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航空母舰心理:唯航母方成大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10:07  新周刊

  唯航母方成大国?

  航空母舰心理:大国不仅应有天空霸权,还要有海洋霸权。航母不仅意味着有实质性的发言权,还意味着真真正正的霸权。

  中国人正热盼建造航母,理由是:中国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航母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如果中国现在建造航母,无疑与目前的大国形象十分匹配。

  还有人说,建造航母也是保卫领海、领空的需要。目前,美国对中国在太平洋和南海的崛起十分忌惮,总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制造军事紧张。不久前又在南海与东南亚国家举行了针对中国的“联合海上战备与训练”军事演习。要保护权益、解决争端,中国必须有航母。

  虽然官方尚未发布建造航母的消息,民间的航母情结却早已酝酿了很久。航母迷不仅主张建造航母,而且有7成人认为应该至少3艘起建。每期《现代舰船》都能收到不少来自航母迷的航母设计方案。军事论坛上,航母设计方案总是能引起讨论,甚至有人把自己设计的航母拿去申请国家专利。为航母征名也是热门话题,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总编辑平可夫透露,中国第一艘航母就叫“北京号”。

  对航母迷来说,中国拥有最强大、最先进的航母,意味着拥有强大的海权。台独、钓鱼岛、东海和南海的石油开采问题让他们憋了一肚子火,他们甚至认为,这些事情一定要靠武力解决才解恨,有了航母,就可以新仇旧恨一起报。这中间,既可以看到爱国主义,也可以看到民族主义情绪,相当一部分人抱着霸权心态期待航母。

  在他们的设想中,航母可以做如下这些事:把钓鱼岛建成补给基地,顺便到日本海示威;在南海诸岛开发出几个大油田来;去大西洋,像美国那样干预世界。

  《中国不高兴》中的霸权主张正是这种心态的宣言——强大的中国应该取代美国领导或称霸世界。这种霸权心态在那些自我膨胀的人中间非常流行,他们增强自信的方式就是幻想有一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英雄集团四处出击,最终得到自己所不齿的霸权。 (文/孙琳琳)

  光说不练

  环保心理:环保就是先进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趋势,就是我们“未来的贞操”(冯仑语)。

  环保的终极目的,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一直更好地生存下去。

  但在中国,要做到真正的环保,还缺乏执行力和创意力。国内很多所谓绿色项目只是生搬硬套,根本没有环保效果。比如,有环保标志的家具未必真环保,家具企业每年两次送检的样品,检测部门大都不会监督来源。树下的太阳能路灯基本不亮,雨水收集系统反而藏污纳垢。 “限塑令”后,市民改用价格比塑料袋贵上30倍的无纺布袋去买菜,而环保的意义可能是攒下废电池到社区换一个环保袋,但就连这个环保袋也不一定环保,甚至有专家说,无纺布袋比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更大。

  目前政府和民间的很多行为,与环保的实质实际上背道而驰。日产9776吨垃圾的广州,实行垃圾分类10年,却没有教会市民如何分类垃圾,2009年只好取消了分类垃圾桶。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中国除了推广BRT快速公交和欧Ⅲ标准的环保型公交车,地方各级政府仍然支持人们购买私家车,很多地方还削减销售税或与银行合作,让购车者享受贷款。

  深圳市政府向比亚迪公司采购的双模混合动力环保车也没有实际投入使用,这种车虽然只要使用220伏电源充电,但停车场却很少有电源。出了有充电桩的工厂大门,环保车就玩不转了。

  在国外的大城市,骑自行车是一种很正常的出行选择,而在中国,不少城市对自行车说不,北京的部分街道已禁止自行车通行。即使没有明确的禁行规定,骑自行车上路也是不体面的,路权也得不到保障。

  3年前热议的绿色GDP核算报告,最终未见公布,事实上,这种核算方法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要知道,如果减去环境付出的代价,很多地方的GDP可能是负值。

  在推行环保这件事上,中国还远没有完成观念的转变、法制的健全和产业的转型。 (文/孙琳琳)

  只有中心,没有金融

  金融中心心理:将中国城市比作考生,在所有市长心中,“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清华北大,“国际金融中心”则是哈佛牛津。

  大约5年前,“金融街”开始在全国大城市遍地开花。其后却发现,和之前盛行过的开发区热、步行街热和CBD热一样,又是政府为房地产商做嫁衣。

  由于中国制造的世界市场已接近饱和,环境资源也不再容许低级加工制造业,尽管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深度衰退,尽管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还停留在20年前水平,但中国官员们还是发现了金融业——这一据说高附加值、零污染,听上去既国际化又时髦的新兴行业,所以,就像10年前上百个城市号称要建“国际化大都会”一样,数十个城市号称要向纽约伦敦看齐。

  今年,在金融危机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中心”之争就愈趋激烈:先是国务院3月批复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5月北京市长郭金龙也声称:“北京正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接下来是《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深圳寻思着与香港结盟,联手对抗上海;一天之后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州厦门也伺机上位。

  金融中心不是喊出来的:以最有金融中心潜质的上海来说,17年前推进浦东开发时已喊过类似口号了,但17年过去了,“国际金融中心”还遥遥无期。

  金融中心是自然形成的: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远未与国际接轨,人民币尚且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还未能国际化,又怎么会有“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国独立机构ZYenGroup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09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在目前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只排第35位,远远落后于香港的第4位。诚然,上海的硬件建造5年后或许就能达到香港水平,但法制环境、思维模式、企业文化、信息渠道等软实力呢? (文/朱坤)

  新兴国家的阳具政治

  摩天大楼心理: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发达与社会繁荣程度的象征物非摩天大楼莫属:建不成世界最高,也要建“亚洲最高”、“全国最高”、“市内最高”。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于2008年9月选出“未来十大最具特色的摩天大楼”,中国占了4座,预计2013年竣工的上海塔以632米的设计高度高居第一位,紧跟其后的,则是香港国际贸易广场(490米)、广州电视观光塔(454米)和天津中钢国际广场(358米)。

  紧挨着上海塔的,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和金茂大厦(421米)。前者目前仍是上海的第一高度,后者则是曾经的上海第一高度,上海塔落成后,这三兄弟将联袂向世界宣告:看,世界第一摩天大楼群在这里。有数据显示,上海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达2400多幢,居亚洲第一,两三年前《纽约时报》就已经在报道中说“上海的摩天大楼是纽约的两倍”。

  正如学者朱大可在《摩天大楼的阳具政治》一文中所说:“人们通常以为,‘9•11’对建筑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宣判了垄断资本时代‘大厦主义’的终结,然而建筑师的迟到的觉醒,并不能阻止‘资本政客’的权力爬升狂想。”摩天大楼仍然越盖越多,越盖越高。500米曾经被视为极限高度,但这一极限已经被亚洲国家打破,先是迪拜,现在是上海。人们要的,就是摩天大楼以勃起的阳具的形态拔地而起,征服天空,征服世界。

  而在中国,竞相参与摩天大楼竞赛的,已经不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这样的一线城市。如果英国《卫报》2008年8月的报道无误,那么未来20年中国各地将有2万~5万座摩天大楼投入建造。2008年MAD建筑事务所联手11个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设计贵阳花溪CBD城市中心,在先期公布的设计效果图中,有着超炫形态的高楼突兀地矗立在很田园意象的梯田之上,很怪异,很后现代。有人质疑,说“MAD又疯了”,但实际上,疯的不是MAD们,而是各地当政者的野心。 (文/谭山山)

  红地毯春梦

  奥斯卡心理: “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拿了奥斯卡才是好电影。颁奖礼就要有红地毯、闪光灯、晚礼服与露背女明星。

  每年,中国文艺青年都要做一场叫作奥斯卡的春梦。

  奥斯卡最佳服装提名?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视机前叹声越多,国家电影局办公室里大石落地声越响亮。

  电影节热爱奥斯卡,因为只有奥斯卡是尊重国家意志的权威电影奖项。戛纳、柏林、威尼斯都不怀好意:小偷小摸的中国电影全跑那儿,黑名单上的导演全在那儿发迹。只有奥斯卡是善解人意的:所有的参赛外语片须由本国政府机构选送。

  那当然,奥斯卡是好莱坞的奥斯卡,确切说,是美国主流电影趣味的奥斯卡。红地毯上走的是布兰妮,镜头里放的是布拉德•皮特。奥斯卡评最佳外语电影奖,那是美国的“世界主义”,吃腻了面包偶尔要来点“异域风情”济世为怀——但且慢,最好,还是美国式的“异域风情”吧。

  抱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电影局每年砸着大钱做“中国的奥斯卡”,导演们也不甘示弱,端着大场面、抱着“美国人能不能看懂?”做着“大片”,场面比鸟巢壮观、剧情比肥皂剧荒谬,于是自然,在奥斯卡的命比纸还薄。

  倒是有一次不能说的小得意:《卧虎藏龙》得了最佳外语片奖。几年后,该片导演又上台——最佳导演奖,有人质疑他是美国人,但拿着美国护照好歹也是张中国脸啊,遂成华人大师之名。不想又一年,大师作品全国上映,结果是洁本!

  还是看破吧:柯达剧院要不是摄像机机位摆得好,场面比人民大会堂差远了;如果要爱国主义教育,国产片的观影人次远远超过好莱坞大片;得不到奥斯卡,我们可做几个山寨的——清一色的红地毯、袒胸露背女明星,我们还有“中国奥斯卡”、“动漫奥斯卡”、“杭州房产奥斯卡”、“吉林汽车奥斯卡”……加在一起,足够吓死原版奥斯卡。 (文/陈非)

  老子够威

  奢侈品Logo心理:LV=老子够威。买个大大的带着Logo的奢侈品,不仅宣告了你非凡的财力,也揭示了你非同寻常的品味。

  加拿大女愤青娜奥米•克莱恩写于2000年的著作No Logo刚刚推出了简体中文版,在书中,她这样提醒读者:用高露洁刷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给汽车上点壳牌润滑油,穿上耐克运动系列,在肯德基吃一顿快餐,这真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这是不是品牌的阴谋,通过各种精巧的手段和设计,填充了你的生活而让你沦陷在品牌之中?因此,她发出了“No Logo”的决绝呼声。

  但在当今的中国,人们才不舍得No Logo,全身心地拥抱Logo还来不及。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字,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而在时尚类奢侈品中,最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三大品牌依次是:LV、GUCCI、CHANEL。

  Logo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潮流。人们深信“You are what you wear”,你穿什么就是什么。很多人实际上只听过这些牌子的名字,其余一无所知,却依然崇拜它们,因为它是一种外在评价体系的心理投射。于是,就出现了女孩子身着写着“Y-3 CHANEL”的T恤招摇过市的景象。先别忙着嘲笑人家,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一个既没听过CHANEL也没听过Y-3的人会对这串字母有概念吗?如果不是把LV这样的Logo当作身份、品位的象征,就不会出现满大街不管什么阶层的女士皆挎着一个LV包包的景象——区别只在于,富人用真货,普通人用A货。用A货的人理直气壮,用真货的人反倒不好意思:因为会被人质疑是不是A货。

  于是有人这样变通:买不起真LV,那就DIY,LV那款红白蓝包最容易DIY,你还可以自嘲地把真货上的“LOUIS VUITTON TRUNKS”字样改成“LOUIS VUITTON PUNKS”(punk有“笨蛋”之意)——有反抗精神,哪怕就那么一丁点,就不会彻底沦为Logo的奴隶。 (文/谭山山)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悍马心理 炫富心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