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机扶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2:35 京华时报 | |||||||||
新 闻 深圳中学组织学生包机扶贫 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当地的艰苦贫困并得到锻炼,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组织近400名初二学生赴贵州进行“手拉手西部行”扶贫助学活动,由于路途遥远要乘飞机往返,每名学
直 评 拉一次手咋就这么贵 一名学生2000元,近400名学生就要花费近80万元!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组织的这一次以“手拉手西部行”扶贫助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令人咋舌———“拉”一次“手”怎么这么贵啊? 400多人集体包机前往贵州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其实质却背离了“就近就便、简便易行”“自主自愿、重在教育”的“手拉手”活动原则。该校如果真的想让学生有点切身的感性认识,开展国情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何妨选择近距离的贫困地区?即使选择远距离的“手拉手”,也可以利用信件交流的形式,或者选出代表前往,完全没有必要搞如此“昂贵”的“手拉手”。 无论想要实现“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中的哪一个目的,都只与内容有关,而和距离无关。在“包机”前往的“豪华型手拉手”活动氛围中,一些并不富裕的学生家庭要拿出一笔不小的支出,一部分贫困生还需要大家“凑钱”资助。这种做法,无疑变相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加重了一些贫困家庭的负担,值得认真反思。 目的正确,手段也应该恰到好处。发达地区的孩子以这种张扬的方式去扶贫,给人一种炫富的感觉。这种扶贫方式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的影响。助学扶贫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本意是要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来激发他们的爱心,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社会,增加对国情的认识。现在,却让孩子坐着包机像阔少一样去扶贫,不客气地说,这不但起不到正面教育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浮华的种子。 摘编自《齐鲁晚报》11月6日 文/邓学志 质 疑 扶贫的颠倒与错乱 显然,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太不对劲,包含着太多的颠倒与错乱——— 首先,这里显示出一种扶贫目的与手段之间的颠倒错乱格局。一个容易看到的事实是,2000元的包机费如果直接用来扶贫助学,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一个孩子几年的学费,而80万的总路费,更是可以修建不止一所希望小学。现在这种极其豪华之能事的包机出行方式,能算是“贫困体验”和“锻炼”吗———岂非恰恰是对它的否定和颠覆? 当然,贵州与深圳之间确实路途遥远,但问题是,“包机”既非唯一选择,也非最优选择,这正如有学生家长质疑的:“如果让学生接受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粤北等地方同样也可以,路程也比较近”。又何必非得舍近求远呢? 最后,巨额的包机费用是否一定要学生家长承担,也是值得质疑的。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而深圳南山附中一面强调扶贫助学活动属于教学的一部分、将“计入学分”,但一面又拒绝为此项学分的获得承担相应费用并将其转嫁学生家长。如此做法,显然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免费义务,不能不说又是一种涉嫌乱收费的教育责任伦理的颠倒和错乱。 摘编自《潇湘晨报》11月6日 文/张贵峰 辨 析 应否鼓励中学生扶贫 北师大南山附中的中学生们不惜花费这么多的费用,到底会送去多少扶贫资金呢?到底对学生们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只怕这次的扶贫活动,最终会被淹没在来去的风光旅途上。 不过,我以为,在这起中学生包机扶贫的背后,更应引起我们注意和深思的当是:到底应否鼓励中学生参与到社会扶贫活动中来?绝大部分中学生并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工作能力,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所有资金几乎全部从父母处获得。学校组织中学生参加扶贫活动,到头来还是学生父母替这种爱心埋单。这种扶贫,很难说从多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学生的个人意愿,反倒是加重了中学生父母的负担。 就北师大南山附中包机扶贫这件事来看,该校为了确保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惜以计学分的方式“胁迫”学生必须参与,这同过去“硬性规定学生捐款”的性质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种爱心中到底有多少是出于学生们的真正自愿,到底有多少学生是碍于学校的计学分“惩罚威吓”?很显然,这些疑问必使这项活动的“含爱量”大打折扣。 不管哪种爱心的付出,理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理当从个人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任何强制和胁迫的方式,都有悖爱心初衷。从这方面来讲,不管是否包机,我是不赞成有关方面组织中小学生参与这些扶贫活动的。 摘编自《潇湘晨报》11月6日 文/禾刀 求 是 包机扶贫太虚伪 400多人集体包机前往贵州,这样的“壮举”不是来自纯粹的旅行团,而是来自学校。虽然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组织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而非旅游创收,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但这看上去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2000元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不可谓不昂贵。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体验艰苦并锻炼意志,完全没有必要跑这么远,更用不着花这么多钱;坐着飞机去进行“纯精神意义上的”扶贫助学,能有什么意义? 剥开“包机扶贫”这只洋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层又一层虚伪的外皮:最外面的扶贫助学是虚伪的,里边的体验贫困锻炼意志也是虚伪的,“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的表态是虚伪的,学分压制下的“自愿参加”仍是虚伪的———“包机扶贫”被一层层剥开后,剩下的最后一层皮是“一次昂贵的远足”,可就连这亦是虚伪的,有谁见过“被挟持”的观光旅行呢?此时我们才发现,洋葱原来是没有心的,它根本就是一个虚伪的综合体,真相被巧妙地隐藏在了一层又一层虚伪外皮下。 无论多么牵强附会,行法外之事、谋分外之利前,总要撑起一张虚伪的“大旗”,这是我们颇有“传统”的一个特色。包机扶贫其实就是在这种“中国式虚伪”模具里捏制出来的。交了2000块钱飞到贵州去“扶贫助学”的学生们很快会发现:原来所谓“扶贫助学”就是把钱“捐”给航空公司,然后和穷孩子们一起拉拉手搞搞联欢;原来所谓“体验贫困”就像是到野生动物园坐在汽车里观看车外的动物一样,坐着飞机吃着零食参观穷孩子们田间地头耕作的辛劳,然后回来写下一篇“感悟文章”。最后他们还将发现,老师们的飞机票原来都是学生买的,每多去一个学生,班主任原来还有提成。这就是学生们能从“包机扶贫”活动中学习到的全部。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11月6日 文/盛翔 记者:邓学志 张贵峰 禾刀 盛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