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结束冬奥之旅 外国运动员点赞北京冬奥会

结束冬奥之旅 外国运动员点赞北京冬奥会
2022年02月18日 07:00 甘肃省纪委监委网站
各代表团成员在延庆冬奥村展示自己书写的春联。新华社发(郑伟博 摄)各代表团成员在延庆冬奥村展示自己书写的春联。新华社发(郑伟博 摄)

  北京2022年冬奥会多项赛程已接近尾声,随着闭幕日进入倒计时,不少运动员也结束了自己的冬奥之旅,踏上了归程。

  短短十数天,各国运动员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他们的有趣体验,真实记录对北京冬奥会的喜爱和不舍。透过这扇窗口,全世界看到了北京冬奥会对各项细节的精心准备,也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敞开怀抱和世界“一起向未来”的温暖和真诚。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中国”

  “宾至如归”,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努力方向,也是各国运动员在冬奥村的切身体会。

  2月15日,回到美国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回顾自己的冬奥会之旅。“我花了几天时间来回顾自己在奥运会上的经历。我非常感谢能获得(参加冬奥会的)难得机会。”

  莫德在文中称,她认为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但会更加努力。“当我们来到中国时,我感受到很多人的爱和欢迎,我迫不及待想再次回去。我非常喜欢这里的人、食物和文化。谢谢你们的支持!”此前,莫德在开幕式后发布视频,回忆志愿者对她大喊“欢迎来到中国”,让她受到众多网友关注。

  与莫德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俄罗斯奥委会队的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他在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上夺得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他说:“我爱中国!这里最棒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这里。”俄罗斯滑雪联盟主席埃琳娜·瓦莱巴接受采访时称,博利舒诺夫已将中国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日前发布视频,分享自己在冬奥村的时光,视频中他表示“真希望还能再待一天”。这位35岁的传奇名将此前曾透露非常喜爱冬奥村的美食,并且已经开始计划退役后有机会回到中国,他笑称“当然不是参加奥运会,而是来游玩”。

  “离开北京前,我必须再说一次谢谢”

  2月15日,29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返回马耳他后分享了一则中国媒体为其制作的视频,并以中文自称“豆包姐”。她表示对中国最大的印象就是人们都很友好,“每次你走进餐厅,他们都会挥手向你问候,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热情。”“这些志愿者也值得一块奖牌。”

  北京冬奥村开村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运动员对贴心周到的服务、舒适健全的设施不吝赞美之词。这让冬奥组委特聘专家拉兹罗·瓦伊达倍感欣慰,“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冬奥组委各部门之间的对接非常高效,确保为运动员提供高水平服务。”

  瓦伊达表示,站在运动员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北京冬奥会做好服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他以冬奥村中的食物为例,“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次冬奥村为各国运动员提供的餐品,既要展现中国文化,也要保证运动员的营养供给,我们在这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本届冬奥会的医护团队也以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受到各国运动员好评。2月11日,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尼娜·奥布莱恩发文告别北京,此前在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项目比赛中,奥布莱恩不慎摔倒在地,医护人员仅1分钟就赶到她身边救治,随后她被送至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进行手术。奥布莱恩说:“离开北京前,我必须再说一次谢谢。”“感谢所有照顾我的人,尤其是那些在终点冲向我的人,还有延庆的医生和护士们。”

  短短十余天的赛程中,运动员们收获的不仅有荣誉,还有珍贵的友谊。德国单板滑雪女子运动员莱拉尼·埃特尔2月13日戴着与中国志愿者交换的帽子启程回国,并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机场候机视频,称“我们一切都好,非常开心”。就在2天前,埃特尔晒出她与志愿者互换帽子的合影,配文“我和冬奥村一位可爱的志愿者交换了帽子”,她还将账号头像换成了头戴这顶白色羊毛帽的照片。

  “北京冬奥会受到积极评价,对北京和中国的形象及全球认可度带来了正向影响”

  北京冬奥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从中各国民众看到了精彩纷呈的高水平竞技和其乐融融的文化交流,筹办者的用心和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

  据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介绍,北京冬奥会是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已吸引超20亿人次的关注。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北京冬奥会受到各国民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冬奥会施行了严格的防疫政策。其次,热情周到的生活保障让运动员们能够集中精力,将最好的状态呈现在世界面前。最后,摄像系统、5G技术等强大的科技元素让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能够尽情享受这场冰雪体育盛事。

  “世界各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讲述和拍摄小故事小视频,使得上述特点得到了更快速更广泛的传播,也更容易被各国民众接受。社交媒体、自媒体的使用,助推北京冬奥会受到各国民众欢迎。”王雪莉表示。

  北京冬奥会受到的积极评价,对北京和中国的形象及全球认可度带来了正向影响。王雪莉分析,一方面,它建立了践诺守信、担当负责的形象;另一方面,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价值主张。作为超越国界的沟通工具,在共同规则下,冬奥会展现出了更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理解和认可的中国形象。

  对于在华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来说,亲历北京冬奥会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来自俄罗斯的茱莉亚多年来在北京从事外教工作,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她一直密切关注俄罗斯奥委会队的表现。“看到来自我们国家的运动员称赞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和团队,与我的中国朋友一样,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回忆起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场景,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纳蒙十分激动:“看到巴基斯坦代表团高举我们国家的旗帜进场时,我全身热血沸腾。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让我觉得非常骄傲,这种热情只有在我们‘铁哥们’的国家——中国才能感受到!”

  一流的比赛场地、先进的科技加持、精彩的赛事角逐、暖心的赛事服务……作为第一个在疫情影响下如期召开的全球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证明团结、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正是全人类共同期盼的图景,也是“更团结”的现实写照。( 本报记者 李文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