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日本为何突然变脸?国际乱港势力正谋划反扑!

日本为何突然变脸?国际乱港势力正谋划反扑!
2020年06月09日 20:14 环球网

  原标题:补壹刀:日本为何突然变脸?国际乱港势力正谋划反扑!

  前两天在美英等国发表涉港联合声明时,表态“不跟”的日本,现在又变卦了!

  为什么日本会做出这个姿态上的调整? 不少分析认为,这跟日本在其所谓的“民主价值观盟友”那里受到的压力有关。这也起码反映出一个现实,那些希望在香港问题上横加干涉的“幕后黑手”们仍不死心。

  未来,美英等国还会在涉港国安立法问题上,给中国施加什么样的新压力?

  01

  日本共同社7日称,美英等国近日发表“涉港联合声明”时曾邀请安倍政府,但遭到后者拒绝。报道还特意强调,日本此举也让美英等国感到失望。

  消息发出后,不仅引发日本国内舆论关注,而且中国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给日本和安倍政府点赞。

  但是,才过了一天时间,一名了解情况的日本政府消息人士8日透露称,日本希望在下次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上,起草一份关于中国香港港区国安法的联合声明。

  不少中国网友看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第一反应是,安倍政府在闹啥呢?

  有专家告诉刀哥,安倍政府之所以这么快就发生了态度上的一些变化,主要是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

  第一重压力,是来自于美英西方国家的压力。 很明显,此前日本共同社8日爆出的消息,就是从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官员那里得到的,可见是美英等国不满日本决定不加入他们就“港区国安法”发表斥责中国的声明,故意把消息捅出去,给日本形成舆论压力。

  第二重压力,是日本国内一些人坚持以西方的价值观来作为“标杆”,对于安倍政府这次不加入美英等国的声明,颇为不满。 他们认为,安倍政府这么做是“屈服于中国”,应该就这个问题站在美英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日稍早表示,日本在“深切”关注香港局势。他还强调保持“一国两制”原则的重要性。似乎在做一些立场上的回调。

  此外,日本共同社还放出一位知情的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内部消息,声称日本此前没有参加英美等国发表的联合声明,部分原因是“事出突然”,部分也因为日本更强调G7的努力,而不是声明签字国。

  从这个表态,就更能看出,日本希望向上面提到的两个“施压方”做出更多的解释,理解日本的“苦心”。那位消息人士和透露:“日本采取这一立场,是为了独立完成它必须做的事情。”

  说白了,日本就是想两头都不得罪。

  安倍晋三8日在国会接受质询时表示,“对日本来说,香港是拥有紧密经济关系、人员交流的极为重要的伙伴,在‘一国两制’下,维持既有的自由开放体制,推进民主稳定发展,是日本一贯方针。”

  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当天也就“日本政府曾拒绝参加批评中国的联合声明”一事解释说,“我们已将强硬立场直接通过政府高层向中方转达,并向国际社会发出明确信号。”“美国、英国等相关国家也认同日本的应对方式,完全没有传达失望之声的事实。”

  看来,面对美英的压力,日本确实有点紧张了。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国内看法不一。

  日本国内精英分子,以及一些自民党政客及在野党,近期先后要求日本政府就香港问题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

  知名政治记者安积明子在社交网络上评论称,“日本政府拒绝加入联合声明等于接受香港的现状。”日本外务副大臣佐藤正久则在推特上宣称,美国提出的制裁,使约1300家在港美企受到影响。与此相比,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日本不应该什么都不做。

  另一方面,不少日本网友认为,“香港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务,日本政府不应干预。”“日本政府没有追随欧美的步伐不好吗?难道必须要像美国那样批评中国,才正确吗?”日本《每日新闻》日前发表社论指出,“香港局势的稳定有助于世界。应鼓励中国制定有限度的国家安全法规。”

  02

  身处中国,看着蓬佩奥等一干政客天天冲我们大放厥词,或许觉得美国人真的打算挑起一场对华“新冷战”。

  然而,如果你身处柏林,或许会觉得,频频出招的华盛顿想“摁死”德国才是真。日本面临的压力,德国也是懂的。

  一招是强退由美、俄和北约大多数成员国等国家签署的《开放天空条约》 ,让欧洲安全再度被牺牲,急得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呼吁采取一切措施维护条约,并阻止美国退出。

  一招是突然下令9月份从德国撤走9500名士兵,并且事先没有通知任何北约成员国,德国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如果撤军最终成行,将让北约军事力量迅速减弱,德国背上的安全负担将不得不加重,同时,还要面临与美国驻军有关的成千上万个岗位的再安置问题。

  而波兰随后表示希望从德国撤出的部分美军能移师至波兰驻扎,等于跟美国联手踹了德国屁股一脚。美国人在告诉德国,不要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小弟要像波兰这样当,要守住一个字:听话。这种态度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侮辱性的。

  再一招是一些美国参议员向参议院提交的对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的制裁草案 ,提案者中包括“古巴裔反华帮”代表人物泰德·克鲁兹,法案一旦获得通过,为北溪二号提供船舶使用服务的相关公司,都将在制裁之列。

  早在去年年底,美国就已经把相关制裁内容写入《国防授权法》,德国方面在此前后展开了一系列游说工作。此次草案提交后,柏林反应强烈,德联邦议院经济与能源委员会主席克劳斯·恩斯特特意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此举蓄意侵犯德国和欧盟主权,为了保护自己,德国应该考虑(对美)采取严厉措施。

  有德国问题专家向刀哥解释,这几招,招招对德国都很严峻,现在德国人对特朗普是既“怕”又“瞧不上”,把他当作“病人”,从媒体到政界怼华盛顿时候用词越来越没有顾忌。

  以此为背景,看德法两国领导人对美国G7邀请的表态,可以翻译出不少“惊喜”。

  比如默克尔说鉴于当前的整体疫情,她无法承诺亲自到华盛顿与会。这实际上就是婉拒,不愿意给华盛顿的反华秀当背景板,而马克龙所谓“要开大家一起开”,言外之意是如果有人不到场,那我也不去了。

  所以对G7,欧盟是能拖就拖。

  这位专家认为,白宫想把俄罗斯拉入G7搞反华联军,不但俄罗斯不会同意,欧盟更不会同意。对欧盟来说,俄罗斯是比中国现实得多的威胁,在对俄态度上,其他欧盟国家对德国也有不满。从这个层面说,G7已经“完了”。

  欧盟预感到在12月总统大选之前,美国将持续加大对欧盟的压力,欧盟不过是白宫为自己抬票的工具罢了。他认为,欧盟未来在G7上跟着美国跑的可能性不大,也许会发表一个声明做做姿态给老大哥个台阶下,但不会有什么实质性举动。不管欧盟喜不喜欢中国,他们都不想跟着美国折腾中国。

  欧盟很清楚白宫想干什么,因此对下届美国总统谁上谁下分外焦虑。此外,德国国内左派在香港、新疆问题上给默克尔施加的压力不小,不过默克尔打心底里觉得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好打交道,欧洲不能再指望美国。

  03

  不管威逼还是利诱,美国显然还是想拉着它的盟友,一起围攻中国。

  单就涉港国安立法问题来看,美国搞的制裁的确“雷声大雨点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华负面政策的长期危害性。

  一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告诉刀哥,本届美国政府较大的失败是没能处理好其与盟友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很多重大国际事务上,我们会发现,欧盟、英国、日本等并非同美国亦步亦趋。

  如今,华盛顿的政治精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蓬佩奥们才借助涉港国安立法这个“机会”,来联合盟友对华施压。

  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首席共和党议员麦考尔8日还给英国驻美大使写了封信,明晃晃地呼吁英国同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中国”。名义当然是捍卫所谓民主了。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就更不必多说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一旦他上台,将修复与盟国之间的关系,联合对华施压。

  专家称,特朗普第二任期或者新上来的民主党人都将延续这一思路。

  这意味着,中国接下来极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来自美国对华双边制裁,更多源于其拉拢盟友对中国构成的多边压力。

  比如,美国很可能拉拢盟国,在中国的海外核心项目上动手脚。目前“一带一路”就备受美国舆论的抹黑,但是仍有部分西方国家参与其中。如果美国拉拢政策奏效的话,中企海外项目实施将面临美国及其盟国的共同冲击。

  另外,美国还会在国际社会上竭力妖魔化中国,最近的苗头就是把中国比作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

  毫无疑问,这个逻辑荒谬至极。香港、台湾完全是中国内政的问题,怎能与纳粹的侵略战争作类比?

  可是,挡不住西方不少政治精英就吃这一套。他们会觉得,香港问题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台湾,再接着会威胁到西太平洋甚至美国。

  在这种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的驱使下,未来几年内,美国“对华窒息政策”取向会进一步强化,两国之间的较量也将在更深层次展开。

  但是,我们也无需畏惧。

  因为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面对外部冲击、迎接各种挑战的充分优势:

  首先,我们的国家实力的确在增强,这就使得外部的诋毁无法转化为致命的攻击举措;

  其次,经过这场疫情,中国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朋友圈”更大了。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方面,美国要呼风唤雨围堵中国的难度很大;

  最后,无论是在香港问题上还是疫情防控,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动员力和调动力,民众与政府心气相通,团结一致,这也充分体现出我们的制度优越性。

  来源:补壹刀

点击进入专题:
聚焦香港局势

责任编辑:张建利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