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南方局老战士重走当年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2:54 重庆晨报

  8月9日下午,报社的三菱车在小雨中驶过牛角沱,一甩头,上了嘉陵路。“上一次回去已经是5年前,人老了,回去看看的念头常有,但很难架起势来。”坐在前排的南方局老同志陶铜士说。

  很难分清陶铜士是在讲给后座上的记者听,或是自言自语。陶老说这番话的时候,没有回头,眼睛望着前方——红岩村的方向。

  重走旧时路

  陶铜士第一次到红岩村是1939年。

  那一年,八路军办事处和南方局成立,人员越来越多,原在重庆城里的机房街70号、棉花街30号和曾家岩周公馆等处办公地点已不够用,周恩来指示另行选址,新建机关。几经寻觅,选中了红岩嘴(即现红岩村)大有农场。同年7月,红岩嘴上的新楼房竣工,南方局和办事处机关大部分人员迁入,少部分南方局人员留守周公馆,以便联系城里的民主人士,开展统战工作。

  那一年,陶铜士16岁,是周恩来的司机,开着南方局唯一的一台汽车。“周恩来在红岩村办公,在周公馆会客,我就开着那辆雪弗莱轿车,一次次往返在这条路上。”

  如今的嘉陵路已明显落伍,“在60多年前还要窄呢,只有现在的一半这么宽,但也算当时少有的一条大马路,宋子文、孔祥熙等不少国民党高官的公馆都在这条路边上。”坐在车里,陶铜士的目光搜寻着窗外,昔日的显贵之处已无迹可寻,划过车窗的,是一片等待改造的老旧城区。

  纪念馆里见“故人”

  陶铜士未造访的5年间,红岩村换了新颜,红岩革命纪念馆新馆、红岩广场相继落成,这里几乎是近年来周围片区中唯一大兴土木的地方。

  道路已经顺坡直接修到了纪念馆前,当年只能把车开到红岩村半山腰接送周恩来的陶铜士,也第一次坐车到了红岩村口。

  当天的红岩纪念馆为这位南方局的老同志全面开放。在二楼新展览馆里,原本只为团体游客准备的多媒体展区中,陶铜士和老伴两个人,一道在声光电影中回忆当年。

  一部南方局纪录片结束,投影仪幕布收起,陶铜士起身正准备离开,又停住了步伐。幕布背后又有一层帷幕拉开,油画《周恩来和他的朋友》意外地出现在陶铜士的眼前。

  这幅反映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的油画中,很多人物都是陶铜士的老相识。“那时候,我开着车,每天载着周副主席穿梭在这些民主人士的住地之间。”陶铜士在画像前逐一辨认,陷入对往日的追思之中。

  八年不上楼

  出纪念馆,陶铜士把陪同人员甩在身后,自顾自地走向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方向,虽然红岩村已翻天覆地,但陶铜士对来时路的记忆依然清晰。

  在办事处的一楼,陶铜士如同回家一般自在,在救亡室里坐坐,拿起老电话摇摇,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但走上二楼和三楼,陶铜士就开始仔细地倾听工作人员的解说,认真阅读墙上的介绍,不时还提点问题。“楼上的情况,我不大清楚,在红岩村的八年时间,我从未上过楼。”陶铜士的话让人有些吃惊。

  “二楼是南方局,三楼是机要科,非请莫入,一般工作人员都在一楼八路军办事处的办公区活动。”陶铜士说,不串门,这是红岩村的规矩,三楼机要科的同志甚至连下楼都少,“从未有明文规定,但大家仍坚持做下来了。”

  特务就像狗仔队

  站在办事处旧址门前的平坝上,对面的山坡郁郁葱葱,除多了几栋房子,和陶铜士当年所见并无二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这片山坡被渲染成了密布着机枪的危险地方,如雨的子弹随时可能向办事处大楼袭来。

  “这是不真实的,特务监视是有的,但哪里有机枪这些东西。”陶铜士说,在南方局、办事处同志和国民党特务之间,有斗争,但并非像后人想像的你死我活。

  “对身边的异己政党的派驻机构,国民党派特务监视是必然的,但基本上,国民党对红岩村的共产党人还是以礼相待,我们也有基本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虽82岁,思想依然活跃的陶铜士用新词说旧事,“那些特务就像现在的狗仔队,纠缠得紧,但你行事磊落,不露破绽,他们也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周公馆里住着国民党

  曾家岩周公馆是9日行程的最后一站,这座不大的楼房,一会儿就转了出来,但陶铜士还是道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周公馆里一直是住着国民党的。”

  “这栋楼原来是一位国民党要员的房子,当时以周公馆的名义租房的时候,并没有租下整栋楼,因此在楼上一直住着一些国民党身份的人。”陶铜士回忆说。

  国共同住状况也引发了许多逸事。“我记得是1946年发生较场口惨案之后,周恩来在周公馆底楼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说到激动处,指着天花板喊到:‘楼上的,你们听清楚了,发生这样的事,你们必须承担责任。’”陶铜士回忆说,当时楼上国民党住的房间里,人挺多,但谁也不敢出头吱声。

  车子离开周公馆,送陶铜士夫妇回家的路上,陶铜士的老伴,这位70多岁的地道老重庆,随口聊起了从她记事起,重庆发生的种种变化,陶铜士搭话说:“董必武,董老有句诗,描述你的感觉很贴切,可惜我想不起来了。”后来,记者查了资料,董必武的那句诗是:“到底人民胜,红岩不枉居。”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