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享年92岁!曾以万字手稿道出中国经济改革解药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享年92岁!曾以万字手稿道出中国经济改革解药
2023年02月27日 22:50 第一财经
厉以宁,资料图厉以宁,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图片来自北大官网图片来自北大官网

  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网介绍,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2012年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起任全国政协常委。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 “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等。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等。

  2016年11月23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6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怎样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演讲。

  时年86岁的厉以宁花了一天时间亲笔写下万字手稿,为中国经济改革开出秘方良药,其思路之清晰,思考之深刻,令人震动。

  厉老的手稿

  以下为厉老演讲的观点总结:

  谈政府进退:政府不能老呆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呆的时候是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企业没有成长起来政府可以代替市场的主体起作用,但这个只是短期的,否则对经济是有害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谈就业:快递员这种新的职业怎么产生的?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国的快递员有多少自备工具、自己参加某一个组织或者帮助你取得信息,哪儿有货,收货、送货,所以说对就业问题我们发展看来,虽然跟科学技术进步有关,比如缝纫机的发明、比如电的推广、比如网络销售的实现。还有一点,就是经济中需要新的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

  谈法制:这么大量的诈骗到处在发生,为什么不好管呢?因为法律还不健全,制定一部法律、法规不是很严密的,经验要成熟,所以它始终是个较量问题。使所有的诈骗者能够伏法,使所有的欺诈行为能够受到打击。所以结构问题之所以重要,关键还涉及到法制往往是滞后的,我们必须更加注意这样的事情。

  谈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今天谈结构性改革,很多重要的观念是不是转过来了?不一定转过来。我们可以讲创新,创新的观念转变没有?你天天谈创新,你也从事了创新,但是你创新的观念可能还是旧的。

  谈创新:什么是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叫创新?在熊彼特时代,这是对的。工业化初期,制造业需要不断的生产要素的重组。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100年了,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所以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看成那么重要。现在更重要的是什么?信息的重组,有了信息的重组你就知道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这才有创新。

  谈企业家:“企业家”这个名词是过时的名词。大量正在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不是企业家,但是将来可能是比企业家更有影响的人。一个新领域的发现者,领路人。结构性改革能够起作用,一定要依赖大量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在探讨寻找新路子、寻找产品的新功能。

  谈消费:古典经济学是最优原则,我以最小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但现在变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因为最优是做不到的,人们能够做到最优吗?信息那么多,你能做到吗?

  谈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第一,重在预调,发现苗头做在前面。第二,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让它微调。第三,结构性调控,有重点、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要像过去大水漫灌。过去已经吃过亏的,大水漫灌的坏处是浪费了资金,滴灌,精准扶贫就是滴灌的表现,一定要做到这样。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要讲的题目是《怎样持续的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个问题,从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关系,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里面从来都是供给和需求并重,为什么把这两个并重呢?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供给也就没有需求,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主要的问题现在在什么地方呢?需求方面一般容易做好,而供给方面比较难。因为从供给方面来说,你要使得各方面都能够协调得好,必须把方向先搞清楚,如果方向搞不清楚,往往没有别样的。

  供给方面最要紧的问题是什么?跟需求不一样,需求是个短期的调节,它主要是为防止需求过热、需求不足这样一些问题,供给则不是这样,供给最要紧的任务,是要形成一个自主经营的、独立经营的产业主体,就是企业。

  如果企业不能够做到这样,整个经济就不能完成它的结构调整。所以,一般就把供给方面的改革当作中期的任务。

  为什么它是中期的任务呢?因为不是短期能完成的,要让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独立经营,不仅需要一个环境,而且需要企业自身产权清晰,能够自主经营,无论对什么样的企业,这些都是有用的,它是一个中期的任务。

  我们可以讲,如果不把二者连在一起考虑,简单的去刺激需求,可以做好,简单的刺激供给,也可以做好,但是这样对经济没有太大的益处,问题会不断的发生,所以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中期的任务应该得到重视。

  政府要懂得及时退出

  第二个问题,供给侧方面结构的调整主要含义是什么?

  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谈到结构性方面一个主要的含义是在这几方面,培育独立的自主经营企业,就有市场的主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主体的话,实际上供给侧的改革很难推进。即使推进,又反复,即使推进,也可能中途变化,变成什么样子?根据各种情况来定。但这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当前应该看得到这个问题,就是供给侧的改革的含义首先在培育适应于市场的主体。

  关于政府调节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政府的调节作用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政府有规划作用、有引领作用,还可能有微调,这些都是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的。

  但政府的第二个作用,在市场还没有发育的时候,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者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政府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有代替市场主体的作用。

  这在许多国家都是有的,许多国家都可以说,俄罗斯在彼得大帝的时期,由政府来充当企业主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企业力量不足,政府来代替,其他的西欧国家也有过,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政府及时的退出。

  政府不能老呆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呆的时候是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企业没有成长起来政府可以代替市场的主体起作用,但这个只是短期的,否则对经济是有害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就业问题可以在发展中逐渐解决

  第三个问题,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刚才讲过了,就是让企业有独立经营的地位,然后慢慢培育起来,但另外还有,就是一定会涉及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遇到的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举个例子,供给化开始以后,劳动力从哪里来?劳动力在西欧国家,农民、旧农民,因为农民在农田里头感到了自己的收入太低,他要寻找出路,就进城。

  大量农民的进城在西欧这是事实,农民进城是为了找工作,跟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中国从50年代以后,我们的户口就变成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户口制度是二元的,城市是城市户口,农民是农村户口。

  西欧没有这种情况,农民进城的时候老婆、孩子都带进来了,老婆、孩子都带进来以后,男的可以从事建筑工、修路工、采矿工等等重体力劳动,女的找不到工作,孩子在这个家庭中没有钱不能上学。

  这个问题渐渐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一定要让女的也工作,有收入才能搬出临时搭建的棚户区,女的到哪儿找工作?这个在西欧工业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问题。

  怎么解决呢?

  有赖于缝纫机的发明和推广,这在经济史书里是有记载的,家庭妇女没法工作,缝纫机发明了,于是服装厂就开始了从手工的变成缝纫机大量的使用,只招女工,很少的男工只是缝纫机的修理者。缝纫机多了,缝纫机就便宜了,缝纫机便宜那些工人的家庭也可以借点钱、筹点钱买台缝纫机,妇女因为有孩子,不能都到工厂去做工,家里还有很多家务事,这样她们可以在自己家里承包各种缝纫业务,这就解决了就业。

  所以第一个阶段,在西欧解决了家庭妇女问题,这样农民在城里变成了生活比较过得去,渐渐地就搬出了棚户区,其他的农民就顶上了,但其他的农民是来自何处,不是西欧国家本身的农民,而是来自北非、亚洲、东欧的农民。

  后来又遇到了问题,就业人口还在不断增加,遇到了什么问题?用电,电开始推广了,电开始推广的过程中怎么办?不好办,他们说我们竞争不过那些使用电的工厂,你怎么可能跟他相比,但是没有想到电很快就普及、推广了,只要你通上了电,一插机器也转了,农民这个时候进城以后利用了电就办起了小作坊。

  最明显的就是汽车修理行业,有汽车、有摩托车、要修理,修理要开小作坊,小作坊用上电了劳动率就提高了,渐渐的人就富裕起来了,就形成了蓝领中产阶级。

  我在德国考察的时候就发现,蓝领中产阶级在斯图加特——就是生产奔驰汽车的地方,整条街都是修理汽车的。他们到这里来,不管现在是哪年的、什么型号的奔驰汽车,只要你说出它的年代、生产的型号就可以在自己作坊里头仿制成当时的元件给你配上去。这是技工时代,技工时代有电。所以两次经验告诉我们,就业问题可以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的。

  现在又遇到了第三次就业的浪潮,第三次就业浪潮在什么关键时候,第三次就业浪潮主要是在这些新的互联网的出现,它带动了很多就业。就以中国现在来说,“11·11”很普通的一点,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量的销售,我们先不谈,增加了多少就业。

  比如说快递员,快递员这种新的职业怎么产生的?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国的快递员有多少自备工具、自己参加某一个组织或者帮助你取得信息,哪儿有货,收货、送货,所以说对就业问题我们发展看来,虽然跟科学技术进步有关,比如缝纫机的发明、比如电的推广、比如网络销售的实现。还有一点,之所以这样,就是经济中需要一种新的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对这些情况应该清楚认识。

  政府应解决好诈骗问题

  在供给侧改革实现过程中还有一个担心,物价上涨怎么办?物价会上涨,这一定是来自需求过旺或者供给不足,就要由市场自己来解决。市场感到困难的不是通常的物价上涨,也不是刚才讲的就业问题,而是诈骗的增加。

  电信诈骗、购物诈骗,还有各种各样的诈骗,都是随着技术发展,这样技术发展以后就一定会产生有人盈利、有人受骗、有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点,法制的进展是缓慢的,这么大量的诈骗到处在发生,为什么不好管呢?因为法律还不健全,制定一部法律、法规不是很严密的,经验要成熟,所以它始终是个较量问题,这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使所有的诈骗者能够伏法,使所有的欺诈行为能够受到打击,人们都有这种希望,这就看政府怎样使法制问题不断能够得到缓解。所以说,结构问题之所以重要关键还涉及到法制往往是滞后的,我们必须更加注意这样的事情。

  观念转变并不容易

  第四个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改革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供给侧改革因为跟结构调整有关系,所以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不要着急,应该把目标中的几个目标完成。

  刚才讲到第一个目标,是要培育、发展自主经营、独立经营的企业,这个也不是简单的,“老字号”为什么不行,“老字号”之所以不行,是因为它以“老字号”固步自封了,我是“老字号”,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没这个情况,酒再好巷子深,购买很难,我不去购买,因为跟你竞争的家数很多。

  “老字号”有它观念的问题,观念上我是“老字号”,现在看看,死守这个观念,“老字号”有几家现在还能够流行的。我们讲同仁堂,同仁堂人家改了,人家已经改成股份制企业了。全聚德烤鸭,人家也在改了,不断适应,外卖什么都有。“老字号”还有很多问题。所以这里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今天谈结构性改革,很多重要的观念是不是转过来了?不一定转过来。我们可以讲创新,创新的观念转变没有?你天天谈创新,你也从事了创新,但是你创新的观念可能还是旧的。

  “企业家”这个词过时了

  “创新”这个词是熊彼特提出来的,100年前提出来的,熊彼特对创新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很多成绩。要不是他死得早,1950年就去世,他肯定是首批,不讲“首个”,首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诺贝尔经济学奖是6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

  当时他谈的创新是工业化初期的创新,好多定义都不符合。比如说什么是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就叫创新?熊彼特的观点,对啊,当时工业化初期,制造业需要不断的生产要素的重组。

  今天的情况不一样,100年了,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所以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看成那么重要。现在更重要的是什么?信息的重组,有了信息的重组你就知道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这才有创新。信息的重组是前提,生产要素的重组是以前发生的现象,现在并不重视它。

  所以我们懂得这一点就知道我们的观念需要转变,供给侧改革一样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因为谈到创新问题,现在谈到创新又涉及到熊彼特的一个定义,“企业家是创新者”。因为企业家把发明家的许多成果拿来用到经济中去,这个观点在工业化初期是对的,工业化初期谈到创新的时候都知道,发明家的发明是实验室,要在经济中运用得靠企业家。

  现在是这个情况吗?老早就不是这个情况了,现在的创新不一定是发明家,而是创意,先有创意,无数年轻人很活跃,他们在咖啡馆里、在会所、在俱乐部,或者吃饭的时候交谈,就在寻找创意。有了创意才有了创新,有了创新才有了创业,创意最重要了。

  无数创意是谁搞的?不一定是实验室搞的,实验室里头也在进行,但更多的是大量的年轻人,他们在各种感觉中发明这里怎么样、那里怎么样,这就行了,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市场的创造可以举一个案例,也是平时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案例。

  什么案例呢?一个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找了四个推销员来,让他们去推销梳子去,指明到和尚庙里去推销梳子。晚上第一个推销员回来了,“怎么样?”“一把没卖掉”,怎么一把没卖掉呢?和尚说,“我光头要梳子干吗”,一把没卖掉,那就坐着等等吧,看看其他推销员怎么推销的。

  第二个推销员回来了,“销了多少”,这个推销员说,“销了好几十把”,“你真了不起,你能在和尚庙里销售几十把梳子,请问你用什么方法?”我就对和尚说“梳头是木头梳子的第一功能,但是梳子有第二个功能,你经常用木头梳子刮刮头皮,可以止痒、活血、名目、清脑、美容、养颜”,“还有这么多好处呢”,这样靠第二功能销售了好几十把梳子。

  一会儿第三个推销员回来了,“销了多少”,他就说“我销了好几十百把,梳子都销完了,订单还有很多”。快谈谈你怎么在和尚庙里销了这么多梳子呢?他说“我仔细观察了,庙里的香火挺兴旺,庙里的香客很虔诚,磕头,香灰掉下来,头发就乱了”,他找到方丈,跟方丈说“庙里的香客多虔诚啊,你要关心他们”,“我怎么关心他们呢”“你每天每个佛堂前面放几把木头梳子,香客磕头起来以后头发乱了,就梳一下,头发上有香灰梳掉,这样香客感觉关心他们,不就越来越向往。”“对,有道理,就订购了几百把梳子”。

  一会儿第四个推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多少?”“好几千把,那点梳子不够,还有好多订单”。“你告诉我们为什么销售了这么多梳子?”“我直接找方丈,“你庙里经常有人给你捐钱?” “对!”“你得有礼品回馈给人家,木头梳子是最好的礼品”,方丈就笑了,“谁要木头梳子呢?”“木头梳子是可以写上字的,把庙里最好的对联写在上面,方丈的字写得也不错,留几个字,人家作为纪念品留下来,并且以后捐钱就更多了,给你送礼的也就更多了,你庙里去办事也更方便了,”“有道理”,订购了好几千把”。

  四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问题?什么叫新产品,新产品不仅产品是新的,而且也包括旧产品有了新功能,新功能就是新产品。

  你们大家都在用手机,十来年前的手机也许就一个功能,通话的功能,而今天的手机有多少功能啊,你们自己想想你的手机有多少功能啊,这都是新功能。

  第一个推销员他不懂,一把都没销掉,第二个懂了一点,梳子有第二个功能,头皮痒痒。第三个就不一样了,他把木头梳子改换成了庙里关心香客的工具,因为这些香客我关心你们,每天早上有几把木头梳子放在那儿,供你们梳头、掸香灰,就变成关心香客的工具了。第四个推销员,他能够销售几千把,主要是改变了木头梳子的性质,木头梳子不仅是个木头梳子,而且是一个庙宇的品牌,是一张名片,是一个纪念品。

  所以这就可以看出,市场是可以创造的,结构性调整一定要认识到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不是我们现在仅有的这些产品他们都有新功能,谁能发现新功能这就是创意,有创意就行。

  跟熊彼特当初的创新概念不一样的,他当初的概念是: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投资、要善于融资,找银行跑关系,找政府求低率信贷等等,这的确是熊彼特100年前工业化初期之前。今天不是这个情况了,今天主要是有创意,有创意以后一上网,资金自然就到了。现在是有资金就怕没有好项目,只要有好项目资金自然就到了,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有银行的贷款筹资才行。

  今天的年轻人跟100年前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他们是没问题的,他们在当时情况下也不知道怎么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惟一的就是趁现在年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家属也就是当工人,缝纫机工人。

  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包括外出打工回来的,也包括那些在农村中出去打工,学会了一些技术,他们是真正的现代的年轻人。很多大学毕业生跟过去是不一样的,他知道社会在关心什么问题,他们在聊天中就发现了创意,发现了创意资金就多了。

  所以中国整个速度在加快,现在我们这么想,谁能想到5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什么样的?5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现在能预料吗?那个时候人们还用货币、钞票吗?人人都有卡,就不再要钞票了,钞票就没用了。

  人们的就业会像现在一样吗?只要有一台电脑,在家里上班,完全可以生活。到那个时候人们的消费方式会跟现在一样吗?也说不清楚。人们的就业方式也在变。还有企业家吗?企业家这个名词是过时的名词,真正的企业家,熊彼特时代,因为那时工业化开始,现在尤其不一定是创新者,是既得利益者,要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

  大量正在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不是企业家,但是将来可能是比企业家更有影响的人。一个新领域的发现者,领路人。结构性改革能够起作用,一定要依赖大量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在探讨寻找新路子、寻找产品的新功能。

  次优选择下的消费

  第五个问题,需求方面还需要做什么?我们说需求和供给跟供给的效果一样的,只是作用在不同方面,就是一开始跟大家讲过,是种互动的关系。但现在的消费也在变,看不到现在消费的变化你是不好判断的。

  以前消费是遵守古典经济学的原则,古典经济学什么原则呢?

  最优原则,消费,我以最小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成功了。但现在变了,因为从西蒙开始,西蒙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就提出有限的理性。理性是有限的,古典经济学的最优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人人都是理性的,所以他有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满足、最大的收益。

  现在人经过西蒙,最优是做不到的,人们能够做到最优吗?信息那么多,你能做到吗?

  一个女同志去买一件披肩,你要知道买最优的,你得把全北京的,先不谈外地的,全北京的大商场了解的,能够一家一家看,能够记录下来哪个是最好的,等你做出最好的你的成本已经高了,等你再去买已经卖掉了,所以不是最优的。

  人家习惯中是次优选择,次优就是一个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就是次优选择。你到商店里去买针,跟售货员说我买针,一盒针拿出来,你挑吧,我要一个最尖的,你自己挑啊,你要挑,得拿放大镜去,你有那么多时间吗?你愿意耗费这么多精力吗?就算你把这盒针挑完了,哪个是最优的呢,所以一般都是次优选择。挑针,第一针一看不太直,放那儿了,第二个不太尖,第三个行了,第四个以后就不看了,我费那个劲干吗。

  所以人们见到女同志买时装回来以后,说怎么样?没有一个说我是最满意的,是凑合,次优选择。所以消费几十年都在发生变化,并不是我们所遇到的最优选择,这种情况下你对需求能够做出判断吗。

  今年的“双11”比去年的销售量大,你敢保证明年一定比今年大吗?也许比今年大。再过若干年是不是有新的形式出来?既定诈骗增多的话,会有这么情况吗,法律又没有根治,所以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消费值得重视,但消费已经跟过去传统消费不一样了,理性人的消费不存在了,因为最优没有了,人们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呢?就是次优选择下的消费,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消费。

  第六个问题,宏观调控作用怎么理解?

  在新常态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宏观调控,但在宏观调控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就是宏观调控是为了物价的稳定,这是最早的。因为货币流通量是重要的,你要知道货币流通量多少,必须让它跟经济增长率相配合,所以宏观调控在货币流通量多少,如果货币流通量多了就会发生新的情况,新的情况是什么呢?新的情况就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的允许下发行多少。实际上证明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把经济都捆死了,很多因素在变化,人们如果是死守着按经济增长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最后没有不通货紧缩的,通货紧缩的害处比通货膨胀还要大。

  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现在在中国要谈主要是谈三个问题,宏观调控,第一,重在预调,发现苗头做在前面。第二,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让它微调。第三,结构性调控,有重点、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要像过去大水漫灌。过去已经吃过亏的,大水漫灌的坏处是浪费了资金,滴灌,精准扶贫就是滴灌的表现,一定要做到这样。

  我们在贵州调研,我之前是毕节地区扶贫的专家组组长,后来是总顾问,就发现毕节能够走到今天跟宏观调控思想有密切关系,首先重作规划,山上人要下来,山上人下来不愿意下来怎么办?盖几套房子在那里,你下来住试试看,是不是比山上好,这样慢慢推下去了。不然不符合他要求,下山以后又跑到山上住了。我们问你干吗跑上去?他们说住那个楼一点都不舒服,也不能养鸡,也不能养猪,我小孩每天吃蛋从哪儿来。所以一定要精准扶贫。

  现在中国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人力资本革命。农民工返乡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更新的表现,现代的农民工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我在陕西考察,为了保证北京、天津用水的安全,汉江边上新建了丹江口水库,汉江水就流进了丹江口水库,为了保证这股水是清的,所以沿汉江两岸不准使化肥、不准撒农药,最好不要种稻子,种稻子可以用有机肥料,不能用化肥,不能打农药。

  汉江这个边上好多县,其中一个县叫西乡县,它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种粮食就不种粮食,我这里地有,多得是,我把所有的开发出来种茶树,因为它是全国富硒茶的最好生产地。一听说家家不种粮食、不用化肥改种树了,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

  回来干吗呢?在外头打工老婆、孩子都分离,家里头没人照顾,父母也老了,赚两个钱还不够路费的呢,还不够回家送礼呢,回来干吗?种茶树,茶叶不施化肥、不施农药,精心的照料,种茶、收茶、摘茶、加工一条龙,劳动力还不够呢,这些劳动力都成为优秀的茶叶工人,这个问题解决了。

  另外一个县叫洋县,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飞禽朱鹮,建保护区,让它繁殖,这么多年以来,朱鹮已经有200多只,成为了旅游点。朱鹮这种动物有个习性,终身只有一个配偶,如果这个配偶死了,终身不再有第二个配偶了。结果洋县变成了附近很多县还有外省的人办结婚典礼的地方,要学朱鹮忠贞不渝,特别礼拜六、礼拜天来度假,有的年龄比较大了,过金婚的、银婚的都来了,把旅游搞起来了。

  所以路子有很多,在中国的宏观调控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就是精准扶贫。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发扬创新精神,不管熊彼特的观点在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但是熊彼特提出创新,一直在为创新论述,这是可贵的。熊彼特时代发明了“创新”这个词,到现在全世界认为,20世纪过去了,20世纪留下的最精彩的经济学术语是什么?就是创新,其他的经济术语过去了都不用了,但是创新留下来了,所以不能忘记创新的精神。我们现在对于创新要更加加大保护力度,要更加使得供给侧改革在创新之下能够取得进展。(厉以宁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点击进入专题:
厉以宁逝世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