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大省”的标志出发(“和谐人居”纵横谈之十二)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2:37 江南时报 |
新华社的报道说,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建筑——南京图书馆新馆6日落成并开始向公众开放。《江南时报》今天“文化·观察”版的报道,对这种情结,说得更为清晰。以一座图书馆作为“省标志”并没有拔高之意,一座雅典卫城能作为古代希腊文化的标志,在当代文明愈发注重文化叙事品质的当下,南图大可当仁不让。这个标志,和大楼之大无关,而是关切到文化的深广与传播,这尤以后者为重要。没有后者,就谈不上什么标志。 作为江苏“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南京图书馆新馆的落成,值得期待。所谓新馆,地址的变迁是一个表象,内容的变化成为当然。具体的细节不需赘述。而“新”者更当涉及文化传播态度的新理念:从“文化大省”的标志出发,借文化产品的流动,完成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推”。 南京图书馆新馆在笔者生日当天落成,平添一个私人的视角:20年前,笔者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站在县图书馆的门口充满了自卑和困惑,这里的条条框框,以非常度的韧劲捆绑着图书馆的肌体,使我们与精神产品隔断,你感到离其很近却总是难以够着;20年后,南京图书馆新馆把各种硬件的改善作为责任,并把以“用”为主、以人为本,从而更好地方便读者作为关键词,这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变化。 笔者20年所遇绝非个例,其中的风云已经是难以言说,但重要的细节却保留下来:对一个图书馆来说,没有比“用”更重要的字眼了。笔者少年时梦想图书馆是穷人的乐园,想怎样进入就怎样进入,想何时去看书就何时去看书,最好永不关门。这当然是奢望,可是,以公共服务的效率而言,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就要求我们的图书馆提供相对最高的使用率和便捷性,而不是抱着一些公共服务机构曾经的教条与障碍完成形式的过渡,甚至睥睨公众。 从这点而言,把一个图书馆的开放推及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令人欣然。南京图书馆新馆是人民的图书馆,它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去人为障碍时代”的共舞事件,而不单单是一个机构的物质性重组。它的韵味正在于,以图书馆事业改变中国人阅读率走低的现状,固然是回避不了的现实任务,可是,调动我们的一切伟大的文化品质,给予为五斗米折腰的中国人一种来自文化深处的慰藉,使他们在剧烈的奔波中能够看到文化给这个转型时代提供的信心,则属于更进一步的动力。 “文化大省”有其标志,这个标志不是一个静态的空壳。 作者为本报首席编辑。 ■伍里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