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迪斌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又面临复杂问题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如何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成为一个重大理论认识与实践行动的全局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研判和决策实施。正因为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进行了重点论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的明确态度和坚定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关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清醒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自觉把握中国国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广大干部群众要在思想上深刻领会,在实践上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分析中国基本国情与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把握、对发展阶段的方位研判,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要在把握国情、研判方位时,有正确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原则。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准确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没有正确理论和方法,很容易出现臆想和误判,造成决策和行动上的偏差,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要求,“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用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规律和阶段特点;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用全面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阶段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依据和大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空前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与功能还有待完善,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高,还没有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出现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误判。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一论断在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里突出了两个关键词“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就是告诫和提醒全党不能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有任何动摇,在制定和执行重大决策时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必须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矛盾和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矛盾和风险。这些矛盾和风险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的具体体现。要把握国情,立足现实,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矛盾,化解风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更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做好各项工作的思路和原则:“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