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37个字解释了雄安新区设立初衷
雄安新区如何建设?未来怎么发展?知道君(微信:xjb-jingshier)在十九大报告中找到了答案。
10月29日下午,雄安新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动员报告会在安新县举行。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作辅导报告并进行动员部署。来自区县乡村四级干部和部分企业代表1000多人聆听了报告会。
陈刚结合自己参加十九大会议时的切身感受,对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报告中涉及雄安新区的内容及广大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新区设立初衷、提升百姓获得感、新区文化传承、新区环境保护等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都能找到可以融入新区未来工作中的内容。
新区设立初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陈刚表示,这“37个字”含义深刻,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陈刚表示,这“37个字”进一步强调了雄安新区设立的初衷。雄安新区设立的初衷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既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又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要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陈刚认为,这“37个字”进一步彰显了雄安新区的时代价值。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重新认识雄安新区设立的重大意义。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更加凸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并将为未来世界的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化传承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陈刚表示,我们要始终坚持“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始终坚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物保护,延续历史文脉。雄安新区的未来,将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时代风尚的文化新城。作为一座举世瞩目的新城,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设计,既要坚持“世界眼光”,又要坚持“中国特色”,坚定不移守住文化底线,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风尚,充分反映白洋淀水乡文化,打破“千城一面”,努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提升百姓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陈刚表示,要始终坚持共享理念,解决好管控中的实际问题,创新征迁安置政策,保障充分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加快完善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让群众与新区共成长。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陈刚表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雄安,建设一个生活观、生产力、生态美融合发展的雄安,建设一个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雄安。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坚持平原建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要“因城兴淀”,决不能“因城废淀”。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度建设城市森林,整治农村“脏乱差”,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