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4:08 舜网-济南日报 |
朱玉明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 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 区别与联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文化首先是一种事业,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同是,文化又是一种产业,或者说具有产业属性,在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对于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企业来说,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基本上被作为一种行政事业来认识和对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产业特征逐步明显,开始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 总起来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但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这些要素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则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济活动,追求价值与利润。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截然分开,在许多情况下互相交叉与渗透;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而文化事业的这一主要目的,需要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协调发展的途径 文化建设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从现实条件看,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和良性循环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文化建设前进步伐。 一是确立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角度推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发展文化产业首先会遇到传统文化观念的障碍,比如“伦理至上”、“重义轻利”观念与功利观、市场观的冲突,政府主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传统观念与市场对文化多元化甚至自由化引导的担心之间的抵触,等等。实践表明,一些传统文化发展观念得不到更新,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路得不到确立,新的文化建设格局就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认识和应对措施,研究确立新的文化发展思路。 二是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主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程度。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诱人。据估算,我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100万人。纵观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更是咄咄逼人。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至25%,仅声像产品一项的创汇值就已经与航空航天业、电子业持平;日本娱乐业年产值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必须尽快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关注、参与文化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是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与转化的协调机制。文化产业的繁荣关键是有大批的企业参与到其中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更需要文化产业发展积累之后的反哺和支持。当前,由于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滞后,一方面,产业发展与事业发展难以真正分离,产业发展不充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由于整体实力不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程度薄弱。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要特别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形式展示、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密切产业与事业之间、会展与品牌之间、消费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 四是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和科学引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的历史阶段,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对于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发展文化事业是政府的直接责任,而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把部分传统的文化事业项目以及新开拓的产业发展空间交给市场和企业,共同把文化发展的蛋糕做大做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集中表现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但总体上看,目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构建济南文化事业与 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应成为现代文化名城。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名城,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基础优势,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济南文化建设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济南的文化资源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9位。但客观分析,济南文化发展状况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民文化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多年来文化系统获奖节目不少,但大多节目获奖后束之高阁,没有走向市场,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艺团体普遍经营惨淡,文艺品牌缺乏,文化设施滞后;由于资源缺乏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总体偏低。根据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济南文化建设新格局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文化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积极探索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文化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增加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优化。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积极推进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国有文化单位为骨干,多种所有制文化单位并存、竞争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推动艺术院团完善内部机制和运行机制,以产业化模式组建股份制演艺实体,打造济南演艺产业集团。 2、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实施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济南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定期发布实施《济南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3、全力打造济南文化品牌。树立大文化发展观念,将城市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济南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和区域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创新文化艺术创作机制,进一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化活动品牌。 4、培养现代化文化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造就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积极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形成人才流入洼地和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全面彰显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文化济南”、“文明城市”建设,努力把济南建设成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舞台,展示传统齐鲁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窗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