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21年被辞退折射体制之痒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0:00 红网 |
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翠鸟》的课文。2003年,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关于老渔翁和孩子的对话,被编者作了“生硬”的改编。当年9月,一篇《教学札记二则》的文章及时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权威刊物《小学教学研究》上,该文对《翠鸟》的改编提出了大胆的质疑!现在,我们看到的《翠鸟》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版本。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代课老师惠志敏。他在该刊物上发表的教学论文,曾经填补了当年庆阳地区教育界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小学教研论文的空白。(11月6日每日甘肃) 代课了21年,在五尺讲台上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用出色的教学成绩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以致于仅42岁的惠志敏两鬓都已花白。然而,不管其如何割舍不了这份教学情,他最终以七分之差与转正失之交臂。惠志敏的遭遇,在让人遗憾之时,更让人深思。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惠志敏被辞退,这是政策使然,这也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可在笔者看来,政策的这种公平性其实隐含了某种不合理的因素,甚至说过于死板和教条,而鲜有灵活性。尤其是对惠志敏这种热爱教育事业,且在教学中有自己独特之长的教师,其完全胜任教师工作,就应给予重点考虑或延聘,而非一刀切。试问,那些公办教师有几人能“填补空白? 据悉,1987年初,惠志敏第一篇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浅谈教学设计》在全国性权威教育刊物《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2002年,他撰写的《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中国教育报》登载后,被评为“教育素养与学生成才笔谈”论文一等奖。他因此被《中国教育文库》和北师大主办的《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分别聘为特约编辑;同年,香港《中国教育改革》杂志社转载了《教学札记二则》,对方还来函邀请惠志敏前往香港参加学术交流会。 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代课老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讲台,带着伤感、带着遗憾。尽管这是政策的原因,却折射出了教育体制之痒,反映出了在教师任用制度上的不尽人意及其弊端,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能力。教学经验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扎根贫困山区且勇于探索的教师,他们本身就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劳动,何况其工作实绩令人刮目相看,就当从政策上尊重他们的劳动,保障他们理当享有的权益。 或许,惠志敏仅仅只是千千万万代课教师中的一员,但他们的处境岂能一“考”定终身?毕竟,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才是衡量教师的基本标准。 稿源:红网 作者:陆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