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看“丰衣”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3:4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是峰回路转,还是穷途末路,往往取决于当事者能否在关键时刻选准方向。 1999年,老国有企业青岛纺织器材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多年积聚的痼疾全面显露:机制落后,人员负担沉重,历史遗留的欠费问题无法解决……“当时,企业的下岗职工占在册职工的一半以上,资产负债率高达101.8%,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达18个月。”青岛丰衣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义说。也就是这一年的9月,他被任命为困顿中的青岛纺织器材 厂的厂长。青岛纺织器材厂始建于1940年,其主要产品是钢丝圈、钢筘等纺织器材零部件,产品体积小,价格低,但市场需求量大,技术要求很高。计划经济时期,该厂的产品全部由国家统购统销,而面对市场竞争大潮的涌来,青岛纺织器材厂很快败下阵来。 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孙永义上任伊始的真实感受。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改革,企业没有别的出路。 重组资产,是“丰衣”当年改革的关键一步。2000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和青岛纺织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青岛纺织器材厂实施“分离改制”,拿出优质资产,成立青岛丰衣纺织器材有限公司,并依据当时的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安置职工1800余人,同时解决了大量的欠费问题。 “丰衣”的第二招是确立明晰的产权机制。2003年,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丰衣纺织器材公司按照规范的转让操作程序,由职工买断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从企业全部退出。改制后的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部分职工持有70%的股份。 在改革中最大限度维护绝大多数职工的利益,是“丰衣”此后能够顺利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关键。在国有资产退出的过程中,大部分职工予以积极拥护和支持,但也有少数职工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这次改制的现实。对此,丰衣纺织器材公司经营层多次与他们沟通与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这 些职工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为重,共同推动企业顺利改制。 崭新的机制,使“丰衣”的产品改进和研发有了更大腾挪的空间。从及时引进先进设备、对贡献突出的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到强化技术水平、实现工艺改进、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丰衣” 一口气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上了一个台阶。 在传统经营机制下,激励机制往往难以实施。而改制后,为激发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创新潜能,丰衣 纺织器材公司对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承包制,技术人员开发出所承包的新产品以后,将根据产品的市场反馈情 况,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对一线工人,则根据他们的创新能力,设置不同的薪酬标准,同一条生产线上的 工人可能因为技术水平的高低,收入相差三、四倍。 企业和员工的潜能由此得以发挥。2003年至今,该公司开发出紧密纺钢丝圈、尼龙包覆钢丝综、高号剑 杆筘等大量新产品,并在钢丝圈串光、表面技术工艺等方面实施持续性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其钢丝圈这一支 柱产品,再次跻身同行业最佳产品行列,其生产能力也成倍提高。 凭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丰衣纺织器材公司很快在国内同行中名声鹊起。2000年,国内 生产能力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山东魏桥纺织集团大批采购钢丝圈,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丰衣纺织器材 公司以高价格中标。南方一家企业生产的钢丝圈,每盒比“丰衣”牌钢丝圈便宜10元,但魏桥纺织集团毫不 犹豫地选择了丰衣纺织器材公司的产品,原因就是,“丰衣”牌钢丝圈精度高、耐磨、弹性大,性价比远远 高于南方这家企业的产品。 回顾改制历程,孙永义认为,一家老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成功转型,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一是具备 闻风而动的市场反应速度,二是具备“无孔不入”的市场销售能力。 有一次,省内一家客户“苛刻”地提出,3天内必须交货,并在技术上提出特殊要求,丰衣纺织器材公司 二话没说,动员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加班加点,仅用两天就完成任务,而且产品质量远远高于客户标准。这 样的市场反应速度,令对方心悦诚服,从此以后就“锁定”了“丰衣”牌产品。 员工与市场分离,是过去国有企业的通病;改制后的“丰衣”,确立的首个核心任务,就是让所有职工 与市场“亲密接触”,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市场观念。而在所有职工中,营销人员理所当然地首当其冲。自2 003年开始,该公司引入竞争机制,从企业内部和面向社会遴选营销人员,投入大量资金让他们参加营销领域 的学习和培训,同时推出销售承包、重奖销售功臣等激励办法,使该公司的产品销售在国内市场上从少到多 ,渐呈星火燎原之势。今天的“丰衣”,已经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丰衣”,其年销售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