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社区防疫志愿队:我们不"多事儿"社区能安全吗

北京社区防疫志愿队:我们不"多事儿"社区能安全吗
2020年02月17日 15:00 新京报

  原标题:北京社区防疫志愿队:我们不“多事儿“,社区能安全吗?

  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姝)昌平区天龙苑社区的住户2227户,常住人口将近7000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外地人员。随着返京高峰期到来,居委会综治委员刘毅军脑子里的弦,崩得更紧了。疫情期间,两条底线不可触碰:一是车辆、人员进入小区必须登记;二是返京人员隔离期间,不得随意外出。“每个人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刘毅军说。

昌平区天龙苑小区,由志愿者、社工、物业保安、辖区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队,每天24小时坚守社区出入口,测体温、做登记。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昌平区天龙苑小区,由志愿者、社工、物业保安、辖区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队,每天24小时坚守社区出入口,测体温、做登记。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社工跑腿解决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所需

  2月14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称,所有返京人员到京后,均应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

  随后,刘毅军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成员是整个社区需要居家隔离的住户。每天一睁眼,刘毅军就会关注群里的消息。一方面要关注这些住户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是否有发烧、咳嗽等症状;另一方面,他要根据居家隔离人员的诉求,随时准备跑腿,为他们解决和外卖、快递之间最后几百米距离。

  从疫情防控执勤开始,刘毅军出门买了七十多趟菜,快递、外卖他已经记不清取了多少回了。每次,把快递、菜品送到居民门口后,他会顺手把居民的垃圾拎下楼。

  刘毅军常觉得分身乏术。好在社区的防控队从疫情初期不断壮大,志愿者、老党员们纷纷报名加入执勤、消毒的队伍。

  天龙苑社区党委书记兰荣续,今年71岁。疫情发生后,兰荣续一家人都站在了抗疫的一线。在公交公司上班的儿子,在单位承担起消杀工作,儿媳成了社区的义务保洁员,兰荣续本人也担负起社区值守的任务。住在一个房子里的,一家人难得有同桌吃饭的机会。

  71岁的党员王尚田,从疫情一开始就志愿在社区门口执勤,“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看孩子,到了老同志们发挥余热的时候,自己必须来。”

  防疫一线“没有我们‘多事儿’,社区能安全吗?”

  刘毅军住天龙苑社区,从早晨8点多到晚上8点,除了吃饭、给被隔离人员送货,剩下的时间,他基本上都在社区门口执勤。

  刘毅军说,自己是个急脾气,也心直口快,遇到不戴口罩、不愿登记、不测体温的住户,几番劝说不起作用,他几乎要发火。“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还意识不到疫情的严重性,对自己、对别人不负责任。”

  之前,有一位居民告诉刘毅军,社区一名老人外出遛弯不戴口罩。刘毅军骑着自行车满社区转,最后,总算找到了老人并把他劝说回家。

  前几天,一个年轻的女士不知道小区北门已关闭,绕道南门后,错过了去单位的班车。她回来后冲着执勤志愿者破口大骂,要求大家给她道歉。“甚至还踢了一位72岁的老党员三脚,我当时就急了,我们这儿执勤为了是大家的安全,就算不感谢我们的辛苦,也应该有理解和尊重。”回忆起这事儿,刘毅军仍觉得窝火。

  王尚田也遇到过三个蛮横不讲理的人,“就不愿意登记,嫌麻烦,对我们骂骂咧咧,说我们事儿多。可是我们不‘事儿’,社区能安全的了吗?”

  居民常常会提出质疑,“电梯里怎么没闻到消毒水的味道”、“今天没看见有人擦电梯”。收到居民的反馈后,刘毅军要求同事在做消杀工作时拍下照片,主动和居民们通报,以消除大家的顾虑。

  返京高峰这段时间,曾发生过一次“事故”。有一家人自驾车从哈尔滨回来,深夜到了小区,保安没有做好登记,两天后,刘毅军才发现遗漏了这家人的信息。“急坏了我,怎么能出这种事故呢?从那天以后,我晚上也睡不踏实了,总得待到睡觉前再回家。”

  疫情期间,丝毫不敢松懈,“我们都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2月2日(正月初九),执勤的第十天,北京迎来了初雪。当晚,刘毅军在工作日志写了一首诗,“神都素裹初雪扬,瘟神大地肆虐狂。我辈虽无屠龙力,仍筑铁壁拒疠墙。新岁已过初八日,萧疏春景不需多。待到嫣然姹紫时,举杯同庆疫弭消。”

责任编辑:祝加贝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