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2019年09月16日 16:25 人民网

  原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由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组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高的调水工程之一。

  调南水,解北渴,历时50年论证、10多年建设的梦想变成现实。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南水北调的一泓清水,不舍昼夜,一路逆势北上,穿行千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随着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南水滋润着北方大地,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解渴北方,效益远超预期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这个现实堪忧。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1%。

  严峻的现实使得北方地区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长期的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态危机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调水成为必然选择。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全面规划论证,再到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至此,“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编织而成。

  东、中线一期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受水区的供水格局,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南水”已成为京津冀鲁豫地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截至2019年7月,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5.87亿立方米,东线工程累计调水39.1亿立方米。

  在北京,南水占城区日供水量的73%;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喝上南水;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在河北,4条配套输水干渠全部建成通水;在山东,胶东半岛已实现南水全覆盖;在江苏,东线一期工程提高了7城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

  “设计之初,南水北调只作为北方地区补充水源,如今,南水北调已成为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说。

  攻坚克难,保障调水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纵横大半个中国,穿越数个地形地貌大相径庭的省份。

  一连串世界之最,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上。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纪录。

  在施工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中,以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为最。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越黄河的交叉建筑物,不仅规模大,其建筑物的布局、形式等直接与黄河河势相关,穿黄工程的隧洞施工可比喻为“牙膏里打洞”。工程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得隧洞施工变成可能。最终,耗时5年,穿黄工程才得以贯通,长江水与黄河水实现有史以来首次“擦肩而过”。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如何保障水质安全,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早在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总体规划论证阶段时,国务院就定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工程重点是加强污水处理,实施清水廊道建设,完成苏、鲁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

  汩汩清水是治污成效最好的例证: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

  优化配置,紧扣生态发展主线

  调水不仅要保供水,更要保生态,保发展。南水北调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相比而言,南水对北方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更为明显。面对水流哗哗作响的汊河,河北水利厅防汛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涛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的变化。“20多年来,滹沱河几乎常年无水。自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效果非常明显。”于清涛说。在白洋淀上游,干涸30多年的瀑河水库在南水到来后重现了水波荡漾。

  目前,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汛期弃水向受水区白河、清河、澧河、滹沱河等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区域水环境大幅改善,受水河流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水,不只唤醒了北方的河流,也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

  在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看来,地下水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此前华北地区普遍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自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环境用水等措施实施生态补水,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据统计,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5.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

  今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并明确,要增供南水北调东线水,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相机为主要河湖生态补水。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表示,此次应急试通水旨在通过援引长江水置换河北和天津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用水,压减深层水开采量,回补地下水,不仅有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也将为北延通水常态化调度提供经验和依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腾的江水从丹江口一路向北,穿越中原,直抵燕山脚下;澎湃的水流从扬州出发,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抵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汩汩南水,奔流北上,不仅滋养着北方大地,更为北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胡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