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病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9:02 新京报

  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生前曾两度来华演讲并引发争议

  

美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病逝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理查德·罗蒂的哲学观点都饱受争议。他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哲学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学观点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斯坦福大学文学教授理查德·罗蒂,上周五在加州的家中因癌症引起的并发症去世,享年75岁。罗蒂曾两次来华作学术交流,追捧与争议并存。其自我评价也道出了他的尴尬:“如果说我的哲学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学观点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

  传统哲学家耳中的“虫子”

  罗蒂生于193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让他在学界声名鹊起的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和之后任教的弗杰尼亚大学。

  对哲学同行来说,他对传统,尤其是分析哲学的挑战正是他的开拓性所在。曾和罗蒂共事20多年的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鲁索·贝曼(RusselA.Berman)表示,罗蒂“将哲学从解析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使其回归到人类、国家、人性如何在政治环境中存在的本质问题上”。而罗蒂的友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杰瑞米·斯尼温(Jerome Schneewind)则表示,在对固有的分析哲学和所谓的大陆哲学的信奉上,罗蒂是一名挑战者。“他在每个人的耳朵里都放入了一个虫子”。

   从哲学转向文学

  罗蒂总是被人称作“人文学者”(humanescholar),因为他认为哲学和文学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他自己的学术生涯也有着从哲学转向文学的过渡,他1996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两年后则进入了比较文学系任教。

  1979年,罗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学和自然之镜》,引起哲学界的震动,在书中,罗蒂一反传统地认为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没有差别,并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把这种观点坚持下去。尽管争议很多,这本书却奠定了他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他曾在一次斯坦福的讲座中说,他不认为哲学是一种知识产品,哲学不是科学,相反,哲学是“一种文本重复的传统”。近几年,罗蒂积极地参与到各种重大社会问题中去,讨论文化政治学、意识形态、全球化、女权主义、伦理等公共话题,在西方知识界非常活跃。他的著作《偶然、反讽与团结》、《哲学和自然之镜》、《筑就我们的国家》等都出版过中文版。

  两次来华作学术交流

  1988年和2004年,理查德·罗蒂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之邀两次来华演讲,其哲学观点和研究方向备受争议,还与中国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交锋。该所研究员徐友渔告诉记者,1988年,罗蒂的演讲和哈贝马斯、德里达等人来华演讲一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赞成。当时徐友渔所在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就对罗蒂持负面评价,认为他“分析哲学没学通,大陆哲学也没学通”,导致横跨两者的研究很不成功。他们事先作了一些专门的研究,与罗蒂进行了学术交锋。(张弘金煜)

  ■中国学者评价

  我不赞成,但很尊敬

  罗蒂是一个有思想的哲学家,尽管我不太赞成他的哲学观点,但是很尊敬他。

  2004年,罗蒂来社科院哲学所,座谈会结束后,按照惯例,我送了他一幅画,画的是他把礁石当船划。他的学术思路是走不通的。

  □赵汀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罗蒂的地位被夸大了

  罗蒂的价值在于回应了后现代主义对政治文化中一些基本价值的否定;但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在中国被夸大了。他希望在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之间搭上一座桥梁,这让比较排斥分析哲学中逻辑性的中国人更觉亲近。为什么对他感兴趣呢?因为一些人喜欢大而空的东西。

  □徐友渔(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采写/李报记者 张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