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青山绿道蓝网 解码公园城市空间形态​

青山绿道蓝网 解码公园城市空间形态​
2020年10月28日 08:31 成都市政府网站

  原标题:青山绿道蓝网 解码公园城市空间形态​

制图 申娟子制图 申娟子
江滩公园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 记者 胡大田 摄

  直面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如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成都用行动作答:以全新的城市形态塑造城市宜居比较优势,引领营城理念、方式、路径转变。

  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场“营城试验”中,成都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以千年立城的静气塑造城市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走向“一山连两翼”的开阔。“绿色”“公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底色,“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品牌标识,正不断提升着成都的世界影响力。

  青山为底

  “一山两翼”有序发展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热词”

  素有“城市之眼”之称的丹景台景区,早已成为了人气爆棚的网红地标。

  诚然,其“火爆”不无道理。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立于此,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公园、三岔湖等东进新地标尽收眼底。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千年格局由此“破局”。

  跨越龙泉山东进,打破盆地意识,这不仅是成都破解现实环境资源约束、打开城市永续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保持成都安逸生活品质的必然之举。

  “通过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之成为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具有活力的新动能,支撑公园城市的发展和运行,实现城市的绿色或生态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认为,这些新动能的源泉,就是公园城市内在的融合发展。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是最近成都的“热词”。在成都人的阳台上,看见雪山,已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视野习惯。

  下到海拔1600米的道教圣地青城山,上到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在成都平原上的人们,已有超过5000年的观山历史。

  设计师嘉楠曾在龙泉山上用相机从左到右连续拍下32张雪山图。正是这幅照片,第一次以雪山长卷的形式,清晰地记录了成都“两山夹一城”的地理格局,也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媒体看到成都这座城市的美好。

  作为引领成都东进的支撑性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创造30余万个就业岗位……

  绿道为轴

  城市之美宜游宜憩

  转角遇见咖啡厅、书店……

  步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会址,红绿交映的绿道便映入眼帘。通过颇有创意的搭建,成都将天府绿道场景“搬进”了会场,向中外嘉宾展示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缩影。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正在打开一幅最新城市形态地图。

  “成都以绿道为生态脉络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串联城市社区,向世界展示了城绿交融的城市格局之美,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如是说。

  漫步天府绿道之中,也许转角就能遇见一家咖啡厅、一家书店、一家餐厅……

  一家网红咖啡店从入驻之初,便引起大家关注。去年7月,韩国网红咖啡品牌拉咖雷森进驻中国内地,首店地址选在了成都的江滩公园。咖啡店以工业风为主,又不失小资情调风,充分利用江滩公园的景致,别具匠心地与建筑融为一体。

  位于锦城绿道的江家艺苑同样成为了“网红”。年轻人骑着单车穿梭在绿道中,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情侣摊开野餐布开始布置野餐场景,湖面上漂着各色皮划艇……

  绿道,既为市民提供了生态空间,也为市民打造了有趣的消费场景,培养了市民的运动习惯。

  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专家刘勤为锦城绿道算了一笔账:“初步估算出锦城公园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并且作为绿色投资工程,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也就是说,总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以上。”

  “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全域绿化体系,既满足生态需求,更能转换出经济价值,这正是公园城市的追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李树华如是评价。

  随着三级绿道体系逐渐成网,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也逐渐形成。当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4081公里。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江河为脉

  绘就蓝绿交融灵秀画卷

  邀您“夜游锦江”

  在东门码头,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兰桂坊等地,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在绚丽夺目的船程中领略不一样的锦江风物、人文风情。如今,“夜游锦江”已成为成都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般美好享受,来自于成都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的不懈实践。一组数据证明:今年1-8月,锦江流域优质水体率达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滨河景观风貌逐步提升。

  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如今的“都市滨水公园”,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核心“一轴”,锦江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3.0时代。

  锦江沿线是成都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孕育了老成都人吃担担面、喝盖碗茶、摆龙门阵的悠闲自在生活方式。随着锦江公园的建设,垂直于河道的95条子街巷也实现了蜕变新生:天仙桥滨河路、香香巷、黉门里、星科北路等33条子街巷已完成整治,30条已经开工,其余32条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于2021年大运会前全面完成。

  未来,锦江沿线的“风景”还将不断升级。目前成都正按照“世界文化名城的流淌画卷、体验公园城市的魅力佳境、推动中优实施的能量中枢”总体定位,实施水生态治理、交通重组、景观提升、风貌整治、社区治理、照明提升、业态提升、文旅策划、品牌塑造等九大行动”,高质量推动锦江功能“第三次转型”。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消息,目前已建成锦江绿道30余公里,建成翠风苑、成华公园、江滩公园等重要节点和望平滨河慢行街区示范段,打造了夜游锦江、339“熊猫爬塔”等示范性项目。

  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以江河为脉,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公园城市画卷正渐次铺展……(记者 王琳黎)

  崇州严家弯湾 蝶变后的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

严家弯湾林盘秀丽的田园景致严家弯湾林盘秀丽的田园景致

  造型多变的川派盆景;茅檐石壁、庭院小屋的传统民居;民俗风光、人景相融……这样的绝色风情在崇州市严家弯湾就能体验到。位于崇州市观胜镇联义村5组的严家弯湾,是一个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曾经,这个地方非常偏僻,交通不便,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近年来,严家弯湾在保留其独有的川西盆景文化基础上,利用现有的院落、巷道和林盘,进行了保护性升级打造,环境日渐优美因而名气大增。国庆大假8天共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实现各类经营性收入约1670万元。

  景区化标准打造

  林盘变身“网红”打卡地

  对很多人而言,严家弯湾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名字很特别。“严家弯湾,单从名字就能说明它的特点。”崇州市观胜镇文旅办主任张主春告诉记者,林盘里的居民大多以严姓为主,第一个“弯”是从严家弯湾的停车场到严家弯湾的河边,道路都是弯曲的,有九个弯,加上严家弯湾的川派盆景传统制作手法就是三弯九倒拐,盆景的形状是弯的。第二个湾是源于严家弯湾林盘后面有一条沙沟河,生态资源相当不错,自然本底很好。

  一走进严家弯湾林盘,就来到了“路之·小河湾”,五颜六色的小木舟停泊在溪流上,这里可以划船戏水,体验融入大自然的舒适感,河岸边前段时间火爆一时的粉黛乱子草依然靓丽。岸边还有集时尚风与乡村味于一体的咖啡厅,沿着蜿蜒的小路向林盘深处走去,“路之·弯湾里”的一角屋檐隐约可见,开放式的院墙,回归自然的装修风格,秀丽的田园景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这些都是按照景区化标准打造的项目,以此来提档升级严家弯湾环境设施,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未来,这里还将有特色民宿呈现。”张主春表示,如今的严家弯湾步步皆景,已经成为网友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保护性升级打造

  盆景村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严家弯湾是川派盆景民俗文化发源村之一,因此在打造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特色,也就是独有的川西盆景文化。同时,利用现有的院落、巷道和林盘,进行保护性升级打造。以川派盆景、鸳鸯竹、沙沟河、知青文化等实现本地乡村文化内涵的结合,打造以盆景为特色的严家弯湾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田园综合体。

  目前,“观舍”盆景文博体验馆、“又见”花木盆景云平台中心等项目已经完成,投资近亿元的盆景博览园项目正在建设中,打造崇州特色川派“盆景+”体验基地。未来,还会引入一系列精品民宿、特色餐厅,严家弯湾将继续紧扣盆景主题,深度挖掘“本土味 国际范”,提升休闲、旅游度假功能附加值,通过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周边发展乡村经济及旅游、文创等新兴业态,助力区域价值提升,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作为严家弯湾的“新村民”,加拿大籍盆景爱好者辛克莱尔·查德去年10月来到这里“搞事业”——建立白熊盆景园。“川派盆景充满了艺术感,林盘的居住氛围令人感到舒适、着迷,自己也非常喜欢弯湾里,弯湾里正是一个惬意、舒适的文化交流活动空间。”他表示。(唐海龙 记者 赵荣昌 文/图)

  邛崃茶兰景区椒兰山房 绿道旁营造的汉风艺术营地

  

茶兰景区椒兰山房茶兰景区椒兰山房

  穿越田野,驶过蜿蜒的绿道,伴随着阵阵茶香和清脆鸟鸣,驱车来到椒兰山房,让人眼前一亮,只见装修简洁现代的川西民居散落在道路两侧的田野中,与周边的茶园、茂林浑然一体。

  邛崃市孔明街道郭山村,采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项目带动+社会投入”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林盘中丰富的茶林等自然资源,租赁当地旧民居,抽取汉代筒瓦、瓦当等建筑元素,打造了以现代建筑为主体,以手作、国学、艺术、汉学为体验内容的天府绿道生态能量站,传统文化诗意再现的乡村艺术群落——茶兰景区椒兰山房。

  连接自行车高速

  茶兰绿道让村民生活大变样

  “从去年6月项目一期开始营业,截至目前我们共接待游客5.4万人,日均接待150人左右。就今年国庆大假前4天,茶兰景区接待游客0.214万人次。”说出这组数据时,郭山村党总支书记樊庆洪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想到游客真来了。

  郭山村茶兰林盘虽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和资源,但过去当地村民大多以种茶为主业。“前几年我还是贫困户,天天在茶园里采茶。”叶大爷指着家门口的绿道说,自从绿道修起,生活大变样了。

  “幸福崃道·旅游自行车高速”是邛崃市结合“天府绿道”工程打造的成都市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全长约12.5公里。骑上自行车,从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一路狂飙到平乐古镇,沿途名胜古迹、大地景观、乡村美景尽收眼底,而这条路必将途经位于中段的郭山村。

  依托自行车高速,郭山村在茶兰林盘打造了茶兰景区。“我们建成3公里的茶兰绿道连接自行车高速,形成环400余亩茶叶和白兰花景观带,串连起线路上的特色景点和林盘聚落。”樊庆洪说,此外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改造老旧民房院落及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研学体验等新消费、新场景项目,同时引导村民以租赁模式参与了民宿和文创项目开发。

  绿道旁营造新场景

  实现三生融合可持续发展

  樊庆洪口中的新场景,就是椒兰山房。司马相如《子虚赋》有云“桂椒木兰”,而郭山村有特产藤椒、黄桷兰,“椒兰山房”由此得名。穿汉服、投壶、饮椒柏酒、缝制香囊……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丰富的汉文化。

  椒兰山房以“汉风艺术”为主要定位,以民宿、餐饮、研学为主营业务板块,结合在地资源和文化定位开发体验、艺术活动等内容。“整个项目的特点是打造汉风艺术营地,让游客能够在这里体验到汉风古韵。”邛崃市旅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椒兰山房分为方堂桐庐、颉夏书舍、绣锦椒房、风雅和鸣四个部分,通过椒兰山房项目的引入打造,不仅带动了周边28户农户对自家院落、围墙进行打造,加快了当地民宿和餐饮产业发展,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气质,还促进当地探索了产业的多种文创经济价值。今年3月,茶兰林盘景区还创下了3A级旅游景区。

  樊庆洪说,同时,农民通过租赁房屋、入股、就职等方式提高了收入。截至目前,人均收入也从椒兰山房打造前的17500元上升到现在的19100元,人均收入仅一年提升10%。“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三生融合可持续发展。”(李燕茹 记者 李颖 图片由邛崃市旅投集团提供)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