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陈忠实 我从没想过要超越《白鹿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8 11:41 北京娱乐信报 | |
陈忠实 他是泡馍就雪茄 陈忠实似乎与《白鹿原》是划等号的,其实他写过许多中短篇小说都非常精彩,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他写“这个货”的《我和我的亲弟弟》,那爱里透着恨,恨里夹着爱的手足情感在他的看似粗糙的大笔描摹下,让人笑中带泪。 不知道是否有哪个作家的作品如《白鹿原》一样,能同时改编为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何况还是一部十几年前问世的作品。北京人艺、林兆华等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 那天打电话给他,“什么时候来京?”只是随便一问,他却在那头用陕西味的普通话答:“后天吧,后天可能进京。”我们约好了见面。谁知第二天再打给他就又变了卦,“我过年喝了点酒,胃不太舒服,去不了了。”得,只得改电话里聊了。 他的《白鹿原》确实让他一举成名,连最边远的农村小镇都能买到各种版本的《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发行量一百万册,这些利好消息似乎还在升温。电影电视话剧同时在上演着白鹿大战,各路人马使出浑身解数打造出各自心目中的“白嘉轩”。从声音里就听得出老陈是舒心的,像刚就着滚烫热辣的泡馍吸了口雪茄——虽然听起来这二者有点不搭调。 为了清静点,他常躲到某个县里去读书。说起他三年前办公的作协办公楼,他还是娓娓道来,我可以想像他其实在记者们的“诱导”下都说过不知多少遍了:“我那办公室就是西安事变时软禁蒋介石的地方,他在里面睡过三四个晚上,我想像那一定是老蒋一生中最难忘的夜晚……院子的隔壁是张学良公馆,种满了奇花异草……” 他说爱看《信报》,每次来京都买。他说他喜欢来北京,因为这是个让人心里豁然开朗的城市,但是要说最爱,那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 相信濮存昕能演好白嘉轩 记者:50万字的长篇《白鹿原》要改编成话剧,原著中一百多人只能挑出二十多人登上舞台,有人质疑话剧的改编价值,您怎么看? 陈忠实:这部话剧的改编与电影改编存在一样的问题。小说时间跨度长、人物和情节众多,舍弃哪一部分都会造成不完整性。可话剧与电影又是另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有一定的受众人群。我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看过西安话剧社排的话剧《艳阳天》,感觉相当好。因为剧中集中体现的是夏收的那一个星期的事件,人物相对集中,容易处理。而《白鹿原》都是重大历史性事件在白鹿原上的反映,不太好用话剧和电影表现。但话剧与电影的导演与编剧都非常有信心,我也就相信他们能选取另一个角度来表现这个作品。 记者:电影是西影集团拍?听说主演是姜文? 陈忠实:春节前西影集团拿到了准拍证,正在物色主要演员,我这两天看西安的媒体说姜文不可能出演《白鹿原》了,说他时间上没有档期。至于最后选谁演白嘉轩,我还是相信导演吧。这部剧的编剧是芦苇,他是《活着》《霸王别姬》的编剧,这次是我推荐的。 记者:据说林兆华导演对这部剧“预谋已久”,是怎样的一个合作过程? 陈忠实:去年林导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喜欢我的小说,想改编上舞台,我一听当然很欣慰,因为人艺和林导的名声都是非常响亮的,在艺术上的追求让人敬佩。去年夏天他去了一趟西安,我带他到城东郊的白鹿原和三原县一带的农村住了几天,跟当地农民交谈,看保存得很好的四合院。 记者:看过林导的话剧吗? 陈忠实:看过《茶馆》,非常好。去年我也为这个剧去了趟北京,还见到了濮存昕。这次他演话剧版白嘉轩,我看过他演的《来来往往》,对人物情感把握得很细腻,我相信他能演好白嘉轩。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最重要 记者:听说你这次和人艺采用“票房分红”的方式合作,是谁提出来的? 陈忠实:是人艺提出的,我都不知道有这种合作方式,也没提出过要给我多少钱,我认为多一种传播形式就很好。大概在四五年前吧,陕西要改编秦腔《白鹿原》,当时我认为舞台表演时间本来就短,秦腔又那么能拖长腔,更不好弄,干脆就不要报酬了。最后他们非要给,收了几千块钱吧。这种分红方式也好,赚了呢大家都高兴,一旦赔了的话,我自己再要人家多少钱也不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