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工厂心理:中国制造还是中国苦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10:07  新周刊

  中国制造还是中国苦力?

  世界工厂心理:中国人制造的袜子、玩具与计算机鼠标占据了全世界消费市场的80%,“世界工厂”证明了中国人最聪明、最勤力、最能吃苦耐劳。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以此为核心理念的国际项目外包模式被欧美企业广泛接受。巨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力、优惠的政策,种种天时与地利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包市场。

  近20年,“中国制造”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吸收了一亿左右的就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全球制造业最为人熟知的两个短语分别是:Made in China与Intel inside。这代表了产业链条的两端——中国输出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美国输出收费昂贵的发明、专利与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最低层,是国际经济中的“低端生物”,是不折不扣的苦力。

  赚得微薄血汗钱的同时,“中国制造”在国际范围内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无论是中东欧前苏联地区,还是西欧南欧巴西美国,针对中国商品的抵制与反倾销常要出动政府层面去解决。之前连同样身为廉价货基地的韩国马来西亚人都振振有辞了:我们的货,虽然贵,品质可是刚刚的!

  就像薄熙来所曾经比喻过的,中国每出口一件衬衫只赚0.3美元,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A380空客飞机,血汗钱来之不易。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经济危机之前,中美两国合作无间、配合默契。但经济危机一来,蜜月不再,美国人再也过不起奢侈的生活,中国制造业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沿海工业区就从增长最快的区域直降为增长最慢。

  即便如此,中国劳工还面临着失去饭碗的风险——劳动力更低廉的印度和越南正虎视眈眈。

  中国虽然一直嚷着“产业结构升级”,但在蝇头小利面前,无人付诸行动。危机之下才忙于腾笼换鸟,像现在的珠三角,笼子早腾出了,鸟呢? (文/朱坤)

  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天价心理:享受得起国际、豪华、顶级、私家、限量、尊享的天价商品,才是真正有实力的成功人士。

  一斤含超高维生素E的大米60元、一公斤澳洲和牛牛排1280元、一瓶50年茅台25.5万元、一年南京乐教国际幼儿园的学费12万元、一块伯爵18K铂金钻石腕表960万元、一辆劳斯莱斯幻影1888万元、一套“汤臣一品”第三栋11万元/平方米。

  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把消费当作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以价钱定身份,以消费界定社会角色。昆明价值28万元/年的天价家教意味着家长财力雄厚,请得起6个重点中学的教研室主任轮流上门给一个孩子讲课。SOHO中国即将公开招标的天价商铺意味着中标者卖的是高级货色,店门就正对天安门广场。而义乌天价征婚要求相亲对象月薪至少20万,娶了富婆身家亿上加亿。

  在很多人看来,天价就是对价值的肯定,贵意味着好,买得起意味着地位高。富力地产用10.22亿元拍下北京广渠门地块,这一带的地产价值就得到了绝对肯定和拔高。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涌现的天价艺术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造就了一批天价艺术家,为了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天价艺术家通常驾驶油耗高、体积大的进口豪华SUV,并在郊外拥有一个巨大的工作室。相应地,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一项既有品位又能凸现社会地位的豪举,大头脸绘画通常被挂在堆满欧式家具、古董和名牌电器的豪宅中。

  消费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女明星生孩子必请天价私家产后护理师(其实就是月嫂)、住天价豪华套房、吃天价月子餐,否则与身份不符。房产管理局局长必抽天价香烟,否则显不出实权在握。天价被用以将身份特殊的人从普通人中区分出来,而为了保持这种特殊性,天价的消费者必须不断地追逐下一个天价。 (文/孙琳琳)

  金钱不眠

  投资银行心理:金融业才是更高级产业,高盛大摩才是真正的财富榜样,哪怕它们投机倒把无法无天。

  尽管全世界都认定华尔街的贪婪式投机最终导致了金融海啸,但尚未伤筋动骨的中国金融业,还前仆后继地继续着自己的投行之梦。中信证券差点吞并了贝尔斯登,还好没被这个濒死巨熊拖下水;平安收购了欧洲富通,结果赔了个底掉!至于中金,那是直奔高盛而去的。

  如果是在3年前,你身为高盛或摩根斯坦利雇员,该是何等的光荣!尽管一场金融海啸让华尔街5大投行死了3个,但复苏过后的投资银行仍左右着全球股市、楼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向。

  相较而言,中国的金融家却几乎有着世界上最轻松的工作:中国的银行们大多数国有或受国家保护,他们坐享利润而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他们只会被动地买入美国国债,然后静待其贬值。

  有人发出了抄底华尔街或国际金融中心即将东移的言论,但从历史上看,主宰世界金融业长达两个世纪的华尔街多次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包括1857年和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987年的股市“黑色星期一”,而最终都起死回生。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陆家嘴取代华尔街?请多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再说吧。

  但华尔街也在经历自我调整:“更加安全的经营策略、新的混业经营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将是华尔街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你可以嘲笑投资银行的贪婪与投机,但就投资水平而言,他们和中国金融业人员是博士生和小学生的区别。甚至,中国市场上的投机与贪婪一点都不比华尔街的更少:无论是股市坐庄黑幕、房市权钱交易、利益团体勾结经济学家、权贵资本掠夺国民资产,你所能看到和了解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据说美国某影业公司正筹拍电影《华尔街》的续集,片名暂定为《金钱不眠》。是啊,金钱不眠,人的贪欲也永远不会休眠。 (文/朱坤)

  做大未必做强

  500强心理:大国崛起就必有世界级企业相伴,经济奇迹必有企业奇迹,做强不如做大,“世界500强”排行榜是中国企业家的一种集体精神图腾。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中国是唯一把进入500强作为政府方针的国家。”

  企业成功的标准可能有很多条,但最为中国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认可的还是做大做强,“世界500强”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一个排行榜,它以销售额和资本总量为依据对全球企业进行排行,每年10月准时公布。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至今,每年一度的“世界500强”排行榜因此成为了工商界的奥运会,变成了一种图腾,深深地植入中国企业家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到今天,中国已有数十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但这份名单并不让人欣喜:尽管市值已是世界第一,工行和汇丰还远未在一个层级,沃达丰始终是世界电信业的翘楚,而中国移动不是。至于中石油中石化,谁都明白他们为什么能做大。国有大企业依靠垄断做得再大,也只能是国人之耻。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做大并不意味着做强,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同样可能存在,盲目扩大规模更会导致企业动作变形,在经济低谷时遭遇流动性危机。30年企业发展史不乏如长虹、德隆和碧桂园这样的前车之鉴。2005年,经济学家钟朋荣在评论德隆事件时反思道:“很多企业界的骨子里就是要让自己的企业早早地进入世界500强。看来,500强情结已经给许多企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做得再大如往日的世界第一——通用,如果忘记了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忽视了立足于市场的永无休止的创新、失去了自我控制成本的管理能力,不也一样黯然破产?

  所以曾以做大为己任的万科地产已悄然变“规模扩张型”为“质量效益型”发展,被视为21世纪互联网企业新希望的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更为直接:“什么叫做大做强,我最讨厌做大。大企业一定要做小,21世纪,越小的企业、越灵活的企业越会成功。” (文/朱坤)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悍马心理 炫富心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