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知史力行,初心历久弥坚丨《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

知史力行,初心历久弥坚丨《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
2021年04月08日 09:50 中国人民大学

  原标题:知史力行,初心历久弥坚丨《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党史」出品

  

  今天,《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

  整版聚焦

  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学习教育

  

  

  

  知史力行,初心历久弥坚

  ——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教育之路

  

  “你的初心是什么?”在中国人民大学,这个问题已经跨越了80多年历史,成为刻在一代代学生心头的记忆。

  也许,要追溯到更久远一些,百余年前,在民族的救亡图存之际,一位青年这样书写自己的初心——“要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他一生中所铺就的革命之路,印证了他的初心。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在党和人民希冀中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校。为帮助一代代人大人知道“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学校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让“初心之问”成为人大人一生的“思考题”,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强调,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最早专门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校。80多年间,人大从延安走到北京,党史教育始终是人大人刻在心头的一课。

  

  党史教育早已融入学校血脉

  1937年,在危难关头,革命圣地延安树起了红色高等教育的旗帜——陕北公学。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毛泽东同志欣然提笔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

  陕北公学以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势下斗争需要的干部为办学目标。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这为学校的教育明确了方向、绘就了底色。接受了这所学校的教育,就必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熟悉党的路线方针。

  当年,陕北公学设普通队和高级队,普通队培养抗战急需的民运干部,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四个月,高级队培养师资及宣传教育干部,学习期限为一年。在教育内容上,则特别强调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根据党史专家胡华的记录,“老师们立志用最进步、最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为了帮助青年学生熟悉党的历史、理解革命的道路,陕北公学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中国问题”等课程,给予学生理论力量和革命精神。

  回忆起这段历史,靳诺这样说:“毛主席在出席陕北公学的结业仪式时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对陕北公学成功实施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可,因为陕公学生深刻理解了党和国家历史的发展,清楚明白自己的初心使命所在。”

  1939年,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8年,又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无论哪个时期,这所学校都致力于用党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把学生培养成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而学校的党史教学研究,也紧跟党和国家前进的脚步,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走出了一条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大学成立历史系,不久扩建为中共党史系;改革开放后,中共党史系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进入大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6月,学校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党史教学科研翻开新篇章。

  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党史党建学科传统优势,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宣讲报告等多方面发力,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寻根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新时代育人规律的有效举措。”靳诺表示。

  

  师生学习党史的热情更加高涨

  在人大,党史教育已经走过80多年历程。2021年2月,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后,中国人民大学按照党中央和上级部门有关部署,迅即行动、周密筹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推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扎实展开。

  法学院以“悦读百年”党史读书角为开端,正式开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大版块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全院师生以学为基、述往思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教师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喻文光表示,法学院党史读书角的开设,非常有利于师生随时随地“学党史、悟思想、受教育”。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江说:“我学习党史的热情,始于对《共产党宣言》的阅读。借由党史学习,我希冀由先行者所经历的磨难,增进自己对于理想信念的理解,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深化对党的认识,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做好准备。”

  学习党史是为了对我们党了解更多、感受更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利用档案学专业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推动党史学习从教室走到档案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主动感知中,透过档案去了解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该学院还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筹备建设“吴宝康数据库”,并以建立该数据库为契机,拓展以史育人新载体,创造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结合学习教育活动推进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正加快出版《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研究丛书》《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丛书》,建好用好《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等学术集刊群,组织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百年党史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等,为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为党立言存史,用学术讲政治,用科研促教学。有着鲜明红色基因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本就融入血脉,将学校的党史科研成果传播到全社会,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靳诺表示。

  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开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设置热点要闻、党史故事、党史中的校史、党员风采等栏目,全方位、多视角呈现全校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与各类主流新媒体平台实现融合联动,打造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线上学习平台、互动空间、宣传阵地,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小我融入大我,更好建功新时代

  80多年倏忽而过。2019年新学期开学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刘仪轩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当接力棒交到00后手中,他们想到了什么?

  刘仪轩想到的是,前辈戴逸在开学典礼上告诫他们的话语,“毕生精力要贡献给祖国和人民”。于是,她确定了自己的初心,“学会奉献,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续写先辈们未完的文章”。

  “党史教育,是第一课,更是刻在人大人心中最重要的一课。”刘仪轩告诉记者,从这一课开始,他们的人生画卷渐次展开,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每一次奋斗都刻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学生是有朝气、有梦想的群体,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2021年清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系列缅怀革命前辈活动。在向吴玉章、成仿吾雕像献花后,学生们参观了老校长吴玉章生平展。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曈曈说:“吴玉章老校长‘一生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宝贵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将血液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中,为更好地建功新时代贡献力量。”

  “‘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名家领读经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一个个颇具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先后肇始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走向全国,在青年学生中掀起怀爱国之情、立强国之志、践报国之行的热潮。

  靳诺表示,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价值观。历史教育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可以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心认同、自觉践行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真正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擦亮党史课程这块“金字招牌”

  

  讲述人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耿化敏

  中共党史课程是反映中国人民大学与生俱来的红色教育基因的标识性课程,具有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厚重积淀。它发端于陕北公学开设的中国革命运动史课程,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时期的蓄积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奠基成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过何干之、胡华、何沁、王顺生、杨凤城等一代又一代党史教师的接力奋斗,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开设历史最悠久、课程体系最完整、人才培养层次最齐全、教师团队最卓越、教研成果最丰硕的中共党史课程之一。

  作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讲教师,我在党史教育传统的熏陶、前辈学者的示范和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擦亮中共党史课程这块“金字招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党的发展历程,揭示党的发展规律,总结党的成就经验,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党史知识体系,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的所知所获,就是坚持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教学方法论的统一,把建立党史知识体系、培育正确党史观等作为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正道”。

  知识体系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入口”,回答的是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问题。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系上,如何以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绘制中共党史百年叙事体系,引导学生读通百年大党的历史,是对党史教学的一大挑战。大学生“修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贵在“会通”,难在“精专”。

  价值观塑造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口”,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共党史具有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历史”,承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学科功能。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史料—史实—史观”的历史认知规律特点,把中共党史观列为党史学习“第一课”。以正确党史观为统领,在党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进一步结合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党史人物事件的丰富文献和生动史实,学生就逐渐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党史问题,分清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辨明“反思”“翻案”“解构”等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由此,历史价值观成为引领党史课程建设的根魂。

  教学方法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引擎”,回答的是贯彻什么教学理念、使用什么方式方法、取得什么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作为我校党史教育传统的奠基人,何干之重逻辑,以说理见长;胡华重史实,以叙事见长。两位党史大家奠定了党史教学理念的底色,即坚持党史与理论、现实的结合,由史入手、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交融。

  在此影响下,我运用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影像、社会调查、红色场馆等教育载体,“用故事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时,发掘人大校史育人元素,设计我党文化战线的“大书呆子”何干之的教学案例:先讲解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改名何干之的由来,即“取‘做什么’的意义,意思是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党做文化斗争的工作”;接着讲述党中央电调他到延安担任陕北公学理论教员,践行毛泽东同志的“用笔和口继续战斗”的勉励,从事革命文化活动的事迹;最后,以点带面,展现我党“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同各方面“抢知识分子”,最终“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的局面。

  从华侨之子到左翼青年,从上海亭子间的“文化人”到陕北黄土地的理论教员,从烽火办学的战时教育者到新中国的“红色教授”,何干之的故事无疑讲清楚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为何走向延安、走向中国共产党的原因。由此,教学方法论成为党史课程建设的动力。

  

  

  

  

  

  学史明理铸魂育人

  

  郝悦沛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的本科生,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党史教育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活动构筑起来的。比如4月2日,他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吴玉章校长的生平展。

  一幅幅文字、图片记录下当年的峥嵘岁月,原来前辈是这样的平凡与不凡。“毛主席对吴老的评价令我感动,‘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吴老就是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革命,献给了青年的教育培养事业,以一人之力担负起振兴中国教育的重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好榜样。”郝悦沛告诉记者。

  他想到了思政课上,老师告诉他们的“立志要高,起步要低”,还记得老师说过“行循自然”,那些知识、那些历史都变成了他们的动力。“学生时代抓住机遇走出象牙塔,走入广阔基层社会,在背大包调研中‘自讨苦吃’,就是用实际行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最早专门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校。从1956年,何干之、胡华等老一辈学者教授奠基并创立了中共党史系,此后,中共党史系和学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一道,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大量高校师资,许多人后来成为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骨干,以及全国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冯玉军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在创办初期,就将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四门课定为政治理论必修课。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师资优势,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实实在在地讲好“大思政课”。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党史的热潮。中国人民大学切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利用党史党建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学史明理、以史育人的有效路径。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