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老兵廖季威:派遣日本3年没等来国军堂堂入东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2:25 南方都市报

  老兵档案 廖季威

  1914年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32年 去日本受训

  1936年 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年回国,加入抗战

  1946年 作为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队进驻日本

  1948年 回国

  1960年 入四川省图书馆,做翻译工作

  1988年 退休。历任成都锦江区政协委员

    1946年5月27日早晨7点,上海江湾机场,一架B24轰炸机(即空中堡垒)载着13人往日本飞去。

  这13人是中国派驻日本的先遣部队。“抗战打了8年,终于胜利了,现在要以战胜国的姿态进驻日本,人们都很激动兴奋。”当时,廖季威32岁,是这支先遣部队中的一员,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军事组上校参谋。根据《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投降后,应由盟国派遣占领军,在日本的要地实行占领,以监督其解除武装(只保留警察武装)和降书的具体实施。

  出发前,朱世明团长说:“我们是以战胜国的姿态去日本的,我们乘坐的轰炸机除了不携带炸弹外,机关炮是不拆卸的,表示我们是武装进入日本。”

  按照原计划,继这13人之后,一支近1.5万人的部队也将开赴日本,行使管制日本的任务。最初美国希望中国派出一个5万人编制的军,并指望派孙立人的新一军去,但新一军要去东北担任接收任务,只答应派一个1.5万人的师去日本。实行这一光荣任务的,是曾在越南河内担任受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的67师,师长为戴坚。戴坚接到任务后谱写了一首占领军军歌:“国军堂堂入东瀛,止戈扬武德。奠亚洲安定之基础,为世界和平之干城。”

  然而,这支先遣队没有等到堂堂1.5万人的国军进入东瀛。

  兵马未至问题一堆

  找美国人商量,着手解决中国占领军的薪饷与配备,编制和计划被讥笑

  达到日本后,最重要的事是去找美国人商量。按照1945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对日委员会的决议,关于占领日本,是由盟国成员美、英、中、苏、法等十一国委托美国全权统一办理有关事宜,美国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总司令,负责执行占领管制日本的任务。

  到达日本的第二天,戴坚带着翻译去会见美军第八军军长艾克伯格。艾克伯格对他说,中国的部队到达后暂驻爱知县,隶属第八军的第一军团指挥。6月4日,戴坚拜见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后,给了廖季威两个任务,一是向美军要一份美军各级官兵的薪饷表,参考美军的薪饷,拟出一个中国占领军的薪饷表;二是要他抓住机会解决汽车问题,好使部队全部机械化。

  6月6日,戴坚和朱世明乘坐那架空中堡垒回国了,住在横滨的廖季威开始着手办这两件事情。之前戴坚给了廖季威一份67师的编制装备表,“说是15000人,实际上是14500人,有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运输团,战车、工兵、通讯兵各一个营,师部还有一个特务连和其他后勤单位。”廖季威对于部队的编制烂熟于心。

  炮兵团的第一营是加农炮,由汽车牵引,第二营是榴弹炮,由马匹拖拽,第三营是重迫击炮,由骡马驮载。而运输团第一营为汽车运输营,第二营是兽力运输营,第三营则是人力运输营,号称“铁肩队”。当戴坚去见艾克伯格的时候,美国人就曾不怀好意地说,你们的部队有马匹,驻扎在名古屋市内,马粪是个问题。当得知这样一个畸形编制和大杂烩装备后,美国人的轻蔑更明显地表露出来。

  “你们师的炮兵用了三种运动速度不相同的部队,使用三种射程不一样的火炮,你们的团长是怎么指挥的呢?你们的运输队也一样,汽车、马匹和人力又怎样能同时运用呢?”

  当时67师的装备在国内可算是佼佼者,但在美军眼里却成了笑话,借助商谈中国占领军的有关问题,盟军总部参谋部的上校科长柏奇故意带着迷惑不解的表情问廖季威。

  美国人的用心廖季威当然清楚,他编造了个理由回答美国人:“我们中国军队一般以营为作战单位,虽然三种火炮的射程、速度不同,但我们可以分割使用。运输方面也一样,我们的指挥官在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不管情况怎么复杂都能运用自如。”美国人听后也不能确定真假,于是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就不谈了。

  要谈的重要事情是汽车和薪饷问题。柏奇说我们有的是剩余物资,补充你们是没有问题的。这让廖季威很是高兴,以为有眉目了。接下来是谈炊事用的燃料问题。美国人说,我知道你们炊事使用的燃料是木材,但根据规定,木材和柴火不能在日本征用或购买,必须全部从自己国内运来。廖季威心想,我们军队在国内使用行军锅灶,到处都可以弄到柴火,现在到日本了,再使用木柴太原始,不雅观,也受限制,于是他硬着头皮说,可以将此情况报告国内,建议将燃料改为煤炭。美国人说,煤炭也不能征用,因为日本是缺煤的,也必须从国内运来。

  听到他的话,廖季威本来计划提出的占领军每天必需的蔬菜水果等问题,也就闷在心里了。美国人要求廖季威在3日之内提出一份占领军由上海到名古屋的运输计划,主要是67师整个部队所需要物品的吨位。

  这难住了廖季威,留在日本的6个先遣人员都不知道67师的具体情况,要67师参谋部才能正确制定。柏奇很不高兴地说:“现在飞机无定期航班,谁知道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计划寄来,希望下次会谈时能够得到你们的计划。”

  而对薪饷问题,柏奇说,关于你们占领军所需的军费问题,我们总部已经研究决定了,我们可以代垫支付,但是必须记账,将来由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结算,而汽车,我们也可以调拨剩余物资给你们,原则上是作价调拨。

  部队还没有来,问题就一大堆。按照廖季威参照美军薪饷标准,打了七折后做出来的薪饷表,67师一年的费用是1200多万美元。除了房屋,一针一线都要从国内运来,看来国民政府对占领日本的事不热心,除了忙于打内战无暇他顾外,也不想多惹麻烦。

  战后的日本

  普通人的生活苦不堪言,皇亲国戚的日子也不好过

  对于日本,廖季威并不陌生,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日本接受过军事训练。

  “当时中国的将领很多都是在日本受训的,包括蒋介石。但日本的装备比我们好太多了,我参加的长沙会战,就是被日本人追着打,一天到晚吃炸弹,幸好没炸死,这个没的讲头。”廖季威这样总结他的抗战经历。

  关于在国内的抗战,他更愿意讲战场外的事情,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日军对我国人民的凶恶残暴、令人发指的罪行,他被派到日本后目睹了日本国内的惨状,当时他认为这是侵略者应有的下场,应该是我们胜利者扬眉吐气的时候了。“但同时也感觉到这些受罪的多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也会让人产生怜悯之心。”

  在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地的街头,廖季威看见来往的日本人,男的大多穿黄色军服,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面无笑容,看见盟军的军官,都很自卑地不敢正视,而妇女一般是埋头疾走,偶尔有笑容或者向他们俯首鞠躬表示尊敬。

  一些了解日本国民性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分析说,日本是个非常讲究现实的国家,胜了,它就耀武扬威、作威作福;败了,它便俯首称臣。

  最初登陆的美军,在战场上与日军搏斗多次,身边的同伴战友很多被日军残杀,所以对日本人非常仇恨。包括麦克阿瑟本人,差点被日军俘虏,对日本管制的时候也就很不客气。美国士兵看到日本人还穿军装,很是憎恶,不顺眼还要去打他们。日本电影《人证》中曾反映过这些事实。“现实中的事比电影中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战争结束后美军军纪比较松弛,士兵酗酒打人、抢劫强奸的事情经常发生,我曾在日本的报纸上看过一条新闻报道说,美军进驻一年来,日本医院有好几个黑娃娃出世了,这是日本第一代黑人。”廖季威回忆道。

  而日本人感到自己是战败国的人,对盟军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廖季威还记得他曾看见美军军营附近的木牌上,用英文、日文写着“凡日本人进入此线以内者,格杀勿论”的告示。

  在日本受训期间廖季威看到过的繁荣大城市此时已成一片焦土,绝大多数房屋都被烧光了,广岛更为严重,原子弹爆炸中心直径两三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很多日本人在废墟中捡来熔化物当纪念品卖,廖季威也买了几个,他说钢铁、水泥、玻璃融为一体后变成另外一种混合物质,真是一种奇观。

  战后的日本粮食缺乏,每人每天供应4两大米,饮食店几乎绝迹,糖果糕点根本没有,日本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中对此作过纪录。一般做工劳动的日本人的午餐是几个土豆或一点红薯,因此,很多日本人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公园里的花圃草坪被用来种蔬菜土豆,动物园的动物,如狮子老虎等则被杀来吃掉了。

  1945年美军初到时,要日本政府征用几万劳力为其服务,工资由日本政府付给,伙食自理。其中需要几千名少女,这让日本政府感到棘手,因为极端分子造谣说是征去做营妓,于是适龄少女纷纷逃避。后来知道被征的少女是分配到招待所当招待或者清洁工,伺候美国大兵,因为有残羹剩饭吃,还是西餐,味道很好,不少日本人认为这是个美差,要经过百般说情恳求才能去做。

  普通人的生活苦不堪言,皇亲国戚的日子也不好过。日本投降后,除了天皇裕仁的直系亲属外,其他皇族贵族全部废除,特殊待遇被取消。这些人被断绝经济来源后,以卖古董、字画、珠宝为生。

  有一个侯爵经人介绍后找到廖季威,说家里有很多中国画、西洋画,请他鉴赏,希望廖季威或者其他中国人购买。但当时的廖季威不懂书画,分不出真伪,也没有兴趣,只好置之不理。这位侯爵知道廖季威不喜欢,后来又来找他,送了他一幅王概的《老松图》,请他转告中国代表团,愿意将家中所藏的20多幅中国古画全部廉价卖给中国。廖季威请了代表团的张凤举和画家钱铁岩去看过,都认为是珍品,但因为开价过高就没理他了。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