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章造假叫“提前假设”,这是孔乙己式逻辑

文章造假叫“提前假设”,这是孔乙己式逻辑
2020年08月13日 14:55 新京报

  原标题:文章造假叫“提前假设”,这是孔乙己式逻辑

  ▲刊发在《畜牧与兽医》上的涉事文章。

  死亡长颈鹿在期刊“复活”事件,有了新说法。据新京报报道,在引发争议后,8月12日,文章作者刘艳海告诉记者,患鹿的恢复情况系“提前假设好”,“确实缺乏严谨性。但这并不是研究论文,相当于通讯稿件,不至于造假。”目前其已向《畜牧与兽医》申请“勘误”。

  涉事作者的解释,让我自感理解能力“捉急”——就算那篇文章不是论文而是通讯稿件,那就能“提前假设好”?

  当事人称“不至于造假”,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指没到造假的程度。事实上,确实不排除他非有意造假的可能,但假不假,还得看事实,有时候,“无意”的造假也是造假。

  他后面又拿“研究论文”和“通讯稿件”的差别说事,是想说明什么呢?不会是说通讯稿件对事实细节的要求更低,对事实差错的容忍度更高吧?

  但这种观念中透露出的对“通讯稿件”的认知,实在无法让人认同。通讯稿件算是“新闻”“动态”的范畴,显然也要讲真实性。更何况是发在该行业的核心期刊上,该有的严肃性不能没有。

  死亡长颈鹿“恢复良好”的不实消息穿帮后作者的尴尬,可以想象。但减少负面影响的正确姿势,显然更应该是真诚认错、检讨道歉,而非玩弄文字游戏或偷换概念。

  ▲刊发在《畜牧与兽医》上的涉事文章。

  事实有错不叫“造假”,叫“提前假设”,跟孔乙己的“偷书不叫偷”如出一辙。这倒不是苛责当事人必须注意表达的艺术,而是希望其纠错态度能更诚恳。

  更进一步讲,是要提升对事实表述严肃性的认识: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通讯稿件,真实性都是基本前提。如果连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都能预设,那也太离谱了。

  公共学术期刊上的学术文章,当秉持学术的严肃性。把“死的说成了活的”,还将其轻描淡写,显然不太“严肃”,也更需要多些真诚。

  □马涤明(媒体人)

  编辑 陈静   校对 卢茜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