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胡同记者”到人大代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4:40 半岛都市报

  11月 6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张刚:在胡同里绽放青春》,介绍了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记者张刚深入社区,扎根群众,以实际行动实践“三贴近”的先进事迹。张刚是齐鲁晚报的一名社区新闻记者,2000年 7月参加工作。6年来,他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写出一篇篇反映百姓酸甜苦辣的新闻稿件。他坚定不移践行着“三贴近”的真谛,赢得了百姓尊重,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人大代表。我们的读者呼唤更多的“张刚”,我们的事业呼唤更多的“张刚”,愿更多的张刚涌现出来!

  面前的张刚,留着寸头,操一口略带西北腔的普通话,腼腆地笑着,普通得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邻家小伙子。可是一旦了解了他,你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普通从2000年大学毕业以来,他立足齐鲁晚报这个广阔的平台,立足于社区记者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民众的沃土中,以笔墨体察民情民意,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时代气息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济南市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贴近”、“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引发的“张刚现象”,让学者深思;他代表的“张刚精神”激励同行不断前行。

  2000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的张刚过关斩将,成为齐鲁晚报的一名记者。怀着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无比向往,张刚欣喜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出人意料的是,报社并没像以往那样,给张刚“分口”,而是让张刚去跑社区。张刚心里一沉:想象中的记者,就是可以全国各地到处跑,风光无限。跑社区成天和居委会的老大妈打交道,恐怕难有大出息。

  犯着嘀咕的张刚想起得知自己当上记者时父亲曾给他的三句忠告:“在单位上要多干活,这些活干一天也比咱爬后山挑一次担子轻得多;凡事要谦虚,吃公家饭别张狂,千万别学成二流子过去干得再多也不等于今后干得多,就像咱种庄稼,今年丰收了,还得想着明年丰收。”父亲的忠告让张刚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他决心先跑起来再说。

  张刚联系的槐荫区位于济南西部,从报社到区政府骑自行车需40多分钟,如果去偏一点的居委会,时间更多,可张刚每天总要跑个一两趟。记得第一次去五里沟办事处建立联系时,社会事务办公室的赵史稚老师说:“我们这里很长时间没来过记者了,希望你们多来挖掘挖掘,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很多,社区里不是没有新闻,而是没有记者。”第一次去振兴街社区,老主任韩大妈亲切地拉着张刚的手,带着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以后可要常来啊。”

  这些对张刚的触动很大,百姓需要胡同记者,小社区也是大舞台,也可以培养出大记者。心里踏实了,张刚开始全身心投入社区新闻的采访挖掘中。

  一辆自行车、一幅地图、一瓶矿泉水,是张刚为自己的社区之行配备的基本装备。每天一大早张刚就骑着自行车从报社往槐荫区赶。到宣传部了解一下情况后就往小区里跑,看见居委会就往里钻。很快,槐荫区的12个街道办事处、100多个居委会张刚都了如指掌。

  跑社区的过程是艰辛的,有时,张刚一天早晨跑两三个居委会,到中午赶不回报社,就随便找个小摊吃点饭,然后又串街走巷,熟悉环境寻找线索,星期六、星期天不休息也是常事儿。

  在跑基层的过程中,张刚发现许多新闻可以用图片来表现,自己没有相机怎么办?就先从专刊部借来一台,将镜头对准了社区百姓。后来张刚又从自己工资里挤出钱来,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张刚影响,现在社区新闻部记者每人都自费买了数码相机。

  张刚在社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一篇篇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很快见诸报端。揭开街头“义诊”黑幕的系列报道,维护了百姓的权益;《凌晨,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垃圾》系列报道,让环卫局长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以身作则定期深入环卫第一线。

  现在,张刚一到小区里,认识他的百姓就拦住他反映情况,有时到中午就将张刚拉到家里去休息,亲得就像自己家里人。2001年 5月,当张刚以“记者名片进社区”的形式,把自己的大名片挂在德兴街社区时,许多其他社区的百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埋怨他:“为什么不挂在我们社区呢?”现在槐荫区有好几个居委会,都自制了张刚的大名片挂在社区里。

  有了社区名片,张刚的工作如虎添翼,2001年5月份一个月张刚就发表了 70多篇新闻稿件,其中一等稿就有12篇,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齐鲁晚报《今日济南》版也专门开辟出“张刚在您身边”专栏,这是齐鲁晚报创办以来第一个专门为记者开出的新闻类专栏!从此“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这一口号也随着张刚的脚步进入了千家万户。“有事找张刚”这一说法也深入社区百姓心中。

  两年多的“胡同记者”生涯,为张刚赢得百姓的赞誉与信赖,并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业界的注意。2002年2月,山东省委宣传部为此召开“张刚现象”理论研讨会,“张刚现象”成为山东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当浮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张刚对自己的要求是,沉下去。为此,张刚总结出了胡同记者的“六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廉”字,突出一个“新”字,咬定一个“学”字。

  说起来平常做起来难。以“苦”字为例,天突然下大雨了,突然刮大风了,别人都是赶紧向家跑,而张刚却是赶紧背上包,背上相机向外跑。再说“廉”字,现在有一些记者,听到人家请去采访,非车接不去,实在推不过自己去了,人家给了几十元的交通费还嫌少发牢骚。对此,张刚的看法是,难道你的身价就值几十元的打的费?现在你拿了几十元钱,走后不怕人家戳你的脊梁?

  张刚跑社区,没有人接,也没有人给他报任何费用,他还常常把自己的钱,捐给困难群众。在采访中,他给让母亲关在黑屋子三年的小燕子捐款,在市立一院给打工受伤的民工捐款……更多的时候,张刚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许许多多困难群众引来了救命钱。

  “张刚现象”叫响了齐鲁新闻界,“张刚精神”影响着身边许许多多的人。2004年,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开设“张刚工作室”栏目,一个“张刚”带起了一群“张刚”。现在不少记者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记者这一职业也不过是一个饭碗,挣点钱养家糊口罢了。“张刚们”不这样认为,媒体工作者是社会的良心,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不配当一名记者。为此,张刚工作室制定了“上替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像《整治黑三轮堵还是疏》、《进厅三年黯然退场》等稿件,张刚就是以对开黑三轮的残疾人、做小买卖的商贩的出路为主线展开,报道后不少残疾人、商贩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打来电话,感谢报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注。深度决定高度。张刚策划的《冬夜,他们更需要关怀》、《泔水猪追踪报道》等选题,都是从极为细小的事件入手,反映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主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人说,下基层跑社区,成天婆婆妈妈,记者如果一辈子搞这个东西就完了!但张刚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到,社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如果肯用心,照样能发现问题,写出有深度的报道!他采写的鲜活稿件屡屡获奖,像《小巷总理为何流失》报道;《泔水猪追踪》报道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笔批示。

  2003年,张刚光荣地当选为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除了荣誉和责任,张刚说,对于一个媒体记者来说,人大代表,还是一笔丰富的社会资源,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的社会资源。

  在每年的人代会期间,张刚都会最先接触到大量的市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最先获知市里当年的重点工作,能更准确地把握报道方向。像有关小区配套居委会减负、业主委员会、旧村改造、野楼盘等等报道,都是从“两会”或人大代表那里获得的信息,经工作室策划后进行的独家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今年5月,济南市一村庄村民反映选举不公,张刚赶到该村进行调研,发现问题非常复杂其中还牵涉到刑满释放人员问题。张刚为此与当地办事处进行全面沟通,商讨如何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在平息了村民的情绪,之后又进行了二次选举,稳妥、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004年,济南市千佛山景区管理处作出“封园决定”,这样让附近市民没有更好的晨练去处,市民对此意见很大。有一些市民找到报社,要求向市人大等部门反映。为此张刚进行广泛调查,并与8位人大代表联名向济南市人大提出建议,要求千佛山景区管理处取消这一决定。建议引起了济南市人大及园林部门的重视,随后采纳这一建议取消了封园决定,市民无不拍手叫好。

  六年的时间,张刚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长为一名人大代表,并获得了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但张刚还是那个张刚,稿子毙了他说,这笔学费交得值;采访出了车祸,他说,没什么,就缝了几针。愿张刚永远还是那个张刚行走在社会最基层的张刚,把根深深扎进民众沃土的张刚。大众日报记者李海燕编辑:解西伟相关新闻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