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创意微视频丨寻梦东方

创意微视频丨寻梦东方
2021年12月29日 20:19 新华社

  创意微视频丨寻梦东方

  那是觉醒的年代,也是黑暗的时节。

  在那个旧梦寒冬,年轻的你,许下燃情的希冀。

  1932年,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那一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站在了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

  那一年,日寇攻占哈尔滨,东三省沦陷敌手。

  那一年,华夏处处焦土,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那一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

  那一年,在中国知识界,一群学者一同做了一场梦。

  1932年冬天,《东方杂志》向社会发出一封信,应征“梦想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

  37岁的邹韬奋先生,写下如斯期许:

  “我所梦想的未来中国,是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社会……在这个梦里,除只看见共劳共享的快乐的平等景象外,没有帝国主义,没有军阀,没有官僚,没有资本家,没有男盗,没有女娼……”

  1933年1月,邹韬奋的梦,刊登在《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上。

  与之一同问世的,还有160余件来自社会各界的应征稿。

  这些梦,或载道、或言志,测量时代思潮的涨落,寄托一代人的幻想和憧憬,给那个“漫长的冬夜”,带来一丝希望的温度。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经过时间沉淀,历史更为清晰。

  当我们比照时光进程,赫然发觉,在1933年那场“梦”里,很多曾经的幻想,都经历史检验和证实,成为此刻俯仰即是的现实。

  蓦回首,昨日之中国,强邻环列、虎视鹰瞵,斯民沦于水火,大厦灯尽将倾。

  环四顾,今日之中国,大河奔涌、长风浩存,比“青春之国家”更青春,比“可爱的中国”更可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监制:陈二厚

  出品人:孙志平、罗毅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陈明祥

  统筹:韩珅、王志斌、成鹏

  导演:彭卓

  记者:潘旭、孙丽萍、李海伟、李馨雅(实习)

  剪辑:姬杨

  配音:李林欣、李俞辉、姜赛、曹彦语

  包装:欧阳建嘉、刘宇轩

  设计:刘婷、刘颖旭、翟畅

  技术:苏宇、尉佳玮、肖梦帆

  书法:王金爽

  鸣谢

  上海韬奋纪念馆

  部分素材来源

  渡江战役纪念馆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