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一出外媒欢呼,中国“崩溃”了?!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8%。从全球经济表现来看,这是主要经济体中最亮丽的答卷之一。然而,一些西方媒体揪住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4.9%放缓的数据,再掀“中国崩溃论”,甚至称“中国已开始丧失复苏动力”。
第三季度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外媒“唱衰”中国的臆测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中国崩溃”是否会到来?第四季度与来年经济走势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核心提要
1。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比市场预期要低,原因是多方面叠加的,可从疫情、政策、行业和汛情四个方面来看。
2。第四季度GDP只要不负增长,就能实现全年增长6%的目标。而第四季度GDP增速预测将达4%左右,因此全年增速可以达到8%。
3。中国前三季度增长9.8%,是在去年2.3%的正增长基础上实现的。其他国家设定的目标则建立在去年负值基础上,是恢复规模。而中国是“恢复速度”,这是一个本质区别。
4。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放开三胎、整顿教培行业、稳定房地产预期、规范了互联网业态。在经济增长无忧的大背景下,这盘大棋是为长远计。
5。中国的经济复兴,是在两百多年的衰落之后,向曾经延续上千年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回归,所以复兴的时间历程应该以百年计。
四大因素致GDP增速回落
知事:根据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8%,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所回落。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
廖群:确实,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比市场预期要低。年中时市场预测约为6%,实际相差一个百分点左右。原因是多方面叠加的,大抵可从疫情、政策、行业和汛情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疫情的反复。两年来,影响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新冠疫情的演变,对消费、投资、出口整个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疫情好转的形势下,今年上半年经济强劲复苏,超出预期,取得了12.7%的增速。但进入第三季度以来,疫情个案不时出现反复出现,使得部分已放松的调控政策又逐步收紧。全球疫情更加恶化,避险情绪浓烈。这既拖慢了本来就相对落后的消费的复苏,又削弱了我国出口的强劲复苏势头。
其次,政策因素。鉴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复苏大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走向正常化,退出超常规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均转向收紧,其效应在一段的时滞后在第三季度明显出现,从而减弱了内需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复苏势头。
第三,行业整顿。前三个季度,政府对诸如互联网企业、教培行业、房地产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顿。同时,8月份以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应对前期电力增长过快与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的局面,全国多个地区实施了限电,对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汛情的影响。今年我国多省出现汛情,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但总的看,汛情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
总体上看,这些造成GDP增速回落的原因都是短期因素。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疫情继续有所好转,加之政府适度放松财政、货币政策,增速下滑的局面将会缓解。即便行业整顿或许需要更长的周期,但是政府的初衷是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绝不希望任何行业因此出现大幅下滑,所以调控的力度会是灵活适度的。
超额完成全年增长目标没有问题
知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是6%以上。照目前来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廖群:这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只要第四季度GDP不为负,全年的目标就能实现。事实上,如果造成第三季度增速下滑的四个短期因素都得到有效应对,特别是财政政策适度宽松,如减税降费,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降准等,按去年、今年两年平均计算,第四季度增速应该会比第三季度有所反弹,我预测会达到5.2%。因此全年GDP增速应该可以达到8%。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今年前8个月国际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投资总额,与此同时,黑石、高盛、摩根大通等美国投资巨头都在中国扩展业务,这说明了三个趋势:
首先,中国经济形势看好。中国经济在疫情、贸易战中所表现出的韧性给了国际投资者信心。其次,美国打压的失败。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美国政府无法打压企业追求盈利的本质。第三,中美无法完全“脱钩”。“脱钩”是一个双输的手段,与中国经济完全“脱钩”的后果是美国政府难以承受的。因此,今后中美冲突的前景也还是可控的。
“崩溃中国”几十年,外媒悲观预测还会继续失灵
知事: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经宣布,部分西方媒体就对“4.9%”紧抓不放,路透社称,中国的经济复苏失去动力了;《卫报》称,明年中国还将出现更大的衰退。请问这些预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廖群:这些预测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西方的一些媒体,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或机构,对一国经济贸然下定论,不专业,也没有资格。另一些可能就是别有用心,有意贬损我国经济。
从具体数据来看,外媒单方面强调“4.9%”是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现。就新冠疫情下的经济表现而论,观察一个国家经济复苏态势最科学、客观的方法是看去年和今年两年的平均增长率。单年来看,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下降不少,但从两年平均来看,只不过是从均值5.5%下降至4.9%,0.6个百分点。第四季度适度宽松政策出台后,两年平均增速有望达到5.2%,接近潜在增长速度的5.5%左右,经济增速出现季度波动是很正常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大部分都是失灵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崩溃论”就开始出现。结果,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还在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彰显大国风范。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了20多年,由于日本高增长仅仅维持了20年左右,于是“中国高增长结束论”又出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又有人跳出来说“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增长期也就是30多年,中国也该结束了。但实际上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没有产生过重大经济危机,高速增长持续了40年以上。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成绩再度非常亮眼。中国的邻国印度和越南,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美国先前经济形势较好时GDP增长预测达到7%,但是如今也大幅地下调。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前三季度增长的9.8%,是在去年同期0.7%的正增长基础上的增速。而一些其他国家今年增长速度则是建立在去年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实际是向2019年经济规模的回归,而我国的目标是恢复本来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因此,今年中国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可以说,在过去的40余年里,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增长奇迹。即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长达42年的时间里实现年均9.2%的增长率,只有中国做到了。当年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甚至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内,都没有取得过这样耀眼的成绩。“唱衰中国”是西方媒体的酸葡萄心理。事实证明,这些悲观预测都失灵了,而且还将证明会继续失灵。
中国复兴的时间历程,应以百年计
知事:“中国经济崩溃论”已经是被西方预测了几十年,为什么“崩溃”从未发生?
廖群: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经济自身特性、历史发展规律和增长空间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中国经济自身的特性——强大韧性和活力。韧性在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战和疫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嘴硬”,声称从中国手里为美国国库捞回来许多关税。但现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最近承认,美对华施加的关税主要由美国企业承担了,最后由美国人民来买单。而且,中国今年前三季度出口达到了23%的高增长率,且对美出口增长速度也很高。美国想用贸易战的手段摧毁中国的出口,可是中国出口反倒越来越强;美国想利用芯片卡住华为,但华为不仅挺住了,孟晚舟女士也回家了,5G业务正在全面铺开。这就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一个明显体现。
如果没有疫情的突然出现,中国经济表现会更亮眼;但即便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能从去年一季度的负增长6.8%迅速复苏,全年达到了2.3%的正增长,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也是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是中国不会“崩溃”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四大引擎”的强劲上。第一大“引擎”就是科技跃进。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信息革命,而中国在其中的很多领域正在领先世界。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领先,谁就会是最后的赢家,我国将在其中继续领先,实现科技跃进,尽显科技引擎的活力。
第二大“引擎”是中国城市群的崛起。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共计19个城市群在强势崛起,基本覆盖全国。城市群意味着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重组,重组就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带来增长引擎活力。
另外两大“引擎”是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无论是宏观经济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新的增长引擎动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无疑也体现了新的增长引擎活力。
从发展规律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迎来历史性的复兴。上世纪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战败复兴,“亚洲四小龙”是脱离了殖民统治后出现的后殖民复兴。而中国的经济复兴,是在两百多年的衰落后向曾经延续上千年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回归性复兴。所以,中国经济复兴的时间历程应该以百年计。中国历尽跌宕起伏,正迎来经济复兴的历史窗口,经济非但不会“崩溃”,还将继续高速发展。相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人均GDP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增长潜力来看,当前我国的人均GDP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即便经过了40余年年均9.2%的增长,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只有发达国家的1/4。日本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70%,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了。“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DP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而目前我国和美国的人均GDP比率,按当前汇率来看,只有美国的约1/6,按购买力来看,也只有美国的约1/4。由此看来,我国的快速增长仍未结束。
一盘大棋,中国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知事:接下来,要维持经济增速,还需要在宏观调控方面做出怎样的调整?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放开了三胎大力促进人口增长,整顿了教培行业,稳定了房地产预期,规范了互联网大公司的业务。从长远来看,您怎么看这一盘大棋,它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廖群:短期来看,要求宏观政策从相对收紧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的财政状况相对健康,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全球排名靠后,相对较低。从广义的财政赤字预算来看,目前实际支出的进度慢于今年的预算。所以,整个财政状况相对于政府预算较为充裕,为第四季度放松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财政政策的具体手段主要是减税降费和增加支出。前者,可以针对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定向减税减费。在支出方面,应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此前,疫情导致新基建项目延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慢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但现在疫情正在逐步收尾,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基建应该发力,这将会是今后几年财政政策宽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与信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相吻合。
2021年我国经济的表现整体上呈现一种“报复性复苏”的态势。所谓“报复性复苏”,即两年平均值接近于经济的潜在增速,也就是说,今年等于把去年的增长损失给弥补回来,大致回归到潜在增速。其他国家经济从疫情中复苏,是“恢复性复苏”,即今年经济的正增长幅度和去年经济的负增长幅度大致抵消,平均来看等于两年几乎没有增长,经济规模恢复到了疫情以前的状态。2022年我国经济将会继续向潜在增速回归。2022年的疫情可能不会完全结束,或许不能完全达到潜在增速,但进一步回归的态势和方向不会改变。
在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速的大背景下,政府正在推出中长期发展的“大棋”,以更快实现中长期的发展目标。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房地产调控将会常态化;为防止互联网企业的垄断行为和保护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互联网公司业务规范不得不提上议程;教培公司的整顿配合三胎政策;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为此不惜采取一定程度的限电政策,这些都是着眼于中长远目标的大计,方向也不会轻易改变的。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