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移民法终结中俄民间商贸旧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02:29 财经时报

  今年的4月1日,数百万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做“小买卖”的外国人,将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笑不起来的愚人节。

  根据2007年1月15日开始生效的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从4月1日起,俄罗斯将开始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

  尽管俄方表示,新法规并非直接针对中方,但受影响最大的无疑将是在俄华商。专家认为,俄国政府的这次“整顿”很可能预示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传统中俄民间贸易模式的终结。

  人口危机是根本原因

  俄罗斯新《移民法》出台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针对在俄华商的一次“大清洗”。

  从该法案的实施后果来看,诸多在俄华商确实面临着赔本撤离的境遇。但客观来看,促成俄罗斯新《移民法》出台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度正越来越严重的人口危机。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自1960年开始一直呈下降态势,苏联解体后态势更为严峻。据俄官方统计,1992年年初俄人口总数为1.487亿,到2003年中减到1.445亿。按近10年的减少速度计算,到2016年,俄人口将减少到1.34亿,相当于每周打一场“第二次车臣战争”。

  在去年的国情咨文中,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将人口危机首次专门列出,视为俄罗斯面临的重大国事问题之一。由于人口大幅减员,俄国劳动力市场一直有赖于外来移民的补充。

  目前俄罗斯总计有800多万外国劳动力,其中主要来自外高加索、中亚、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在莫斯科,清洁工人、公交车司机等工作也几乎全由塔吉克人、乌克兰人、摩尔多瓦人包揽,中亚的少数民族也一度占据俄罗斯近80%的蔬菜市场。

  俄罗斯移民局长波夫斯塔夫宁承认,“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来补充劳动力资源”。据俄罗斯经贸部一份报告的评估,仅仅是为了维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俄罗斯就需要补充数百万的劳动力。

  但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也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12月11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政府工作会议上表示,非法移民催生影子经济,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而且它还使那些“没有社会和法律保障的人们受到剥削。”

  据俄罗斯移民局的材料,非法劳务给俄罗斯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到80亿美元。此外,非法移民也刺激了一些人的排外情绪。近两年来俄罗斯“光头党”屡屡殴打、杀害外国人就是一个例证。

  华商首当其冲

  在普京亲自过问下,打击非法劳工和市场整顿成为俄罗斯政府2006年下半年的首要工作。整个2006年,因为违反俄罗斯移民法而被驱逐出境的外国公民超过100万人。去年11月27日,普京签署了《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授予俄罗斯政府调整单位及个人商品销售活动的全权。这也成为新《移民法》对外国人不得进入俄国商品零售市场的法律基础。

  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弗拉基米尔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新《移民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分配各地劳动力资源,增加政府从外籍非法劳工身上损失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为更多的俄罗斯人开拓就业机会。俄罗斯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莫斯科工商会俄中经贸合作中心总经理维克多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政策和整顿“是俄罗斯对自己社会、经济和市场的调整,涉及到所有外国移民、特别是独联体国家移民。并没有直接仅对华商的含意。”

  但由于目前在俄务工的百万华人,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小额零售领域,因此新法规出台后,首当其冲,并且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在俄华商。据《财经时报》了解,与中国黑龙江省接壤的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市,往年十分兴旺的新年市场已变得十分萧条。市场上很多中国人已经被俄警方人员禁止在市场卖货,不得不放弃新年的销售旺季,将货物打包运回中国。一些中国商家更不得不以极低价格将货物甩卖。

  在莫斯科,因为有消息称容纳了80%莫斯科华人的集装箱大市场将在近期被铲平,很多在市场替人看摊的中国人不得不回国走最初的批发路线给俄方的大客户发货。

  在远东的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地市场上的中国人也大幅减少。当地的移民局和市商业中心正在制定统一政策,以便中国商人不会完全消失。该中心经理谢尔盖·兰金说,计划将中国人转为从事批发或者为他们在商店里辟出专门的经营场所。

  但是从事中俄商贸多年的孟先生向《财经时报》表示,从目前的利润和风险来看,他不愿也不敢再做这样的尝试。他告诉记者,很多华商的生意摊位虽然可以想办法转到俄罗斯人的名下,以继续经营,但这将没有任何法律保障。

  “中国模式”碰撞“俄式思维”

  一直在关注俄罗斯新《移民法》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专家张中华向《财经时报》表示,中俄商家合作的关键问题是“思维接轨”。

  苏联解体之初,以民间为主的中俄边贸曾经是中俄商贸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模式”也一度成为俄国许多地方开放贸易和发展本地经济的优先选择。

  但今天的形势已经与十几年前完全不同,“肩拉背扛”的“倒爷大包”时代早已过时,规范经营、合法经营是华商在俄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随着中俄商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投资合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远远高于中俄贸易原始阶段的“倒爷”,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文化底蕴、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积累和交融,还需要对俄罗斯当地法律法规和商贸体制的专业顾问。

  张中华认为,就目前形势来看,俄国政府的这次“整顿”很可能预示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传统中俄民间贸易模式的终结。

  至于中俄贸易将来的发展模式,维克多认为,中国生产企业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生产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相对俄罗斯同等行业,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日商、韩商在俄罗斯投资建厂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星电器、三星日化品厂、LG电器厂、丰田汽车制造厂、尼桑汽车制造厂都在圣彼得堡近郊投资建厂,而且操作得非常成功。

  但中国企业在俄建厂的数量和质量远低于日韩,在加里宁格勒的几个中国企业,都不是很成功。在俄华商崔先生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先把大公司弄过去,然后再找麻烦,提高门槛和成本。政策一天一变,企业难以适应”。比如,长虹集团等大型企业都曾投资俄罗斯,俄罗斯承诺“提供同等最优惠待遇”,但结果,赔了几亿的人民币,还是含恨败北。这中间固然有机制的问题,但俄罗斯没有稳定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索罗斯曾经说过:只有俄罗斯,能把不合法的变成合法,能把合法的变成不合法。至少,目前中国市场的华商大部分相信认为,在俄罗斯,很少有法律能保证中国商人的利益不被损害。本报记者 梁强特约记者 刘左元发自莫斯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55,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