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
今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而在民间,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缅怀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用“结队向前行”扛起这个国家前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个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一方净土。
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负汲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奋信心。
所以,我们今天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
▲抗战八年间,向西南内迁、坚持办学的大学远不止西南联大,而有几十所之多。这些大学和师生们在战火中的坚持,既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延续了文化命脉,也彰显了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图为抗战期间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
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
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有义务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
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英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那种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
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
敬畏学问,才能用真精神做出真学术
但也要看到,我们今天纪念西南联大,也有一种专门针对当今大学的意味深长:大学,应该向西南联大学习什么?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
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在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
或许,他们缺的正是一种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
▲1941年,由西南联大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从昆明出发横渡金沙江,经西昌,越大凉山,进入彝族区,对沿途矿产资源、交通情况进行普查和核实。后来成为攀枝花矿区开采时的重要资料。图为西康科学考察团全体成员合影。
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有上百留洋教授与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可观原因在其校风,即陈平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
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
所以,在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的节点,我们缅怀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黄金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
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文 | 王言虎
编辑:新吾 纯洁 大雄 刘喆 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