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南海邮局民众来信占大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11:23  中国周刊
中南海邮局民众来信占大部分
2010年,中南海邮局启用的品牌标识

中南海邮局民众来信占大部分
位于四合院内的中南海邮局

中南海邮局民众来信占大部分
中南海邮局前负责人傅江海在1949年的留影

  离开中南海

  李振才没有想到,后来,“海”里还是和邮局“见外”了,就在他担任中南海邮局负责人的后期,邮局从红墙里搬了出来。

  李振才已经记不清从“海”里搬出来的具体时间。他只记得,搬出来之后,邮局马上就投入到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的工作中去了。

  按照惯例,“两会”和党代会的会务邮政工作,一直是由中南海邮局负责。

  九大开完之后,《人民日报》出号外,忘记在邓颖超的名字后加标注“(女)”。当时李振才他们已经把这批报纸分拣完毕,正准备投递到“海”里和参会代表时,这个遗漏被发现。这批万来份报纸被紧急叫停,《人民日报》赶紧另外起印。

  那段日子是李振才此生经历过的最闹腾的日子。

  1967年夏天发生的“揪刘火线”事件,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7月下旬起,至8月5日凌晨止,整个中南海围墙外,达到喧闹的高峰期。

  从北海东侧向南,经府右街到六部口,挂满了彩旗和标语,北京市大小单位的造反组织都争先恐后地来这里占地。在树上架设无数高音喇叭,对准中南海昼夜呼号不停,声称要将刘少奇揪出来批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很多人屡次冲击西门,要冲进中南海。因为中南海邮局就在西门附近,李振才也被组织起来阻挡试图冲进中南海的人们。

  有一次,一群人举着一张纸质毛主席像就往门里冲,李振才他们不敢上前阻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群人冲进中南海。

  后来,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海”里面的一些机构和住户开始往外迁。

  最开始迁出去的是小卖部、银行。晚一些,就连国务院的很多部门都迁到了文津街北边原中国科学院的旧址里。中南海邮局的人去那里送信报,得骑着车出来,不但不方便,还跨到了西四邮局的道界。

  “海”里也开始讨论邮局的问题了。关于转址的会议也召开了好几次。时任中南海邮局局长的李振才也感觉到,随着“海”里机关变少,邮局的业务将会大量减少,似乎也没有存在必要了。于是,他主动提了一个方案:如果需要我们搬出去,我们就搬出去。

  把邮局撤出去,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南海以外的地界,已经有完备的邮政系统,新建一个邮局并不容易。最终,警卫局回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报信还是得由你们送,你们只是办公地点变,其他的关系都不变。

  这样,在1960年代的末期,中南海邮局搬到了现在的府右街乙27号院—— 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

  打开紧闭的门

  从中南海搬出来之后,中南海邮局不再归北京市邮政局直管,北京市邮政局西区邮局接管了中南海邮局。

  这一轮番的变化,对尚元清而言,并没有特别感觉。对他来说,只是换了个工作地点,其他一切都没什么变化。

  小院依旧不挂牌,不对外营业,不和附近居民打任何交道,他们吃饭、洗澡、参加文体活动,都可以在“海”里面进行……

  邮政业务也和过去一样,最多的是投递报刊和信件。当时的信函,除了少量私人信件外,大部分是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写给国家领导人的。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来信最多,然后是寄给其他各位首长的来信,这被称其为人民来信,一般都占所有信件的70%到80%以上。

  唐山大地震那会儿,人民来信达到了顶峰,最多的一天用邮政二号袋装了十七八袋,大约3万余件。

  尚元清快退休的时候,邹定河调到中南海邮局工作。如今49岁的她是中南海邮局年纪最大的员工,明年她就要退休了。

  28岁时,她第一次被人带来这个小院,她的感觉就是“躲进小院成一统”。17支局17人,北京规模小的邮政支局;不对外营业,平时都是关门闭户。第二天上班时,邹定河居然没找到小院。

  搬到“海”外,最大的变化也只是他们在府右街乙27号院紧闭的门里,盖得端端正正的邮戳上的日期罢了。

  但是,府右街乙27号院的门还是被猛然推开了。“一下子就和市场接轨了。”邹定河说。

  对于市场,大伙也并不陌生了,同级的其他支局已经在市场搏得热火朝天了,因为中南海的特殊性,17支局一直都被按着没动。

  19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上级特批他们在那天启用“中南海”的邮戳。李先念的夫人林家楣是个集邮迷,她特意到邮局留下了一枚邮戳。

  从那之后,中南海邮局开始启用地名邮戳。虽不对外服务,但已不停有人慕名上门,尤其是集邮迷,会特地跑过来,想盖上这里的邮戳。遇到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来的人尤其多,邮局一般也不会拒绝。

  1995年,局里的储蓄部门率先出来营业。

  1997年,西区邮局安排中南海邮局进行了一次装修。这次装修之后,在府右街关门闭户近30年的中南海邮局,服务对象从“海”里的中央机关领导扩展至社会各界;业务种类从简单的送信送报扩展到函包汇发储等多个领域;职工人数也逐渐增加到了33人。

  2007年,邮局又进行了第二次装修,去掉1997年装修用的铝合金门框,把小院恢复原来古色古香的味道,就连办公室的灯都是宫灯样式。

  那块金色的“中南海邮政支局”的铭牌这次总算被允许挂出来。这是中南海邮局第一次能明确地告诉外界,自己姓甚名谁。

  在西椅子胡同住了五十多年的李大妈,就是在中南海邮局把牌子挂出来之后,才确定府右街乙27号真是个向外服务的邮局。于是,她把自己在别处领了多年的养老金转到了这里。

  40岁的蔡建芬,去年8月才走马上任中南海邮局局长,她说:“邮局首先要保持优良传统,也要通过服务强调经济效益,毕竟我们是企业。”

  2010年7月,邮局由6个人组成“山河服务团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外界公众推广“中南海邮局”这个品牌,以集邮产品为主体,设计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一揽子邮政服务。

  中南海邮局的变化,西区邮局局长陈智泉认为是西区邮电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

  她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中南海邮局”的品牌,毫无疑问具有唯一性、特殊性、不可复制性的无形优势,2010年又是中南海邮局成立60周年,西区邮局会抓住这个契机,将“中南海邮局”作为特色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60年过去,中南海邮局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为普通百姓服务的邮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中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