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曹妃甸》不应是终极作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2:19 燕赵都市报 |
本报记者秦菁 在《曹妃甸》的后记中,作者王立新这样写道,“仅仅在一年多以前,曹妃甸还只是个古老而荒凉的沙岛,现在已成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在曹妃甸所上演的改革开放壮举,也许会使这部作品成为另外文学作品的前奏。这是因为当我写完最后一行文字时,顿然发觉它不应当成为终极作品,而应该从更深更广的角度继续 书写新的篇章。”昨天在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首发式上,记者专访了王立新。记者:从原来的中篇报告文学《王国藩沉浮记》、《毛泽东以后的岁月》等到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往事》等,再到今天的《曹妃甸》,您是怎么处理报告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的? 王立新:所谓报告文学,实际上是用文学的手段描写报告所发生的事情,它的本质还是文学。报告文学最困难的是采访,因为它是七分采访、三分写,尤其是在采访重大事件时,因为所涉及的时间长、人物多,采访时就一定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其次是搞清楚每个历史的纽结点和突出人物,以人带事;再就是要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放在幕后,把人物以及情感放在台前,用文学的力量加大感染力,这一点是与纯粹的新闻采访不同的。 记者:那么在这次采访中,您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立新: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周期很长。1917年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建国方略》称其为“北方大港”,将其列为实业计划的第一计划,并亲笔绘制了全景图、作出了翔实而精心的描画。2006年召开的全国人代会将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曹妃甸港区因其总投资将超过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过程是经过了历史的价值确认的,无数次的发现、论证、比选和开发是个漫长过程,所以这个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人物都需要去了解,尤其是核心人物。 记者:那您觉得作为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完成塑造的? 王立新:报告文学所刻画的不是单一的人物形象,很难找到贯穿始末的人物,而小说可以主要描写一个人物形象。报告文学需要宏观地把握人物形象,否则就容易散,但如果太宏观,又容易空洞无物,所以抓住阶段性的关键人物去描写是写好报告文学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