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方防疫遭遇层层加码,专家:常态防控不能影响社会正常运转
疫情防控之下,如何正确返乡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一些地方出现“层层加码”、“一刀切”引发舆论热议。
1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和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都提出,不允许、不希望各地在执行国家制定的返乡过年相关政策时作“一刀切”的处理。
赵辰昕表示,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甚至有的地方还采取“一刀切”措施,这是坚决不允许的,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多些便利。
曾益新也指出,宏观层面上,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结合本地的疫情形势和工作实际情况,科学、精准的加强各地疫情防控,引导返乡人员配合落实当地的防控政策。
返乡遭遇层层加码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关于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随后又明确:核酸阴性返乡不用隔离。但到了地方上很快“加码”。
1月25日,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的通知则显示,当日起高风险区来甘返甘人员,须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间不少于两次核酸检测;中、低风险地区来甘返甘人员,均须提供有效健康码“绿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另外,外省返乡人员须进行居家健康监测14天,期间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在陕西西安市读研的小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原本计划回甘肃老家过年,但村干部通知,即便是低风险地区人员返乡,也需进行14天的隔离,如果家里条件(比如有两套房),可居家隔离,否则需要到指定点隔离,期间所有费用由个人承担。
小波所在的镇政府发布告知书显示,省外低风险地区拟返乡人员,除了提前报备信息、提供健康码“绿码”和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回后须进行14天居家健康检测,期间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该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接到的要求是居家观测14天,期间要求不出门、每天早晚两次报体温和个人身体状况。而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则给出了“居家隔离14天”的说法。
上述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国内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春节人员流动性较大,确实不建议外省人员返乡。
“加码”的情况,五花八门。湖北武汉工作的小晨称,她的老家在宜昌农村,此前村里曾发布要求,所有外地回乡人员,需提前报备个人信息及返乡行程安排,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需要集中隔离14天,低风险地区居家观察即可,但观察期间需要做两次核酸检测和一次血清抗体检测。
在吉林辽源、四平等地,有网友反映,当地不看行程码和核酸报告,直接强制大学生放假返乡隔离14天甚至28天。网民通过社交平台反映称,我们理解并且愿意配合国家防疫工作,但也请地方政府不要擅自过度解读隔离政策。
在黑龙江黑河,一位自称低收入家庭妈妈在网络上哭诉,儿子大学放假回家,虽然持有3日内核酸阴性,通行绿码仍被强制隔离,一天200元费用很吃力。
河北衡水市景县某村,村干部通过喇叭表示,自1月28日起,外地返乡人员需要到隔离点集中隔离14天,并重新做核酸检测。该村村支部书记证实,春节期间如果必须回去,需要到村里临时设置的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找个院子搭建帐篷,吃喝睡觉都在里面。”
“加码”情况,也在一些地方得到纠偏。
1月24日,河北邢台。有网友反映,临西县一村庄发布通告,不允许在外工作村民回家过年。对此,村书记表示,该通告表述有问题,只是希望在外村民尽量不要回家,已经对通告进行了更正。
在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多名网友反映称,居委会或物业要求,外地返衡人员,一律劝导就地过年,尽量不回衡,如特殊情况必须回衡,需提前到社区居委会报备登记,人员抵达后实行14天集中隔离,费用自理。
中国新闻周刊联系发布该通知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其表示,1月27日中午,他们已经接到上级命令,撤销了该通知。目前的要求是回家后在3日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期间居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
不过,这只是近期内回衡的要求,工作人员称,“现在规定随时会变,春节期间政策如何目前还不清楚,如果打算回家,建议提前一两天再打电话咨询一次。”
专家:防控不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就上述情况,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吕德文。在他看来,各地应就自身的治理能力,面临的风险程度制定匹配的防疫政策,“我们现在是处于常态化的防控状态,防控不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中国新闻周刊:您怎么看待各地对春节返乡政策层层加码的现象?
吕德文: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地方受到的疫情防控压力比较大,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比较高,导致地方没什么信心。从地方的角度来讲的话,它主要是为了方便。客观来讲地方不管怎么严防死守,总是会有意外的,只要有人回去,这个风险就存在,所以层层加码的意思是说要尽最大的可能性把意外排除掉。事实上现在是一种抗疫优先的状态,疫情防控是中心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各地就已经出现过不少这种防疫上的“硬核措施”,当时也有一些人觉得过于激进,眼下地方层层加码的现象是“硬核行为”的一个延续吗?
吕德文:我觉得谈不上延续,它是一种惯性。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点是地方受到的问责压力比较大,这是首要的一个因素。第二点是每个地方的行政都有自己的惯性,比方说层层加码,更容易出现在北方的一些地方,或者说在北方这些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与地方政府的运作的逻辑、治理的惯性有关系。但是有些地方其实会反过来,是层层减弱的,这两个逻辑都同时存在,但都未必是好事。
中国新闻周刊:地方对中央的防疫政策出现的一些差异化、千奇百样的执行结果,在您看来有哪些原因?
吕德文:我觉得不能归结到治理能力的原因,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很难衡量。最好的表述方式还是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治理能力不一样,面临的风险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山东采取了极端一点的措施,因为它在河北旁边,然后又是北方地区,警惕性高一些。比如说广东福建,离北方较远,气候也热,那么它按常态化的防控,也正常。再比如广东的返乡流动主要是外流,相当于是人口往省外疏解了,那么它可能担心的问题比如说是过完年人员返家再返程,要预计到复工复产的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可能考虑更多的是人员流入。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看待国家有关部门对地方防控政策专门作的一个表态?
吕德文: 我们国家是一个央地关系,它有好几个治理层级,在国务院、卫健委出台统一的关于返乡的一级防控的要求之前,其实每个地方都是按当地的实际,自己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一个疫情防控的政策。有些地方它就严格一些,比如说我所了解的山东有些地方它在卫健委出台政策之前,就要求当地的返乡人员要核酸检测,然后封村封路。
但有些地方就完全按照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的要求执行,比如说按风险等级,中高风险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低风险就自由的流动,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包括对过年返乡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大部分地方是提倡倡议性质的,它不是一个政策规定。
我们国家很大,每个地方肯定有差异性,包括疫情现在是北方比较严重,因为它温度低一些,当地政府也感觉自己压力要大一些,所以在措施上选择相对要严格一些。但是绝大多数南方的地方,就对自己出台的政策会宽松一些,我觉得这是合理的。
有些地方各种配套都比较好,不会影响人员的返乡,有些地方配套不行,做不到保障,可能就是劝阻人家回去。可以说,在当前防疫的大环境下,各种防疫政策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选项。
中国新闻周刊:我国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防控状态?
吕德文:首先要准确理解精准防控和常态化防控的概念。我们现在是属于常态化防控,常态化的意思是防控不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地方不应该随便把防控行为升级为战时状态,现在地方上散点地出现疫情,属于常态化防控里面可以接受的正常现象。
反过来讲要在社会正常运转的防控下进行精准防控。精准防控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第一个出现了这个病例,你要精准把它控制遏制疫情。第二个是不能人为地扩大防控的力度,然后让社会禁止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