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通识教育渐行渐热 文理分科影响学生成通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23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两种声音:高中该不该文理分科

  如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高中文理分科差不多已有30年历史。文理分科可以说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他们的发展之路自此发生了改变。对于文理分科,有人拍手赞同,有人痛陈它的弊端,争议由此而起。

  南京某四星级学校的校长认为,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长、兴趣倾向已经显现,他们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这位校长同时强调,对于未选的其他学科,学生也不应该放弃,可以做一般性了解。

  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学校一般在高二上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有的甚至提早到了高一下学期。“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偏向很正常。根据我们统计,高中生偏科的要占50%至60%。所以,我们认为文理应该分科。”江苏省口岸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秦老师说。他认为,现在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分科招生,所以高中分科也是为了与大学接轨。“否则,想学中文的可能会被录取到物理专业去,那岂不乱了套?”

  不少学生及家长也赞成文理分科。南京金陵中学高二理科班的张同学认为,文理课程都学的话我们的精力顾不过来,分了文理可以减轻我们的很多负担,从而不会因为要应付高考,而花时间在自己不擅长或是不喜欢的科目上。一位孩子明年高考的家长对记者说:“孩子最现实的是考上好大学,所以要选择高考有把握的科目学习。至于将来的就业,我们目前考虑不多。”

  但是,也有众多人士不赞成高中阶段过早地、明显地文理分科。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大声疾呼:“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他认为,过早地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而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文理分科还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由于文理分科后理科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了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学习许多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更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祸端’正是自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制度。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因此,朱永新呼吁,大幅降低中学数理知识的难度,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全面,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专家都关注到,新出台的我省08年高考方案,有一大亮点就是淡化了文理科的界限。这一方案“凡开必考,考则有用”,实际上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断绝了人们的“分科”念头,“逼”着高中教、学双方把每一门功课都教好、学好。“如果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地遏制了‘分科’势头,其功德是无量的。”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

  一个趋向:大学通识教育渐行渐热

  在探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同时,有专家提出,高中教育应该考虑到大学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因为现在高校本科教育的方向是向通识教育发展。”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茅家琦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还注意到,2005年9月4日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3700名05级新生们迎来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乱”的一次编班入学: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新生混合重组,在刚刚成立的四大“复旦学院”内进行一年跨专业的通识教育。

  复旦还不是通识教育的始作俑者。2001年,北京大学就开始推行“元培计划”,这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主要内容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2002年,北大在全国率先推出按大类招生;与之相配套,北大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由资深教授任教,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目的在于使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在北大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许多学校纷纷效仿,许多人相信,北大这种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

  为什么我国著名高校纷纷推行通识教育?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内地高校经过几年实践发现,过分细化专业并不利于教育本身的目的。专业过细常常造成大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按大类教育学生,经过前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对相关专业会有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而且学生就业选择余地更大。

  大学教育的这种趋向,反馈到高中教育阶段,要求教、学双方更加不能对某一学科有所偏废。我省08年高考方案出台后,记者采访的好几位中学校长和教育官员都认为,新高考方案的相关制度设计,要求各中学把国家规定的每一门课程都开齐、开足还要开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报记者 任松筠

  个案解析:

  南大如何进行通识教育

  在今秋入学的南京大学2006级3200余名本科新生中,有487名新生成为南大匡亚明学院首批学员。他们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将接受2+2教育模式,即前2年学习大理科、大文科课程,后2年分流到各个院系,进行专业前沿的研究型学习。此举意味着南大在探索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上的大胆尝试。

  据记者了解,匡亚明学院是在基础学科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的教学实体。本学期开始,7个国家级理科基地和2个校内理科基地(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地质、地理、大气和大理科强化部)的新生,以及中文、历史(除了考古专业)、哲学专业新生进校后不分系别,全部进入匡亚明学院学习。学院在第一年设置通识课程和文、理大平台通修课程。大理科平台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设置暑期野外实习。大文科平台课程包括国学名著导读、逻辑学、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语言学概论等及暑期社会实践与采风。通识课程的设置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基础课程外,另外设置高等数学、基础写作、人文与伦理学、心理学、大师导学等新的通识课程。第二学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分为数理、化生、地学、人文、社会科学五大模块。第三学年为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

  这样,学生在一、二年级接受宽口径通识教育,三年级开始以一级学科的方式分流到各个院系,接受专业教育即个性化培养。据介绍,明年,南大社会学、政治学专业新生也有望全部进入匡亚明学院学习。南大有关领导表示,匡亚明学院只是一个试点,学校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全校推出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到2010年全面推行“2+2”的培养模式。

  专家观点:通识教育是国际潮流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要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有一流的本科生教育,而通识教育正是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采用的共同模式。以往受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国内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校后首先分系分专业,而且专业越走越窄,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南大设立匡亚明学院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宽厚的知识基础、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品质,提高学生们在大学期间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南大匡亚明学院院长许望:教育不能过于局限,应当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科学道德、科学研究能力和潜力。专业培养应是针对研究生阶段,而不该是本科阶段做的事情。不少学生高考填志愿都是听老师和家长的,或多或少都带点盲目性,进了大学学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转系转专业在大部分高校还是一件难事。结果别别扭扭地学了四年,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培养模式严重破坏了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南京大学教授孙江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固然与高校多年连续扩招有关,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该进行反思了。长期以来,高校漠视市场变化,一条道走到底,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进校就分专业,且分得很细,给学生提供的也多是“满堂灌”的课堂教育。而根据世界500强这么多年来南大招聘人才的经验来看,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人品、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不太注意求职者的专业背景和成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招聘进来的人全是文科生或全是理科生,或学的是同样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同,思维方式相似,不容易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透出一个强烈的信息!

  市场呼唤“通才”

  在进行这一新闻策划过程中,记者碰了不少壁。为什么碰壁?因为很多高校不愿意提供真实的就业率——尤其是某些系科的就业率。但记者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一些大学某些系科的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应聘企事业单位,都相当困难。“我们不需要这样专门的人才。”这是用人单位经常对这些系科毕业生的回答,“我们需要既能起草各种文书,又能参与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

  学中文的丝毫不了解经济、法律,更不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外语的除了外语说得比较“溜”以外,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茫然不知……这样的毕业生绝不是个别现象。而导致这些学生日后就业困难的,是泾渭分明的文理分科、是大学阶段过于狭窄的知识面。但眼下的情况是:中学的文理分科是由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下产生的;而高校只要能招满学生,就不大考虑学生今后的出路问题。殊不知,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材,而成材的起码要求是要有展示才华、有所作为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哪里?在市场上。因此,毫无疑问,如果不问市场,硬生生地根据学校自己的需求分文理科,是贻误学生的行为。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是:市场需要通才,学生的知识面不能过窄,不能学文科的人对理工一窍不通。过早地、尤其是违背学生本人意愿的选择文理科,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多大学有鉴于此,纷纷推出“通识教育”、培养通才,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做法。那么,为了追求升学率,高中阶段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是不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拓展知识面甚至做到“文理打通”,可能就是现代多元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