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陪孩子攻书 妈妈甘心无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6:1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校园陪读第一天女儿轻松妈妈难熬家长表示将陪读计划缩短至一周

  昨日,第一个入住陪读房的家庭——王诗慧同学和妈妈李琴珍在“新家”里度过了第一天。从早上6点30分起床到晚上12点熄灯就寝,李琴珍都呆在学校。王诗慧愉快地告诉记者:“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和妈妈谈心,很轻松,感觉挺好!”妈妈李琴珍说:“陪读第一天的效果不错,但进校陪读确实很枯燥、很无聊。”她表示,将尽量帮助女儿快
速度过紧张期,并把陪读一月的计划缩短到一周。

  昨日清晨6时30分,李琴珍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并叫醒了还在熟睡的女儿。在妈妈的催促下,王诗慧迅速洗漱完毕,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早读,李琴珍也像往常一样端来凳子坐在女儿身旁陪着读书。7时10分,李琴珍陪着女儿做起了早操,她们的一举一动,引来现场众多学生的议论。7时30分,早操结束,母女俩又一同来到食堂共进早餐。

  学生看稀奇家长换房间

  “由于最初搬进来的1号陪读房与其他学生寝室完全在一起,晚上不免有些吵闹,再加上一些好奇心重的孩子经常跑到门口来探望,我担心女儿会因此增大压力,于是我们昨晚搬到了相对独立的2号陪读房。”李琴珍告诉记者。

  据了解,因为学生寝室里从来没有住进家长,许多同学都感觉很稀奇,从李琴珍搬进来开始,就一直有学生在门口观望。

  空余时间多家长很无聊

  上午9时40分左右,一切都安顿好的李琴珍无事可做,便像平时在家一样打扫房间卫生。忙碌完后,李琴珍便在房间里一边看报纸一边等待女儿中午放学。12时15分,李琴珍的手机响了,王诗慧打电话叫妈妈一起到食堂吃午饭。王诗慧的班主任景老师怕她们不习惯,便陪她们一同吃饭、聊天。王诗慧笑着说:“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我,感觉很好。”午饭后,母女俩便回到房间午休。

  下午2时30分,王诗慧回到教室进行考试。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的李琴珍拿出上午的报纸看起来。不到半小时,一张报纸已被她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以前每天都要给女儿送饭,在家也是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没事情的时候还可以看电视打发时间,现在在学校里每顿都吃食堂,房间也没有电视……”

  李琴珍坦言,作为陪读的家长,在学校里确实很无聊,等娃娃适应了,自己就会尽快离开。

  校园陪读房学校要推广

  昨日下午5时,李琴珍终于等到了女儿放学,母女俩又来到食堂吃晚饭。傍晚6时30分,女儿回到教室上晚自习,李琴珍再次开始等待……“尽管今天我比较闲,但我和女儿的感觉都很好,中午、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及时地交流沟通,这样对了解娃娃想法和疏导减少她的思想压力有好处。”

  昨晚8时,第二个入住的家庭,同是该校高三年级3班的汪朦及母亲何素珍也搬进了与王诗慧一家相邻的3号陪读房。何素珍表示,将在陪读房里住一周,快速帮助女儿度过高三不适应期。

  据成都市实验中学沈明德副校长透露,目前先期开设的5间陪读房已全部被家长预订,他们将于本周内陆续入住。对于目前由此引发的争议,他表示,学校是个大集体,总有一些学生比较依赖父母,学校应该酌情考虑他们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方便。他还称,下一步学校将考虑再次扩大“陪读房”的规模,并按照每间陪读房一周收费120元,一个月500元的标准进行收费。

  沈副校长强调,陪读房目前只向高三学生开放。

  全方位服务校外陪读火

  据沈副校长介绍,这学期开始,学校在高三年级中做了一项调查,300多个家庭就有30多户在学校附近的小区租房子,不仅如此,每天中午还有许多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为孩子送饭,一些初一年级的家长甚至每天中午都要来学校陪着自己的小孩吃饭。

  昨日中午12时左右,记者在该校门口看见,几位手拿塑料口袋或饭盒的家长正等在学校大门外,不到半小时,又陆陆续续有十几位家长手拿塑料口袋或饭盒前来。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些学生跑到校门口将塑料口袋和饭盒取走,一些家长索性和孩子一齐走进食堂共进午餐。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罗先生告诉记者:“孩子上高三了,我们专门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几分钟就能过来,很方便,所以干脆每天中午都给孩子送他喜欢吃的午餐。晚上还可以陪陪孩子。”

  随后,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内多所中学发现,几乎有高三学生的地方,都有家长陪读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非寄宿制学校,其家长校外陪读的现象更为严重。

  记者王迪实习生刘银摄影报道

  高三陪读有必要么?

  本报热线86969110邀您发言

  高三了,随着一次次诊断考试的结束又开始,高考的紧张气氛开始在高三年级的每一位学生以及家长中快速蔓延。作为家长,首先想到了为孩子减压,怎么减压?一些家长毅然选择了陪读!一方面是有助于孩子缓解压力,方便及时交流沟通,一方面又担心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家长应该如何取舍和决断呢?今日,本报特别开通热线028-86969110,邀您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