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生育政策,中央首提这一概念!专家解读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育政策动向一直备受关注,此次《建议》中首次提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有何含义?我国生育政策会如何进一步发展?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进行了专访。
生育政策应更兼顾人口结构的变化
NBD:《建议》中首提“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该如何理解其中深意?
杜鹏: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是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政策虽然在数量、质量、结构这些方面都有涉及,但过去政策更多还是侧重在数量控制上。在未来人口发展上,“十四五”期间有可能是我国最后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因为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预计在“十五五”时期,人口达到最大量后,总量上开始有递减的趋势。
这种情况下,考虑人口中长期发展,特别是2035年发展目标时,就不能再侧重以数量控制为主。因为人口数量已经增长较慢,且有趋于停止增长的趋势。进一步鼓励生育的政策,将更加有利于人口的长期发展。
所以,生育政策应该更包容性地去兼顾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等,以及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等。
在我看来,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生育数量方面能够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同时又会把数量结构以及地区人口分布进行通盘考虑。这是从数量控制优先逐渐转变为同样兼顾结构和分布的综合性考量,这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长期、稳定的人口增长而作出的调整。
NBD:您为何认为生育政策应该兼顾人口结构和分布而进行综合考量?
杜鹏:从结构上来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进一步鼓励生育是应该的。但即便在鼓励生育的背景下,我们的老年人口仍然会在本世纪中叶前后翻一番。届时,目前的2.54亿老年人口将增长到5亿左右。
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劳动年龄的人口将有所减少,当然这其中也要考虑教育水平、教育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
而在人口分布方面,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生育水平不同,生育政策的调整也会对不同地区起到不同的影响。
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而在老龄化趋势下,流出年轻人口较多的地方,势必就会加剧人口老龄化。
所以,人口数量的增长,影响着老龄化的发展。地区人口结构和分布方面,年轻人口的外出,对流出地的生育数量也会产生影响,对老龄化也会有一个加剧的作用。
总体而言,包容性生育政策体现更加全面和长期的考虑,综合考虑了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从而更有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可及性等仍具改善空间
NBD:您认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是否意味着生育政策的放开?
杜鹏:在当前鼓励生育二孩的情况下,实际上我国生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所以,这种包容性政策应该是和优生优育、托幼服务、教育均等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的焦点并不是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放宽,而是应当关注如何让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人能够实现这种生育意愿。
NBD:此次《建议》中也提出,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对提升生育意愿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
杜鹏: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从前期怀孕到整个孕产期的服务可及性将得以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人们生育之前就有的各种担忧。
而在托幼服务方面,目前各个地方都在加大对0~3岁儿童托幼服务的支持,不过在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还与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相关。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矛盾甚至在幼儿园时就已显现,小学和中学表现得更加突出。
举例来说,有关学区房等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就说明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想要获取这些优质资源,对一些家庭来说仍然压力很大。
综合来看,如果切实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包括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可及等,这对人们实现生育意愿会起到很大帮助。
记者 周程程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他们想让英国为这件事和中国断交!
- 【 军事 】 巨资购美过气导弹 台军要闹什么妖
- 【 财经 】 10月40城新房成交环比下降3%
- 【 体育 】 欧冠-本泽马拔头筹 皇马3-2国米夺首胜
- 【 娱乐 】 梁静茹新恋情曝光 与56岁企业总裁多次...
- 【 科技 】 揭秘电商平台百亿补贴真相:你真赚了...
- 【 教育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世界大学声誉排...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