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除了靖国神社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4:53 中国青年报 | |||||||||
从小泉纯一郎当上首相那天起,每当临近8月15日,媒体就要关注他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到2005年,这个强烈关注依然没变。以参拜为标志,中日关系5年来一步一步下滑,至今没有止步的迹象。就此,日本一位著名学者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就曾郑重地询问中国学者:要是日本首相不去参拜,是不是中日关系就会好起来? 这位中国学者回答:当然不会。
靖国神社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标志,是日本政界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晴雨表,是中日历史问题矛盾的焦点所在。然而,它只是历史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包括靖国神社、教科书在内的历史问题也只不过是中日关系僵局的一个侧面。 日本对历史问题暧昧、躲闪,不像德国那样正确对待;在现实层面又强力修宪,希冀突破和平宪法第9条的限制,且在与领国的领土争端中采取强硬措施,甚至有人放言“为了钓鱼岛不惜与中国一战”,而且还染指台湾问题。这使得邻国不得不怀疑,它究竟想做什么?邻国也有理由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将来某一天复苏,再次为害亚洲。 多年来,日本面对亚洲国家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自认为是“老大”。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日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心理就突显出来。因此,在世界上多数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当作机遇的时候,日本一方面抓紧机会在中国做生意挣钱,另一方面又处处提防中国,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 中日僵局的真正症结就在这里。当前的发展趋势决定着未来东亚战略布局,日本要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地位,必然要遏制中国。 在愤怒、谴责之后,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性的思考:日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日本? 遗憾的是,中国对日本的研究远远不及日本对中国的研究。2005年关于日本的两本“旧”书再次畅销起来,一本是戴季陶的《日本论》,一本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前者1928年出版,后者1946年面世。这两本书的重新畅销,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对日本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中国对日本的研究缺乏扛鼎之作。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道,日本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显微镜下观察了几千次,以此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程度。同时戴季陶也反问道:中国呢?这个反问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中国呢?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作者:王冲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