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想教樊纲先生一点基本的舆论常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00:05 红网

  日前,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某报的论坛上就网民与改革的问题发表看法,“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因此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见《信息时报》)

  看来,在这位知名经济学家身上再次验证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我想,樊先生在
某报的论坛上就网民与改革的问题发表看法时放了“隔山炮”,说明樊先生尽管是经济界的大家,但在传媒领域就未必能有真知灼见,甚至表现出了基本舆论常识的缺乏。

  何谓舆论?关于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说成言论,有人把它当作意见。我国古代称之为“舆诵”、“舆颂”、“清义”,指众人的意见。目前在我国多数专家学者也把舆论看成是意见,认为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笔者倾向于南京大学董秦同志对舆论所下的定义:舆论是利害相近的人们对某种事情大体一致的议论。定义是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而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既然网民深居社会底层,“利害相近”,他们集思广益,坦诚谏言,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又都是舆论的主体,因此说,网民的呼声最能反映公众的心声。真不知樊先生提醒“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目的何在?

  政治清明是舆论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充分倾听舆论,深切尊重民意——网络越来越成为民意的集束,这是民众之幸事。樊先生说“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这是也事实,但是,这主要是受经济实力包括技术状况限制所致,而决非政治因素左右,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可以说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好时期。在樊先生看来,网民的意见不过是几个人的少数意见罢了,非常对。然而,樊先生却忽略了这样两个基本的常识:其一,意见和舆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舆论的形成就是一个意见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其二,舆论存在的基础是由人们的利害关系所决定的,而不完全依靠人员的寡众。

  一般说来,按人头范围划分,舆论分为少数人的舆论、多数人的舆论和公共舆论,它们反映不同的利害性,决定不同的倾向性和正义性。在樊先生看来,网民的范围越大越能够代表民意。必须承认,舆论的倾向性和正义性的大小与范围有关,范围越大,越趋于倾向性和正义性,但判断舆论倾向性和正义性最根本的一条依据是看它是否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目的。1958年,彭德怀同志下乡调查,在当时的一片“大跃进”声中,有个老红军却与众不同,他递给老总一个纸条,上书:“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尽管这个声音最初是由一个人发出的,但我们无法否定这种声音真正代表了民意。

  樊先生说“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然承认网民的特殊性。那么,也要同时承认特殊性体现并受制于普遍性,凡是有特殊性的地方,其背后都隐藏着普遍性的道理。每个人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社会存在,如果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话,那么,社会也是人的关系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无时不刻、无孔不入地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网民决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脱离社会生活而生存,他们的思想、情感及言论等,必然是社会存在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作为草民,他们本身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不仅与工人、农民、学生等存在着社会关系,而且与公众也有着最广泛、最紧密的联系,他们最熟悉民生,最了解民意,他们发出的声音,应该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专家也应该多多给予善意的理解与支持。

  由此说来,能否真正代表民意的,应该是网民自身的质量而不是其数量。人头的多与少,并不真正反映民意的强与弱,个中的道理,与一些有识之建议将2985名全国

人大代表减少至1090名是一样的,不必赘述。网民们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只要是心系民众、情注民生、反映民声、代表民意的勇敢智者,就能够充分担当起分反映民声民意的重任,没必要计较纯数量的多少。更何况,目前中国有网民1亿多人,已近十有其一,不少了。

作者:徐云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