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看到了黎锦的独一无二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7:30 南海网-海南日报

  

“我看到了黎锦的独一无二性”

  马蒂贝尔面对面向黎族阿婆请教。 本报记者 王凯

  “黎锦真是既漂亮又独特!”这是美国华盛顿博物馆老馆长马蒂贝尔·吉丁儿女士,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实地调研黎族织锦工艺后的感叹和评价。11月5日和6日,马蒂贝尔深入
黎族润方言地区村落,面对面地与年老的黎族妇女交流,深感这两天收获不小。

  今天上午,在白沙牙叉镇儋州村,马蒂贝尔访问了76岁的符玉女和77岁的符阿扣两位阿婆,细致地询问了黎锦的编织方法和每个花纹、图案的含义,以及采用每个图案的原因和寓意等,“为什么”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

  马蒂贝尔甚至还对黎锦图案的黎语发音很感兴趣,不厌其烦地问、听之后,再用音标记录下来。

  在道阜二村,78岁的符桂丹现场为马蒂贝尔演示了黎锦的编织过程,美国老太太又是记录,又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当符桂丹向她展示一件母亲遗留给她的筒裙时,马蒂贝尔不禁为其依旧艳丽的色彩和美丽的图纹赞叹不已。

  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我看到了黎锦的独一无二性,从编织方法上看,与东南亚国家的纺织品相比,黎锦说不上复杂,但它的图案运用很复杂。在我看来,黎锦的独特性正是体现在设计上。”譬如,很多黎锦上都有“鬼脸”图案,这应该蕴含着黎族人民的崇拜祖宗的宗教信仰;而“大力神”图案,则表现出黎族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等等。

  下午,马蒂贝尔访问志仲村的符亚叉阿婆时,发现她手上的一个类似“S”形的文身图案(每个弧度内还有一个小圆点),竟然与一些黎锦上的图案一样,经对方解释,原来这个图案代表“米粒”。

  马蒂贝尔有了这一发现后,立即叫来同行的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这不是你想要找的东西吗?”

  原来,陪同马蒂贝尔到黎村调查的海南大学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研究黎锦和黎族妇女文身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他们一直想找出黎锦和文身的关联性,想不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周伟民说,黎锦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文身是刻在身上的艺术,但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学界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密。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学术研究需要交流与碰撞,这样可以互相启发和促进,像马蒂贝尔的发现就能说明这一点。 (本报牙叉11月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