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峥嵘岁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新中国峥嵘岁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原标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了“一个中国”原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开始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1958年10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公开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表示,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可以照原有方式生活,军队可以保存,继续搞三民主义。1960年5月24日,周恩来将谈话精神概括为“一纲四目”,并通过张治中1963年1月4日致陈诚的信转达给台湾方面。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9月18日 16:19
70年 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
70年 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

  原标题:7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张辛欣)全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18年超30万亿元——970.6倍,这不仅是量变,更是质变。 1956年,我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2018年,国内汽车产量达2781.9万辆,多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制造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只能生产纱、布等为数极少的产品,甚至一双皮鞋、一块香皂都要进口。今天,我国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多种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巨变的数字见证着中国制造从体量到质量,内涵不断延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如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主力。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9.6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近60%。 219台!不久前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上,我国连续第四次数量位列第一。国际超算专家埃里希·施特罗迈尔指出,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超算系统主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与日俱增的科技实力,为中国制造注入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93.4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 由“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挺进。[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9月18日 14:43
数说新中国:五种主要粮食产量多年世界第一
数说新中国:五种主要粮食产量多年世界第一

  原标题:数说新中国丨五种主要粮食产量多年世界第一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百姓餐桌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今天(18日)的《数说新中国》,一起感受农业生产走过的辉煌发展历程。 如果把1949年的粮食产量作为基础,在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我国70年粮食年产量增长5倍。 按时间来划分,增产一倍经历了21年,又用12年时间完成年产量增两倍,改革开放初期仅用9年粮食产量就达到1949年的3倍,之后粮食产量出现波动,足足用了20年才实现比1949年增4倍。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增产迅速,6年时间就实现了近1倍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每亩粮食产量也从1949年的每亩69公斤,提高到如今的375公斤,主要作物的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1978年时,我国五种主要粮食产量就位列全球第二,1983年首次超过美国,从1986年开始就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领先优势明显。这五种主粮占世界的份额,从12%,一路上涨到22%,之后保持在了20%上下波动。其中,小麦从10%以下,大幅增长到两成左右,并保持35年世界第一;水稻则从一开始就占据第一的位置,占比更是维持在四分之一以上。 我国用全球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五分之一的人。与传统的口粮种植相比,经济作物以及林、牧、渔等现代农业的增长更快,这些常用的品种产量,跟改革开放初期比,都至少上涨10倍以上。农林牧渔之间的产值比例也发生变化,传统农业8成降到6成以下,畜牧业和渔业的占比都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8日 13:22
经济日报重磅推出:共和国的故事·筑路记
经济日报重磅推出:共和国的故事·筑路记

  原标题:经济日报重磅推出:“共和国的故事·筑路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共和国的交通“经脉”越来越通畅。 经过70年的发展,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一大批综合客运、货运枢纽站场(物流园区)投入运营,运输装备发展不断升级,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建成交通大国,正坚定地向交通强国迈进。 大道通衢国运兴 子世应是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几个快递服务点的负责人,经常往返于县城和独龙江乡。天气好的时候,早上七八点钟出发,办完事下午4点左右就回来了。 然而以前并不是这样。1965年之前,独龙江几乎没有路,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1965年,人马驿道修建完毕,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单程步行缩短到了3天;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建成,但需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雪山,每年仍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直到2014年,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当地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的历史。 把目光从云南大山扩展到整个中国,可以看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国道省道纵横通畅、乡村公路进村到户、铁路线路密集成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共和国的交通“经脉”越来越通畅。 完备的体系—— 交通网络逐渐完善 运输能力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等。 要想富,先修路。在这样的共识推动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70年发展,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一大批综合客运、货运枢纽站场(物流园区)投入运营,运输装备发展不断升级,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复兴号”动车组生产线上工作(2018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铁路公路网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多层次的铁路网基本形成。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9万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能力通道逐步形成;广覆盖的公路网建立起来。截至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26万公里。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连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农村公路里程403.97万公里。 有了这些路,我国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发挥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及冷链等专业物流快速发展,集装箱、厢式货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加快推广,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提高了社会物流运行效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建成交通大国,正坚定地向交通强国迈进。 创新的力量—— 科技实力不断攀升 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时光回到60多年前,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当时,我国尚未摆脱“一穷二白”面貌,物资匮乏、技术落后,11万筑路军民用锹和镐、用生命和意志生生筑成了这条奇迹之路,3000多名英烈长眠高原。 如今的西藏,拉贡、拉林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成为带动沿线群众致富的“金路”。 空气还是那样稀薄,地质条件还是那样恶劣,但修路快了、更安全了,依靠的除了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还有交通科技实力的提升。 比如,在建设高速铁路网的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合攻关、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措施,逐渐形成了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安全保障、人才培训的完整体系,积累了在严寒、沙漠、山区、高温、潮湿等复杂多样环境下建设运营的丰富经验,具备了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交通装备制造技术也得到了锤炼。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道路运输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 更值得骄傲的是,紧跟时代脚步和技术发展浪潮,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为我国交通领域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基础。铁路建成了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了运输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现代导航信息技术在民航运输、物流配送中广泛应用。 民生的福祉——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西部,往返于贵阳至玉屏间的5639/5640次列车每站必停,车站周边的村民们带着蔬菜、赶着鸡鸭乘车,票价数十年未变,单程最低仅需2元钱。 在东部,密集的高速铁路网将一个个城市聚集成群,形成“一小时城市圈”,重构了经济版图。 在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让城市交通网络更加通畅,亿万人出行更有保障。 在乡村,入户到村的农村“四好公路”越建越多,越建越好,让农村发展充满了希望。 …… ↑7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新建投入使用的农村旅游+扶贫公路。高新生 摄 无论是高速铁路,还是“慢火车”;无论是城市公交,还是乡道村路,“中国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也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间,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5万亿元。“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投资强度不减,2018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35亿元,带动了汽车、船舶、冶金、物流、电商、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对区域协调发展和脱贫攻坚产生了积极影响。依托京沪、京广、沿海、沿江等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港口群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乡镇和建制村通达通畅工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等10多个专项建设计划,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对外开放越来越便利。 大道通途跑出“中国速度” 雪域高原幸福路  在高原上修铁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814公里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工程修建,先后历时21年。其中瓶颈性工程——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由于受当时艰苦自然环境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工程几度停工,1982年才正式通车;青藏铁路格拉段则经历了两次“下马”,2001年又开工重建。经过13万名建设者5年的艰苦奋战,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环境保护的世界性三大难题,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创造了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为恶劣等多项“世界第一”的历史纪录。 继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后,青藏集团公司先后建成了兰青铁路增建二线和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暨电气化改造、那曲物流中心、玉树抗震救灾运输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2014年,拉萨至林芝、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开工建设,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加快推进,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新关角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特别是兰新高铁开通运营,让青海迈入了高铁新时代。 中铁十四局三公司职工林红武: 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此生无憾 我从事筑路行业20多年了,如果问我干过的项目哪一个记忆最深刻?那无疑是青藏铁路,特别是那巍峨的三岔河特大桥,虽然已经过了十几年,但它仍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铺展戈壁通衢 2017年7月15日,京新高速公路内蒙古临河至白疙瘩段、甘肃白疙瘩至明水段、新疆明水至哈密段3个路段联动通车,标志着从北京到新疆更便捷的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北京进疆公路里程比经西安或兰州绕道连霍高速公路缩短近1300公里。这条世界沙漠公路中里程最长、等级最高、工程量最大、施工期最短的高速公路,被誉为国家“超级工程”“创新工程”,也被誉为“铺展是天路,矗立乃丰碑”的奇迹。 京新高速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沿线百姓的生活。在高速公路修筑过程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新建了935公里通电、通讯和458公里的供水管道工程等基础设施。通车后,该地区增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按照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综合交通通道”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段通道,由3条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家干线铁路并行组成,分别是北通道、中通道和南通道。其中,北通道就是由京新高速公路和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铁路共同组成,几乎覆盖了阿拉善盟全部重点城镇、矿业园区、重点经济开发区和旅游景区。它的建设,对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推动阿拉善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原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项目总包部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孙玉国: 情注大漠,京新高速穿越无人区 2017年7月15日,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那一刻,我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泪如泉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看着一项项超级工程、大国重器问世,我由衷地感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让每一个人奔跑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道上。 承载“国之重托” 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是我国“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它横贯晋冀京津,素有“中国重载第一路”之称。 1985年1月1日,太行山上寒风刺骨,燕山深处冰天雪地,7万名铁路建设者挥戈上阵,拉开了建设大秦铁路的序幕。 1988年12月28日,跨越189条河流,穿越39座主峰,架起313座桥梁,打通45座隧道的大秦铁路一期工程,在国家规定开通日期内顺利开通。 1992年,大秦铁路全线开通。1995年,大秦铁路年运量5586万吨,实现了5500万吨的近期既定目标。2002年,大秦铁路的年运量达到1亿吨。2003年,我国煤电油运再次出现全面紧张状况。大秦铁路迎难而上进行扩能改造,并攻克了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列车纵向冲动控制、长大下坡道的周期循环制动等技术难题,顺利组织开行了2万吨重载列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秦铁路继续站在世界重载铁路研发应用的前沿,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投身到我国重载技术创新和储备中,不断抢占重载技术的制高点。2014年4月2日,大秦铁路成功进行了3万吨重载试验,创下了我国重载牵引的新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为我国的重载铁路建设运营提供了借鉴方案。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湖东电力机务段重载司机景生启: 在重载铁路史上留下青春印记 如今,大秦铁路已迈入“而立之年”,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大秦铁路机车牵引从6000吨、1万吨,到2万吨、3万吨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它从年运量5000万吨到4.5亿吨的运量奇迹,作为一名重载司机,我为大秦铁路的发展而骄傲,为我国重载运输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我愿意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与大秦铁路同成长、同奋斗,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穿越秦岭天堑 蜀道难,难了上千年。但如今,一条全长658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穿越在秦岭大巴山间。从西安北站出发,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仅需几个小时。 首次穿越秦岭的西成高铁,凭借着这一个个长大隧道,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新“蜀道”:从西安发出,经鄠邑区进入秦岭山区,沿涝峪而上穿越秦岭,经佛坪、洋县至汉中,经宁强过米仓山入川,由朝天经广元,青川至江油,与绵阳至乐山城际铁路相接,直达成都。 不只是西成高铁,兰渝铁路、渝贵铁路等中西部铁路的相继开通,已让蜀道难成为历史。中国铁路路网已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发展和布局,渗透到了20多个省区市,把全中国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时任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总工程师,现任中铁一局银西高铁项目部经理赵红刚: 技术创新是道路工程之魂 作为一名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有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要有一股倔脾气,不注重现场技术管理,不考虑施工细节控制,那他还不如一名现场领工。我这样要求技术人员,同样也这样要求自己。 悬崖上铺出脱贫路 武陵群山环绕的店子坪村,距龙坪乡2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十几年前,村民外出只能走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陡峭的河谷口好像一道天堑,阻断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 修通公路,架起大桥,是店子坪村历代村民的梦想。2005年,在交通部门勘测线路、支援物资的基础上,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国带领村民们开始“向悬崖要路”。 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店子坪村的2.5公里出山路打通。2014年,店子坪村至高坪镇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也打通,路面做了硬化。2016年,青里坝至店子坪村1.75公里的四级绕村公路,从打路基到铺沥青,仅用25天时间就全部建成,成为建始有史以来建设速度最快的一条公路。 村子的发展变化,让100多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办起土特产商店、开起网店,原生态的“愚公”牌系列农特产、布鞋等手工艺品俏销山外,外地游客吃住在民宿、考察看民宿,让当地群众富了脑袋、鼓了钱袋,全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8800元,并于2017年底脱贫出列。 湖北建始县委书记向红林: “四好农村路”通财富连民心 修路,面临着人的问题、钱的问题、质量的问题、安全的问题等。我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农村公路建设的创新之路。 在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共同努力下,建始县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既打通了群众的出山路,更打通了全县的脱贫路、发展路。 建设“四好农村路”,便捷的是交通,通达的是财富,连接的是民心,巩固的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记者:齐慧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详情]

中国青年网 | 2019年09月18日 12:01
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8日 10:47
青海:筑牢生态线 坚持绿色发展
青海:筑牢生态线 坚持绿色发展

  原标题:重温嘱托看变化丨青海:筑牢生态线 坚持绿色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嘱托青海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三年来,青海省牢记嘱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逐渐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径。 进入9月,在可可西里卓乃湖产崽的藏羚羊结束回迁,返回原栖息地。据当地保护站的观测,今年藏羚羊回迁数量达到4800多只,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成。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也是生态系统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关注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情况,还与保护区的管护人员进行了远程视频交流。 原三江源国家公园扎陵湖乡管理站副站长 洛桑扎西:当时咱们总书记要求我们管护好咱们的草地、湖泊,以及野生动物的一些资源。 三年来,青海省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扩建观测点位,在国内率先建成了“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保护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对重要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做到精确观测。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 李飞: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我们现在建立了重点区域的遥感监测平台,数据量达到20多个T。 除了加强监测,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举措也在加强。 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当年407名牧民为保护生态,从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头搬迁到这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村里考察生态移民政策落实情况,并与村民申格一家亲切交谈。 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 申格:总书记说,这是你们的医疗卡,这是草原证,他看了这个,他问道,你们吃的穿的都好着呢,好日子时间长着呢。 幸福的日子长着呢!这些年,当地除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发放生态管护补贴外;还每年给生态搬迁户补贴3000元的燃料费,给16岁以下55岁以上困难群众补贴5600元。现在村里新建了幼儿园,实施了供水管网、电网,燃气入户等改造工程。藏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也在进行当中。 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 王寿邦:一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个就是鼓励他们创业就业,再一个就是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比起搬迁前,长江源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十多倍,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改善。 像长江源村村民一样,目前有10万生态移民,在另一方水土开始了新生活。而他们共同守护的三江源生态也日益改善,与移民前相比,三大江河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 李飞:三年的变化,很简单,总结一句话,水多了,草多了,野生动物多了。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青海全力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9个,面积已达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5%。[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7日 19:51
70年腾飞 喜看百姓生活巨变
70年腾飞 喜看百姓生活巨变

  原标题:[地评线]70年腾飞,喜看百姓生活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纷纷过上了有保障的“好日子”。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喜看百姓生活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自豪,为人民的安康幸福而快慰。 毫无疑问,从1949年到2019年这70年,是新中国从落后走向繁荣、从贫困走向富强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我们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伟大成就。正如各种统计数据显示,70年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88倍,代表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近40个百分点,这一增一降之间,真实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由贫困、温饱向小康、富裕迈进的清晰路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过得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日子,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一家人能吃饱饭、有衣服穿就非常满足了。而今天,人们更加追求舒适、美观的服装面料、款式,更加注重食品的种类、营养与口味。显然,这种吃穿条件的不断升级,折射出70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低层次需求,而是有能力开创更高质量的新生活。 当然,从民生改善的角度看,除了吃和穿之外,最能反映出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无疑就是住和行了。在笔者的印象中,小时候一家人都挤在红砖砌成的小平房里,刮风下雨时连觉都睡不安稳,到了80年代后期,父母单位分配了筒子楼,90年代末,随着商品房时代的来临,绝大多数家庭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更有一些人住上了复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而在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改革开放以前,即便是城里人出行,也只能是徒步、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代步工具越发现代化,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小汽车、地铁已呈普及之势,如果出远门,还可以方便快捷地搭乘飞机、城际列车、高铁等,这种变化跟过去相比,真的是强太多了。 总之,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人切身感受到了这70年来国家的腾飞巨变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提升。让我们共同向祖国致敬,向人民致敬,向新中国成立70年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致敬。 文/郑杰[详情]

千龙网 | 2019年09月17日 17:35
大国工程 为你自豪
大国工程 为你自豪

  原标题:大国工程,为你自豪 | 图图是道 如果上天,你会看到什么? 长五火箭、天宫二号空间站、墨子号卫星。。。。。。 到了月球 还有嫦娥号与玉兔号 如果下潜海底 你还会看到蛟龙号、深海勇士号。。。。。。 没错! 这些全都是中国的 中国工程 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Made in China” 再也不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 而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赶紧戳图 带你一起上天入地看大国工程!!! 为大国工程点个赞 来源:中国日报网[详情]

上观 | 2019年09月17日 15:41
大气污染治理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大气污染治理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气污染治理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央视网消息:北京只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部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就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 今年89岁的曲格平是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回忆起50多年的环境治理工作,大气污染治理是让他最头疼的一项。 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 曲格平:那时候可不是PM2.5,是PM10,北京经常处在500、800微克/立方米,很多城市都在1000微克/立方米以上。我成天被大气污染压得喘不过气来,成天为这个事情跑。 在曲格平看来,大气污染治理难就难在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难就难在环保意识的薄弱。 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 曲格平:70年代初就提,但是认识跟不上,像现在这种重视程度,采取的这些措施,50年了我从来没遇到过。 近六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成为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2018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顶层制度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 张大伟:特别是在违法处罚力度方面有了大幅度加严,比如说原来都是以这种罚款为主,现在的话有查封扣押、有行政拘留,甚至有行刑衔接,违法的成本大幅增加。 在法律框架之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较2013年大幅增长的同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8%、39%、32%。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 张大伟:改善背景是在我们煤炭消费总量依然维持在高位,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依然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实现的,这样一个背景的话,从全世界来看是绝无仅有的。[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7日 15:02
中国70年来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专利申请连续8年领跑全球
中国70年来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专利申请连续8年领跑全球

  原标题:数说中国|70年来,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专利申请连续8年领跑全球 央视网消息:凭借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7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今天的《数说中国》,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从事科研的人还不足500,到2013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350万,位居世界第一,来到2018年,这个数字接近420万。 我国1985年才开始受理专利申请,那一年提交了14000多件,11年后超过了10万件,之后快速增长,2010年超过100万件,2018年迅速提升到400多万件,在这个领域,我国已经连续8年领跑全球。 其中,我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在所有国际专利申请中,85%属于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而且有超过7成获得了授权。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1995年时还只有300多亿,到2018年已经接近2万亿元,增长55倍;201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018年达到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70年来,我国在量子科学、超导、航空航天、高铁、核电、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也从1995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000多亿。 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129个经济体中的排名连续5年攀升,2019年达到14位,是唯一进入全球前20的中等收入国家。[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7日 14:37
广州:听这座城市谱出的开放与创新“双重奏”
广州:听这座城市谱出的开放与创新“双重奏”

  原标题:粤来粤好丨广州:听,这座城市谱出的开放与创新“双重奏” 新华网广州9月17日电(王厚启 关锦恒 李俊豪)从一片荒芜到大楼不断拔地而起,珠江之畔的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像是音乐家手中的“指挥棒”,只待创新音符迸发。创新合奏一旦响起,珠江钢琴为代表的本地制造业企业走向国际化,向全球传播中国工业文明;中国联通挥舞5G的翅膀,激起未来智慧生活的涟漪;客商云集的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为众多企业叩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声韵悠扬,播撒八方…… 从“千年商都”到“国际枢纽”,一幅世界型贸易枢纽、创新枢纽的蓝图正在徐徐铺展。9月16日,“粤来粤好”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启动,首站揭开广州这座敢为人先和开放包容城市的“面纱”。 开放强音:拥抱世界,国际共舞 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开放包容旋律下,广州积极拥抱全球竞争、打开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在广交会发展史陈列馆里,一幅幅老照片展示着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的发展脉络。历经62年改革创新发展,广交会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被誉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 航拍广交会展馆。新华网 伍嘉炜 摄 截至第125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834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 凝聚匠心,注入创新,叩开世界的大门,还有近乎同样“年纪”的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钢琴”)。在珠江钢琴恺撒堡音乐厅里,《彩云追月》《黄河》等曲目在星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家涂宇亮的指尖奏响,音符浸润着每一个角落。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家涂宇亮进行钢琴演奏。新华网 朱皓 摄 1956年,乐器民族品牌——珠江钢琴在广州应运而生。60余年的坚守,为了让世界倾听中国强音。目前,珠江钢琴营销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2%,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 广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发祥地之一。在钢琴作品创作中,岭南音乐元素尽显多元性和融合性,珠江钢琴不断传承并发展优秀的岭南音乐文化传统。一代代珠江人的努力,让钢琴文化作为工匠精神的“结晶”走出国门、迈向国际。 创新合奏:珠江之畔 声韵远扬 46.4万平方米总出让用地面积逾90%投入使用,科技元素和创新资源交融荟萃……在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企业纷至沓来,看好广州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 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新华网 朱皓 摄 今年以来,广州紧踏创新节拍,优化“三城一区十三节点”空间布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而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恰好是广州发展“五线谱”上落下的高质量音符。 广州市琶洲会展总部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党委副书记杨晓辉表示,龙头企业集聚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加速显现,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为城市迭代更新营造了良好氛围。 如果说广州创新“大动脉”在竞相涌动,提升经济“成色”,那渗透其中毛细血管般的配电网持续“供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用电高峰期,广州电网负荷三创历史新高,高达1916.6万千瓦,折射出社会用电需求迅猛的增长态势。广州供电局如何承受住压力,为民生百业提供用电保障?广州供电局市场营销部主任苏志鹏给出了答案:“一是完善基础电源设施,优化提升供电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与广州公交集团、广汽新能源等企业跨界合作,探讨群众出行用电新方案”。 媒体采访团参观“广州电力祖屋”华安楼。新华网 朱皓 摄 近年来,广州推动传统产业“新陈代谢”,加快新兴产业“萌芽”发展,大步迈向城市智慧化进程。而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背后的重要密码在于通讯技术的“换挡加速”。佩戴AR眼镜的广汽本田员工将检修数据与后台实时交互、消费者足不出户体验沉浸式“买买买”……在5G赋能下,多个日常场景正在发生演变。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剑明介绍5G技术。新华网 朱皓 摄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剑明表示,作为工业变革的重要基石,5G技术将广泛延伸至生活多个触点,点亮智慧生活图景,雕刻出未来智慧产业崭新模样。[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9月17日 14:12
“互联网+”创造美好生活
“互联网+”创造美好生活

  图①:浙江杭州某超市,一位消费者正使用支付宝付款结账。支纪哲摄 图②:山东青岛智慧物流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包裹。人民视觉 图③:停放在北京街头的共享单车。人民视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信息等技术加速向产业渗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与各领域、各行业迅速融合。现代互联网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早上起床后打开手机,登录外卖平台,半小时后可口的早餐送上了门;出门前叫辆网约车,几分钟后就停到了楼下;上车后轻点手机,为早已挑选在“购物车”里的新款服饰一键下单……一部手机,动动手指,衣食住行多种需求全解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信息等技术加速向产业渗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与各领域、各行业迅速融合。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餐饮、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现代互联网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新业态百舸争流。“购物点鼠标,支付刷手机,扫码乘公交,网上选美食”,现在,人们手机里的APP越装越多,消费越来越便利。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万亿元。电商零售、社交联络、娱乐互动、网上理财,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新服务,已成为与个人生活密不可分的“公共基础设施”。 新感受如沐春风。在线教育蓬勃兴起,求学者不用到教室,就能学到新知识;远程医疗跨越时空,哪怕地处偏远,坐在家里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网上订票省时省心,景区门口,轻刷手机就能通过闸机,再也不用到售票处排长队。在服装、家电等领域,一些企业已从大规模生产向小众化定制转变,实现了个性设计、柔性制造。 从全球看,我国互联网经济已处于领先地位,“互联网+”为何在中国如此耀眼? 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巨大的人口规模,为互联网经济成长提供了丰沃市场土壤。而从根本上看,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有着更深层、更强大的推动力。 这推动力源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战略谋划。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吹响了技术创新的“集结号”。全球定位导航、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等基础产业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生机盎然。正是坚持创新、厚积薄发,才结出了互联网经济的丰硕成果。 这推动力受益于体制机制变革催生的活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逐步健全,日益优化的“生态”,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市场主体快速壮大,市场活力日益增强,一项项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推动了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扎根落地。 这推动力离不开日益强大的消费动力和不断更新的消费观念。政策更优、措施更实、环境更佳,这些年我国继续出台措施强化质量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与此同时,百姓腰包鼓起来、眼界宽起来、品位高起来,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中高端消费方兴未艾。有了“互联网+”,民宿客栈随意挑、定制旅游更自在、健康服务送上门……巨大的消费市场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机遇,而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体验又有力地推动了消费升级。 放眼未来,技术手段持续进步,“互联网+”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着眼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用政策呵护,拿汗水浇灌,靠市场支撑,互联网经济一定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奇迹!(杜海涛) 版式设计:沈亦伶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详情]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7日 12:50
华南理工学生:在调研中感受初心力量
华南理工学生:在调研中感受初心力量

  原标题:【青春告白祖国】华南理工学生:在调研中感受初心力量 今年暑假期间,华南理工大学组织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近日,记者走进华南理工,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感悟。 以“青春奋斗新时代,乡村振兴建新功”为主题,华南理工大学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组织了48支校级重点实践调研团队,奔赴革命老区、基层乡村、西部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研、实习实践、调查走访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乡土中国调研团成员王伟豪两年来一直坚持和团队深入农村调研。2019年年初,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乡土中国调研团随后就确立了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为主题的暑期调研方向。通过前期3个月查阅5000多篇相关文献,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关于农村工作的政策文件,与老师、专家进行讨论,编制出了高质量的调查问卷。 暑期开始后,调研团组织了3112名本科生志愿者赴全国各地农村调研,共回收了一万多份问卷,为了解各地实情,后期撰写报告提供了鲜活的材料来源。同时,调研团实地调研走访了广西南宁的一个村庄,了解党支部在基层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和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环境。 王伟豪说,通过调研,自己看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更看到了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看到了村民们勤劳致富的心气,更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支持。 以“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和“长征精神,脱贫攻坚”为主题,华南理工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组成了10支调研实践团队,分赴江西、广西、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10个长征关键节点城市,用脚步丈量红军长征路,开展了“青春长征路”主题社会实践调研。 依托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青马班学员在各个城市的长征纪念馆或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沉浸式精神洗礼,并通过采访、座谈等方式与当地群众互动,充分挖掘长征的红色历史记忆,重温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和感人故事,身体力行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 同时,青马班学员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当地医疗服务、教育发展、环境治理、产业振兴等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地图,为今后更加深入的扶贫创新研究做准备。 “青春的长征路该怎么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青马班学员在历史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调研中感受初心的力量。在一次次被长征路上红军和老百姓之间“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感动后,在一次次亲眼看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后,10组调研队伍找到了同一个答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学员黎枫说,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自己在实践归来后更加感恩先烈们昨日的付出、珍视今天的一切、明晰明天的方向。开学前夕,他和青马班学员把近百段采访调研的故事汇编成文稿,把在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进行宣讲,分享给身边的同学。 假期里,还有大量的华南理工学生利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新疆小伙牙力坤·木旦力甫就在假期里参加了回乡宣讲,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向家乡人民讲述要铸牢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 “在新时代边疆建设的路上一定有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牙力坤告诉记者,自己能走到如今的这一步,得益于党和国家对于新疆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小时候我一直憧憬和梦想着内地的繁荣场景,想去见识一下。而如今,我更想转过头,把家乡建设成自己小时候憧憬和向往的样子,这也是我对党和国家倾心培育之恩的报答”。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轩) 来源:光明日报[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9月17日 12:48
中国稳健前行: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中国稳健前行: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原标题:【中国稳健前行】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联合组织策划“中国稳健前行”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日在求是网推出第25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政治环境的稳定可以为发展提供宽松氛围,为改革准备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环境的稳定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稳定问题,强调以法治保稳定促发展的统一,始终把维护稳定放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位置,始终不忘法治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中国建设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平安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奇迹”令世界感叹,同时也引起很多人对“中国奇迹”背后奥秘的探究。为什么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原因固然很多,其中确保社会稳定是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法治牢牢掌握了社会大局稳定,平安中国为中国稳健发展提供了社会稳定这一基本前提。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稳定问题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政治环境的稳定可以为发展提供宽松氛围,为改革准备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环境的稳定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稳定与发展、改革相互协调和促进,持久的稳定可以持续地推进发展和改革步入良性轨道,这既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人心所向。法治塑造了政治稳定的秩序渊源,构建了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法律基础,维护了社会生活的合理预期,提供了纠纷矛盾的有效解决机制,是实现稳定的根本和长远保障。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序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方针指引下,短短几年间,包括“五四宪法”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法律纷纷出台,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基本保障。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更加凸显,确保稳定以促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明确把安定的政治环境作为治理国家的“一个大道理”,其它“小道理”应当服从于这个大道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指出“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并强调了法治与稳定的联系,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稳定问题,强调以法治保稳定促发展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并深刻阐述了法治与稳定之间的密切关系。2018年,他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郑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抓好平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政法工作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任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专门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成就显著 维护社会稳定,平安是直接标准,法治是内在机制。建设平安中国,既包括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也包括政治稳定的机制建造。政治稳定以权威和秩序的可持续性为内涵要求,外拒威胁,内护安全,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框架。没有政治稳定,一切稳定皆如空中楼阁。中国共产党根据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的判断,始终把维护稳定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位置,始终不忘法治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法治建设一直以稳健之力,逐步从立法、执法、司法乃至守法上,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打造政治稳定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党中央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其中,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建设措施与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政治稳定首先依托国家安全。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来,立法先行,《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次第修订或出台,逐渐形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规范体系。如今,特大城市治理安全水平整体提升,特别是重大暴恐案件逐年下降,近年来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暴恐案件。另一方面,政法机关以维护政治稳定为首要任务,齐力协作,在法治中国建设框架内,很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民主和专政、活力和秩序、维稳和维权、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和末端处理等关系,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叠加,凸显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急切需求。政法战线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治、一手抓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首先是系统治理、源头治理。50多年前浙江诸暨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实现了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经验的历史性飞跃,已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其次是依法治理。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已形成了由2部法律、2部行政法规、24部部门规章、3部司法解释、11部党内法规、2部地方性法规等构成的社会综合治理法律法规体系。第三是智能化治理。在法治保障下,全国政法机关把握智能化建设时机,运用现代科技探索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部署建设“雪亮工程”,提升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公平正义实现程度显著提高。公平正义是稳定的基础和价值纽带,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关乎人民对法律的信赖程度,关乎社会大局的稳定。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目标,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2019年《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相继印发,进一步加大了以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实现执法领域公平正义的力度。同时,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民事诉讼“分流、调解、速裁”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围绕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一个以高效权威、权责一致促进公平正义的司法体制日渐成形。 人民安全感显著增强。在国际上乱局变局交织、恐怖袭击和枪支犯罪频发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一直保持持续安全稳定的局面,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据统计,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下降43.8%,形成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的态势。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对政法队伍满意度分别从2012年的87.55%、69.43%上升至2017年的95.55%、80.24%。正是基于这一鲜活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充分发挥以法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优势 在新时代,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我国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法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优势。 五大体系作支撑。 一是形成强大的领导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法治维稳有先进理念,有高超谋略,有精细部署,有稳扎落实,有力保证社会安定,发展有序。二是形成缜密的组织体系,从党和国家机构到群众团体、企业、社会组织,从中央到基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法打击犯罪、保持稳定处处有组织,事事有人干。三是形成完整的权责体系,各级各类机构法定权力分工合理清晰,法定责任担当恰当明确,形成依法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局面。四是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涉及国家安全的、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党内法规趋于完善,做到打击犯罪、化解矛盾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五是形成严合的监控体系,构建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完整体系,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高效率实现领域监控、空间监控。 三大机制促成效。一是形成整体动员机制,无论常规工作还是专项工作,中央一旦作出决策,能够高效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统一行动,让令行禁止、立行立改成为常态。二是形成快速反应机制,注重关口前移、风险预判、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有了矛盾能够及早发现,出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三是形成严厉打击机制,运用法治严厉扫黑除恶、驱害压邪,让违法犯罪行为和邪恶势力没有藏身之地。 三大能量显神威。一是提升震慑能量,法治的惩处威力使挑战稳定和谐的行为不敢恣意妄为和明目张胆,整体上实现稳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二是提升化解能量,法治的规范作用使许许多多社会矛盾得以及时化解,排除了影响稳定的隐患。三是提升矫正能量,法治的教化功能使许多罪犯去除罪错心理和行为恶习,社会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法治铸就平安中国,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行在党的领导下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法治体制。通过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致力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的统一,实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统一,实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法治体系。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文明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把“抓系统、系统抓”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形成群防群治。 始终站在政治高度看待社会治安,把社会治安作为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工作。确立社会秩序关大局、社会治安无小事的观念,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强大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得力。 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夯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基础。创新组织和制度架构,优化完善城市社区区域化治理体系、郊区联动性治理体系、基层居村自治体系,推动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形成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镇到居村全覆盖的网络化管理。 坚持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防范,重在治本。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与教育、挽救、改造人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情报信息网、基础防范网、视频监控网、网络管控网、打击整治网和区域协防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 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社会矛盾进行源头预防。针对矛盾潜伏点,在基层建立社会矛盾网络化管理体系。通过及时排除隐患,定点锁住苗头,紧紧跟踪动态,实行专线防范,开展化解工作,使许多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将纠纷消解于无形。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和依据。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含的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各方面的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水平。 建设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为法治维稳提供坚实力量。高度重视专门队伍建设,坚持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高素质政法队伍,使其在法治维稳中胜任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骨干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建设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平安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作者 石亚军 中国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详情]

求是 | 2019年09月17日 11:11
致敬70年: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致敬70年: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原标题:致敬70年|燃!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女性之声特别策划并推出“致敬70年·她们撑起半边天”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聚焦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群体,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展现70年来“她力量”撑起的“半边天”。 9月14日 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 横滨赛区的赛场上 郎平挂帅的中国女排 直落三局 以3比0战胜韩国队 迎来开门红! 中国女排队长朱婷 力压韩国女排核心主力金软景 拿下全场最高分——22分 9月15日 中国女排以3比0的战绩 击败喀麦隆队 9月16日 中国女排又以3比0 完胜世界劲旅俄罗斯女排 喜提世界杯三连胜 郎平接受采访时说 “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 就是代表祖国出征; 每一次比赛, 我们的目标都是, 升国旗,奏国歌!” 这番话很快刷爆网络 网友直呼:中国女排好样的! 逆境重女 黄金时代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中国队以3-2,胜了日本队, 以7战7胜的优异成绩, 夺得了本届世界杯的冠军!”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阪 中国女排经过5局的苦战 在第三届排球世界杯的决赛中 击败日本女排,获得冠军 这是中国女排夺得的 第一个世界冠军 也是女排“五连冠”的开始 1982年,利马 首次夺世锦赛冠军 1984年,洛杉矶 首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1985年,东京 蝉联世界杯冠军 1986年,布拉格 卫冕世锦赛冠军 在一场场巅峰对决中 中国女排迎来了 第一个黄金时代 “铁榔头”郎平在自传中写道: “中国女排是一面旗帜, 是80年代的象征……” 她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 也竭尽全力! 逆境重生 女排精神代代相传 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女排陷入新老交替的阵痛 2008年奥运铜牌收官以后 中国女排再次陷入短暂低谷 2013年5月 郎平正式挂帅 再次执教中国女排 2015年亚锦赛 中国女排战胜韩国队 重回亚洲巅峰 2016年里约奥运决赛 中国女排迎战塞尔维亚 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 连扳三局 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 裁判最后哨声响起 解说员喊到“中国队冠军” 无数中国人相拥而泣 2019年女排奥运会资格赛上 中国女排以三战全胜的战绩 第一时间拿到奥运门票 如今在奥运前最后一次大考 ——2019女排世界杯中 女排姑娘们又赢得了开门红!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 无所畏惧,顽强拼搏 同甘共苦,团结战斗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这,就是中国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的可贵之处 不在于一直胜利 而在于永不言弃 从过去到现在 从低谷到高峰 这种“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 代代传承 高高跃起,奋力扣杀 不断摔倒,再不断爬起 ...... 这群中国姑娘 在排球赛场上 一次次用汗水、热血和青春 点燃着时代激情 诠释着“中国精神” 来源:全国妇联宣传部 全国妇联网信中心[详情]

红网 | 2019年09月17日 10:52
新中国峥嵘岁月:“急急忙忙往前闯”
新华网 | 2019年09月17日 10:46
记住南昌 在这里LED“中国芯”照亮世界
记住南昌 在这里LED“中国芯”照亮世界

  原标题:[70年70城]记住南昌!在这里,LED“中国芯”照亮世界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昌从一座革命英雄城发展成为现在打造出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的现代化城市,“英雄城”南昌用不断创新与祖国共进步、同发展。“人民记忆:70年 70城”记住南昌,精选了南昌各行业代表人物,从航空工业、汽车制造、LED新能源、新农村样板等角度切入,反映南昌城市发展变迁,生动地描绘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行业发展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变化,分享个体成长与城市发展和国家进步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历程,激发热爱城市和感恩国家的情感共鸣。[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7日 07:23
从凭票排队到移动支付
从凭票排队到移动支付

  原标题:“礼赞70年”系列报道之四十八从凭票排队到移动支付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这是那个年代,老百姓在凭票排队买鱼。(资料图片) 2019年1月16日,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商业街,购物市民通过“刷脸”完成支付。(资料图片)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有一座青铜色雕塑,塑造的是在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售货员张秉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过硬的本领,创下了百货大楼销售糖果的最快速度,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从一分钟接待一个顾客的纪录,到2018年11月11日天猫商城创下每秒49.1万笔订单新纪录,从凭票排队的等待到移动支付的“秒抢”,老百姓消费支付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书写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计划经济时代,买东西除了钱还需要购物票,排队是很常见的景象。王府井百货大楼9点开门,8点半门口就排出几十米的队伍。有的顾客从旁边的北京火车站直接赶过来,肩上还扛着行李。大家紧攥着现金和花花绿绿的各种票证,以最快速度冲向柜台购买心仪商品。 当时的糖果柜台有近50平方米,柜台前永远都排着长队,呈扇形一圈一圈围着柜台。为减少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张秉贵苦练“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技艺,顾客要买多重的糖果,他一把抓下去,重量丝毫不差。哪怕顾客要买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重量的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经常是顾客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步算出价格。张秉贵的忙碌和顾客排队购物的焦急,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画面。 买东西的“慢”反映了商品的匮乏。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活力释放,物资日益丰富,商品市场日趋活跃,购物体验和支付方式迅速向“快”转变。 1996年,美国沃尔玛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两家仓储式卖场。当时深圳大型超市很少见,基本都是便利店或小商铺,人们消费主要依赖现金。除了进货售货,这些商铺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去银行兑换成卷的硬币用于找零。 可以用现金,也可以刷银行卡或者用支票结账。除了全新的自选式购物体验,沃尔玛给顾客带来多样的支付选择。 刚开始老百姓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开业当天,卖场里挤满了人,收银台前都排着长长的现金结账队伍。当时还没有点钞机,收银员都要求掌握快速点钞的技能。后来,沃尔玛上线银行卡支付系统,开设刷卡专用通道,与现金通道相比,结账速度明显加快,排队等候时间大幅缩短。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选择刷卡支付。 沃尔玛中国资金管理及零售金融服务副总裁顾佳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直言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深圳老百姓旺盛的消费能力,二是使用刷卡消费的顾客增长速度之快。 支付方式从单一现金向现金刷卡并行转变,是商品日益丰富和购买力不断增强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则使中国在全球率先开始从“线下”到“线上”的跨越。 2003年10月18日,西安工业学院学生焦振中在淘宝网拍下一台标价700多元的二手富士相机。相机的主人崔卫平当时在日本横滨留学。横亘在陌生人之间的障碍除了地理距离,还有信任。买家不愿先付款,卖家也不愿先发货。 支付信任问题,困扰着新成立的淘宝网团队,他们决定尝试“担保交易”:买家拍下物品后先把货款打给淘宝网,淘宝网作为中间人暂时保管,然后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货确认后,淘宝网再打钱给卖家。 焦振中通过“担保交易”下了单。“有一个业务过来了,让我们确认。”在杭州,一名淘宝财务跑进担保交易小组办公室,通报这一喜讯。然而,没过两分钟,财务又跑过来说,“买家又不想买了,说要退款。”工作人员连忙给焦振中打电话,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工号和手机号,向他承诺:“如果出了问题,我用工资赔你”。焦振中最终打消了退款想法,淘宝的第一笔担保交易做成了。 担保交易迅速普及,到2004年初,淘宝70%的商品支持担保交易,进而催生出支付宝。中国人对于新技术、新方式的快速接受,使消费创新层出不穷。 对于互联网创新,党和国家给予了政策鼓励和规范指导。2005年,央行发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2010年,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实行牌照制度,规范监管。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前。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推动支付方式走向新的变革,既提升速度、更拓展广度深度。 今年8月,西安成为全球首个引进北斗智慧停车项目的城市。利用北斗卫星系统的精准时空定位技术,判断车辆进出车位的位置和时间,并通过车主绑定的电子支付手段自动扣费,连扫码环节都被省略,实现即停即走、无感支付。 在西安,无论商场、超市还是菜场、水果摊,扫码付款随处可见。地铁实现扫码过闸,乘客只要下载“西安地铁”APP或者在支付宝内领取“西安电子地铁卡”就能直接扫码进出站。5000多辆公交全线接通扫码乘车。在外吃饭扫一扫,手机缴纳水电燃气费、在线办理预约挂号,西安人习惯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生活。 支付已不仅是支付。伴随着西安“移动智慧城市”建设,现在,住房公积金服务平台上,7天24小时不打烊办理公积金缴存、支取、贷款等业务;交警在支付宝上线了10余项功能,为车主提供查询缴纳违章罚款等服务;电子社保卡、医保移动支付等业务均可用手机完成。西安还率先支持税收业务移动办理,年收入超过12万元申报的用户里,有85%通过支付宝完成。 古老的西安,正在成为一座“指尖上的城市”。 移动支付的发展,是技术的迭代升级,也是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消费日趋活跃的表现。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达到5.83亿。据统计,科技创新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中,移动支付占比最高,约占26%。 从缓慢排队、现金付款到刷卡消费、移动“秒付”,消费支付的加速度,反映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速度。今天的中国,1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1.5亿斤粮食,新建近500米高速铁路,处理约600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从195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到2018年的38万亿元,消费巨变背后,是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8年11月11日,最新一次的“双11”再次成为中国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天猫商城21秒消费破10亿元,2分钟破100亿元,1小时48分破千亿元;通过指纹和刷脸完成的支付占到60.3%;创下每秒订单49.1万笔新纪录;实时处理用户请求的峰值达到17.18亿条/秒,相当于在一秒内读完120万本2018新版《新华字典》。 支付,在中国已进入光速时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 [详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 2019年09月17日 06:30
70年 伟大的创造精神
70年 伟大的创造精神

  原标题:70年,伟大的创造精神(望海楼·辉煌中国·精神篇①) 编者按 70年开拓创新,中国人民始终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人们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迸发巨大创造伟力。 70年前仆后继,中国人民始终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追梦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70年抟心揖志,中国人民始终弘扬伟大团结精神:56个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 70年铸梦追梦,中国人民始终弘扬伟大梦想精神:近14亿中华儿女始终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 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因为有着独特的气质、禀赋,有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将继续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望海楼专栏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辉煌中国·精神篇”,今天刊发第一篇《70年,伟大的创造精神》。 一分钟里,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全国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约1.71亿元……如今,中国人民每一分钟里迸发出的创造伟力,令世人感叹。 然而,拉近历史的镜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家底薄得让人心酸: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然而,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间奇迹。 奇迹从何而来?它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述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创造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绝,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火重生、屡创辉煌,莫不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紧密相关。 伟大民族孕育伟大创造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勇敢且富于创造精神。几千年来,多位思想巨匠、多种文艺精品、多部民族史诗、多个伟大工程、多项科技成果,使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世界文明“领跑者”的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出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近30项重要发明。他最终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这种富于创造的思维特质和文化禀赋,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推动伟大变革。创造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竞争力之一,什么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在近代反而饱受列强欺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被当时环境和制度束缚、压抑,导致民族创造能力不断萎缩。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正确道路。 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坚决破除束缚创新创造力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将来无论我们的事业如何进步,都不能忘记这段甩掉“贫油国”帽子、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研制出“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都不能丢掉安徽小岗“大包干”、深圳特区“开先河之举”、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 一项针对全球22个主要经济体1万多民众的调查结果显示,59%的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表示认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创新活力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创造精神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的显著标签。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没有创新创造不行,创新创造慢了也不行。向着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前进的中华民族,必将继续弘扬伟大创造精神、充分释放创造激情,承载时代之盛、把握发展之基、开辟未来之路。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7日 03:31
主题教育是“赶考”路上的“补给站”
主题教育是“赶考”路上的“补给站”

  原标题:【地评线】主题教育是“赶考”路上的“补给站” 9月13日,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正式对公众开放,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观众都是从新闻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专程赶来参观的。 北京香山,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是一片承载了革命精神的土地。香山革命纪念地的开放,能向当代人呈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的光辉历程。70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把我们党走向全国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的考验。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赶考”初心、践行“追梦”使命,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进京赶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的执政初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党员干部“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止,“赶考”精神始终薪火相传。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我们党才能在一次次好成绩中,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树牢“赶考”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赶考”的历史,共产党人都是“赶考”的考生,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必须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才能考出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好成绩。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对党员干部“赶考”意识、“赶考”精神的再教育、再强化、再激发、再升华,是共产党人“赶考”路上的“补给站”。通过主题教育,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赶考”信念深深扎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心中,用初心点亮前行坐标,为党的历史使命接力奋斗,方能考出精彩、考出成效,续写“赶考”新篇章。 过去70年的奋斗历史,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永葆“赶考”初心,践行“追梦”使命的鲜明态度,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清醒和坚定自信。在“赶考”路上,一次次主题教育就是为我们加油鼓劲儿的“补给站”,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全面深刻把握“赶考”在新时代下的新内涵,不忘执政初心,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历史交出更加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刘厚廷[详情]

红网 | 2019年09月16日 17:46
治水记:古老黄河有颗“年轻的心”
治水记:古老黄河有颗“年轻的心”

  原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古老黄河有颗“年轻的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2.3%、径流量91.2%、输沙量100%,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最高运用水位275米,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1999年10月下闸蓄水,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作为治理开发黄河关键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既较好地控制了黄河洪水,又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运用调水调沙,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利用水库强大的调蓄功能,向下游供水。(资料图片) 迎难而上,创造多项国际领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小浪底的黄河水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浑浊。工作人员介绍,黄河一路自西奔腾而来,在小浪底被大坝拦截后,水中的黄沙渐渐沉淀下去,故而清澈。 小浪底工程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泄洪排沙系统、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建造之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因其规模宏大,地质情况复杂,水沙条件特殊,技术难题多,运用要求严格,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面对巨大挑战,小浪底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相继开展了400多项科学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11年艰苦卓绝建设和9年安全运行,小浪底工程相继完成了各专项验收、竣工初步验收和竣工技术预验收。 据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原副局长王咸儒介绍,小浪底工程设计建造了当时国内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中国当时最高、填筑量最大的土石坝,世界坝工史上罕见的复杂进水塔群,世界坝工史上最密集的大断面洞室群,世界上最大的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世界坝工史上最大的消能水垫塘,总体设计施工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随着集中控制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成,已基本实现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反调节水库遥控、遥调、遥测、遥信和遥视的管理功能,两库联合调度为小浪底枢纽充分发挥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标准提高,防洪防凌效益显著 坐落在晋陕峡谷出口处的小浪底水库,就像一个大“水盆”,既可以拦蓄上游洪水,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又可以利用水库蓄水人工制造洪峰,减轻水库淤积,冲刷下游河道。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库减灾效果突出,多次实施洪峰调节,有效保护了黄河下游安全。”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利新介绍,受小浪底防凌调度和出库水温增加的影响,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未封冻年份由14%增加至33%,年均封河长度由254千米减少至114千米。封河、开河过渡平稳,未发生较严重的凌汛灾害。同时还解决了河南、山东总计1866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运营,不仅改善了小浪底库区和下游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为实现黄河下游不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黄河水沙调控“龙头”,小浪底调水调沙的作用巨大。截至目前,小浪底8次调水调沙,5亿多吨泥沙被冲入大海,下游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过洪能力明显提高,可使下游河道20年至25年不淤高,“二级悬”形势开始缓解。此外,小浪底水电站作为河南电网的主要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电站,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缓解了河南电网供电紧张局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小浪底工程还彻底消除黄河下游断流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生态环境需水保障程度。通过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到2019年8月12日,黄河下游已连续20年未发生断流,下游关键断面年最枯日径流量、月径流量均显著回升。同时,功能性断流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需水年份保证率从31%提升至47%,非汛期生态环境需水年份保证率从46%提升至82%。 绿色先行,生态治黄日益突出 九曲栈桥九曲长,黄河故道荷花香。炎炎夏日,风景美、生态佳的小浪底成了避暑胜地。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栋说,“现在的小浪底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有雕塑广场、花架长廊,来这里可以听滔滔水响,闻阵阵花香”。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和李先生一样,忘却了这里原本是一座处于黄河关键部位的特大型水利枢纽,是一处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工程建成后,继续发扬小浪底精神、拓展小浪底文化,积极打造‘小浪底’品牌文化。”河南济源市小浪底风景管理局副局长党伟介绍说,通过“绿色理念”的提升,小浪底建管局把近1亿立方米挖填量的“愚公移山”工程,建设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和“国家AAAA级风景区”,“小浪底建设者不仅仅建设起一座现代化水利枢纽,更是树立起一座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精神丰碑”。 据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后,下游水沙条件趋于稳定,有效保护了生物栖息地,使底栖动物的栖息地更加稳定和多样。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年均降水量增加91毫米,库区及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此外,小浪底水库蓄水为库区周边提供了良好引水条件。目前库区内已建、在建及规划取水口7个,全部完工后年取水量可达12亿立方米。 随着治黄理念由“控制洪水”转变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小浪底工程的投入使用,成为这一“生态治黄”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对下游河段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天津市城市用水、河北白洋淀和大浪淀水库补水、保证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向出海口河段鱼类提供繁衍用水等方面的作用巨大。同时也提高了下游4000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保证,为黄河沿岸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浪底除了实现防洪、减淤的目标,还兼顾了发电和下游供水、灌溉等综合目标,下游的河南、山东连续数年在大旱之年仍获丰收就是明证。小浪底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更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民生工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君壁) 来源:中国经济网[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9月16日 16:28
治水记:一湾碧水润京华
治水记:一湾碧水润京华

  原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一湾碧水润京华 坐落于燕山南麓的密云水库,由潮河、白河两个水利枢纽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修建的华北地区最大水库,也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建设不仅根治了潮、白两河的水患,保护了京、津、冀千万人口的安全,而且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被称为首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生命之水”。 大坝锁蛟龙,潮白灭水患。自1960年建成至今,北京密云水库不仅在防洪、灌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起了作为首都“生命之水”的使命,还完成了从“靠水吃水”到“保水吃水”的根本转变,被首都人民亲切地唤为“北京大水缸”。 密云水库白河主坝。 李 婕摄 根治水患 兴修水库 曾几何时,频发的潮白河水患,让两岸人民饱受洪涝之苦。根治潮白河水患因此成了密云人民乃至京津地区最为迫切的大事。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开工建设。曾参与密云水库建设全过程,今年已87岁高龄的康克良,对于当年的建设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以人工为主,工地上的民工大约21万人,住席棚,吃玉米面窝头……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所有人都不喊苦不喊累,只为争分夺秒完成任务”。 所有曾经参与密云水库建设的人都说,密云水库能顺利建成,堪称“人使劲,天帮忙”。1959年7月底,大坝修到143米拦洪高程。然而,一连几个昼夜,北京乌云密布,普降大雨,潮、白两河上游洪水奔流而下,库区水位猛涨。当时,坝坡还没来得及做任何防护,光秃秃的坝面经受着大水冲刷,大坝顶面和砂石坝被砸出许多深沟。为了保护白河主坝,几万名建设者不分昼夜垒石阶、堆畦梗,手持绑着大石块的荆笆,日夜守护在坝坡上。 8月,白河和潮河两座主坝以及其他5个副坝,先后达到或超过拦洪高程。当年,密云水库成功实现拦洪。1960年9月,密云水库基本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 密云水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防洪防涝、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多年的缺水之苦。 突破瓶颈 迎战危机 追溯密云水库变迁史,有喝得“水饱”的时候,也有“干渴”的记忆。据了解,1999年前,华北地区处于丰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非常充沛,创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亿立方米蓄水量的纪录,至今仍镌刻在纪念碑石上。1999年,华北地区进入干旱期,水库蓄水入不敷出。2004年,密云水库迎来史上最“干渴”的一年,蓄水量仅有6.8亿立方米。 为了给密云水库“解渴”,水库流域内实施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密云水库从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3座水库多次集中输水,输水总量达7.366亿立方米;从2006年起,水库上游实施农作物“退稻还旱”,面积达10.3万亩,平均每年节约用水5000万立方米。 为了保护水源,2002年,密云水库成立联合执法队,多部门联合巡查,发现污染水质的问题后加强联动执法。同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依照“饮用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国际惯例,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 2003年开始,农业部门向水库水体中投放鱼苗,净化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水库统一实行捕鱼期和禁渔期后,建库时期的移民可以通过申请和批准,捕鱼期水面捕捞的渔船不能超过300条,捕鱼收益全部由渔民自己所有。这样形成了既保水又富民的双赢格局。”密云水库流域河长办工作人员王荣臣说。 正是多方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密云水库的水环境得到改善。 “南水”进京 保障提升 “南水”进京,是密云水库命运的转折点。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成功通水。南水进京后,一方面,北京自来水厂使用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区供水,每年减少出库水量约5亿立方米;另一方面,近几年上游降水增加、上游来水略高于常年。 出库量减少,入库量增加,再加上近几年的汛期降雨、上游来水,密云水库蓄水量稳步增加、水面不断扩大。2018年蓄水量创世纪新高,连续突破21亿、22亿、23亿、24亿、25亿立方米五道关口。 随着南水进京,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在保证北京市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密云水库也具备了滋养其下游水系、回补地下水的能力。通过生态补水,密云水库下游潮白河水位上升,使得干涸多年的潮河河道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周围百姓感慨:已经多年没有见过如此宽阔的水面了。 为节约水资源,北京市长期实行大规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取消大水漫灌模式,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年均节水超过1亿立方米。补水、节水一系列举措使北京的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涵养和恢复,2016年以来,全市地下水位连续3年实现回升。 持续努力下,密云水库的水环境开始好转,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今年6月,密云水库水位达149.15米,蓄水量超过2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3.58平方公里,这是自1999年6月11日以来密云水库最高水位,时隔20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再次突破26亿立方米。 强化管理 保水护水 密云水库水位近年来屡创新高、水环境持续改善的背后,既有“南水北调”的因素,也是北京市水务等部门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京冀携手共同保水护水的结果。 为了改善水环境,密云实行最严格的“河长”制度。“密云水库流域北京境内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有96条,河道长1519公里,流域面积3495平方公里,涉及密云、怀柔、延庆三个区、24个乡镇、403个村。”王荣臣说,96条河流,他与同事们每个季度都要至少巡查一遍。 “水质监测每周一次,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做出应急反应,且所有监测数据都要提交到北京水环境监测中心,与南水北调的数据做比对,如果有出入,会再次启动监测并及时处理。”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监测分中心检测人员说,通过加密检测,就是要确保不让水质不合格的水流进密云水库,不能让“大水缸”中的饮用水受到污染,更不能让不合格的水流进北京市民家中。 如今,站在60米高的白河主坝上远眺水库,碧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宛若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明珠,滋养着京城大地。密云水库水体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详情]

上观 | 2019年09月16日 16:27
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原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由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组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高的调水工程之一。 调南水,解北渴,历时50年论证、10多年建设的梦想变成现实。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南水北调的一泓清水,不舍昼夜,一路逆势北上,穿行千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随着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南水滋润着北方大地,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解渴北方,效益远超预期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这个现实堪忧。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1%。 严峻的现实使得北方地区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长期的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态危机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调水成为必然选择。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全面规划论证,再到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至此,“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编织而成。 东、中线一期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受水区的供水格局,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南水”已成为京津冀鲁豫地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截至2019年7月,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5.87亿立方米,东线工程累计调水39.1亿立方米。 在北京,南水占城区日供水量的73%;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喝上南水;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在河北,4条配套输水干渠全部建成通水;在山东,胶东半岛已实现南水全覆盖;在江苏,东线一期工程提高了7城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 “设计之初,南水北调只作为北方地区补充水源,如今,南水北调已成为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说。 攻坚克难,保障调水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纵横大半个中国,穿越数个地形地貌大相径庭的省份。 一连串世界之最,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上。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纪录。 在施工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中,以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为最。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越黄河的交叉建筑物,不仅规模大,其建筑物的布局、形式等直接与黄河河势相关,穿黄工程的隧洞施工可比喻为“牙膏里打洞”。工程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得隧洞施工变成可能。最终,耗时5年,穿黄工程才得以贯通,长江水与黄河水实现有史以来首次“擦肩而过”。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如何保障水质安全,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早在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进入总体规划论证阶段时,国务院就定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工程重点是加强污水处理,实施清水廊道建设,完成苏、鲁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 汩汩清水是治污成效最好的例证: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 优化配置,紧扣生态发展主线 调水不仅要保供水,更要保生态,保发展。南水北调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相比而言,南水对北方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更为明显。面对水流哗哗作响的汊河,河北水利厅防汛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涛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的变化。“20多年来,滹沱河几乎常年无水。自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效果非常明显。”于清涛说。在白洋淀上游,干涸30多年的瀑河水库在南水到来后重现了水波荡漾。 目前,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汛期弃水向受水区白河、清河、澧河、滹沱河等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区域水环境大幅改善,受水河流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水,不只唤醒了北方的河流,也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 在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看来,地下水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此前华北地区普遍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自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环境用水等措施实施生态补水,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据统计,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5.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 今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并明确,要增供南水北调东线水,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相机为主要河湖生态补水。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表示,此次应急试通水旨在通过援引长江水置换河北和天津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用水,压减深层水开采量,回补地下水,不仅有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也将为北延通水常态化调度提供经验和依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腾的江水从丹江口一路向北,穿越中原,直抵燕山脚下;澎湃的水流从扬州出发,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抵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汩汩南水,奔流北上,不仅滋养着北方大地,更为北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9月16日 16:25
治水记:高峡出平湖
治水记:高峡出平湖

  原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治水记]高峡出平湖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抑洪水而天下平。2008年,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自此,三峡上游,洪流滚滚,一泻千里;大坝下游,波澜不惊,一派安澜。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面对长江洪水“逆来顺受”的历史,由“人力治江”进入“工程治江”时代,疏通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血管”,为长江增添了生态底色,谱写出人水和谐新篇章。 往来货船正在排队通过三峡五级船闸。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百年圆梦,拦洪削峰护安宁 站在三峡工程大坝的坝顶,凭栏眺望,青山绿水间重岩叠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游客们纷纷留影纪念。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三峡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十年一遇,超过5.67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就会带来荆江告急、长江告急。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两次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百万军民上堤抗洪抢险,但长江中下游仍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如何解决荆江河段“地上悬河”这一心腹大患,维护长江安澜,牵动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在“三峡建坝”的设想。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奇迹般地将这一梦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经过几十年反复论证,1994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三峡工程一期完成。2008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也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介绍说,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开始逐步发挥防洪效益。2008年后,经历了多次洪水考验,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有效降低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使下游荆江河段水位显著降低,确保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2010年7月20日,三峡工程遭遇运行后的最大洪峰7万立方米每秒,这场比1998年洪峰峰值还高的大洪水,经过三峡工程科学调度,荆江河段、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2012年7月24日,三峡工程又遭遇7.12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再一次使长江中下游安然无恙。截至2018年汛后,三峡工程累计“削峰滞洪”48次,滞蓄洪水1455亿立方米。 作为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让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效保护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1500万人口及2300万亩良田安全。 实践证明,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改善了当代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 黄金水道,川江夜航成可能 “自古川江不夜航。”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正常运行后,库区回水延伸,增强了乌江、嘉陵江等重要支流航道与干线的衔接,同时渠化了小江、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20余条库区支流航道,促进了长江上游航道网的建设。结合实施库区碍航礁石炸除工程,消除了三峡坝址至重庆间139处滩险、41处单行控制河段和25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5000吨级,宜昌至重庆650公里航道等级从三级升级为一级,实现全年全线昼夜通航。 三峡工程为高标准实行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库区秭归、巴东、奉节、云阳、万州、涪陵、重庆主城区等成为深水港区,极大地加快了三峡库区港口大型化、专业化和机械化进程。 同时,三峡工程通过枯水季节流量调节,将葛洲坝以下的最小流量由不到3000立方米每秒提高至5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结合航道整治和维护,增加了航道水深,有效改善了长江中游浅滩河段的航道条件。 巨闸揽江卧,船行碧波间。数据最有说服力:2002年,通过三峡坝区河段货运量约1000万吨。2003年6月,三峡工程通航后,带动长江航运业迅猛发展。2018年,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达1.42亿吨,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 盛夏的三峡,风景如画,游客量也屡创新高。据统计,自1997年三峡大坝旅游区对外开放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达29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得游客青睐,除了有“世界之最”的光环,与三峡工程始终践行和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近年来,按照“全流域、全生命周期、开放共享、科技创新”的环保理念,三峡集团通过采取生态改善和影响减缓措施、开展流域环境监测、实施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充分发挥对长江流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性作用。 位于湖北宜昌市区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温养殖车间内,一尾尾中华鲟幼鱼在可以调节水温的孵化装置里欢快地嬉戏,成长到一定阶段,它们将被放归大自然。如今,中华鲟放流活动已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截至目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共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0余万尾。 中华鲟放流和生态调度实验,只是三峡工程发挥生态效益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每年冬春两季,长江进入枯水期,三峡水库便会启动补水调度,增加下泄流量,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三峡工程不仅是治理长江水患、实现航运畅达的枢纽工程,也是绿色发电的综合工程。自三峡工程2003年正式蓄水发电以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消耗3.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亿吨、二氧化硫排放42万吨,同时还减少了大量工业废水排放,为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雷鸣山表示,践行和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三峡集团长远发展的根本依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详情]

大众网 | 2019年09月16日 16:23
共和国的故事:盛世治水保安澜
共和国的故事:盛世治水保安澜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的故事]盛世治水保安澜 在祖国大陆,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45203条,总长度为150.85万公里。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的关切。 今年入汛以来,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共和国的防汛工程功力显露:12.1万处水文测站监测、31.2万公里的5级以上堤防挡水、9.88万座大小水库调节、98个蓄滞洪区调蓄。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表示,我国大江大河干流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70年治水的坚强保障,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亿万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从治淮工程、密云水库,到黄河小浪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守护着亿万百姓;一条条灌溉渠道,密布田野,浇灌出五谷丰登;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东西,构筑起“四横三纵”新水网…… 70年,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木兰溪,福建省内六大重要河流之一。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这条一百余公里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守江河 筑屏障 保安宁 水旱灾害频发一直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监测预报等手段几近空白。 “从我记事起,淮河每年一涨水,这里就是一片汪洋,庄稼地全部被淹,日子过得特别苦。”80岁的崔中仁老人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崔集村村民,从小在淮河边生长,经历过洪灾,往事不堪回首。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句口号是一代人的记忆,标志着年轻的共和国向肆虐的河流宣战,要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淮河,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狂野”的大河被驯服;黄河,建成的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让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长江,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与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耳目”的作用密不可分。今年,正是沿线的3万个站点,帮助预报员提前4天准确预报出“长江2019年第1号洪水”将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为开展抗洪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目前,我国水文测站已实现对大江大河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 江河安澜,见证了水利70年的辉煌成就。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临淮岗、小浪底……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水支撑”。 兴水利 惠民生 稳经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7月26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的一片小麦地块上,一台大型指针式喷灌机,正伸着长臂均匀地给小麦浇水。“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今年小麦的长势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农牧场场长刘爱荣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今年呼伦贝尔的旱情十分严峻,7月19日之前基本没有有效降雨,“多亏了近年来农场修建的灌溉设施,丰收没问题。” 有收无收在于水。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脆弱,仅有22座大中型灌溉水库、7.1万千瓦的机械排灌动力、2.4亿亩的灌溉面积,根本无法抗御频发的自然灾害。 为了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面貌,70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累计实施400多处大型、12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成的万亩以上灌区达780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到2018年底的10.2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3亿亩,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为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出了贡献,也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汪安南说。 水,是生命之源、民生根本。“吃水贵如油,辈辈为水愁”是71岁村民王景奎的旧时记忆。王景奎生活的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王皇村,是全县有名的“十八苦村”之一,他说:“以前吃水又苦又咸,现在打开家里的水龙头,‘甜水’就有了。” “苦水”变“甜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巨变,更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治水工程中的深刻体现。如今,从广袤的西北农村,到辽阔的黄淮海平原,农村供水工程惠及9.4亿农村人口,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 为人民谋幸福不是一句空话,不仅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70年来,我国水利工程投资屡创新高。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水利建设投资仅5亿元左右,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建设投资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近7000亿元。 “市民河长”团队在昆明市船房河巡视(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强监管 保生态 谋未来 治水兴利,体现的是治水理念的深化与跃升,也应和着新中国7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 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全面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了30%和32.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4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63.5%提高到76.9%,各项管控目标顺利实现。 为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深入开展生态水环境修复。为了让土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累计改造坡耕地2000万亩,实施生态修复8.8万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2018年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当地水库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3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试点河流重现生机,沿线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为维护江河湖泊健康,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如今,河长制、湖长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四级湖长2.4万名,设立村级河长93万多名、村级湖长3.3万名。在对“水”的监管上,也压实了河长湖长主体责任,建章立制、科学施策、靶向治理,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 汪安南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水利建设,与时俱进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从注重工程建设向资源节约保护,再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人与水和谐,更加突出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 治水为民,治水惠民。当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集结号已经奏响,盛世治水的步伐铿锵有力,一幅普惠亿万人民的水利现代化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9月16日 16:18
一天24小时 天津在发生什么
一天24小时 天津在发生什么

   原标题:一天24小时,天津在发生什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合作,联动各地,推出“中国24小时·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岁月。今天推出第十九集:《天津24小时》。  有古今交融、东西荟萃的历史瑰宝 有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民俗文化 有协同京冀、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 有创新开放、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 《天津24小时》 带你一睹天津的独特风采 05:00 云海漫过黄崖关长城  06:00 南开大学国旗班升起五星红旗 09:00 七里海湿地湖光浩渺 10:00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技惊四座 14:00 夏日的潮白河蝉鸣阵阵 15:00 火箭装配工作井然有序 22:00 “天津之眼”光影摇曳 04:00 “天河一号” 为发展提供引擎 24小时,勃勃生机,处处莺歌燕舞 24小时,移步易景,追寻历史足迹 24小时,以智提质,引领智能科技 24小时,日新月异,迈向广阔天地 24小时,兼程并进 70年,津沽大地万象更新[详情]

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19年09月16日 14:55
“政府+创造”助推江苏民营企业“智慧”升级
“政府+创造”助推江苏民营企业“智慧”升级

  原标题:[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政府+创造”助推江苏民营企业“智慧”升级 作者: 记者 张芯蕊 [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从第一个乡镇企业无锡东亭公社春雷船厂,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落户常州……民营经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据统计,2018年,江苏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省GDP增幅0.4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6%。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35158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7%。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上榜86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10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近日,跟随“新时代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走访调研团,记者走进南京市、无锡市,探寻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的“智慧密码”。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考验。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我们以‘自主品牌’融化‘市场的冰山’、以‘自主资本’攻克‘融资的高山’,以‘自主创新’翻越‘转型的火山’,探索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企业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豆集团实现了由现代企业制度的“以资本为中心”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模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苏宁首家全场景应用全数字化视觉无人店,通过全球最新的无人门店科技,实现了消费者可以即拿即走,同步支付。张芯蕊 摄 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勇攀高峰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这里聚集了中国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批民营企业。苏宁控股集团(以下简称“苏宁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起家于传统零售的苏宁集团于2009年开启线上转型,10年中先后经历了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历程。如今,作为江浙地区民营企业的代表,苏宁集团已开启智慧零售时代的序幕,赋能各线城市的线下渠道店铺,促进传统中小微企业向智慧零售转型,逐步完全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我们基于智慧零售的发展,还形成了数据云、物流云、金融云等一系列开放共享的能力,累计为数万家的合作企业提供了管理和技术应用端的数据服务、仓储配送端的物流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苏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双良集团产品展示。张芯蕊 摄 节能降耗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成立于1982年的双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集团”)加快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转型,致力于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社会综合能效,降低用能成本,形成了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集清洁能源集中供热产业、水环境治理产业、碳基生物有机肥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此外,双良集团开发的“双良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还为为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提供智慧高效的能源管理路径。 红豆集团3D人体测量系统。张芯蕊 摄 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从一个手工小作坊,到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靠服装起家的红豆集团深知,想走的更远,必须牢牢抓住时代变革趋势,在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生产力创新的基础上,布局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平台建设。通过实施“智慧红豆”工程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产业,打造了全国唯一的“红豆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建立了中国纺织服装材料交易中心网络平台。 周海江表示:“数据将成为工业互联网解决问题的‘总钥匙’。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中国制造业企业‘不进则退,非进不可’。这是守住成果的必须,也是走向振兴的必然。”谈到集团未来发展,周海江信心满满。 据了解,2015年,红豆集团提出了“智慧红豆”战略目标,通过一手抓“+互联网”,一手抓“互联网+”,抢抓“智慧化”发展机遇,积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自身进行全面改造、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红豆特色的“智慧化”发展之路。 稳健发展的江苏民营经济,离不开党和政府政策支撑和有力保障。 “省委、省政府下发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省政府出台减税降费28条、省纪委牵头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等,各部门也纷纷出台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形成了促进‘两个健康’更加完备的政策体系。”江苏省工商联宣教处处长徐洪军介绍。 “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约20亿元,通过普惠制和竞争性立项等方式,支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互联网化提升、企业生产制造服务和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工业企业的项目,其中民营企业项目占比超过80%。” 江苏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处长蒋云涛如是说。 江苏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周建中则表示:“我们通过创新中心建设集中力量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9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5%以上。”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江苏民营企业正以其勇毅笃行、敢于先行的勇气和毅力,朝着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详情]

求是 | 2019年09月12日 16:18
西藏乡村解码:文明生态 致富小康
西藏乡村解码:文明生态 致富小康

  原标题:西藏乡村解码:文明生态,致富小康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高原,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独特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是西藏带给人们最鲜明的畅想与印象。 其实,西藏的景色与民俗之美,更多地是孕育在乡村之中——脚步越是深入到乡村细部,对藏地的印象解码就越是丰富。 金鲁社区村貌。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牦牛与山羊悠闲漫步的山坡之下的西藏村庄里,平顺而整洁的村道两侧,分布着规整而不失个性的藏式民居;院内,家家通水通电,户户有草有花;院外,垃圾桶、路灯有序而立,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这是日前包括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的采访团在山南市捕捉到的西藏山乡之美。这些沉浸于乡村肌理之中的文明与美丽,也正是西藏自治区近年来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的缩影。 家园之变 从人畜混居的落后村庄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 立秋已过,全年日照近3000小时的藏南谷地山南,日间的明媚丝毫不输“日光城”拉萨,驱车前往乃东区泽当镇的路上,路过的乡村图景,依旧沉浸在蓝天白云与绿草溪流相映交织的夏季美好之中。 整理下院子,侍弄好花草,走出家门,打扫完门口的硬化路,44岁的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金鲁社区村民顿珠次仁坐在了路边的树荫下。身后的门楣上,大红色的“十星级文明户”荣誉牌匾闪亮而醒目。 正和邻居家纺线的老阿妈聊着天,一只足球从眼前滚过,村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追逐而来,宁静地街道上,留下一串稚嫩的欢笑声…… 村里的孩子们。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顿珠次仁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挂着幸福与满足起身,随手拾起脚边的垃圾,丢进不远处的垃圾箱之后,散步前往村部。他已经和其他几个要好的村民约好了,一起到书屋看会儿书,傍晚还可以在广场跳会儿舞。 这是顿珠次仁的闲适午后,也是金鲁社区的日常生活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从金鲁社区了解到,这个平均海拔3700米、共有190户、790人的名不见经传的西藏小村庄,在2006年完成了易地搬迁,2011年被评为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人均收入达到了14877元。 “我们村里通电、通网,水泥路全覆盖,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接到干净的泉水喝,已经人畜分离了,牛羊单独圈养,村里还给我们每户都买了垃圾箱。”顿珠次仁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之前,金鲁社区并不是现在这番景象。 金鲁社区党支部书记拉巴多吉说,社区的三个小组分别处于甲沟、鲁沟、金沟三处沟内,之间一条通车的道路都没有,去一趟镇里要走上一天的路,除了每年社区举办的一两次活动之外,不少村民一整年都见不到面。“就因交通不方便,当时很多村民都不外出打工,收入全依靠农牧生产,但是原来的农田处在山沟里,基本都是小块田地,干农活又很不便。” 村民强巴群久夫妇。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村民强巴群久还对搬迁之前取水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家里是不通水的,想喝水就要去泉眼挑水,路不好走,住得远,要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赶着毛驴去泉眼那边取水,一去一回要用一个上午。”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2001年,金鲁社区的搬迁开始实施,2006年,完成了全部的搬迁。村民的生活,也在那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路覆盖了全村,三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水塔,农田也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垦和平整,为了方便村民务农,村里还购置了收割机等农机具。 基础的生活有了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开展起来。拉巴多吉介绍,村里专门购置垃圾箱,实行统一的垃圾转运,还订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双联户”为单位,对家庭环境卫生进行“十星文明户”评分,“年底,我们会召开社区大会,给‘十星’家庭颁发奖状和奖金,对评分较低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 从2009年开始,金鲁社区正式开始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了,村落周围的绿化带形成了,垃圾收集设施修建起来了……金鲁社区居委会主任白玛达杰说,为了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村里每周五还被确定为“金鲁智慧日”,组织集中学习,观看相关影片,每月10日的“泽当清洁日”上,村里还会号召大家积极参与道路的清扫和绿化设施的维护。 现在,村里牛棚和羊圈已经建好了,等到通了水、硬化了路面,各家的大型牲畜就可以集中圈养,“每户可以分到有200多平方米,可以养五六头牛。”白玛达杰说,金鲁社区的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即将实现了。 致富之路 从民主改革第一村到致富小康新样板 说起西藏最著名的村庄,克松村必是上榜的一个。 这里不仅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村庄,还曾建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教学点,也因此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 车辆从省道转向克松社区的村路时,路口高大的牌坊上,藏汉双语醒目书写着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已经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独特意义。 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现在的克松村,不仅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和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村民家。 当地村民。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2014年,克松社区还投资了3988.4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拓宽了村路,配套了给排水,建设了社区综合办公楼、居民综合活动中心、民族手工艺展示厅,建起3700平方米的广场,此外,还建设了运动场、停车场、庭园绿地,改造了民居的外立面。 沿着干净平整的柏油路,逐步深入克松村,两侧的藏式民宅座座窗明几净,有不少都是崭新的二层小楼;路的一端,是克松社区的综合办公楼,里面不仅设置了宽敞有序的居民办事大厅,院子里还停着若干辆供村民免费使用的农机;门外,花花草草的深处,是村民开起来的几家小超市、茶馆、饭店,不远处,还有克松村的展览馆和村民休闲广场……村子的欣欣向荣随处可见。 澎湃新闻记者还在走访时注意到,不少居民家门口,都停着自家的小汽车。边巴次仁说,现在,村里总共有102辆车,其中包括45辆运输车和旅游车,其他的57辆都是私家车。车辆的购置和更换,也记录着克松社区村民们从脱贫到小康过程。 58岁的村民达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1986年贷款3000元买了第一辆手扶拖拉机起,达瓦开始了换车之路,而这也是他的致富之路。 “刚结婚时,我只有一间房,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种青稞和养牛,日子过得很苦。”达瓦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是为了提高耕种效率,当时,恰逢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卖粮食以及农闲时打工,他很快就还完了贷款,也决定了换车。 紧接着,1989年,贷款、补贴加上积蓄,他买了一辆收割机。 还完了收割机的贷款,并有了一定积蓄之后,2002年,达瓦买入了第三辆车——东风牌大货车。随后,他开始跑起了运输,家庭收入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也成了全村最早的主要从事运输业的人。 再后来,达瓦又购买过中巴车、出租车,跑客运、搞旅游,发现来村里玩的游客不断增多,他又看准商机,先后开起了餐馆和商店。 之后,达瓦又进入了建筑行业,承包了一些小工程,同时还从事起材料运输。 靠着一步步的追逐与发展,达瓦一家的日子过得愈发红火。现在,他的家中走出了两名大学生,唯一没有上大学的二儿子也子承父业跑起了客运。 达瓦说,他现在算是“功成身退”了,“现在的日常,就是照顾孙子,还有就是和村里人一起办民间艺术团。”他也有了一辆7座的商务小汽车,这是只属于他自己的车。 边巴次仁说,克松社区已经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除了农业种植之外,运输、外出务工、加工业,都是村民们的收入来源,村里还成立了11个合作社,全村242户、872名村民,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9735.5元。[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11日 17:34
种花种草“种幸福”“绿色扎囊”不一般
种花种草“种幸福”“绿色扎囊”不一般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种花种草“种幸福” “绿色扎囊”不一般 央视网消息(王博雅 韩雪 邢明):扎囊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谷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然而,扎囊却是西藏山南市过去最贫困的县之一。除了贫穷,扎囊县的百姓们还需要忍受“白马”年复一年的侵袭。扎囊县扶贫办主任贡布次仁告诉我们,“之前春季或者秋末的时候,扎囊风沙就起来了,老百姓经常这么说,‘扎囊白马’又过来了,这个风沙就像白马一样到处跑。” 风沙的袭扰并不像它被叫做“白马”那样富有诗意,风卷黄沙、土地贫瘠、出行不便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里的发展,扎囊县政府决心用生态带动扶贫,自2016年开始,筹措引进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项目(以下简称藏草项目),投资3亿元。项目引进一年多之后,“扎囊白马”几乎绝迹,不仅如此,生态带动扶贫,如今扎囊县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据了解,藏草项目完全建成后,预计每年能带动贫困户200人长期就业,按月工资2500元计算,年务工8个月,年人均收入能够达到2万元,实现贫困户收入达到400万元。 在基地工作的村民央视网记者韩雪摄 阿扎乡章达村村民措姆,兴致勃勃地指给记者看院子里的花,她说,之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出售菜籽油和外出打工,现在在藏草项目这边工作,不仅就近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学到了一点技术,收入也变多了,这院子里的花草就是用自己学到的技术种的。措姆夫妇都在藏草基地工作,二儿子在别处打工,再拿到耕地补贴、草奖补贴等各类补贴之后,去年一年的总收入达到了4万元。 措姆和她的二儿子央视网记者韩雪摄 据贡布次仁主任介绍,以前村民主要靠外出打零工和务农来维持生计。章达村以前交通不便,外出打工的村民由于缺乏技术,只能找到一些临时的非技术工种岗位,不仅收入很低,稳定性也差。“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增收”,自从扎囊县政府引进万亩藏草项目以来,该项目务工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20户,累计增收195万元。 对村民来说,就近就业不仅意味着增加收入,还能兼顾对老人小孩的照顾、对牲畜的喂养,得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现在学一些技术,园牧管理、移栽之类的,他们基本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学起来也很好学,老百姓更愿意到这个地方来。”贡布次仁说道。 基地内景央视网记者韩雪摄 在致富的同时,政府还坚持要尽可能地修复、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此,扎囊县政府不仅多次赴内蒙古考察学习,还与多地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在西藏地区展开科研工作。藏草项目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蒙草理念,始终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坚持通过引种驯化乡土植物来进行生态修复的方法,搜集西藏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一方面收集野生多土植物引种驯化,另一方面筛选适宜西藏生长蒙草植物,丰富植物种类,科学规划,推动绿色发展。自2016年项目建设至今,已栽植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果树、花灌木及热带苗木等共221.74万株。贡布次仁介绍,“离这里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桑耶寺,有一句谚语是‘桑耶寺就坐落在沙漠上’,以前扎囊风沙很大,经过这几年,尤其是在引进这些企业后,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样老百姓出行也方便,家里打扫卫生容易了,老百姓逐渐也有这个意识。这些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扶贫效益都很好,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 在整体脱贫目标达成之后,扎囊县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要“弱鸟飞翔”。不仅要帮助剩下0.64%的贫困户顺利脱贫,还要与乡村振兴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壮大这些企业,把“母鸡”养好了,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鸡蛋”,孵出更多的“小鸡”。 措姆的家央视网记者韩雪摄 而今的扎囊土地上,雪松、油松昂然挺立,梨树、桃树茁壮生长。鲜花在措姆的院子里开得正好,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的大儿子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报答党和政府。[详情]

央视 | 2019年09月11日 17:30
新中国峥嵘岁月:登上国际舞台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1日 09:45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