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1月10日18:17 新京报

分享

  什么是代沟?你从小苦背“太阳系九大行星”,却发现你孩子的教科书里黑纸白字写着“太阳系八大行星”。你“八年抗战”熟记在心,你孩子学的标准说法却是“十四年抗战”。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与舆论此时表现出的惊讶不同,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一个人如果只读历史教科书的话,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十分齐整的印象,某事件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到某年某月某日结束,主要历史人物谁谁谁,意义影响如何如何。其实,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有更多毛刺。

  “历史书写不可能顾及所有枝蔓,但真正想要了解历史的人,不应该只记住一些概括性的说法。”

  重大历史事件的起点界定出现争议是很常见的,而非个例。历史书写是事后进行的,当时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位置。后人只能挑选一个自己心目中有代表性的时刻作为起点,但这个起点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起点。

  比如1937年7月7日是“8年抗战”的起点,但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其实早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前就进入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一直有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这实质上就是侵略。

  同理,制造“9·18”事变的关东军也不是前一天晚上入境的,而要追溯到日俄战争。

  历史书写不可能顾及所有枝蔓,但真正想要了解历史的人,不应该只记住一些概括性的说法。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的背后是史观的改变,而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间倡议-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关呼吁。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的说法就是“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现在“十四年抗战”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统一提法,可谓这一链条的延续。

  其实,即使在“八年抗战”史观下,“9·18”也是重点章节,只不过单列出来让有些人感到尴尬。

  现在,从1931到1945被视为一个整体,叙述逻辑上更为统一。但值得注意的,这并不意味着1937年的“7·7事变”这个节点就没有意义了,它仍然代表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文/西坡

编辑:艾峥  

相关阅读

科学评价不是任人打扮小姑娘

如何看待影响科学评价的话语权问题,就此陈列平教授近日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时首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创业就像告白,坚持才能成功

在新的一年,为自己增添一份自信,五分智慧,七分把握,和十二分的成功与喜悦。

论文作者功劳分配难?有绝招

既然作者署名排序不能说明一切,那么,该如何正确估计一位作者在合著论文中的真正功劳呢?

领导和领导为啥不一样?

有些领导倒是真爱读书,有些领导则有些叶公好龙,而且爱读书的领导和不爱读书的领导确实不同。

  • 实力作秀!给环卫工人发高跟鞋当福利
  • 日军侵华实证!一张老地图揭狼子野心
  • 全民故事计划:讲台上的文学流亡者
  • 女神秒变女汉子!薛之谦被林志玲抱起
  • 怀孕期间老公和女同事发暧昧短信
  • 大理洱海虽好,却不及它一半古韵(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