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舍诞辰120周年 除了首博还有这些地方可以打卡

老舍诞辰120周年 除了首博还有这些地方可以打卡
2019年03月06日 14:44 千龙网

  今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老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如同生活在你我身边的街坊邻居,一口北京话令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话剧《茶馆》成为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三幕戏演尽了时代的悲欢离合、沧桑变迁。为了纪念老舍诞辰,首都博物馆推出画展《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再忆书里戏里熟悉的场景和人物。除了首都博物馆,老舍的足迹也留在了京城的胡同和风景中,在这些地方也能够体味故人留下的余味绵长。

 老舍故居展出的小羊圈胡同示意图。图中标注着“葫芦形”的嘴、脖、胸、腰、肚,以及位于“胸”的小杨家胡同8号。 老舍故居展出的小羊圈胡同示意图。图中标注着“葫芦形”的嘴、脖、胸、腰、肚,以及位于“胸”的小杨家胡同8号。

  小羊圈胡同 有嘴有胸有腰有肚儿

  1899年,晚清统治风雨飘摇,老舍出生在一个旗兵家庭里,隶属正红旗。新街口小羊圈胡同5号院里的小平房(现新街口小杨家胡同8号)是老舍的出生地以及童年生活的熟悉背景。

  老舍多次将小羊圈胡同写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四世同堂》当中,祁家便住在小羊圈胡同中,老舍将小羊圈胡同比作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祁家的房便是在葫芦胸里。”

  小羊圈胡同西起新街口南大街,经过细小的“嘴”、“脖”,可以见到宽阔些的“胸”,而在经过狭长的“腰”,来到更大的一块空地,便是“葫芦肚儿”。而老舍出生的小羊圈胡同5号院就藏在“葫芦胸”里,而老舍在这条小胡同里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丰富胡同老舍故居“丹柿小院”。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丰富胡同老舍故居“丹柿小院”。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丹柿小院 四合院再现旧时诗情

  1908年,老舍在他人的资助下进入私塾,后考入公费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老舍历任小学校长、劝学院、中学教员等职务。1921年,老舍报名到缸瓦市教堂夜校学习英文,继而开启了英国之旅,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文讲师。老舍编写了汉语教材及声片《言语声片》,字迹由老舍亲自用毛笔书写,声音由老舍发声录制。

  老舍回国后开始在山东任教,后辗转武汉、重庆,用手中的笔开始抗战文艺的创作。抗战胜利后,老舍赴美讲学。回国后,他回归阔别已久的北京,1950年购置了丰富胡同19号的小院,直住到离世。走进四合院,还可以看见陈列着沙发、茶几、多宝阁、条案、硬木雕花圆桌的客厅,以及胡絜青和老舍的卧室。小院中有两棵柿树,深秋时节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老舍夫人胡絜青便取名为“丹柿小院”。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都是在这里写成。

 首都剧场。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首都剧场。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首都剧场 京腔京韵舞台流传

  老舍笔下的人物,总是充满着生气,仿佛他心中装着整个胡同的街坊四邻,只要动动笔,街坊四邻便整整齐齐地出场,井井有条地演出,把老北京的故事流进每一个读者的心中。老舍用北京话来书写故事,京腔京韵的言语,天然适合戏剧舞台来演绎,老舍的许多作品成为了戏迷心目中的经典,京味儿文化依然在舞台上恣意地生长着。

  据老舍纪念馆统计,老舍一生创作45部戏剧作品,其中话剧28部、歌舞剧6部、电影剧本1部、戏曲10部。创作75部曲艺作品,包括相声32段、快板15段、鼓书28篇。

  1951年,老舍的《龙须沟》被“老人艺”话剧队搬上舞台,奠定了人艺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基石。《茶馆》更是人艺的“传家之宝”,每逢上演一票难求。此外,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红大院》《女店员》也都被人艺搬上舞台,并将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开市大吉》《我这一辈子》改编为话剧于舞台上演。

  其实,老舍回到北京,首先创作了一批曲艺作品,1952年创新完成了曲剧剧本《柳树井》,开创了北京曲剧这一新剧种,也促成了北京曲剧团的成立。北京曲剧团排演了9部老舍的作品,1部曲剧剧本《柳树井》,7部改编曲剧《方珍珠》《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开市大吉》,又将话剧《老张的哲学》搬上舞台。

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驼铃古道 在笔下在书中在眼前

  “龙须沟”的所在地金鱼池小区、被称为“海子”的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骆驼祥子》中“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茶馆》中老裕泰式的京味茶馆老舍茶馆,北京的许多地方都有着老舍的印记。

  老舍曾多次用笔下文字书写西海的野趣,《想北平》中写道,“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是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睡在摇篮里。”他又在《四世同堂》中讲述这里的秋,“海中的菱角,鸡头米与荷花,已全只剩下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飘着或立着,水边上的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像雕刻的,一动不动的白鹭。”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骆驼祥子》中老舍又提到了磨石口这一“驼铃古道”,也就是现在的模式口大街,因盛产磨石而得名,曾是门头沟煤炭进京的必经之处,也成为老舍小说中的生动背景。

  金鱼池小区也在经典剧目《龙须沟》的盛名之下也成为了一处经典的“老舍地标”。

  老北京城的街道、胡同、茶馆各样地点在老舍的笔下被凝固在书中,让后来者可以不断在书中回味。这些地方,或已变了样子,却也不经意间勾起游人心中熟悉的记忆,体味时光走过的痕迹。

责任编辑:邹少欢

老舍驼铃古道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