4亿多元,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民共建”原则,建成通村道路5条94.4公里、通屯道路335条747公里;今年又筹措1.48亿元,将20户以上的村屯道路升级硬化。 路通财通。一样的山,一样的木,有了不一样的价:木材销价涨到每立方米600元。谈起怀里村的发展,驻村第一书记李新辅心气更高:村里筹资75万元,发展瑶山黑猪、牛、鸡和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县里投入500万元,打造白裤瑶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广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加强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屯)屯级路、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电网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越来越多的村寨,像戈扎屯般,开始摆脱贫困。 “路通,脱贫之路才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介绍,今年广西正实施约1万公里的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项目(含续建)。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9.83万公里。 造血,让脱贫产业兴起来 产业兴,经济活。 东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环境恶劣。但是,东兰有一“宝”——乌鸡。在县水产畜牧局局长韦礼延嘴里,东兰乌鸡的好说不完:“乌鸡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林间草,和其它毛黑、肉黑的乌鸡不同,东兰乌鸡连骨头都黑,营养价值突出,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东兰乌鸡的珍贵,更在于它是“脱贫鸡”。县委书记黄贤昌说,乌鸡是东兰特色产业中的“头号产业”。县里引进万寿谷公司,财政出钱建村集体鸡舍,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采购鸡苗和饲料,“贫困户只管养,其他交给公司市场化运作,养成一只得15元。” “基地投资3亿元,现在每月育雏90万羽,建成后每年育雏4000万羽,供苗没问题。”在三石镇的东兰乌鸡育雏基地,广西万寿谷集团投资公司东兰分公司总经理盘艺说。长乐镇纳标村拉提屯贫困户覃敏,今年上半年出栏成鸡4683羽,全年将达9400多羽,预计能赚7万多元。 东兰有乌鸡,德保有柑橘。 人称“花姐”的姚银花,是那甲镇大章村陇龙屯人,她把做生意赚来的100多万元全部用来流转土地种柑橘。 “前期是投入,后期是收入。”花姐说,德保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种柑橘,县里免费供1万株苗,今年挂果还有补贴,但前提是领着贫困户干。花姐带着10户贫困户创业,预计今年收入80万元,贫困户每人仅务工就年收入2.4万元。目前,德保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2.7万亩,覆盖2082户贫困户。 去年开始,广西全力引导106个有扶贫任务县和5000个贫困村参照自治区特色产业目录,根据各自资源禀赋,每县遴选“5+2”个特色产业,每村遴选“3+1”个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培育发展。 “这样做,就是要确保产业扶贫做到精准,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说。 扶志,让贫困群众干起来 “老酒谭”成了“致富哥”,这是合山市岭南镇溯河村的一段佳话。 “老酒谭”,大名谭罗斌。以前,老谭整天酗酒,越喝越懒,越懒越喝,因而有此绰号。帮扶干部到他家商量发展脱贫产业,送去大米、食用油,他却醉眼惺忪找人要酒喝。 “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挡住了脱贫致富的脚步。”合山市委书记莫莲说,2016年以来,该市开展“扶志脱贫争先锋”活动,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五个方面实施“精神扶贫”,全面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市、镇、村三级“扶贫小分队”把老谭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反复上门宣讲扶贫政策,并扶持他发展蔬菜种植和养猪养兔产业,有针对性地激发他的脱贫信心。贴心的话、真心的帮,焐热了老谭的心。“这么多人来帮我,再不活出个样子,我就不算个人!” 放下酒瓶,甩开胳膊。去年,老谭养了20头猪和两批肉兔,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跑运输。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超3万元。通过危房改造,46岁的老谭住进了新楼房。 人有精神土生金,扶贫先扶志和智。在脱贫攻坚中,广西多措并举,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宁明县评选“脱贫光荣户”,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举办“脱贫故事会”,先进带后进;还在全县开设162家村级“爱心超市”,贫困户的脱贫举措可量化为积分,凭积分兑换米、油、毛巾等日常用品,对村级公益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者,甚至可获冰箱、彩电等“大礼包”。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在广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心被焐热、劲被鼓起,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摆脱了贫困。 广西全区上下正全力落实中央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五级书记”抓扶贫,倾心倾力,尽锐出战,确保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到2020年使现有的2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详情]

广西 传统产业点燃创新引擎
广西 传统产业点燃创新引擎

  原标题:广西 传统产业点燃创新引擎(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向广西玉柴集团签发我国首张重型车国六发动机信息公开证书。“玉柴国六发动机,其动力性、油耗、怠速噪声等指标已经处于世界最好水平。”玉柴集团董事长晏平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问题也暴露出来:支撑广西工业的传统要素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突破瓶颈障碍、走出发展困局,必须向创新要动力,通过‘二次创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表示。 “柳工在土方机械的国际化标准制定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27土方机械标准技术委员会2018年年会在柳州召开,该委员会主席查理斯这样评价。 点赞背后,是广西柳工集团对于创新的不懈坚持。“1958年,工厂从上海迁至柳州;1966年,推出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2017年,轮式装载机销售累计突破38万台,欧洲公司新总部在华沙开业”,走进柳工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墙上的一组组精美图文,展示着企业60年间的一次次跨越。 “去年,我们有26款产品上市,大型装载机和大型挖掘机系列产品得到全球市场高度认可。”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说,不只是研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柳工在全球谋篇布局,在海外设有4家制造基地和9家营销子公司,在130多个国家拥有380家经销商、2650多个服务网点,海外客户2.5万家。 近几年,广西多家老牌企业纷纷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找到了转型升级之路:上汽通用五菱发展宝骏E100、E200等新能源汽车,聚焦通信、软件、云计算、智能控制等技术,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柳州钢铁集团发展壮大贸易与物流、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多元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推出促进工业跨越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动机械、汽车、铝、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推动企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减存量、优增量。 如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已在八桂大地崭露头角。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广西的机械、汽车、冶金、石化等10个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79万亿元,是2012年的1.62倍。[详情]

壮美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壮美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原标题:生态优势金不换——一幅铺满壮乡大地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南宁11月21日电 题:生态优势金不换——一幅铺满壮乡大地的生态画卷 新华社记者刘伟、董振国、何伟 这是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风光(4月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初冬的南宁,那考河静静流淌、清澈见底,沿岸草木葱茏、一步一景……这条两年多前还是“臭水沟”的河,经过全流域治理,如今“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并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宁考察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生态保护有过曲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31%,居全国前列;2017年,广西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5%。 山更青水更秀生态更好 市民在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享受休闲时光(4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不要轻易来桂林,来了就不愿离开。这是许多外国游客来桂林后的深切感受。据介绍,仅在桂林市阳朔县,目前就有上百位外国人长期居住。南非的伊恩·汉姆林顿已在此居住多年,还租下民居翻修成“网红”酒店,“这里风景太美了,我完全陶醉了,想在这里待一辈子。”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记者在漓江阳朔县兴坪段看到,一艘艘排筏在碧水中前行,不时可见白鹭翩飞。40岁筏工陈徐文告诉记者:“漓江的水比前些年更清了。”环保部门监测数据也显示,漓江桂林市区河段水质连续3年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北部湾海天一色、水质优良,今年上半年,广西近岸海域国家考核站点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0.9%,专家称“属于难得的洁海、净海”。 这是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乡村风景(9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红树林、鲸群、白海豚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是检验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性物种。目前,广西红树林面积8780.7公顷,近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钦州三娘湾海域成为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根据300多次出海观察和计算发现,近几年来,这一海域中华白海豚数量呈上升态势,每年新增个体数约4到6只;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多次发现鲸群活动,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鲸群在这一区域活动频繁。 巴马瑶族自治县因为生态环境良好等综合因素,百岁老人占比高,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县长蓝海洲说,仅在2017年,巴马就接待国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人”就有10多万人次。目前,广西共有25个县区获评“中国长寿之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行走在八桂城乡,处处生机盎然。河池市天峨县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2017年底天峨县森林覆盖率达79.93%,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一些地方甚至猴子成群出没。 这几年,“南宁蓝”频频在“朋友圈”刷屏。来广西的旅游者无不赞叹,这里的空气呼吸起来真舒服!最新数据显示,广西森林覆盖率、森林植被碳储量、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稳步增长,2017年底广西森林面积达到2.22亿亩,比5年前净增加323万多亩;今年1至9月,广西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1.5%。51条主要河流水质连续数年保持优良。 绿色理念引领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在广西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一只鸟儿停留在枝头(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临近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崇左市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陇亨屯,村民过去打鸟屡禁不绝,如今护鸟爱鸟,这里成了鸟儿“乐园”。去年来陇亨屯观鸟游客8000多人次,村里做起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农海忠说:“现在村民踊跃参与观鸟产业,挣得多的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西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超过8600万人次,总消费超过300亿元。 近年来,广西利用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2017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17.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31.2%。 广西钦州市三娘湾海域,一头野生中华白海豚在自由嬉戏,萌态十足(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广西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使一些产业焕发出生机。广西汽车集团建立汽车座舱数字化生产线,整体制造成本下降约20%;玉柴集团对数字化铸造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 ,营运成本下降2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南方有色集团以建设生态型产业示范基地为引导,创新环境治理技术,推进清洁化生产,实现转型升级、逆势增长。 富硒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广西农业“新兴产业”。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等一直受市场青睐,梧州市龙圩区委书记宋彤宇说:“今年龙圩区发展富硒水稻种植近3万亩,农民每亩增收约800元。”广西农业部门有关数据显示,几年来,广西累计有218个产品获得富硒农产品认定。 以桂林山水、北部湾滨海风光、巴马养生等为品牌的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南宁“美丽南方”、玉林“五彩田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9.8%。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态守望” 这是广西百色市南菜北运蔬菜基地(1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这里有先天优势,更有全自治区人民的后天努力! 1958年广西森林覆盖率23.22%,到20世纪8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为29%左右。改革开放后,广西开始大举植树造林,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造林灭荒、绿化达标、“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等重大行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金山银山”工程等……成就了今天的绿色壮乡。 “有人说广西的自然条件好,‘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其实广西的森林主要是靠人种出来的!”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陆志星说,2010年以来,广西每年有约2500万人次参加各种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植树近1亿株,共计近8亿株。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村民在生态茶园里采摘秋茶(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传承好“绿色接力棒”,早在2005年作出建设生态广西的决策部署,之后实施《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广西又作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力度更大,2013年启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努力探索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子;2015年就发展生态经济作出专门部署,去年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广西从建章立制入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逐步建立。早在2015年,广西就取消了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凌云、乐业、凤山、金秀等8个县的GDP考核,目前纳入生态功能区监管范围的有数十个县(市)。 “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成为广西多地的绿色发展目标。钦州提出“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的理念,在发展海洋工业时专门为白海豚划出一条地理上的“生命线”。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表示:“北海坚决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对破坏生态的行为‘零容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北海的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还深入开展“督政治污”,一些久拖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治理了污染,更进一步推动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详情]

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北京)活动综述
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北京)活动综述

  壮美广西 美绽京华 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北京)活动综述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湘萍 六十一甲子,壮乡织锦绣,壮美绽京华。根据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的总体安排,10月29日-11月20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北京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以下简称“广西艺术展”)。一个个生动的展览,一场场动人的演出,一本本精美的好书……共同串起广西最诗意的山水、最灿烂的民俗、最多彩的文化,引发首都观众和全国人民再次关注广西、了解广西,不少观众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个在新时代更加开放、美丽、自信的广西! 壮乡美美不胜收 在韵味十足的首都金秋时节,美不胜收的壮乡文化艺术,以多姿多彩的形态传扬京城。 北京民族文化宫,广西文化艺术作品展分设在一楼3大展厅,观展人数达3万人次;国家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中央民族大学大礼堂,精彩上演7部广西优秀剧目,10场演出,观演人数达上万人次;人民大会堂电影放映厅,讲述广西边境贫困村脱贫致富故事的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举行首映礼,催泪、暖心、提气;北京图书大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刮起“广西好书”“书香八桂”风潮…… 在20多天的时间里,广西艺术展通过广西文化艺术作品展、广西优秀剧目展演、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首映、广西好书推介4大板块内容,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将“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的时代华章带到北京,向全国人民、向世界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讲述广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故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出席广西文化艺术作品展开幕式时表示,期待通过这些展览展演活动,让更多朋友走近广西、了解广西,体验壮乡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受新时代更加开放、美丽、自信的广西。 “我今年3月到访过广西,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广西独特的美景以及辉煌的发展成就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玛尼·鲍达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想借此机会祝贺广西人民在过去60年里取得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衷心祝愿广西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马尔代夫驻华大使费萨尔·穆罕默德提出:“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与东南亚相近。我们和广西有着良好的合作,我曾经去过南宁,希望有机会能再去到广西其他城市看看。祝福广西60大庆,祝福广西全体人民。” 广西艺术展还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电视台等中央和北京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和自治区主要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图表、动漫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报道。美不胜收的壮美广西收获无数赞誉。  民众赞赞不绝口 民族文化宫展厅里,飘逸灵动的美术经典、笔走龙蛇的八桂书风、气韵传神的摄影艺术、积淀着历史故事的民族服饰文化、熔铸时代记忆的广西好书,让观众们纷纷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祝福:“美丽广西,福泽广西”“锦绣广西,华夏福地”……其中陕西观众崔高兴留言:“广西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展览办得很好,充分展示了四十年发展成果,三个展厅各有特色。祝福广西发展得更快、更好!” 舞动在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剧《花界人间》,获音乐家金铁霖评价:“音乐、舞蹈有特点,呈现出广西的地域特色,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求是》杂志在今年第22期以《舞动永恒的真善美》为题,刊发该刊记者专访《花界人间》主创人员访谈。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欧阳逸冰在人民日报副刊专栏“京华剧评”上,以《花魂灿如许,人间别样情》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花界人间》这类好作品的出现,无疑能让我们对舞剧寄予更高的期待”。 奏响在国家大剧院的交响音乐会《壮乡和韵》,令著名作曲家关峡感叹:广西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在很多省级乐团之上,他们能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欣赏热情,让观众提起精神劲与乐队互动,能做到这一点了不起! 广西经典剧目彩调剧《刘三姐》,传唱60年,常演不衰。“又一次听到熟悉的、经典的刘三姐旋律,心潮澎湃。”在京工作的韦霖是生长在北京的“广西二代”,带着妻子与孩子到梅兰芳大剧院欣赏家乡的经典剧目,浓浓的乡愁让他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小朋友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我是广西人!” 壮剧《冯子材》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演时,北京大学学生孙雨晨特地前往观看:“这部剧气势恢弘,让我非常震撼。”在他看来,这个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剧目,非常契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主题。演绎的过程中,主创对壮剧进行一些改良,在台词中揉入文白相间的成分,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让他这样的年轻观众接受得更顺畅,更容易引发共鸣。  提自信信心满满 广西艺术展的美丽绽放,是广西多年来努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力作的折射。 壮乡广西,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壮、汉、瑶等12个世居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要结合广西的自然条件、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突出广西特色、广西品牌、广西故事、广西人才、广西题材、广西品位、广西平台,推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省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回应时代呼唤,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在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的首映礼上,作为出品方代表,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匡达蔼表示,影片虽为小成本投入,但其所蕴含和传递出来的却是大情怀、正能量,以及对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不变追求。他们将继续扎根厚植于广西这片福地热土,“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在“我们的广西”丛书首发式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曹光哲提出,通过这一套书系统地总结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基本经验,展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成功实践,同时也系统地展示广西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它不仅有纪念意义,更有文化价值,努力将这套书做成传至后世的丛书。 在以“广西戏剧整装再出发”为主题的座谈会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等15位业界专家、学者,对此次广西优秀剧目展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广西剧目的丰富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以优秀的戏剧演出打出了一张“广西名片”。 荟萃经典、绚丽多姿的广西艺术展,见证着广西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造和历史担当,更记录下新时代广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足迹。风好正扬帆,砥砺续辉煌。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详情]

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侧记:桂风壮韵 情动京城
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侧记:桂风壮韵 情动京城

  原标题:桂风壮韵 情动京城(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广西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侧记 11月20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里人头攒动,广西文化艺术作品展正在举行…… 走进民族服饰文化展区,133件套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刺绣、铜鼓等展品,让观众与广西各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来了次零距离接触。“有一位老奶奶上世纪90年代曾到过广西,这次特意来看展览,很希望有机会再去广西听一听京族独弦琴。”讲解员郑雅元说。 10月29日至11月2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艺术展览展演活动在京举行;活动分为广西文化艺术作品展、广西优秀剧目展演、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首映、广西好书推介四大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各民族团结奋进、祖国南疆繁荣稳定的新画卷。 创作民族舞剧 展现地域风情 幽远的苍穹,神秘的星汉,人从花中生,魂归花中去……10月底,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将壮乡儿女的浪漫传说搬上舞台。 舞剧围绕“花”的浪漫情愫、精神信仰,编创围绕打谷、打砻、祭祀、献药4个场景,展现了民族和睦、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音乐、舞蹈无不呈现出广西的地域特色。”音乐家金铁霖评价称,《花界人间》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舞剧,非常想有机会去广西参观。”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卢基扬采夫说。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审美形态交织出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奏响交响乐《壮乡和韵》,在充分展示壮族音乐传统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同时,亦传达出当代民族音乐兼容并包、多元交融的新风貌。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他表示:“壮族的音调加上管弦乐队的伴奏,很能渲染气氛,从中我们也逐步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传承经典名作 镌刻文化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本月初,彩调剧《刘三姐》再次进京展演,好评如潮。演出最后,六代“刘三姐”扮演者同台献唱、抛绣球,现场欢声雷动…… “什么叫经典剧目?有剧院团不断翻演,有一代代的人想看。”广西彩调剧团团长龙杰锋说,彩调剧《刘三姐》创排至今走过60年,创造了诸多纪录。 “让我想起广西的美丽山水,想起广西人的热情纯朴。”北京市民朱先生曾多次到广西旅游,观看演出后大呼过瘾。 不止一个《刘三姐》,“广西出版现象”更是闻名业界。 11月1日,广西好书展销暨“我们的广西”丛书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千余种广西精品书籍集结亮相。随后,广西好书走进北大、清华等9所高校,出版家、作者与在校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读书分享活动。 在中国传媒大学专场,“我们的广西”丛书部分作者分享编写体会,广西籍学生卿韵欣听后感慨地说:“听了专家们的讲解,更多的同学了解了自治区成立60年来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开放的伟大变迁!”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11月10日,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走进清华大学,讲述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主帅,与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杀的故事。冯子材扮演者李森说:“为了更好地演绎这个人物,我经常翻看各种资料,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历史背景,希望能通过这部戏去影响更多年轻人强化爱国情怀。” 借助影视载体 传播时代精神 “时代楷模”黄大年是广西籍地球物理学家。11月7日晚,现代桂剧《赤子丹心》在北京大学上演,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事迹再次感动了现场学子。北京大学进修生马丽娟说:“随着一幕幕剧情的推进,我越来越受到震撼!” 黄永华曾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知青。多年后,他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回到广西边境故地,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10月31日,由作家木心小说改编的影片《又是一年三月三》在人民大会堂电影放映厅首映。 “影片把握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了精准扶贫的主题,确实让人感动!”北京观众何培刚称赞说。影片导演马会雷表示:“我们想要的并不单单是记录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站在人的角度,见证时代的变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范晓莉介绍说,广西每年选派3万多名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其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电影里每一个情节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拍摄《又是一年三月三》,旨在通过电影这一现代艺术形式,借鉴壮族传统文化元素,聚焦脱贫攻坚,展示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庞革平 刘佳华)[详情]

广西: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广西: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原标题:广西: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布《承办<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南宁市将实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向社会提供全免费开放服务。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契机,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增强活力,提高效能,积极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共文化五级网络不断完善 “如今这里可热闹了,俨然成为党建、农业和旅游三链协同发展的综合体。”在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镇安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断有村民在这里出入。这里不仅有书屋、棋牌室、舞台等文体设施供群众平日娱乐休闲,还融入“服务惠民”的一系列功能,成为该村服务村民,推进乡村旅游,进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据了解,以“六个一”为标准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广西各地稳步加强。截至目前,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24.31亿元,建设11522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广西80%的行政村,并实现对全区14个民族自治县、边境县行政村的全覆盖,走在了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前列。 在自治区层面,文化设施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的相继动工和投入使用,首府南宁作为广西文化中心的功能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全区各市文化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钦州市图书馆、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桂林市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文化场馆正式投入使用,部分未达标的设区市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新建或改扩建工作也在逐步推进。 “未建成或未达标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将逐步纳入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公共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并安排15亿元的专项资金,同时,我们还为21个区定贫困县文化馆、图书馆配备流动图书车和文化车,以此不断建立并完善我区公共文化五级网络,优化其服务效能。”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 让文化艺术扎根基层 11月11日晚,在南宁民歌湖畔举行的“与明星同唱”2018年南宁市百姓歌圩麦霸挑战赛进入第四场导师建队赛,随着赛制推进,赛事愈发火热,一次次掀起群众性歌唱活动的高潮。 2016年,广西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打造“5.23全民艺术普及日”,致力构建“一个核心、四方驱动”的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格局。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核心,广西相继推出和打造桂东地区“粤剧节”、桂西地区“民歌湖百姓大舞台”、桂北地区“三月三鱼峰歌圩”、桂南地区“魅力北部湾”等具有地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8年“全民艺术普及日”期间,全区各地市的文化场馆开展惠民演出、公益培训、交流讲座、艺术展览、成果展演、普法宣传等各类活动达到100多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予以高度评价。 在广袤的乡村基层,广西有针对性地开展轰轰烈烈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 以“一村一场文艺演出”为目标,广西各级文化系统通过上级派送、乡镇组织、村级自筹自演等形式,每年将近2万场的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到基层”惠民演出活动,文艺院团深入到农村、学校、工厂、部队、社区。据悉,2017年,该活动共送出演出4878多场,同比增长81%。此外,广西连续5年举办基层群众文艺会演,通过层层选拔优秀作品、展演交流、惠民演出,让文化的细胞深植到了百姓中。 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专管员实现了全覆盖,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得到壮大。”百色市右江区文体广电局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感慨地说。得益于《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的通知》的发布落实,基层公共文化事务实现了专人专管。不仅每月的专管员津贴按时足额发放,而且每年通过集中授课、学习观摩、技能比武、人才表演等多种形式对专管员开展集中培训,大大激励了专管员的积极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也随之提高。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广西坚持完善机制建设,各项保障制度不断健全。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并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保障底线,该《实施意见》成为全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随后,为推动《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自治区文化部门推动各地市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制定并公布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搭建了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近两年,为了促进具体工作的推进,广西还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广西“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构建覆盖全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郭凯倩)[详情]

数说广西:年产蔬菜3000多万吨成“南菜北运”基地
数说广西:年产蔬菜3000多万吨成“南菜北运”基地

  原标题:数说广西:年产蔬菜3000多万吨成“南菜北运”基地 新华社南宁11月19日电(记者曹祎铭)11月,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网状散布在这个被右江环绕的乡村,整齐的田垄里种满绿油油的香葱,不少村民正在田间劳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的农民开始种香葱,如今5000多亩的香葱种植面积让中平村成为广西有名的香葱种植专业村。而这样的专业村在广西并不罕见。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广西充分利用温、光、水等自然条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如田阳县和田东县的番茄、合浦县的豇豆、宾阳县的胡萝卜等,示范带动广西秋冬菜生产向区域化方向发展。目前,全自治区秋冬菜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58个,2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22个,30万亩以上的县区有7个。 截至2017年底,广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72万亩,是1978年的7.19倍;蔬菜产量3088万吨,是1978年的11倍。广西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秋冬菜生产基地。 种这么多香葱怎么卖出去?中平村村民并不发愁。“我们只需要把葱种好,外地老板会主动来我们村收购的。”村民卢能实说。 在中平村,记者看到不少挂着北方牌照的大货车停放在多个香葱收购集散点。来自山东德州的货车司机刘猛告诉记者,他连续多年来广西跑蔬菜运输,“冬季,广西的蔬菜在北方很受欢迎。”刘猛说。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南菜北运”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秋冬菜生产、种植基地布局、流通通道建设等内容的专项规划。根据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广西26个县(区)被列为蔬菜产业重点县。经过多年发展,广西成为国内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 2013年12月11日,由百色市政府主导、百色开发投资集团组织实施,通过铁路向北京输送百色绿色果蔬的专列——“百色一号”开通,打通了南北绿色果蔬铁路运输大通道。截至目前,“百色一号”已累计运营90趟。 2015年广西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南菜北运”专项规划(2015-2025年)》,提出经过10年努力,在实现农产品向“精、优、特”方向发展的同时,构建包括产地集配中心、冷库、“南菜北运”信息化系统、“南菜北运”主销区配送网络等在内的广西“南菜北运”流通体系。[详情]

好山水成巴马群众致富“长流水”
好山水成巴马群众致富“长流水”

  原标题:好山水成巴马群众致富“长流水”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山峰秀丽、河流蜿蜒、生态优美、风情多姿……初冬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带着爸妈去巴马”,正成为越来越多养生游客的向往。 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近年来,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巴马助推脱贫攻坚带来了契机。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最能普惠大众民生。”河池市委常委、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军说,巴马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将全县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范围。在东山、西山两个贫困人口集聚的乡镇,规划建设民族风情游览区、红色旅游景区、生态观光景区;在盘阳河流域村屯,规划发展农家旅馆、休闲养生、农家乐等健康养生产业。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巴马长寿文化发祥地那桃乡平林村,外出经商致富的邓氏兄弟,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开发乡村旅游,打造别具一格的新农村。 “巴马神奇的长寿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邓氏兄弟告诉记者,仅核心景区的农家旅馆,日接待游客就达100人次以上,经营农户每年轻松增收万元。 “景区+能人+农户”,邓氏兄弟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吸纳8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1人,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还有4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每户除一人在景区务工领取工资外,2017年还获得分红6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巴马优势得天独厚。在原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派驻的第一书记带领下,由农村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合作社按贷款入股合作经营资金8%的比例作为保底分红,让贫困户成为股东。 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通过床位经营承包、劳务服务、特产销售、土地流转等渠道,积极探索旅游脱贫新路,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坡纳屯先后被评为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中国特色乡村、广西四星级旅游区等。“以前住旧砖瓦房,现在住上漂亮的楼房,搞起农家乐,生活红火起来。”村民黄永恒说。 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旅游扶贫带动了巴马各乡镇建设特色农家旅馆,许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巴马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是巴马的底色,生态、空气和天然水是巴马的生命。”巴马瑶族自治县县长蓝海洲说。巴马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格局,深入探索旅游带动脱贫模式,努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的“绿色工业”。 “巴马给我一滴水,我还巴马一世界。”8年前,一位来巴马投资的企业家讲出这句话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几年间,其公司生产的矿泉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升至3亿多元,远销各国。如今在巴马,仅饮用水就有5个广西著名商标,其中4家企业年产值在亿元以上。 巴马山水独特,处处是宝。从天然饮用水到山茶油,从香猪到火麻……巴马以长寿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生态型工业,以长寿健康产业为主导发展绿色GDP,推进工业逐渐转型升级。 “巴马牢牢坚守环保红线,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王军说,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就是不断提升巴马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巴马的发展就越有前景。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广西来宾:“桂中”农业有智慧
广西来宾:“桂中”农业有智慧

  原标题:[辉煌60年 壮美新广西]广西来宾:“桂中”农业有智慧 “天下来宾,来者上宾。”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打出的响亮口号。来宾是2002年年底撤销柳州地区后新成立的地级市,地处广西中部。近年来,来宾市以农业特色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为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当地富民兴市新引擎。 来宾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里地处桂中低山丘陵区,可连片种植耕地广阔,人均耕地面积约2.4亩,是广西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城市;水果是来宾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近年来当地出产的水果品种从传统的龙眼、桃、李、牛心柿逐步扩大到柑橘、百香果、坚果等,目前水果面积达90万亩,去年全市水果产量74.7万吨。 来宾产的柑橘已成为广西第一大水果品种,海升现代柑橘示范基地、红河红晚熟柑橘生产示范基地等多个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相继建成。在广西来宾海升现代柑橘产业园,记者看到,这里的农业种植科技含量高,已经实现了高度智能化。“智墒”“云衍”“天圻”系统将土肥光能水气热等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传导到信息平台进行科学研判,实现农业大数据整合,进而指导水肥、园艺、植保等农业生产。 柑橘产业园的水肥管理员韦华婷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演示了如何用手机对3500亩柑橘园进行水肥监测。手机APP上“E生态平台”清晰显示了当天的风速风向、太阳辐射、土壤水分等数据,农作物生长信息一目了然。借助这个APP,韦华婷只需3天时间就能把整个园区巡察一遍。 每年秋冬季节,缺水问题常困扰着桂中地区群众,因此提高用水效率仍是当地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关键。海升现代柑橘产业园总经理石建峰介绍,园区安装了目前国内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全自动化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直接把肥料随水均匀输送到植株的根部,大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至70%,大棚膜下滴灌用水量比畦灌减少30%至40%,比大水漫灌减少50%以上。 石建峰表示,园区内的现代化农业信息系统就像给农民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加上科学的种植方法,都为种植高质量柑橘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计划与阿里云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无人机技术及遥感技术,整合分析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控、产量质量预估、体系追溯等数据,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石建峰说。 随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质量与规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以海升现代柑橘示范基地为例,这里建立了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将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民发展60万亩的现代化柑橘果园,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为核心区群众每年带来土地租金收入300余万元。经测算,2016年核心区人均年纯收入比创建前提高了45%。“现在我们家4口人都在这里上班,人均月工资有3000多元。”柑橘产业园拖拉机手韦文河告诉记者,同其他流转土地农民一样,他已经由普通农民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 当前,来宾市正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宾市副市长姜雷介绍,来宾市将进一步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打造一批生态优质农产品;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园发展的基本条件。此外,来宾市还将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及冷链物流中心,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明阳 王炬鹏)[详情]

壮美新广西:一根甘蔗两头甜
壮美新广西:一根甘蔗两头甜

  原标题:广西推动糖业转型升级,让糖厂和农民都得到实惠 一根甘蔗两头甜(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逐盎村村民何进一走进数控机房,娴熟地开启电闸。室外万亩高产高糖甘蔗基地里,一条条黑色水管像毛细血管般分布在透明的白色薄膜下,伴随着电流接通,水肥溶剂均匀地喷洒在蔗根上…… “以前是望天吃饭,现在有了这套滴灌系统,旱涝保收。”何进一说,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让甘蔗种植实现了规模化、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甘蔗亩产量从4吨提高到了7吨。 近年来,广西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实施糖业“二次创业”,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一根甘蔗两头甜,糖厂与农民都尝到了甜头。 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行走在八桂大地,面积达数千亩甚至上万亩的甘蔗“双高”基地蔚为壮观。截至今年10月,广西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已完成422.16万亩。 在江州区区长王耀雷眼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既是糖业转型升级工程,也是最大的扶贫工程。“‘双高’基地建设使每亩甘蔗增收1000至1200元,全区2万多名贫困人口中,有1万多人通过参与‘双高’建设实现脱贫。” “力争在2019年基本完成全区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的目标,亩产达到8吨,含糖量达到14%。”广西“双高”基地办副主任刘全跃说。 甘蔗身上竟然全是宝。“以前甘蔗尾叶大多一烧了之,现在没想到还能卖钱。”崇左市新和镇通康村村民黄连芳说,她家种了15亩甘蔗,光卖蔗叶就赚了1800元。 除了蔗叶可以做青饲料,榨糖后产生的蔗渣用于生产纸浆;蔗汁经发酵、蒸馏酿出朗姆酒;废糖蜜用来生产酒精,酒精废液作为液肥洒到蔗田;滤泥用来生产有机肥……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糖业循环经济园,一根甘蔗就这样被“吃干榨尽”。 园区管委会主任罗伟豪说:“园区规划总面积1.5万亩,目前已有18个项目落地。去年园区产值80多亿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亿元。”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而广西糖业的融合发展让一根甘蔗的“两头”——糖厂与农民都尝到了甜头。 南宁糖业集团首推糖料蔗种植收购合同,调动蔗农生产积极性,确保糖料蔗种植面积;砍运甘蔗由地头装车改为蔗农直送和建立中转站,一吨甘蔗砍运节省100多元。 在崇左、来宾等糖料蔗生产大市,通过园区建设,将原料蔗生产、加工及文化展示等融为一体,延长了糖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带动,崇左市新和镇成为全国唯一以蔗糖产业为特色的“甜蜜小镇”,使众多乡亲不离故土就能过上城里的生活。居民赵海同用“四个变”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环境变得更卫生,管理变得更有序,生活习惯变得更健康,创业就业变得更便捷。”(记者 庞革平)[详情]

广西来宾:“智慧农业”带来巨变 “失地”农民开上进口车
广西来宾:“智慧农业”带来巨变 “失地”农民开上进口车

  原标题:[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广西来宾:“智慧农业”带来巨变 “失地”农民开上进口车 从“失地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份子,韦文河很自豪。(何川/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五十多岁的韦文河是广西来宾人,在家种了四十多年的地,不想两年前成了“失地”农民。但是,韦文河却很开心,因为他不仅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还因此开上了全村最贵的进口车。 日前,“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采访团走进广西来宾。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国营凤凰华侨农场内,韦文河一边给车做保养,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经历。 2016年,韦文河种了40年的地,以及附近很多村民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被流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约3500亩的现代柑橘产业园。 韦文河很爱笑。说到地刚租出去时的情景,他咧嘴笑着说:“我们也种过柑橘的,果子结出来最多就鸡蛋那么大一点,酸得很。刚开始我天天到地里转着看,就觉得这些学生娃好笑,不懂种地,这里种柑橘肯定不行啊。” 韦文河不知道的是,作为来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这片柑橘产业园从一开始便立下了现代农业的高起点。 来宾海升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韦华婷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是国外GlobeGAP建园标准及‘智慧农业’建园模式。在平地或缓坡地,用宽行密植的方式,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柑橘种植,引进国际先进的农机设备实行机械化作业,采用成套智能化可自动学习升级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全自动化的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 随着柑橘园的初步成型,村民有了信心,“失地农民”纷纷加入到了园区的建设中。因为驾驶经验丰富,韦文河成了园区的一名拖拉机手。 “我这个车功能很多,现在车后的这个像飞机发动机的是喷洒农药用的,开这个车出去,我一个人一小时就能顶全村的男人干一天的活。”韦文河笑着说,自己跟村里人说开的是“地上跑的飞机”。 虽然自家土地被租走了,但周边的农民都笑了。 韦文河所在的这个村子,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核心区农民获得了每年300余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园区将农民返聘进企业务工,每个月再给他们增加人均2000余元的收入,从事高难度作业,则可获得每月5000余元的回报。农民每个月获得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他们以往靠种植甘蔗等农作物获得的收益。经来宾市相关部门测算,2016年柑橘园核心区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比园区创建前提高了45%。 今年挂果的柑橘。(何川/摄) 今年是柑橘园首次量产,韦文河在地头随意摘了一个成熟的柑橘让记者尝。“你吃了就知道我不吹牛,这个柑橘比我自家种的大,颜色也漂亮。吃起来水分、糖分都比自己家种的好。”韦文河笑着说。 园区负责人介绍,来宾海升柑橘基地相比传统种植,可提前进入挂果期并实现收入。基地预计2019年可收获商品果1500吨,预计年收入可达到1500万左右,果树成长四年后,丰产期预计每亩可收获商品果4吨左右,实现年收入7000余万元。 据了解,来宾全市已启动创建示范区92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的示范区目标。示范区建设逐步由点到线扩面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也渐次展开,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在这一过程里节节攀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里,通过产业园和示范区的带动,智慧农业、特色农业已成为来宾富民强市的新引擎。 从咧嘴笑“学生娃”不懂种地,到笑着夸“学生娃”种得好,韦文河不仅身份有了彻底的转变,内心也起了巨大的变化。“种地就要这样搞,农民才有出路嘛。”这是韦文河的心声,也是来宾市92个即将启动建设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人的心声。[详情]

将来谁种地?请看广西“新农人”的答卷
将来谁种地?请看广西“新农人”的答卷

  原标题:将来谁种地?请看广西“新农人”的答卷 新华社南宁11月15日电 题:将来谁种地?请看广西“新农人”的答卷 新华社记者董振国、吴小康、曹祎铭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记者近期在广西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当地农村涌现出一批“新农人”群体,他们中既有大学毕业生、城市白领,也有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新农人”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发展规模种植,借助电商平台拉动销售,通过网络直播培育“粉丝经济”,这些元素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辞掉城里工作 哥俩返乡种地 大学毕业、城里就业,这是不少大学生的人生选择。然而,方宏挣和方宏纯兄弟二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城里打拼几年后,他们齐齐辞掉工作,结伴回老家搞起了农业。 “我们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感情,虽然城里工作收入高,但总找不到归属感。”哥哥方宏挣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家药企工作,弟弟方宏纯学的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做健身教练。哥俩商定后,于2015年辞掉工作回老家种水果。 他们的老家在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当地农业条件好,适合种植芒果、沃柑、甘蔗等。“我们虽然出生在农村,可对种地还很外行。所以我们先从销售本地水果着手,边干边学,慢慢掌握了种果树的技术。”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农人’,新在哪里?跟老一辈农人相比,我们在种植、田间管理环节更加注重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此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电商,把本地水果卖到全国各地,解决了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 方宏挣介绍,最近在专家建议下,他们正尝试改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既能提高果园的生产效率,又能提高果子的品质。此外果园秉持绿色理念,果苗一律采取留草栽培,等草长高后再用机械除掉,避免使用除草剂。 目前兄弟俩承包的果园面积达1000多亩。在致富的同时,他们不忘乡邻,发动当地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在种植、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推动水果产业发展。 从经销数码产品转型农产品电商 同是返乡创业,韦小东则致力于做县域电商。眼下正是融安金橘上市季节,“我们最近从国外购买了一套自动分拣设备,正在加紧调试,今后水果分拣将由机械自动化完成。”韦小东说。 韦小东的家乡在广西融安县,那里是“中国金橘之乡”,全县金橘种植面积14万多亩,他的家里也种了几亩金橘。尽管家乡的金橘名气越来越大,可销售问题始终令种植户感到头疼。韦小东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商机,经过仔细考虑,他2016年辞掉在广州经销数码产品的工作,回到融安和朋友做起了县域电商。 一开始,这个年轻的团队就遇到不少难题。发展电商必须走标准化道路,但要实现田间地头的标准化存在不少困难。“我们面对的种植户很分散,且农户素质参差不齐,要让他们接受新的理念并不容易。”韦小东说。 韦小东和团队成员驻扎在田间地头,每天跟农户打交道,宣讲如何做好标准化。一些农户发现,如果按照标准化要求做好分拣,收购价每斤要高出几毛钱,慢慢地接受了这一理念。韦小东收购的产品除了上架到自己运营的网店外,还供货给代理商以及其他商家。 目前,韦小东的团队在全国水果主产区建了40多个水果协作供应基地、20多个配送中心。 巧妇竟成“网红” 土产成“香饽饽” “今年‘双十一’,我的网店卖出去15万斤皇帝柑,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甘有琴,广西灵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年多前,种地、打理果园、采摘、找销路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 改变源于一次无心上传到网络的小视频。去年5月,甘有琴的家人将她在田间劳作和制作美食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直播平台,收获不少关注。 “没想到普通生活能吸引这么多关注。”甘有琴说,直播内容并非刻意策划,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务农场景,还有一些做农家特色菜的视频。这些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在数十个网络平台上,甘有琴的粉丝量累计近千万,她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在直播平台上,有不少粉丝与甘有琴互动,希望能品尝到原生态的农家果蔬,于是她开始将自家的土特产售卖出去。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甘有琴和家人开起了网店,专门售卖当地农产品。今年4月,她在直播中推介本地产的柑橘,一天就卖出6万多斤。目前,甘有琴通过电商平台自销和代销的农产品销售额累计突破1000万元。[详情]

广西创新驱动旅游业“由大到强”的启示:让更多人体验美好
广西创新驱动旅游业“由大到强”的启示:让更多人体验美好

  原标题:让更多人体验美好——广西创新驱动旅游业“由大到强”的启示 新华社南宁11月14日电 题:让更多人体验美好——广西创新驱动旅游业“由大到强”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潘强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从1978年的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512万人次,国际旅游消费从432万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广西发挥资源优势,旅游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山水到文化的转变,成为扶贫、惠民的幸福产业。 从“桂林旅游”到旅游强区 桂林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甘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桂林”到整个广西的全覆盖。 正值冬季,广西北海银滩游人如织,一批又一批“候鸟”老人在这里享受温暖阳光。65岁的杨建平和59岁的陈安是这群“候鸟”老人中的一对夫妻。陈安说,自2016年开始,他们就过上了“旅游养老”的生活。 60年来,广西滨海旅游发展从无到有。北海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北海市接待游客总量不到10万人次,2018年上半年达到1836万人次。 11月6日,东兴口岸迎来了2018年第1000万名出入境游客,这是这个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在崇左大新,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正式确定为我国5A景区,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加速推进。 外国人到广西旅游也愈发便捷。桂林获批东盟10国旅游团入境144小时免签政策,东兴、友谊关等六口岸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广西开通至东南亚、东亚、南亚等国际及地区航线40余条。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3.3亿人次,同比增长27.3%,旅游总消费3669.2亿元,同比增长33.1%。旅游业成为广西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山水”到“文化” 旅游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广西在“山水”之外不断挖掘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书写旅游发展新篇章。 “第一次游漓江,只是单纯看山看水,第二次来,欣赏了《印象·刘三姐》,这一次来我乘坐直升机低空看漓江,文化日渐浓厚。”游客张华兴说。 《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3月上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千万,已成为广西旅游的“名片”。 三江程阳八寨的风雨桥、吊脚楼、鼓楼,构筑了别具一格的侗族风情画卷。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吴乐说,近年来,三江着力打造侗族文化深度体验区、侗族大型实景演出《坐妹》等旅游文化品牌。 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宁明县推出花山岩画“栈道游”以及山歌表演、“簸箕宴”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从山水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广西旅游实现了大转变。”甘霖说,广西旅游发展坚持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共同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两大产业的共赢,也不断推动广西旅游经济走向高质量。 兴一业,旺百业。60年来,广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1400多家。柳州钢铁厂、梧州市宝石城等成为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随着产业融合逐步推进,新的旅游业态不断产生,全域旅游效应在广西逐步显现。 旅游成扶贫、惠民的幸福产业 在众多的扶贫手段中,旅游扶贫正成为广西脱贫攻坚的新生力军。 “没来景区唱山歌前,我在家里干农活,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现在每月基本工资1900元,加班还有加班费,附近很多人都来景区工作。”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的山歌演员农志秀说,当地发展旅游,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大新县委书记赵丽说,依托“龙头景区+民宿”的品牌,大新县找到了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契合点。 大新只是广西旅游扶贫的缩影。旅游改善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成了广西的幸福产业。到2020年,广西将扶持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实现20万人脱贫,力争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80万人脱贫。 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地处深山,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是典型的贫困村。“修通公路后,村里与企业签订协议,村民以梯田入股,企业整体包装,统一管理。”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零散的梯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村民从门票收入中获得梯田维护费、种田补贴等旅游分红,最多的一户分得4.35万元,最少的也有9000多元。 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广西旅游扶贫的特色。自2013年广西启动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以来,已有4批共20个县通过验收被授予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根据《广西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广西要创建20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30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30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广西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挖掘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扶贫的带动能力。”甘霖说。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详情]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道不尽的邕江美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道不尽的邕江美

  原标题: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道不尽的邕江美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周仕兴     一碧邕江穿城而过。水清岸绿、碧水绕城,市民与东盟友人的欢声笑语传入耳畔,先进的利民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东邻粤港澳、南滨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穿越千年的母亲河邕江蜿蜒流向远方,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民族风情与国际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 60年来,邕江好似一幅流动不息的画卷,悠悠诉说着“中国绿城”品质升级的发展变迁,演绎着科技创新不断造就壮乡传奇的精彩瞬间,绽放着南宁从边陲小城向南国明珠嬗变的夺目光彩。 广西北部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重要出海口,昔日农渔业为主的沿海落后小城,发展成了连通世界的创新型开放重镇。图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码头一景。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魅力邕江:千年河道展露新颜 邕江之美,美在发展,美在品质升级。 提起儿时的邕江记忆,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韦杰鹏眉头紧蹙。那时邕江污染严重、两岸发展极不平衡,民间甚至流传着“宁要江北一间草房,不要江南一座新居”的戏语。 20世纪70年代开始,邕江治理成为南宁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先后经历了修建防洪大堤、整体提升和综合整治三个阶段。2015年7月,南宁全面启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工程集防洪、饮用水源保护、通航能力提高、水质改善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市民休闲景观建设于一体,目前已完成两岸景观工程建设57公里,护岸工程建设69.73公里,两岸绿道已贯通136公里,建设进展已接近尾声。”韦杰鹏表示。 从空中俯瞰,一幅全新的、以邕江为轴的南宁城市空间图徐徐展开:千年河道展露新颜,“百里秀美邕江”芳容初现;一江两岸十八园,市民观光、健身场所越来越多;从老城区到五象新区、龙岗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幅新图的绘画者,巧妙地将“治水、建城、为民”融进南宁的发展长河中,原来依江而生的滨江老城正向一江两岸的现代化大都市转变。“我们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不断推进绿城品质升级,新区、旧区联动打造,江南、江北共同提升,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宜居魅力不断彰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文军说。 活力邕江:科技创新激起一江春水 邕江之美,美在创新,美在活力迸发。 沿江而上,邕江支流心圩江畔,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坐落于此。 走进园区的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各项“黑科技”争相展示着“南宁智造”的魅力:捷佳润公司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是一款“种田神器”,轻触按钮,滴灌、喷雾、施肥自动开启;咪付公司采用低功耗蓝牙技术,自主研发互联网票务平台,在手机上可实现每笔不到0.2秒的安全快捷交易;七三科技公司研发的“所见所得—智慧课本”依托增强现实技术,通过APP扫描图像即可呈现三维立体效果,同步实现智能解说、构件展示、三维动漫等功能。 在南宁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员杨江琳眼里,园区里的高科技实用便捷: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都要用到“咪付过闸”;“种田神器”已服务广西区内外及东盟国家40多万亩土地;“智慧课本”即将走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堂。 “运营两年多来,基地已引进47家行业重点企业,入驻孵化80个创新团队,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大产业微集群,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耕表示。 科技创新,激起南宁发展的“一江春水”,展示出古老邕江的青春活力:科技进步对南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南宁已夺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与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合作交流,正融入全球创新高端体系。 潜力邕江:绿城之韵绽放国际舞台 邕江之美,美在融合,美在开放合作。 漫步南宁街头,一朵巨大的“朱槿花”盛开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屋顶。朱槿花是南宁市花,花大色艳,生命力旺盛。这朵“朱槿花”有12片花瓣,意喻世居广西的12个主要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和睦相处,它与依山随势而建的会展中心连为一体,成为南宁的标志性建筑。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赋予这座城市新的功能“南宁渠道”,搭建起一条中国与东盟之间政治、外交、经贸、人文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渠道。 互市口岸今日交易额、今日参与边民数、实时边民交易订单……在中国-东盟信息港智能展示中心的蓝色大屏幕上,中国-东盟边贸结算信息服务平台上的数字和信息实时滚动。 中国-东盟信息港是一个由海量数据信息构建的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始建于2014年9月。据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经理李莹介绍,广西围绕南向通道国际贸易物流,目前已基本建成三大联动的信息平台:南向通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国-东盟经贸大数据平台和南向通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南宁渠道”。 开放合作,让绿城之韵绽放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了南宁发展的无限潜力。“南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上下功夫,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已由昔日祖国的边陲城市,变身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张文军说。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来自壮乡千里边境的报告:“小道”蝶变“大通道”
来自壮乡千里边境的报告:“小道”蝶变“大通道”

  来源:广西日报 从昔日海上“胡志明小道”,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从肩挑手提的边民互市,到大进大出的国际贸易、口岸加工……守望与开拓在这里汇合,开放与包容在这里生长。 这里,就是广西的千里边境,是广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广西边境地区有防城港、崇左、百色3个设区市,其中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广西边境与越南相连,毗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陆海联动开放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 近年来,作为广西改革发展的主线,着力下好开放发展这盘棋,加快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边境地区在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与功能愈加凸显。 做足“边”文章,开放末梢变前沿 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包括广西凭祥、东兴在内的全国14个城市获批为沿边开放城市,广西沿边开放开发大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012年、2016年,国家又先后批复设立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6年5月,防城港市获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广西沿边开放开发在新时代迈上新征程。 沿边开放,风起帆张。10月26日上午10时,火车汽笛鸣响港湾,北部湾港(防城港)至重庆冷链专列从防城港首发,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添新彩。 依托深水良港和区位优势,防城港率先在国内开通东盟海产品冷链“公铁海”联运。每年,有超过150万吨海产品、水果等冷链货源从防城港发往云贵川渝等省份。一港连南北,天堑变通途。经广西出海的这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一改沿长江运输至上海绕行大半个中国海岸线到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的传统路线,从东向到南向,将“一带”与“一路”有机衔接起来,也将广西从国际物流末梢推向对外开放前沿。 北仑河上,新建成的中越北仑河二桥气势如虹;归春河旁,硕龙口岸主通道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随着一批口岸升格和扩大开放获得国家批复,广西沿边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友谊关口岸扩大开放至浦寨、弄尧通道,东兴口岸扩大开放至北仑河二桥,峒中口岸(含里火通道)和硕龙口岸升格为一类双边性口岸,实现国家一类口岸在边境县全覆盖。 2017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1469.8亿元,其中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633.5亿元,占全国的74.4%,在全国沿边省区中排第一位;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836.3亿元,占全国的31.9%。 凭祥综合保税区、东兴国家开放开发试验区、中泰崇左产业园、中越德天板约旅游合作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凭祥综合保税区2017年进出口总额1440.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6倍,入区企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10个沿边综合保税区排第1位。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已建成标准厂房约3万平方米,天虹纺织控股集团等11家企业在跨合区落户…… 释放“边”优势,特色产业谋崛起 10月中旬,在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夏石工业园区,上市公司盐津铺子的加工车间里果香四溢。“我们10月份接到200多吨的芒果干订单,现在正为‘双十一’紧张备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凭祥去年水果进出口235万吨,约占全国25%,位居第一。如何让火热的水果贸易在当地“落地生金”?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凭祥市委书记王方红说:“关键是做热通道,做实口岸,做强产业,变通道经济为口岸经济。” 借助凭祥综保区等平台,创新“前岸、中区、后厂”发展模式,凭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加工贸易等口岸经济,引进德国辛克物流、富士康准时达国际龙头物流企业,带动IT电子组装、机电组装配送等一批加工项目入驻发展;主打边境食品加工的“东盟水果小镇”悄然崛起,以红木精深加工为主的红木产业集群已成规模,以口岸经济为依托的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凭祥口岸加工业总产值18亿多元,同比增长一倍。 30年前,“一条路、两排树,来到凭祥没吃住”是凭祥的真实写照;30年后,开放的“大口岸、大通道”为它带来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从做边贸互市“起家”,到投资食品加工厂“发家”,凭祥市佰秀农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农富文走过的创业历程,是广西沿边开放从“通道经济”走向“口岸经济”的生动写照。为将互市政策红利留在边境,广西大力发展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在龙州、凭祥、东兴、宁明等边境地区,相继建成边贸扶贫加工产业园,加工产业从传统的海产品、坚果等几个类别发展成10大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跨境加工制造业,建成投产的加工企业49家。边境贸易与加工、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近10万个,带动大批边民升级为产业工人。 繁荣的边贸也催生了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为探索“互市贸易+跨境电商”新模式,凭祥、东兴等建设了线上边民互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线下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阿里巴巴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谷歌广西体验中心等纷纷入驻广西,带动上千家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 激发“边”活力,先行先试勇探路 李庆红是柳州中外运国际物流部报关负责人。近日,她接到某机械零部件企业需要报关一批进口货物的电子邮件。她随即登录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录入报关单,大概3分钟后报关单发送申报,几秒钟系统便显示收到了海关的放行回执。 企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以“天”计、以“小时”计实现了以“分”计,甚至以“秒”计的突破,是广西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有力见证。2015年底,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建成“单一窗口”的省区;2016年11月,边民互市贸易“一指通”系统全面启用,广西互市贸易管理智能化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12月,广西率先在沿边重点口岸探索“两国一检”合作试点…… 根据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最新通报,今年1-9月,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累计压缩34.18%,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81.84%,压缩幅度位居全国第二。 10月11日,防城区里火边民互市点,边民黄华程从越南进口8000元的巴沙鱼皮。他拿着越南商户开具的收款单,来到结算服务中心刷互市贸易卡,货款就由银行直接划转到越南老板的账户。 政府贴息、银行授信,办理互市贸易专用信用卡,解决边民资金难题;引入金融机构,成立边贸结算服务中心,降低边民分散结算的成本与风险……随着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深水区”,广西多项先行先试创新举措引人注目。 自治区金融办主任范世祥表示,“边境互市+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与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区域银行间交易平台、人民币对越南盾银行柜台挂牌“抱团定价”“轮值定价”模式、试验区六市金融同城化等创新举措,一同成为我区在沿边金改探索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实施边民自主创业“零成本”注册、开展中越跨境劳务合作试点、东兴探索边民互市贸易结算模式、崇左创新“四十九证合一”“三十一证联办”登记制度改革、防城港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一项项改革攻坚破题,一项项创新举措,激发沿边经济新活力。 站在防城港零号泊位旁举目远眺,天高云淡,碧波万顷。遥想50年前,海上“胡志明小道”在此始发,见证中越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感慨50年后,贯通南北的海铁联运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在此诞生,书写广西边海开放开发新传奇! (记者 周红梅 执笔) [详情]

从南方大港梦到铁海联运枢纽
从南方大港梦到铁海联运枢纽

  原标题:从南方大港梦到铁海联运枢纽——广西北部湾发展站上新台阶 新华社南宁11月13日电 题:从南方大港梦到铁海联运枢纽——广西北部湾发展站上新台阶 新华社记者朱丽莉、黄凯莹 广西北部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重要出海口,昔日农渔业为主的沿海落后小城,发展成了连通世界的创新型开放重镇。 大港梦想照进现实 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规划建设包括钦州在内的“南方大港”构想。 经过长期艰苦创业,南方大港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1968年2000吨级的浮码头在防城港动工建设,1984年北海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1992年钦州在荒芜的海滩边建设两个万吨级码头泊位。 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获批设立,西部这唯一一片海按下了向海发展的快进键。此后,北海、钦州、防城三港合一,钦州港作为广西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推动广西北部湾港朝千万标箱大港迈进。 钦州港运营至今已建成11个码头泊位,其中10万吨级泊位8个,全球排名前20的船公司已有11家进驻。目前,已开通至新加坡、越南、泰国、日本等国际班轮航线22条,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航线18条。 广西北部湾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快速崛起为亿吨大港。数据显示,广西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8年8090万吨增至2017年2.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保持高速增长,由2008年的33万标箱达到2017年的228万标箱。 特色产业实现重大突破 今天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和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向海之路。 在惠科电子(北海)科技产业园的展厅,智能电视、电脑显示屏、触屏手机等产品琳琅满目。近年来,北海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产值达1174.5亿元。 广西北海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鼓励食品药品、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进驻发展。此外,中石化北海炼化异地改造、诚德新材料、林纸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北海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铁山港口岸正式纳入对外开放范围。 毗邻北海的玉林龙潭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型产业,正打造从冶炼、轧钢、制品、研发到交易于一体的不锈钢全产业链。 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防城港,是我国重要的建材进出口基地、粮油加工基地、煤炭储备配送中心,这些年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抢滩落户,我国西部地区首座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基地也坐落于此。 作为广西冶金产业二次创业核心区,防城港朝着打造北部湾冶金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中铝生态铝基地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中石油千万吨炼油、中船北部湾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30万吨级航道等重大项目在此布局建设。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太平船务、中远海运等400余家中外企业也在此落户,港口形成航运物流、大宗商品贸易、整车进口、酒类进口、国际商品直销等特色产业。 中马钦州产业园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形成了以棕榈油、燕窝、生物医药、电子产品等为主的产业集聚。 对外开放深入拓展 对外开放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广西北部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税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口岸设施建设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去年以来,我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与新加坡携手合作,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北部湾为陆海联运门户,打造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成为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新引擎。 在钦州港东站,一列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正等待装载,集装箱将运往重庆、昆明等地。“以前货物少且零散,很长时间才装运一列车,如今一天能装满3列车。”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钦州港站站长黄光辉说,钦州港东站设立于2015年,起初每天只需1个人值守,现在每天至少得10人排班。 根据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提供的数据,我国西部省区市已开通至广西北部湾港(钦州保税港区)8条铁海联运班列,其中至重庆、成都、兰州、贵阳、昆明5条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今年1-9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697列、共发运35060标箱。 日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首列冷链专列(广西防城港-重庆)成功运行,满载海产品、水果、冻肉等货物。近年来,防城港常态化开行北京、沈阳、济南等地冷链线路专列,畅通了东盟国家经防城港至内陆地区的铁路冷链运输大动脉。截至今年10月,冷链班列累计开行1300多箱,共3.7万吨。 当前,广西北部湾港航线已实现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中国内陆腹地以广西北部湾港为枢纽走向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正加速建设。[详情]

广西东兴:边城活力无边
广西东兴:边城活力无边

  原标题:广西东兴:边城活力无边 来源:光明日报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我是跟团到越南芒街一日游的,没想到遇上这样的惊喜。”11月6日,江西游客袁女士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口岸办理出境手续时,成为该口岸2018年度出入境第1000万人次的幸运游客。 从1993年成立经济开发区到1996年成为县级市,再到2010年上升为全国首批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东兴市通过“先行先试”改革,闯出一条边境地区发展新路,成为我国陆地边境人员出入境第一大口岸。 东兴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横跨在河面上的中越友谊大桥上人流如织,一派繁忙。东兴中越边民互市贸易交易结算中心内,不少人拿着单据和现金在排队。 自2012年创建以来,结算中心不断创新边民互市贸易结算模式,实现了两国边民互市商品的现场交易和结算。目前正在优化移动支付平台,将来只需用手机和指纹就能实现交易,拿着钞票交易的景象不日将不复存在。 东兴不大,却承载了中越近一半的贸易额,有边境小额贸易企业300余家,从事互市贸易的边民1万多人。今年上半年,东兴市跨境人民币结算170亿元。围绕建设全国沿边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和改革创新排头兵目标,东兴先后夺得建立全国首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等5项“全国第一”。 “自2013年启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东兴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创造出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 口岸贸易进出口总额1516.7亿元,为边民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实现边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完成产值40亿元,连续4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称号……这些,是东兴近年创新互市贸易发展模式给边贸经济带来的成就。 以“互市贸易”为核心,东兴在全国率先实施“互市+”发展新模式,党政企民多方参与,多种经济和社会力量叠加互动,推动了东兴边境贸易健康持续发展。 “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近年来,东兴“互市+电商”发展模式逐渐升级,通过搭建网上互市信息化系统,有效解决边民跟越南商户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互市贸易交易和通关效率。 “东兴电商氛围愈发浓厚,不仅吸引了好的商品,也聚集了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东兴市红家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福强表示,电商让当地农副产品由“守株待兔”转为“主动出击”,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目前,东兴电商企业达2573家,今年1—9月,电商交易额超26亿元。 依托区位优势,东兴积极推进跨境旅游产业发展。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共同推进“六联合”模式,促进中越跨境旅游人数逐年大幅度增长。 今年4月,防城港市获批国家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随着中国桂林-越南下龙黄金旅游线跨境自驾游开通,中国-东盟自驾游总部基地项目落户东兴,东兴口岸人气愈加暴涨。 作为我国唯一沿边、沿海又沿江的国门城市,东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0月26日,“国门东兴号”高铁列车开行,贯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地,不仅推动了东兴文化旅游发展,也让东兴与沿线城市建立起更“铁”的城际关系。 为应对旅客流量,保障通关顺畅,东兴海关先后推出系列便捷通关措施,大大缩短旅客通关时间。目前,东兴口岸出入境查验大厅共有48条查验通道,单人次口岸通关时间缩短至最快6秒,旅客缴税只需扫二维码即可完成。便捷的通关条件,进一步助推了中越跨境旅游发展。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朱宇澄)[详情]

广西凌云溪石密林相映成趣美轮美奂
广西凌云溪石密林相映成趣美轮美奂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境内群山起伏,森林密布,溪流纵横。近来凌云的雨水较少,大山深处的溪水变成了涓涓细流。清澈的溪水在岩石中蜿蜒穿行,偶尔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与深山密林相映成趣。(图/肖发凌 文/黄桂珍)[详情]

辉煌60年 壮美新广西:八桂腾飞正此时
辉煌60年 壮美新广西:八桂腾飞正此时

  原标题:八桂腾飞正此时(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开栏的话 甲子铸辉煌,八桂又飘香。 60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壮乡儿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祖国南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日的北部湾畔,开放发展步履铿锵,脱贫攻坚激战犹酣,山清水秀生态依然,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八桂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专栏,带您领略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边城凭祥,雄关越千年;昔日要塞,今朝变坦途。车流滚滚,商旅不绝,凭祥正成为中国沟通东盟十国最重要的口岸。 北部湾,海天一色,“一湾相挽十一国”:一分钟,326吨货物在北部湾港吞吐;一分钟,对东盟进出口额34.4万元…… 一甲子岁月轮回。还是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山歌也传唱依然,经过60年的发展,广西呈现崭新面貌:民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17年全区经济总量是1958年的832倍。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5600万壮乡儿女,正自信地担当起党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从“两根烟囱”到“二次创业”,赶超加速度转向发展高质量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传统: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不论企业设在何处,新基地都会建一座和柳州总部行政办公楼相仿的小楼。 “这是个特殊象征,因为总部办公楼建于1958年,正是中央开始支持广西工业大发展的时候。”公司副总经理沈云啸说。 60年前,广西工业几乎无从谈起。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开会,毛泽东主席指着远处两根烟囱问当时的省长韦国清:那是什么地方?答是砖厂。主席微微一笑:终于看到了一丝广西工业的气息。 毛主席说:广西工业发展慢了,要加快! 响应支援广西的号召,来自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柳州创办动力机械厂,这座楼第一个拔地而起。不久,广西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微型货车。 1985年,脱胎于柳州动力机械厂的柳州微型汽车厂,开始批量生产微型汽车。本世纪初,为突破发展瓶颈,广西决策层不惜将企业7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促成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中中外”联合。正是这项被广西人称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胆决策,成就了后来的“五菱传奇”: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突破200万辆的车企。有人测算,把累计销售的五菱汽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两圈。 数据记录着广西的加速度。1978年,全区工业总值69.98亿元,约是自治区成立时的5倍。到去年,这个数字已接近2.8万亿元,约是1978年的398倍。 数据也延展出广西的新课题。虽说过千亿产业已达10个,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能耗偏高,质量偏低。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广西再“赶考”。 铝业大市百色,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 百色铝土矿储备丰富,却一直在产业链上游徘徊。2016年,百色生产氧化铝906万吨,电解铝却只有53.89万吨。每年,数百万吨由百色生产的氧化铝只好运到千里之外。 “电解铝转化率不足,不仅严重制约铝产品精深加工,也影响下游其他产业发展。”百色市长周异决说。 瓶颈在电。百色是国家“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但工业用电价格每度比西部其他地区平均高出0.2元。不等不靠,百色人组建区域电网,打通电价“梗阻”。 站在建设之中的3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旁,百色百矿集团副总裁李德元底气很足:“解决了电力掐脖子问题,我们有信心在产业链下游闯出一片新天地。”目前,百色在建设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实施煤电铝一体化项目,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电解铝产能将突破237万吨,铝精深加工产能将达320万吨。 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的,远不止一个百色。今年7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同步出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行动计划,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要求:“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和总量,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从微型车到乘用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低价位到中价位、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上汽通用五菱坚持自主创新,打开了新市场,还实现了知识产权输出。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广西正重塑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市场竞争优势。 从封闭边陲到开放前沿,历史机遇叠加释放区位红利 “这就是当年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站在码头示意图前,防城港码头公司党委书记苏远辉一指北端,画了个小圈。 1968年,中央批准建设“广西322工程”,用作支援越南的海上通道。那个浮动码头不过2000吨,连同4座小仓库,构成苏远辉比划的“小圈”。 防城港,北部湾名港,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2000多年前,载有黄金和丝绸的西汉船只,出海起点就在附近的北海市合浦县。可是,广西拥抱海洋的梦想延绵千年,却一直潮打空城寂寞回,“守着大海吃农业饭”。 转折发生在2003年,中央决定,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一跃成为对东盟开放最前沿。 2008年,中央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转身向海的期待,注入了国家动力。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的开放发展明确“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历史机遇叠加,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凸显。 资本的嗅觉总是先人一步。位居显示器行业前三的惠科公司,把深圳总部外第一个基地放在了北海工业园。除了适中的生产配套距离、更低的人力成本外,公司副总裁沈涌更看重这里的出海通道,“惠科未来的重心在广西。” 处在铁海联运节点的钦州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8%以上。这其中,来自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常态化班列,成为增长加速的主动力。“主动上门对接的西部城市越来越多!”钦州市委书记王革冰说。 区位优势未必就能直接转换为区位红利。广西上下对此十分清醒,大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更多价值留下? 凭祥市委书记、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方红对此思考颇多。凭祥口岸的东盟热带水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一半,眼下,一个集水果贸易、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果小镇,正拔地而起。众多加工企业的进驻,改变着这里曾经“只有价值进出,没有价值溢出”的尴尬。“就是要做热通道,做实口岸,做强产业,变通道经济为口岸经济。” 开放赋予了广西人更宽的视野,也给了他们更高的眼界。 从201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特邀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担任“特邀合作伙伴”,将经贸合作的触角伸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不仅要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倾力服务国家战略。”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表示。 顺势而为,广西自我加压。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整合,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开创港口跨行政区域整合先河。记者抵达当天,北部湾港—重庆冷链专列从防城港首发。防城港市委书记李延强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钢铁、冶金、粮油加工、核电等项目纷纷落户,正是得益于北部湾港联通中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速形成,投资环境优势凸显。 抢抓机遇,广西加深改革。从率先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模式,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广西近年来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要吸引更多资源促进发展,必须在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上练好内功。”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多个场合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二元对立到绿色新理念,生态优势金不换 江上行船30多年,黄才(子兑)见证了桂林漓江游船每一次更新换代:最初木船只有几条长凳,污水直排;后来汽轮装上了污便箱,也可烧火做饭。如今,他驾驶的四星游船,配餐上船,没明火、没油烟。“每次换代,都是为了更环保。” 甲天下的山水,需要甲天下的保护。 1973年,邓小平来桂林看见沿岸几家工厂污水直排入漓江,语重心长告诫当地负责人:桂林山水世界驰名,如果为了发展工业而破坏了环境,功不抵过! 集山、水、林、海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62.31%——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致力于跨越式发展的广西,树牢“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坚定“一条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一头挑着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 不是没有纠结。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就曾饱受酸雨之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粗放式发展,“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十雨九酸”的柳州,爆发了一场要经济还是要环境的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 淘汰“沸腾炉”,严控劣质煤,启动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柳州痛下决心,奋力治污。 今日柳州,青山绿水环抱,四季鲜花怡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招牌接踵而至,工业发展亮点频闪,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产业发展最终要靠人,可吸引人的是什么,是宜居。”这是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的发展观。 走出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廓清的是绿色发展新理念,广西的干部群众懂得了近与远的取舍、明晰了进与退的边界。 北海的银滩令人神往,岸线资源也让人心动,而红线十分清晰:岸线300米内坚决不建永久性建筑。“银滩是北海人民的永久财富,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企业的眼前私利,侵害北海人民子孙后代的福利!”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乃学的宣示刚落音,台下掌声四起。由此,银滩细沙依旧,附近红树林面积实现恢复性逐年增长。 钦州既有深水良港,也有中华白海豚。三娘湾海域,一条三墩路划出临港大工业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也划出钦州经济发展的生态底线。如今,大工业与白海豚并存的画面,已是钦州一景。 发展产业,南宁既大胆,又小心。反复衡量,定下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每一项选择,环境考量都摆在前列。“都说南宁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不能因为污染产业破坏了这座‘绿城’!”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说。 桂林把以保护漓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要不要发展工业?桂林曾因此彷徨。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看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而是怎么要。远离老城,远离漓江,“年轻”的桂林经开区目前已吸引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多家巨头入驻。 绿色也在回赠广西。桂林的山水,北海的银滩,德天的瀑布,巴马的康养……2017年,广西实现旅游收入5580亿元。手捧“绿金”的广西人,正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从保障温饱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掉队 既靠大海,也有大山。但大山挡住了广西人的脚步,也紧扼各族群众的生计。改革开放之初,广西有农村贫困人口2100万,贫困发生率高达70%。 摆脱贫困,广西行动早,1984年就成立了领导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早期主要以解决温饱为主,此后着力点重在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短板。 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广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2015年,国家审计署的一份通报触痛广西:某县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举一反三、立即整改!广西派出25万名干部,对所有贫困户“回头看”,各部门大数据比对互斥,剔除“疑似贫困户”将近50万。 精准发力拔“穷根”,要啃的都是硬骨头。河池、百色、崇左三市,贫困人口最集中。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怎么“靠山吃山”?产业脱贫,要想得更细。 田东县思林镇可恒村就在石头山上。喀斯特山区,缺水,地贫,村里两次招商都没成。把自身各种条件想透,蛋鸡养殖项目顺利落地。贫困户岑花嫦告诉记者,如今她就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3500多元,去年甩掉了贫困帽。 从考察到签约,蛋鸡养殖项目只用了半个月,规模可达500万羽。好处实打实: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就业岗位。周边16个贫困村入股到该项目,每年可给村集体平均分红7万元。 产业扶贫不只是点上开花。广西引导所有贫困县遴选特色产业,其平均覆盖率近八成,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7万多家。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只能搬迁。大山上搬下的贫困户,少数民族居多,观念相对封闭,适应能力弱。挪穷窝的工作,广西要做得更实。 黄荣是家里只有半亩地,全长在石头缝里,一家3口的口粮都不够。今年7月,这位田东县兰芳村的贫困户,下山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新房75平方米,敞亮干净,更重要的是靠近县城和工业园区。这是县里精心挑选的位置,经济活跃,就业机会更多。 实施“一户一策”,扶产业,送培训,帮就业,稳托底——过去两年多,广西共有64.6万人住上了新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2012年至2017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截至2017年底,广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267万人。 下一步,广西将更加聚焦精准脱贫这个根本要求,更加聚焦深度贫困这个重点难点,更加聚焦稳定增收这个长远目标,更加聚焦一线扶贫这个主攻方向。壮乡儿女尽锐出战,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既相亲相融又包容多样,民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广西少数民族超过2000万,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八桂大地上世代相处。广西60年的发展成就,来自各民族的团结奋斗。 合则共兴,合则共荣。 东兴市是京族唯一的聚居地。在“京族三岛”之一的江平镇巫头村,一栋栋气派小洋楼随处可见。这是刘福珍的家乡。 当年的老房子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回忆起来却依然揪心:5口之家,床与床间只能用布一隔。随着边境贸易兴起,原本靠海吃海的她转身“商海”,如今已是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董事长。总人口不到3万的京族人中,像刘福珍这般转身“商海”致富的,不在少数。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这些年,广西财政向少数民族聚居区不断倾斜,接连“大手笔”,连续“大会战”,挥别了多年“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信靠吆喝”的历史,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携手迈向小康的历史性步伐正在加速。 合则心相连、手相牵。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听到一个暖心的故事。小小村屯不过75户人家,住着壮、汉、仫佬、苗等6个民族的群众,有林、彭、周、郑等10个姓氏,讲桂柳话、壮话、仫佬话等11种话。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仫佬族同胞郑有才却觉得平常:“住在一个屯,就是一家人,哪能分得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在广西,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共有127.82万个,约占全自治区家庭总数的14%。 合而包容多样。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八桂共美。花山岩画、刘三姐歌谣、河池铜鼓、靖西壮锦,各展特色。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定为全区公众假日,每年,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 民族团结,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常抓不懈,代代相传。多年来社会舆情跟踪调查表明,“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自治区民宗委主任何朝建更是一脸自豪:“广西的民族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记者 刘华新 禹伟良 颜珂 庞革平)[详情]

广西农民抢收晚稻忙
广西农民抢收晚稻忙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群众在田间收取稻谷(10月31日无人机拍摄)。时下,广西农民抓住晴好天气抢收陆续成熟的晚稻,确保颗粒归仓。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详情]

航拍金秋农事 领略广西贺州田园秋色
航拍金秋农事 领略广西贺州田园秋色

  图为采茶姑娘在广西贺州市姑婆山方家茶园采摘秋茶(无人机航拍)。新华网发 廖祖平 摄金秋时节,广西贺州农民抢抓农时加强农田管理,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从空中俯瞰,田园里、茶山上,人们劳作的身影星星点点,构成一幅秋日田园图画。[详情]

广西桂林:金黄月柿添秋色
广西桂林:金黄月柿添秋色

  2018年10月12日,深秋时节,广西平乐县的月柿种植户迎来丰收季,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将收获的月柿削皮后晾晒在房顶、门前的晒架上。从空中俯瞰,村庄犹如披上金色的绸缎,构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农家“晒秋图”。[详情]

广西龙胜:金秋龙脊美如画
广西龙胜:金秋龙脊美如画

  这是10月12日拍摄的龙脊梯田美景。金秋十月,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稻谷成熟,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新华社发(潘志祥 摄)[详情]

广西龙脊梯田上演秋色大片成金黄色海洋
广西龙脊梯田上演秋色大片成金黄色海洋

  国庆假期,秋天的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成了金黄色的海洋,悄悄上演了一场秋色大片。龙脊梯田垂直高度达五六里,绵延五六里。秋天的龙脊梯田像艺术品一样分布在群山之间。国庆假期期间游客如织。龙脊梯田大有一亩那么大,小的只有簸箕那么大,跨一脚就到了别的田里。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地处大山深处的龙脊古壮寨被梯田环绕,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今年4月19日,包括龙脊梯田在内的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 蒋雪林 摄[详情]

广西三江侗族同胞斗芦笙庆国庆 “寨花”油灯陪更
广西三江侗族同胞斗芦笙庆国庆 “寨花”油灯陪更

  10月2日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风景区8个寨子的侗族同胞举办斗芦笙比赛,欢度国庆假期。蒋雪林 摄[详情]

视频新闻

2018年12月11日 08:29|播放

八桂民俗

10月31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举行刺绣比赛,100名绣娘同场比拼绣技,以此推动侗绣产业的传承和发展。五彩的线经过绣娘的巧手,形成花儿、鸟儿等图案栩栩如生地附着在织物表面。三江侗绣是一种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绣品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装饰和收藏价值。吴练勋 摄 [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