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国前总理谈“新村运动”的两点感悟 □ 郭松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00 解放日报 | |||||||||
前段时间,忽然兴起了一场向韩国“新村运动”学习的运动。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正如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所说,中国其实不必到韩国学习“新村运动”。我们的官员不过是找借口公费旅游罢了。然而,在李寿成对韩国“新村运动”的介绍中,我确实发现了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一是李寿成说,为了帮助农村培养人才,当时的韩国政府规定,“大学在招生时都
这样的规定,对农村来说,至少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后果。第一,保证了农村青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无疑是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如果让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按照同一分数线录取,实际上就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第二,对农村大学生实行全部免费并且提供奖学金的做法,确保了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能够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重返农村,成为新村运动的骨干力量。 反观我们的现实,一方面,农村青年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九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清华就读的学生,还不如北京一个城市多;另一方面,贫困的农村青年同样要支付高额的学费,他们毕业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要赶快挣钱收回成本,要求他们回农村服务是不现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投身其中,如果我们不能像韩国那样建立一个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制度,那新农村建设恐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吧。 二是李寿成介绍说,“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正是这种精神保证了“新村运动”的成功,他还特别强调“协同就是合作的意思”。 对中国农民来说,勤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农民也不缺乏自助精神,至少从“大包干”被在全国推广开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这一点;唯一的“短板”就是“协同”。然而要建设新农村,没有农民之间的相互“协同”,是不可想象的———修水利、修道路,需要“协同”;照顾贫弱孤寡,需要“协同”;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瓜果,想在市场卖个好价钱,需要“协同”;购买化肥、种子、农药时,想谈出一个便宜的价格,需要“协同”;如果遇到政府和开发商征用土地,想争取一个公道的补偿标准,就更需要“协同”……但农村原来的“协同”形式已经被否定了,新的“协同”形式还未破题。如何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看来是必要的。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反对官员们大批地组团到韩国去取经,道理很简单:当年韩国人没有到任何地方去取经就搞成了“新村运动”。何况现在还是信息时代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