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谁来终结大片的“黄金魔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0:51 浙江在线 | |
古装大片已日益陷入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或许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审美疲劳,而是源自这种电影本身严重的神经分裂。而这种大片究竟还该不该继续拍?只能由市场说了算。但中国电影市场远未成熟,所以市场的这种自我调节也就格外缓慢。 近日有媒体报道,贾樟柯今年的新作《三峡好人》将被安排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公映(见11月2日《南方都市报》)。 不管《三峡好人》在“满城黄金”铺天盖地的轰炸下是否会充当炮灰,对于贾樟柯而言都不算失败,这部影片其实和《黄金甲》殊途同归地通过海外市场完成了成本回收和盈利。事实上,就影片类型、观众定位而言,《三峡好人》完全不是《黄金甲》正面PK的对手,所以如此安排行为本身的意义和新闻效应恐怕远大于实际作用。倒不妨将此视作一个有趣的信号,国产古装大片的辉煌垄断也许正逐渐变得脆弱。 最近一段时间,国产古装大片这个怪异产品频频受到质疑,王朔、陈丹青、王晶乃至亲身参与其中的巩俐等人都对此加以批评,《黄金甲》剧照一出即被网友调侃,更有不少媒体以大篇幅分析反思这一奇特的产业现象。从《无极》遭遇“馒头”事件和环保事件,到《夜宴》变“晚饭”、经历笑场风波,古装大片已日益陷入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或许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审美疲劳,而是源自这种电影本身严重的神经分裂。 对于国内观众,它们要扮演票房巨制的角色,所以一定要借助大明星、人海战术、搭建宏大场景来让人看到夸张的高成本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对于海外市场,它们又注定只能被看成异国风情、必须通过争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来扩大影响,所以一定要升华到命运、欲望之类的终极命题上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格调。 本来,把两方面都对付好也不是不可能,偏偏这几位拍大片的导演心态都十分拧巴,当年的艺术探索先锋张艺谋和陈凯歌顶着“妥协”的骂名完成转型,勉为其难地放下身段去琢磨观众想什么;而冯小刚恰好相反,平民本色,却被迫要去证明他也能玩出形而上的境界。如此一来怎么能不分裂?当作娱乐片来看吧,它们几乎都违背了商业片的基本原则———说好故事,逻辑之混乱生硬让人得不到观赏的快感和愉悦;但是倘若作为艺术片,它们又只算廉价的情节剧,标榜表现“人性”却又时不时露出很不“人性”的暧昧道德立场。最根本的分裂在于,这些影片一方面以对抗好莱坞之名、高扬振兴国产电影市场的旗帜,由此似乎给商业野心披上了民族主义的光鲜外衣,另一方面在骨子里却缺乏对观众欣赏趣味、平民尊严和普泛性伦理情感的尊重。 冯小刚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把拍大片的理由总结为“好拍、好过、好卖”,堪称一针见血的概括。恰恰是这三大“好处”暴露了某种畸形。“好拍”,极端模式化,几部电影的同质化已经超越了一般类型片意义上的“俗套”,比如究竟是什么逻辑要让每部电影都出现一场半推半就性质相似的激情戏、让每位女主角都洗一次澡(《黄金甲》很有策略地将洗澡者变成了周杰伦)、让影片的主要景观总是宫殿、让各部影片的主角名字都带有如出一辙的琼瑶风味?“好过”,对于这些承担着创造国产片票房数字的影片来说,只要把背景放在古代,那些尺度大胆的暴力和性场面似乎就可以变得令人完全视而不见了。“好卖”,把电影操作成“事件”,看的人总会比骂的人多。 国产古装大片如同被激素催生的怪胎,太“大”了,“大”得诡异,它的诡异正是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进程、全球化语境中经历阵痛的表征。在一片质疑中,这种大片究竟还该不该继续拍?只能由市场说了算。但中国电影市场远未成熟,所以市场的这种自我调节也就格外缓慢,《夜宴》票房仍有一亿多———在一个本来就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市场上,观众无法对这么个年度大事件视若罔闻。 如今,大片遭遇信任危机、海外市场卖片难度的增加和票房减少、《三峡好人》这样的小制作加入《黄金甲》的同一档期(如果有院线方配合的话)或许就是市场开始发生变化的迹象。年底上映的《黄金甲》比之前任何一部大片更强调自己的“大片”身份,就差没把“我是大片”写在海报上了。宫殿雕饰得夸张、满目的黄金色刺眼得夸张、人海壮观得夸张、女演员的胸挤得夸张、周杰伦的盔甲滞重得夸张……拍到这一步,也可算登峰造极了,希望它是一种终结。 作者: 苏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